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北京通趣说老北京
4655100000026

第26章 景福阁与重阳节及谐趣园趣谈

一景福阁与九月重阳节趣谈

赵先生问:

人们说:不仅是民间老百姓讲究过八月十五中秋节和九月九重阳节,老佛爷慈禧很喜欢颐和园万寿山东部山顶的景福阁,所以她很讲究每年八月十五中秋在景福阁赏月,每年九月九日重阳节在景福阁进行登高活动。

还有,在颐和园的东北角,有一处非常小巧玲珑,结构精致,自成格局,被人们称为是颐和园的“园中之园”的谐趣园。

游览了景福阁和谐趣园,有不少的人,并不了解景福阁和谐趣园。您能不能将景福阁和谐趣园讲讲?我很想听听您的认识和看法。

钱先生答:

颐和园内的景福阁和谐趣园,这两处造园装景,的确是很值得说一说。

·景福阁与重阳节·

九月九日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它与万寿山东部山顶的景福阁有密切关系。

“重阳”之说,出自战国时期,如屈原《楚辞·远游》:“集重阳入帝宫兮,造句始而观清都。”洪兴祖对何谓“重阳”作了比较透彻的解释:“积阳为天,天有九重,故日重阳。”东晋时,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将“重阳”又称作“重九”。

从我国历史上来看,重阳节的习俗,早在南朝梁著名文学家吴均(469~520年)的小说《续齐谐记》里就有反映。书中言: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戴]茱萸囊,盖始于此。

可见,至迟我国南朝梁(502~557年)时,就已经出现九月九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并一直被流传下来。所谓“菊花酒”,古籍《西京杂记》里作了解释,即每年当“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酒。”每年农历九月,秋高气爽,登高远眺,山清水秀,不仅赏心悦目,而且有益于健身,有益于延年益寿。因此,至今人们还讲究每年农历九月九重阳节进行登高活动。

慈禧很喜欢景福阁这个地方,讲究每年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在景福阁赏月,每年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在景福阁进行登高活动。

景福阁,其“景福”二字,出自《诗经·小雅·小明》:“神之听之,介尔景福。”意为大福也,或曰洪福,其“洪”,大也。因此,景福阁意为:洪福齐天之阁。

景福阁,原名昙花阁。因阁基座为昙花形,故名。乾隆皇帝曾在诗中称:“佛阁名称优钵昙,清供暮霭与朝岚。普贤愿力三千遍,不及色空空处参。”光绪十八年(1892年)在昙花阁遗址建的景福阁,前后五楹。这座建筑,有装饰点缀性的匾额和楹联,以体现其文化色彩。

景福阁被慈禧看中了,她非常喜欢这个地方。在重阳节这天,慈禧讲究吃福(野雉)、禄(鹿肉)、寿(羊肉)、禧(鲟、鳇鱼等)。特别是每年一到盛夏伏暑季节,慈禧常在这里和后妃、宫女们押宝、推牌九,美其名为“过阴天儿”。

二颐和园的园中之园——谐趣园

谐趣园,位于颐和园内东北角。它小巧玲珑,结构精致,自成格局,被人们称为园中之园。

谐趣园的前身,名曰惠山园;而惠山园又是与寄畅园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这里先从寄畅园说起。

·寄畅园·

寄畅园,在江苏无锡惠山。惠山,亦称慧山,或曰惠泉山。位于江苏无锡市西郊。惠山是江南名山之一,以泉水著名,有著名的天下第二泉,即惠山泉,亦称之为陆子泉;除此之外,还有龙眼泉等十多处泉水。用其泉水泡茶,清醇可口。惠山的东麓,有寄畅园、唐代李阳冰刻“听松”石床、宋石经幢、宋金莲桥等名胜古迹。

寄畅园,其全园大体上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部以水廊为主,西部以假山树木为主。园东部是一个南北狭长的水池,名锦汇漪,池中还有一座九脊飞檐的方亭,名知鱼槛,游人可倚栏观赏鱼藻。

在寄畅园的高处,可眺望惠山、锡山,绿嶂巍峙,龙光塔影。造园“装景”艺术大师们,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借景手法,将自然风景收人了寄畅园。全园的设计、布局等,都显得非常巧妙,体现了山林野趣、清幽古朴的园林风貌。

清康熙、雍正、乾隆几代皇帝南巡时都游览过寄畅园,并且亦都在寄畅园里居住过。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乾隆皇帝南巡时,第一次到寄畅园游览和居住,就看中了它,并称赞说:“清泉白石自仙境,玉竹冰梅总化工。”

乾隆皇帝因为太喜爱寄畅园,遂令随行的画师进行写生临摹,并制图携回京城,令仿建寄畅园,取“惠山”二字,命名为“惠山园”。《日下旧闻考》里,记叙了惠山园的情景:

惠山园门西向,门内池数亩,池东为载时堂,其北为墨妙轩。……园池之西为就云楼,稍南为澹碧斋。池南折而东为水乐亭,为知鱼桥。就云楼之东为寻诗径,径侧为涵光洞,迤北为霁清轩,轩后有石峡,其北即园之东北门。

乾隆皇帝还曾写《惠山园八景诗》,并且在诗序中说:“一亭一径,足谐奇趣。”由此可见,惠山园就是谐趣园的前身。

·“园中之园”谐趣园·

谐趣园,初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名曰“惠山园”。在皇家园林颐和园内,为什么还要建造一个园中之园呢?乾隆皇帝在《惠山园八景诗序》里,作了解释:

江南诸名墅,惟惠山秦园最古。我皇祖赐题曰寄畅。辛未春南巡,喜其幽致,携图以归,肖其意于万寿山之东麓,名曰惠山园。一亭一径,足谐奇趣。

嘉庆十六年(1811年)经过大修后,改其名为谐趣园。

谐趣园占地十余亩,以水池为中心,百间游廊、五处轩堂、七座亭榭环绕池边。倒影入池。

其游廊曲折回环,联结临水建筑,廊两侧,一边是山石绿树或翠竹簌簌,一边却清波微澜或流水潺潺,自有不同于长廊的奇趣;那饮绿水榭,当初是慈禧垂钓之处。每年一到严冬雪后,踏冰赏景,别有一种意趣;那廊亭结合的游廊,式样显得格外别致;那廊“三步一曲,五步一折”,使园中之园显得更加幽邃。

·主体建筑涵远堂·

涵远堂为谐趣园主体建筑,是供慈禧游览休息之用的。

匾额:

涵远堂

涵远,为恩泽遍及四海之意,其意思是歌颂封建帝王的。涵远堂的前身,是墨妙轩,原为惠山园八景之一。因当时内藏三希堂续摹石刻,故名为墨妙轩。嘉庆十六年大修完工后,将此轩改名为涵远堂。

·知鱼桥·

知鱼桥在谐趣园内,非常有名。桥有牌坊题额。因桥身比较低,便于人们观鱼。那么,为什么将这座桥命名为知鱼桥呢?这里用了“知鱼”的典故。典故出自名著《庄子·秋水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音tiao条)鱼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谐趣园内的知春亭·

谐趣园,其水池四周用太湖石砌成泊岸,沿岸植柳,池中种莲。夏天,莲叶田田,荷花吐艳,清香袭人。而春天风景更为可人。因此,园内又立有知春亭,并且有“知春亭”三字匾额。

说起知春亭,颐和园内以“知春”命名的就有三座:一座在昆明湖的东岸,名为“知春亭”;另外两座,都在“园中之园”谐趣园内。

“知春”这一用语,其内含,可作多种理解。其中包括:得知春天来临的讯息。然而,春天来临的讯息,亦有各种各样,并且已被古代许多文人写入了诗作里或书里。例如:观鱼戏而知春(王勃诗:“鸟飞林觉曙,鱼戏水知春”);看鸭泳而知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看北斗东指而知春(大诗人李白的《惜余春赋》:“天之何为令北斗而知春兮,回指于东方”);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另外还有农业“七十二候”立春节气一候的“候应”——“鱼上冰”(俗称)。因为谐趣园为慈禧垂钓处,所以此处的“知春亭”,应理解为“鱼戏水知春”(见前引唐代王勃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