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北京通趣说老北京
4655100000025

第25章 颐和园的中心建筑和万寿山的主体建筑及两侧的装景

一 颐和园全园的中心建筑——排云殿

赵先生问:

北京著名的颐和园万寿山,尤其是前山,是万寿山造园装景中的重点。万寿山的前山,从山底下,云辉玉宇牌楼起,经过排云门、金水桥、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众香界,直至智慧海九个层次,构成了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从造园装景的角度上来看:将中轴线巧妙而又恰到好处地运用到造园装景上,亦是属于对中轴线的继承,有发展有创造。

前山,是颐和园万寿山造园装景的重点,而且颐和园公园的中心建筑——排云殿,还有万寿山的主体建筑——佛香阁,都是在万寿山前山(南面)层层上升的中轴线上。

那么,您能不能将排云殿和佛香阁。以及万寿山东西两侧装景点缀性的建筑的具体情形,给我说说呢?

钱先生答:

您说的那些认识和看法,是对的!下面就分别地说一说。

明代孝宗(朱袼樘)皇帝于弘治七年(1494年)为给他乳母助圣夫人祈福,在瓮山建起圆静寺。可以说北京著名的玉泉山之旁的瓮山始盛于此。乾隆皇帝下谕旨大规模营建、扩建和改造瓮山和瓮山泊时,不仅将瓮山和瓮山泊给分别改名为万寿山和昆明湖,而且拆除了圆静寺,改建成为大报恩延寿寺。乾隆皇帝在御制《万寿山大报恩延寿寺碑记》里说:

钦惟我圣母崇庆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皇太后,仁善性生,惟慈惟懿,母仪天下,尊极域中。粤乾隆辛未之岁,恭遇圣寿六帙诞辰,朕躬率天下臣民,举行大庆礼,奉万年觞,敬效天保南山之义。以瓮山居昆明湖之阳,加号日万寿,创建梵宫,命之曰大报恩延寿寺。殿宇千楹,浮图九级,堂庑翼如,金碧辉映,燃香灯,函贝叶,以为礼忏祝嘏地。

咸丰十年(1860年),大报恩延寿寺毁于英法联军。光绪十八年(1892年),慈禧下令在大报恩延寿寺1日址上重建,并名为“排云殿”。据考证。“排云殿”的殿名,源于晋代诗人郭璞的《游仙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诗句。

·排云殿的突出特征·

概括说来,就是:它依山筑室,步步递高,黄瓦台阶,为颐和园全园的中心建筑和最富丽的精美建筑。不仅如此,而且排云殿与其他建筑一起构成了万寿山前山一组精美的大建筑群。可以说从昆明湖北岸的中间码头开始,经过“云辉玉宇”牌楼、排云门、金水桥、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众香界、智慧海九个层次,层层上升。人们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从水面一直到山顶。构成了一条垂直上升的中轴线。中轴线的东西两侧,有四座配殿相配合,相辉映,又有变化多样的复道回廊相沟通,相点缀,使排云殿显得更加富丽、堂皇。

·正殿排云殿的基本情形·

排云殿内檐悬一匾额,上书“大圆宝镜”四个大字。这一匾额,其内容,是对封建统治者的一种奉承,说封建皇帝如苍天一样,能洞察一切,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所谓“大圆宝镜”,据考证,为佛家语,因为佛家语里有“四智”:一、大圆镜智,谓如来真智,洞察一切,如大圆镜;二、平等性智,谓如来观一切法与诸众生皆悉平等;i、妙观察智,谓如来能观智诸法,彻底了解;四、成所作智,谓如来能引诸众生人道,成就本愿所欲作之事(可见《成唯识论》)。

排云殿在颐和园万寿山南麓,坐北朝南。它是一座明五暗十左右带暖阁、套室的22间大殿。像这样由众多间阁室组构成的大殿,可以说在世界宫殿建筑中亦是罕见的。屋顶与皇宫紫禁城一样,亦覆盖着琉璃瓦,远远望去,真是一派金光闪耀。檐下是彩绘檐柱、斗拱,在蓝天、白石台基的映衬下,更加显得美丽而又庄严。

排云殿内,设有九龙宝座,座后为朱漆底嵌珐琅博古的围屏,座旁有一对木雕大“寿”字,座前宝鼎成行。殿内隔扇门等装修,亦使用万字不到头的花样,以示长寿。殿内后间分立着两个高大的珐琅人形,名曰“麻姑献寿”。殿内还陈列许多寿礼,无非是玉雕或木雕的老寿星和八仙祝寿之类等等。

颐和园全园的中心建筑排云殿,是一座专供慈禧祝寿举办庆典大礼的大殿。据说,当时每年农历十月初十,慈禧庆贺生日的这天,排云殿里钟鼓齐鸣、卤簿仪仗威严,钦天监的官员宣布吉时已到,由光绪皇帝领头的祝寿仪式按部就班地进行。

庆典的礼仪活动,大体上是这样的:慈禧端坐在排云殿内正中央的九龙宝座上,周围香烟缭绕。排云殿的前面为二宫门。当光绪皇帝登至二宫门洞时,要向端坐在排云殿内的慈禧行三跪九叩首(《日下旧闻考》载)的大礼。而朝廷里的王公大臣们,则要按辈分和官阶分别侍在排云门内金水桥的桥南桥北。三品以下的官员,则全部被安排在排云门外行礼。光绪皇帝在二宫门除了要向慈禧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还要让朝廷内阁的一大学士代其读一篇事先拟好的寿词。事毕,由总管首领太监领着皇帝登上排云殿的台阶,渐渐跨进排云殿,向端坐在九龙宝座上的慈禧递上寿词,奉上如意。慈禧再向光绪皇帝赐如意。然后皇帝退出排云殿。紧接着皇后进排云殿,向慈禧行三跪九叩首礼。总而言之,每当为慈禧祝寿这天,排云殿真是比“神仙排云出”诗句所说的还要气派。

二颐和园万寿山的主体建筑——佛香阁

·佛香阁·

佛香阁在排云殿北,万寿山南麓正中,是万寿山全山最高的建筑,也是万寿山前山建筑群中的主体建筑,并且是颐和园的标志性建筑。颐和园的建造思想,受佛教的影响。而佛香阁就是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为什么呢?

因为“佛香阁”匾额,其“佛香”,据考证,为:佛陀众香。佛为梵语“佛陀”之简称,亦称“休屠”、“浮陀”,可译为觉者、智者,为如来十名号之一。香为“众香国”之简称,即为佛经中理想之国。

佛香阁,阁高41米,建筑在20米高的石造台基上,气势宏伟,高耸入云。阁顶与智慧海琉璃坊齐。阁形为八面三层四重檐,造型美观。而且一年四季,随着季节的变化,阴晴雨雪。无论春秋冬夏,还是清晨黄昏,从颐和园造园装景艺术角度来说,佛香阁这座精美的古建筑,都会给人们带来一种美的享受。

除上所述,这里再提一下:乾隆皇帝时,曾在佛香阁的基址上,建造九层舍利塔,人们俗称为延寿塔。塔前有多层宝殿。对此,《日下旧闻考·国朝苑囿》里有记载:

御制万寿山大报恩延寿寺碑记……青鸳大兰若,堂殿八九重。铁镍界百道,铃铎半空响。后有舍利塔,直上凌虚空。高悬金露盘,去地百余丈。中为无垢地,处处白银阶。涂壁百品香,牵地七宝饬。堂堂莲花座,宝相何庄严。

据说,此塔初建时仿浙江之六和塔,建造到第八层时,因有人提出京师西北隅不宜建塔,所以拆塔改建为“阁”,八角三层四重檐。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1892年光绪时重建,内供接引佛(即阿弥陀佛)。

佛香阁的四周有廊,在这里还可以眺望湖中山影。佛香阁有匾额,其特点:都是用来歌颂封建统治者的。

·佛香阁前有“山门”,后有“众香界”和“智慧海”·

佛香阁前,即南面,有“山门”。那么,佛香阁南面的“门”,为何称为“山门”呢?佛教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入中国后,因佛寺多在山间,故称,当然,北京颐和园万寿山的主体建筑——佛香阁前面,即南面的“门”,亦不例外,沿袭名曰为山门。

佛香阁之北,有“众香界”和“智慧海”。佛香阁往北,有石道盘登到“众香界”。所谓“众香界”,实际上是一座三间七楼的五色琉璃牌坊。

众香界这座五色璃璃牌坊之北,即琉璃牌坊的后面,是一座五开间两层的五色琉璃佛殿,名曰“智慧海”,其语出自《无量寿经》“颂曰:……如来智慧海,深府无崖底。”

智慧海这座五开间两层的建筑,其佛殿,因柁檩、椽窗等,都是用大理石垒砌而成的,其石的外表,则又嵌饰五色琉璃砖,故被称作无梁殿。因殿内供无量寿佛,而且琉璃砖上满刻观音佛像,故又称作无量殿。1900年8月15日,沙俄侵略军将智慧海抢掠、破坏一空。至今人们尚能看到智慧海里嵌饰着的一排排观世音佛像,被破坏得个个脸上都已经残缺了,这就是沙俄侵略军留下的历史性的侵略伤痕。

三万寿山东西两侧装景点缀性建筑

·需要说在前面的话·

造园艺术大师们,紧密配合颐和园里的中心建筑——万寿山前山的排云殿及万寿山的主体建筑——佛香阁,非常艺术地将万寿山东西两侧,皆给装景点缀上了精美的建筑——楼阁廊亭等。

这里先从万寿山西侧说起。

万寿山两侧半山坡上,一组楼、阁、廊、亭,皆依山而建。无论是登楼、登阁观赏山湖景色,还是沿廊入室随意游览,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产生身在画中的感觉,因此被人们誉名为“画中游”。

·宝云阁、五方阁和清华轩·

宝云阁 为一精美建筑,位于佛香阁西南,与大报恩延寿寺同时建造。宝云阁最突出的特征是:其建筑的梁、栋、窗、格、椽、瓦及阁内供奉的佛像,均为铜铸。因此,人们将宝云阁俗名为“铜亭”,或曰“铜殿”。铜亭,通高7.5米,重207吨;通体呈蟹青冷古铜色,造型精美,工艺复杂,是世界上少有的珍品。

“宝云”,是取晋代名僧之僧名,他是西凉州人。杭州亦有“宝云山”、“宝云庵”等,皆出自该僧名。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有“宝云山前路盘纤”、“宝云楼阁闹千门”等诗句。

五方阁 宝云阁后面的一高阁,其匾额为:

五方阁

五方阁下大石壁为诵经时悬挂佛像的地方。“五方”,即指:五方色,为佛家语。佛教密教有两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为:东方青,西方白,南方赤,北方黑,中央黄。因此,这块匾额取佛家语“五方色”之意,其意为:聚有五方色之阁。

清华轩 造园艺术大师们,为了将万寿山西部半山坡上装景点缀性的重点建筑——铜亭、五方阁给衬托得更加使人们感到在“画中游”,于是在五方阁、铜亭下,或曰在前哨的地方,还恰到好处,给点缀上了一座精美的建筑,名曰“清华轩”。原为大报恩延寿寺罗汉堂遗址。光绪时与排云殿同时改建。南北轩皆五楹,东西厢各三楹,前庭有八角莲池,中架石桥。关于原大报恩延寿寺罗汉堂,在研究老北京著名的专著《日下旧闻考》里有记载:

罗汉堂为门三,南曰华严真谛,东曰生欢喜心,西曰法界清微。堂内分甲乙十道,塑阿罗汉五百尊,东门内曰祗树园,曰狮子窟,曰须夜摩洞;转而南为阿伽桥;稍南日阿楼那崖,曰徒多桥,桥上曰弥楼,曰摩偷地,曰砥柱,曰摩诃窝;上曰兜率陀崖,日功德池,日 檀林;再上曰须弥顶,曰善现城,日金田,曰陀罗峰,曰鸡园,曰鹿苑;中为室罗筏黼殿;北日耆阎崛;旁曰舍利塔,日蜂台,曰毗诃罗桥;南曰露山,日香岩;西曰信度桥;诸额皆御书。堂之东有亭,卧碣上勒御制五百罗汉记。

·转轮藏和介寿堂·

在万寿山佛香阁东侧,有与西侧精美建筑宝云阁(俗称铜亭)、五方阁相呼应的一组装景点缀性建筑——转轮藏和转轮藏下的建筑介寿堂。

不论是转轮藏,还是介寿堂,以及介寿堂的东殿、西殿,皆有楹联。

在转轮藏正楼和两翼廊亭的怀抱中,一座高9.87米的大石碑建在汉白玉须弥座上。这石碑始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正面刻有乾隆皇帝御笔手书“万寿山昆明湖”六个大字。背面刻有乾隆皇帝的手书《万寿山昆明湖记》,记述了开挖昆明湖的目的和经过。

颐和园中的转轮藏,是仿杭州法云寺藏经阁建造的藏经楼。正楼二层三重檐,在琉璃瓦顶上立有福、禄、寿三星三个琉璃小立像。正楼两翼以两层弯廊南接两座配亭。因亭中各有一可以转动的藏经架,所以叫做转轮藏。

转轮藏东、西两亭中设有木塔,木塔八面均可贮藏经书和佛像,中有轴,地下设机关,推之即可转动。封建帝王人室祈祷,只要用手扶一下转动的木塔,就算是将塔内的经书全念了一遍,取其象征性的意思。

为了将转轮藏装景点缀得更加美丽,与西部一样。建筑艺术大师们在转轮藏下建造了一座名为介寿堂的建筑。“介寿”语出自《诗经·豳风·七月》:“以介眉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