书城历史北京通趣说老北京
4655100000028

第28章 昆明湖与其东侧及西堤的造园装景(2)

在十七孔桥的东头不远处,有一座精美建筑——八方亭。不知哪一年,不知是哪个人,来到了颐和园万寿山佛香阁、智慧海的高处,往南面眺望。他边眺望边琢磨,越琢磨就越觉得南湖岛像乌龟的背;那十七孔桥与龟背相联系一起看,真像十七节长长的乌龟脖子;其桥头的那座亭子,就像乌龟的头。与脖子相联系一起来看,真像浮在昆明湖水面上的一只特大的乌龟,伸出长长的脖子,将头伸向了东岸。由此开始,人们传来传去,这说法就被传开了。

又传说,当颐和园全部工程竣工后,慈禧曾经派她身边的亲信大太监李连英替她先行巡视一番。到了夜晚,整个颐和园灯火通明,他来到全园的中心建筑排云殿前,面对从未见过的这一美景,他得意忘形。在美景中,他看得眼花缭乱,忽然间好像看见水面上浮出一只大乌龟,居然动起来,仰起了它那十七节长长的脖子,将头高高地伸向了东岸。不仅如此,李连英还感到一时间昆明湖波涛翻滚,狂风大作,有的大树,眼看着被大风刮倒了。

见此情景,李连英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可把他吓坏了。偏偏凑巧,从颐和园东面的宫墙外,突然传来了一阵牛叫。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居住在附近的农民们晚间归来时,牵着耕牛路过颐和园宫墙外边。此时,干了一天活的耕牛又渴又饿,其中有一头牛开始叫了起来,紧接着其他牛也跟着叫。牛的叫声,被浮在昆明湖水面上的大乌龟听见了。乌龟立刻被镇住了,当即就纹丝不动,狂风也停了下来。

李连英把遇到的这种奇怪现象,一五一十地奏告了慈禧。她听后笑了笑说:“咱们老祖宗讲究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人们说京师有五镇。那么有哪五镇呢?东方之镇为黄木厂,其木系金丝楠木,长七丈有奇;京师南方之镇为燕墩,置在永定门外一里许;西方之镇,为著名的大钟寺大铜钟;中方之镇,为神武门外的万岁山;北方之镇,自然是昆明湖了。这样吧!李连英你快替我下一道令:让京城匠人们,赶紧铸造出一铜牛,设置在昆明湖的东岸边上,盯住十七孔桥桥头上的八方亭及十七孔桥和南湖岛,防止它们再变成大乌龟。就让铜牛卧在那里镇水吧!”于是就有了这镇水铜牛。

·耕织图·

前边说到“西堤六桥”时,曾提及豳风桥。其实在豳风桥西,原来还有耕织图。

说到铜牛,不能不提一提耕织图。清王朝自称“天朝”,这样可以把昆明湖比做“天河”,那么,东侧的铜牛和西侧的耕织图可以比喻为天河两侧的牛郎织女。这也可以作为铜牛的又一种说法。

颐和园团城岛四门中的南门题额为“豳风图画”。所谓“豳风”,为《诗经》中一章的名称《豳风·七月》。通过这门额,人们可以看到封建帝王也是比较重视农业的。为什么?这里从《豳风·七月》与古七十二候说起。

“豳”,古地名,在今陕西旬邑县和彬县之间。《豳风·七月》篇,是对今陕西旬邑和彬县一带古代生活的真实写照。这篇分为八章的诗作,概括说来,第一章写奴隶从岁寒到春耕的苦况,第二章写女奴蚕桑劳动和怕被奴隶主恶少侮辱的心情,第三章写替奴隶主制布帛衣料的过程,第四章写秋收后为奴隶主猎取野兽,第五章写奴隶为自己修补破屋过冬,第六章写奴隶主与奴隶生活的天壤之别,第七章写农事完毕还要替奴隶主日夜干活,第八章写寒冬为奴隶主储冰防暑和准备年终宴会,它比较生动而具体地描绘了三千多年前奴隶社会时期受奴隶主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奴隶们的生活,既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我国西周时期的阶级矛盾。而且包含有对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物候性的认识,这亦是非常宝贵的,并逐渐被列入“七十二候”。

春季 《豳风·七月》篇第二章:“春日载阳,有鸣仓庚。”仓庚,就是黄鹂,属于一种观赏鸟,并且被选人七十二候,作为惊蛰节气二候的候应,叫仓庚鸣。

夏季 第四章:“四月秀荽,五月鸣蜩。”说的是四月苦菜生长。后来被选人七十二候,作为小满节气一候的候应——苦菜秀;五月鸣蜩,是说一到夏季农历五月,知了呜叫,后来,作为夏至节气二候的候应,概括为蜩始鸣。

秋季 第八章:“九月肃霜,十月涤场。”后来把节气规律性变化的这种反映,根据为“草木黄落”,作为秋季霜降节气二候的候应。

冬季 第八章:“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后来概括为“水泽腹坚”,作为冬季最后一个大寒节气三候的候应。此季节,正是“凿冰冲冲”的大好时机。

总而言之,北京颐和园昆明湖中团城岛南门的题额“豳风图画”,包含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可概括为:农业生产的天然图画。

·昆明湖东侧的铜牛和西堤的耕织图象征着

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

那么,自古流传下来的神话,“七夕”牛郎会织女,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牛郎织女”中,织女是天帝的孙女,亦称天孙。其实所谓天帝,是古星名,亦称帝星,即北极五星中最明亮的一颗小熊座β星。天帝的孙女织女星身负重任,就是年年要织造云锦。但是,自从织女嫁给河西牛郎后,就把织造云锦的任务中断了。这样,天空无云,不会降雨,影响了大地上的农业生产,王母娘娘一怒之下,大笔一挥,画了一道天河,使牛郎和织女两分离,一个在河东,一个在河西。后来,天帝向王母娘娘求了个情,才下令允许牛郎和织女每年阴历七月初七之夜即七夕相会一次。

七夕牛郎会织女的神话传说,始于汉朝《古诗十九首》。此后,经过多年的流传,经过人们的不断加工修改,到南宋时,牛郎会织女的神话故事,基本上演绎得比较完整了。比较典型的例子,南朝梁宗懔撰写的《荆楚岁时记》里,就记载得比较完整了:“七月七日,牵牛织女会天河。……”再例如,古籍《风俗通》里说:“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古时人们所说的“天河”,实际上,就是天文学上讲的银河系。日常生活中,人们只要稍加留心就会发现,每当晴朗的夜晚,肉眼就可以看到天空中有云状的光带,那就是人们俗称的天河,天文学上叫做银河系。自古始,人们习惯将银河系称为天河,如唐大诗人王建在《秋夜曲》里,就说:“天河悠悠漏水长,南楼北斗两相当。”

就织女星来说,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在银河西,与河东的牛郎星相对。从天文学来说,这颗织女星,属于自己能发光的天体,是天空中许许多多恒星中的一颗。它的光度,据科学家们测算,要比太阳大50倍;它的表面温度,亦要比太阳高3000℃,为9000℃。古人为了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就逐渐将二十八宿里面的两颗星牛郎和织女遍造成神话传说,即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之夜牛郎过天河去会织女,并且一直被流传了下来。

但是,不沦牛郎和织女的神话传说多么引人入胜,毕竟是神话,并不符合科学。唐著名诗人杜甫就有这样的诗句:“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五颐和园昆明湖中的“三岛”

造园艺术大师们,不仅将皇家园林北京颐和园建造成为有山有水——万寿山和昆明湖,并装景点缀上许多精美的楼台亭阁廊等建筑,而且为了满足封建皇帝精神生活的需要,与造园装景密切结合,在昆明湖中建造了“三岛”(南湖岛、藻鉴堂岛、治镜阁岛),以此象征自古传说中的“三神山”。

《史记·秦始皇本纪》:“海中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从现有资料看,这是最早的记载。从此以后,这“三神山”的名字就逐渐在文学作品里出现了。我国各地,有的风景区,其精美的古建筑,也有的取“蓬莱”之名,称作“蓬莱阁”;有的取“瀛洲”的一个“瀛”字命名,如北京中南海“瀛台”。

其实,人们早就认识到“三神山”是不存在的,仅是传说而已。例如,唐著名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著名诗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里吟咏:“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三神山”既然是不存在的,那么它又为什么能流传至今呢?其实,这无非是反映出生活中人们的一种愿望罢了。秦始皇巡幸天下名山大川时,就曾经登临过崂山望“三神山”。

颐和园的设计者,深受“三神山”传说的影响,将昆明湖分为三个主要水域,并将每一水域给点缀上一座岛屿。这三座岛屿,把虚幻的仙境展现于皇家园林,寄托着封建帝王祈求长生不老的幻想。

昆明湖中的“三岛”,不论亭台楼阁,还是殿堂寺院,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而变幻着它们美丽的风姿。

·南湖岛·

南湖岛,其主体建筑为涵虚堂。南有露台,绕以石造雕栏。

涵虚堂在南湖岛广润灵雨祠北、云香阁建筑西北处。这座建筑清漪园时为望蟾阁,仿武昌黄鹤楼建造。这样,南有涵虚堂,北有排云殿,隔湖相望。南湖岛上,乾隆皇帝命名的云香阁和月波楼等,皆寓意南湖岛之美似月宫仙境。乾隆皇帝曾赋诗描绘南湖岛的美丽:

一径石桥通,崇台迥据中。

四时延座景,八面纳窗风。

霄映漪光碧,波含倒影红。

隔湖飞睇者,望此作蟾宫。

又有诗云:

高阁湖心号望蟾,每来小坐未曾淹。

何当座里披金镜,为忆阶前响玉签。

虚阁情知景无二,因缘时见晓余尖。

却欣八面珠帘卷,水色山光取次拈。

然而非常可惜的是:咸丰十年(1860年),涵虚堂毁于英法联军,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建,改为一层,即今日人们所见的。

这里特别需要说一说的是:过去人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把希望寄托在龙王身上,于是讲究在水边修建龙王庙。昆明湖的龙王庙建在南湖岛上。龙王庙门额上刻着“广润灵雨祠”,是乾隆皇帝的儿子嘉庆帝写的。

关于这个匾额,有一个传说,说有一年京城久旱不雨,眼看着昆明湖就要干涸了。嘉庆帝从圆明园来到了龙王庙拈香祈祷,向龙王求雨。礼毕銮驾回到圆明园,尚未坐定,就雷声隆隆,下起了瓢泼大雨,喜得嘉庆帝立即御笔书写了“广润灵雨祠”这一龙王庙的门额。

还传说宋真宗赵恒曾诏封四海龙王,封西海龙王为广润王。因昆明湖亦名“西海”,或“西湖”,所以就取“广润灵雨祠”作为龙王庙的门额了。

·藻鉴堂岛·

西堤西侧养水湖中的岛上,有一建筑名藻鉴堂,故称该岛为藻鉴堂岛。藻鉴堂为清漪园时的旧名,对藻鉴堂,乾隆皇帝曾赋诗多首。其中一首云:

湖上构疏轩,湖色窗中滟。

虚明涵万象,名之曰藻鉴。

谋目对有本,澄心看不厌。

掠珠燕颉颃,吹毂鱼喁睑。

秋夕月娟娟,春朝风潋潋。

于水彼曾云,于人吾方念。

另有一首诗云:

湖中之屿构以轩,廊围池水澄碧连。

每来辄为小憩延,架插缥帙三千篇。

翻阅首愧虞书论,知人惟帝已其难。

吁嗟藻鉴那易言?

·治镜阁岛·

因为岛上治镜阁,原为三层建筑,下为圆城,故将该岛俗称团城岛。

治镜阁,其“治”为“治理”之意,其“镜”为“明察”之意,二字联系一起,意为:明察政治。治镜阁位置在西堤西侧湖中,为清乾隆帝当政时建造的,其阁名亦为清漪园时的旧名。团城,有四门绕以曲池,中腹为重城。乾隆皇帝有诗咏治镜阁:

湖中峙城阁。向题曰治镜。

是盖有二义,申之以斯咏。

一日镜古治,善政与恶政。

一曰境今治,敬胜及怠胜。

敬则其政善,民安与俗正。

怠则其政恶,君骄而臣佞。

敢不戒其怠。犹恐驰兹敬。

求治忌太速,亦足滋为病。

无逸而有为,永言励吾行。

然而极为可惜的是,此阁在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并且至今仍然为废墟,未被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