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北京通趣说老北京
4655100000016

第16章 后宫·孝庄文皇后·铜壶滴漏

一后宫的主要建筑

——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赵先生问:

皇宫紫禁城,其内廷或曰后宫的重点建筑——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其建筑的基本情形,以及这些重点建筑都是作什么用的?您能不能给我说说?

钱先生答:

这个问题不用我多说,只要将《中国名胜词典》里记载的有关原文念一下,就会使您了解明白了。

[乾清宫]在故宫“内廷”最前面。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嘉庆三年(1798年)重修。清康熙前向为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之处。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皇帝朱由检因李自成率起义军攻打北京,由此仓惶出逃,自缢于景山。清雍正后皇帝移居养心殿,但仍在此批阅奏折,选派官吏和召见臣仆,咸丰三年(1853年)清文宗在此派兵镇压太平军,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后,慈禧在此多次与外国使节勾结,出卖民族利益。

[交泰殿]在故宫内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建于明代,清嘉庆三年(1798年)重建。平面呈方形,黄瓦四角攒尖顶,小于中和殿。清代封皇后,授皇后“册”、“宝”的仪式和皇后诞辰礼都在此举行。乾隆十三年(1748年),代表封建皇权的二十五颗“宝玺”收藏于此。

[坤宁宫]在故宫“内廷”最后面。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建。明时为皇后住所。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起义军攻打北京,崇祯帝逃至景山自缢,其皇后吊死于此。清代改为祭神场所。东暖阁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绪三帝均在此举行婚礼。

二慈宁宫与孝庄文皇后

赵先生问:

人们说:若说皇宫紫禁城的基本概况,其中的内容,亦应该包括孝庄文皇后稳定清初政局这方面的内容在内。既然是这样的话,那么您能不能将孝庄文皇后稳定清初政局的事情,给我说一说呢?

钱先生答:

好!我就给您说一说。这需要先从慈宁宫说起。

·慈宁宫·

明清两代时,为太皇太后、皇太后以及随从的太妃、太嫔们居住的宫殿。其位置在后三宫西,西六宫南,即在养心殿西南,雨花阁南,寿康宫东。

皇宫紫禁城内廷的这座建筑,其主殿南向,七楹重檐;后殿为大佛堂:东西两侧的建筑——朝房整齐:四面环庑前连慈宁门,后连大佛堂:大佛堂后有东宫殿、中宫殿、西宫殿并列,三合院式,其规制皆同:在这座建筑的宫门前之两侧,有慈宁宫花园。

皇宫紫禁城内廷的慈宁宫,据《今日北京》一书中载:

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建于明初仁寿宫及大善殿旧址,万历年间火灾后重建,清顺治十年(1653年)复重建。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修,三十四年(1769年)为迎贺皇太后八旬寿诞再行改建,增筑主殿为重檐歇山顶,以崇尊养。

康熙皇帝的祖母——孝庄文皇后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冬病死在慈宁宫中,享年75岁。她生前居住在慈宁宫里,既帮助过儿子顺治皇帝,又协助过孙子康熙皇帝,对稳定清初的政局,起了重要作用。孝庄文皇后在清代历史上享有盛名。

·孝庄文皇后帮助儿孙稳定清初政局·

清朝初期自然灾害频繁,《北京历史纪年》记载:“一六五三年癸巳 清顺治十年闰六月十七日,京师霪雨,逾月不停,河溢田淹,房屋倒塌。”并且紧接着“一六五四年 甲午 清顺治十一年 四月十三日,辰刻,京师地震”。这样,京津地区百姓的生活处于困苦之中。

当时,顺治皇帝只有15岁。为了稳定清初的政局,帮助儿子稳坐天下,孝庄文皇后嘱咐顺治皇帝对京城周围地区的灾民进行赈灾。顺治皇帝迅速将赈灾的银两发放到京城周围地区的灾民,稳定了人心,使京城没有发生大的震动。

顺治七年十二月,独揽大权的多尔衮病死。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又让顺治皇帝下谕旨:一方面停止了多尔衮生前在长城以北开始修建的避暑城工程;另一方面,严惩了一批贪官污吏,凡是贪赃十两银子以上者,不管是否权臣,一律抄家。

但是,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万万没有料到,儿子是短命的。1661年2月15日(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爱新觉罗·福临皇帝因患天花病而死。

顺治皇帝的儿子爱新觉罗·玄烨继承了帝位。当时,他才只有8岁,怎么能掌握清王朝大帝国的政权呢?在这种情况下,太皇太后又承担起了保护孙子康熙皇帝稳坐江山的重任。

太皇太后还曾帮助康熙皇帝平息北方地区的动乱和南方吴三桂的大叛乱,对稳定清朝统治起了重要的作用。

三古代计时仪器——铜壶滴漏

赵先生问:

人们说:北京皇宫紫禁城内廷三殿之一的交泰殿内珍藏的古代计时仪器——铜壶滴漏,不仅还有诗配,而且与雄鸡啼更报晓,与“一刻钟”称谓的由来都有关系,是这样的吗?您能不能都给讲一讲?

钱先生答:

是的!北京的铜壶滴漏的确是有诗配,与雄鸡啼更报晓,与“一刻钟”称谓的由来,都有关系。先从北京的铜壶滴漏与诗配说起。

北京故宫(即紫禁城)交泰殿内,存有一件极为珍贵的国宝,即古代计时仪器——铜壶滴漏。

·紫禁城的铜壶滴漏与诗配·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中路交泰殿里,陈列着由五个水壶构成的铜壶滴漏。更有趣的是,在西路的翊坤宫里,还存有杜甫的《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一诗的贴录。第一句即“五夜漏声催晓箭”。漏声,即是指铜壶滴漏之声。

那么,铜壶滴漏到底为何物?又怎么会人杜甫的诗句?

铜壶滴漏,是古代一种计时的仪器。《周礼·夏官》上已经谈到设官以管漏刻,这说明奴隶社会的周朝时,已经用简单的铜壶滴漏来计算时间了。这种古代计时仪器,分为两种:单壶和复壶。1949年后,在陕西兴平,河北满城,以及内蒙古均发现有单壶,是西汉初期(约公元前100年1使用的计时工具。复壶为两个以上的贮水壶。而古时著名的复壶,属于元延祐年间(1314~1320年)的漏壶,是“用四只铜壶,由上而下,互相叠置”而构成的计时仪器。现在,故宫陈列着的铜壶滴漏(亦称铜壶),也是属于复壶的类型。它比元延祜年间的漏壶多了一只贮水壶。

铜壶滴漏古称漏刻、刻漏、漏壶。铜壶滴漏这一名称来自唐诗人温庭筠的诗句“静听得铜壶滴漏,夜月微残。”(见《白雪遗音·马头调·好梦儿》)而杜甫把漏声写入诗内还有一段小小的故事。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秋,郭子仪率领的唐军打败安史叛军,收复了首都长安。肃宗率众官从凤翔回到长安。杜甫时任左拾遗,同朝为官的诗友有王维、贾至、岑参等。他们时相唱和,歌咏唐室的“中兴”。其时贾至写了一首诗,题为《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于是,僚友们纷纷和诗。杜甫的和诗即是“五夜漏声催晓箭”的这首七律。诗中描绘了大明宫的景色:桃花竞艳,旌旗翻卷,燕雀逐风,香烟氤氲。这一切都是杜甫在侍奉早朝时,耳听铜壶滴漏,所看到的绚丽春色,所以铜壶滴漏之声也就自然而然地人了杜诗。

·雄鸡啼更报晓与漏壶及“一刻钟”的由来·

十二辰制 旧时的计时单位,为十二辰制,即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一时辰合现在两个小时。以十二地支为名,夜间23~次日1时,为子时;1~3时,为丑时;3~5时,为寅时;5~7时,为卯时;7~9时,为辰时;9~11时,为巳时;11~13时,为午时;13~15时,为未时;15~17时,为申时;17~19时,为酉时;19~21时,为戌时;21~23时,为亥时。

五更 旧时的夜间计时单位,亦叫五夜和五鼓等。夜间五更,从点灯戌时开始计算,中经人定亥时(指人已睡觉),半夜子时,鸡鸣丑时,直至天亮寅时,皆为夜五更。

雄鸡啼鸣与滴漏 某些鸟类的生活规律似乎与时辰有关,我们称它们为知时鸟。知时鸟除了有小燕、大雁和仓庚、戴胜、百舌等外,还包括家禽雄鸡在内。在钟表尚未传入我国以前,特别是在广大农村,除了有少数人家能使用上古老的计时仪器刻漏外,更多的家庭,白天则是依靠观察日影的变化进行计时,如每天中午时日影比较正的,为午时;未时则日影变化的反映为比较偏;而黑夜,则是靠雄鸡啼鸣,如鸡鸣丑时,就是指夜里三点钟左右,雄鸡就开始啼更报晓,雄鸡啼更要啼三次,当第三遍啼后,天就快要亮了。

京城的宫廷中,则使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由鸡人在宫中传更筹(亦称更签)进行报更,如古籍《陈书·世祖本纪》中载:“每鸡人伺漏,传更签于殿中。”对此,唐代著名大诗人王维在《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的开头,亦作了描述:“绛帻鸡人报晓筹”,其意就是说,头包着红布(象征鸡冠)的鸡人敲着竹签(更筹),在宫中报告清晨的到来。

滴漏与称“一刻钟”的由来 明代以后,我国才有了计时的钟表。

今北京皇宫紫禁城中路交泰殿内珍藏着的铜壶滴漏,则是清乾隆十年(1745年)制造的。它是由五只贮水壶组成的计时仪器。从前使用时,每天正午,将最上层的壶装满水后,水开始从壶前的龙口流出,依次向下壶滴漏。最下层的受水壶盖上的铜人合抱着漏箭,箭上刻着12个时辰、共96刻的刻度。漏箭底部安着空鼓形水漂(亦称箭舟),放在受水壶内,水涨舟浮,漏箭上升。观察漏箭的刻度,就知道是什么时辰,经一昼夜水满箭尽,将水倒入池内,再重新装水滴漏。

昼夜12个时辰,平均每一时辰为8刻;而每一时辰合现在两个小时,共为96刻。自钟表传入中国后,人们曾经做过试验,即钟表走完15分钟,古代计时仪器漏壶刚好滴完一刻。因此,中外结合,人们将钟表走完的15分钟,称之为“一刻”钟,如12点1刻,1点1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