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北京通趣说老北京
4655100000015

第15章 紫禁城外朝的主要建筑(2)

明清两代,京城九门之内,都是不允许行刑杀人的。那么,北京皇宫的正门——午门。就更不允许出现行刑杀人的现象了。京城杀人的刑场在宣武门外的菜市口。但在说书人或戏剧中,为了艺术上的需要,还是常常出现“推出午门斩首”的说法,这是无须较真儿的。

·太和门和门内的东西两庑·

太和门 从午门进入游览皇宫紫禁城内最重点的建筑——金銮殿,即太和殿,必须得经过太和门。

金銮殿南面的正门,叫做太和门。那么这座太和门,其古建筑的基本情形怎样呢?简要说来,为南向,九间三门,重檐,崇基,石栏,前后陛各三出,左右陛各一出。这里所说的“前后陛各三出”,其“陛”是指帝王宫殿的台阶。出现这种称谓比较早,例如,《国策·燕策三》载:“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再例如,蔡邕《独断》卷上载:“陛,阶也,所由升堂也。天子必有近臣,执兵陈于陛侧,以戒不虞。”

太和门前,陈列有铜狮二。往南就是跨石梁五的内金水桥。其所以这样称呼,则是与天安门前的外金水桥相对而言。

那么内金水桥的水,究竟是怎样引进来的呢?对此,《日下旧闻考·国朝宫室》里,作了比较透彻的解释:“金水桥之水由神武门西地沟引护城河水流人,沿两一带经武英殿前,至太和门前,……”

金銮殿南面的正门,不仅是有一个门叫太和门,而且太和门的东西两侧,即左右又各有一门,左边的叫昭德,右边的叫贞度,门各为三间。

那么左右两门庑是干什么用的呢?

这里所说的门庑,是指两门的廊屋。用现在的话来说,太和门左右之门的廊屋,是守卫金銮殿,亦可以说是守卫三大殿的武士们留宿的地方。

对于上述内容,《日下旧闻考·国朝宫室》篇里,皆作了记载,这里将其原文转引出来,以供您阅读和欣赏。

《日下旧闻考·国朝宫室》篇里的原文:

……正中南向者为太和门,九间三门,重檐,崇基,石阑,前后陛各三出,左右陛各一出。门前列铜狮二,其南环以金水河,跨石梁五,即内金水桥。

……金水桥之水由神武门西地沟引护城河水流入,沿西一带经武英殿前。至太和门前,是为内金水河,……

太和门左右各一门,皆南向,左日昭德,右曰贞度,门各三间。

[臣等谨按]昭德、贞度两门庑为侍卫直宿处,详见官署门。

太和门内的东西两庑 游览皇宫紫禁城,当人们一跨进太和门内,就会发现门内的东西两侧皆有许多房屋,用《日下旧闻考》里记载的话来说,叫做“太和门之内东西两庑”。那些房屋,究竟有多少呢?这些房屋,究竟是干什么用的呢?回答这个问题,不用笔者多说,只要将《日下旧闻考·国朝宫室》篇里记载的原文转引出来,您就会了解其然了。

《日下旧闻考·国朝宫室》篇里的原文:

太和门之内东西两庑各三十二间,东庑之中为体仁阁,西庑之中为弘义阁。东庑之北为左翼门,西庑之北为右翼门,各五间,皆东西向。

[臣等谨按]体仁阁、弘义阁两庑为内府银、皮、缎、衣及瓷、茶六大库,详见官署门。

三紫禁城中和殿与严嵩

赵先生问:

人们说,别看严嵩是个反面人物,人还是挺聪明的,挺有本事的,千方百计在中和殿接触朱厚熄皇帝,取得皇帝的信任和不断地提升。有关紫禁城中和殿与严嵩的事情,您能不能给我说说?

钱先生答:

有关严嵩利用紫禁城中和殿,与皇帝接触,取得了信任,青云直上的事,的确值得说一说。

从前老北京代代相传说:明世宗朱厚熄皇帝当政期间,有名的大奸臣严嵩,在皇宫紫禁城里,步步青云直上。这说起来与中和殿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皇帝临太和殿大典前,先要在中和殿升座,阅奏章和进行其他活动。严嵩就紧紧抓住这个机会不断地与嘉靖皇帝见面,其目的就是要千方百计取得皇帝的信任和重用。

那么,严嵩究竟是怎样青云直上的呢?有种种传说。现举两例。

例一传说,严嵩朝思暮想要在朝廷里当个大官。因为他天天琢磨这事,日子久了,夜里也梦着这个事儿。

一次,严嵩梦见一位白发老神仙告诉他说:“严嵩,你的诗词不是颇有点名气吗?而当今皇帝也十分喜好诗文,你若迎合皇帝的喜好,还愁没有做大官的命吗?”严嵩听了觉得很对,欢喜得大叫了一声,一下子就醒了。

由此开始,严嵩就挖空心思想办法,只要是有机会与嘉靖皇帝朱厚熄见面接触,就决不错过。传说,严嵩通过一位好友将他恭维嘉靖皇帝的一首七律诗献上了皇帝。朱厚熄一读,不仅是朗朗上口,而且内容也好,诗里诚心诚意歌颂了“真龙天子”。于是,嘉靖皇帝一高兴就将严嵩由翰林院侍读升为国子监祭酒。

例二传说,嘉靖七年,皇帝朱厚熄在祭祀孔子的前一日,将严嵩召进紫禁城,在中和殿见面。就在这次与皇帝见面时,严嵩出口成章,当着皇上的面就赋上了一首七言律诗。皇上听了,立刻赞扬:“赋得好,赋得好!”皇帝一高兴,就在这年——嘉靖七年(1528年)四月,把严嵩升为礼部右侍郎。不久,再升为左侍郎。

总而言之,严嵩就是这样在紫禁城里拍马钻营、青云直上的。到了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严嵩任武英殿大学士,人阁,专国政20年,干了许多伤天害理的坏事。

四 紫禁城保和殿与国宝云龙阶石

赵先生问:

人们说,北京皇宫紫禁城里的国宝有许多,其中当然应包括云龙阶石在内。这样,您能不能将国宝云龙阶石的情形给我介绍一下呢?

钱先生答:

云龙阶石,的确够得上紫禁城里的一国宝。

皇宫紫禁城内的保和殿,是宫殿群重点建筑三大殿之一。而保和殿后面的御路“云龙阶石”,不仅是皇宫紫禁城内最大的一块精美的石雕,而且也是相当贵重的国宝。它是我国各地保存下来的许许多多石雕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座,是石雕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和观赏价值,如今已成为故宫一大景观。它对周围环境亦有极重要的点缀作用。

云龙阶石表现了雕石艺术大师们的非凡技艺。他们根据宣扬帝王权力至高无上的需要,在保和殿后面御路上,在一块又大义厚的巨石上,精雕细琢九条腾飞的巨龙,出没于流云之间,下面为海水江崖。不仅如此,其石雕的四周,还刻有卷草纹图案。整块石雕构图极为严谨壮观,形象生动,雕饰精美。

今天看到的云龙阶石,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的。据说最初为明代的遗物。到了清乾隆年间,朝廷下令,让雕石艺人将巨石上的原雕纹饰去掉,重新雕刻云龙纹图样,即成为云龙阶石了,并且被保留至今。据现在具有相当权威性的专业报纸《北京文物报》载:“重新雕刻此石,清内务府的档案中有详细记载。大石雕的尺寸和重量,清档案中也有记载。按清时计量推算,石雕长16.75米,宽3.07米,厚1.7米,这是重雕的尺寸。”据说,云龙阶石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大的一块石雕,其重量约二百吨。而“重雕前重量为二百三十几吨,但在明开采这块石料的毛坯时应约三百吨。”

据行家所言,这块三百吨重的石料,为艾叶青石,它出自北京郊区的房山区大石窝村。这一巨大的石料,究竟是怎样从百里之远的大石窝运进京城紫禁城的呢?那时,当然没有像现在这样的运输工具,完全是靠人力和采取一种土的办法。就是在运石的路上,每隔一里之远的地方挖上一口井,待冬天严寒结冰季节,取井水泼成冰道。再调集千余骡马换着拉动巨石,不断移动滑行,一步一步,一段一段地搬运到紫禁城内。

老北京时,人们相传说:巨大石雕与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同时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至今已有五百七十余年的历史了。

五紫禁城文华殿和武英殿

赵先生问:

人们说:反映皇宫紫禁城的基本概况,除了外朝和内廷,角楼和护城河,以及皇宫紫禁城的重点建筑——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而外,还有前朝或曰外朝的文华殿和武英殿,亦应包括在内。所以,这里请您将文华殿和武英殿给我说一说。

钱先生答:

好!我给您说一说。

皇宫紫禁城里,不论是外朝(亦称前朝),还是内廷的后宫里,所有的宫殿、楼阁等,都是由一般的宫殿、楼阁而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因此,很有必要将楼阁先说一说。

·楼的妙用·

“楼”,属于我国古代的一种高层建筑。它的形式有城楼、箭楼、角楼、钟楼、鼓楼等。

城防系统的一部分 我国古代的城镇,大多有一套完整的防御系统。就是说,除了用砖包砌城墙、城门而外,还修建有千斤闸、护城河、吊桥、敌楼。城门上有城楼,大的城门前有瓮楼(亦称月城),有的还有箭楼。比较大的城,四隅还有角楼。典型的例子,如老北京外城和内城共有十六门,不仅城门上有城楼,而且在大城门外,还有一道用来保护城门的半圆形或方形的城闰,亦称瓮城。

总之,城门上的城楼的应用,主要是为防御外敌。有的城楼前面,还有一座箭楼,保存下来的,如天安门广场南面的正阳门箭楼和老北京内城北面的德胜门箭楼,以及东便门的东南角楼,均为京城守军抵御外敌的战斗堡垒。

统一报时之所 在古代,我国各地比较大的城,均有钟楼和鼓楼。如北京地安门外大街,至今仍耸立着两座楼,均为明清两代向北京全城击鼓撞钟统一报时的地方。

登高赏景之佳处 供人们登高赏景、赋诗作画的“楼”,在我国较有代表性的是湖北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三者并称为江南三楼阁。如今重建的壮丽辉煌的黄鹤楼拔地而起,耸立在长江大桥的武昌桥头。六十个翘角层层凌空,尤其是楼的各层排檐起翘,势如黄鹤,展翅欲飞,既不失黄鹤楼传统的独特造型,又比历代的旧楼更加雄伟壮观。

·阁的妙用·

“阁”与“楼”一样,均属于古代高层建筑。由于这两种建筑形式非常接近,不易辨认,所以,人们时常将“楼”和“阁”联系在一起,名曰“楼阁”。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就有“楼阁玲珑五云起”的诗句;古画《仙山楼阁》,更为典型,即将楼和阁视为一体。

阁与楼,其建筑形式,若与庄严肃穆、气魄宏伟的大宫殿相比较,虽然都显得玲珑多姿、精丽美观,但二者的使用。却很不相同。楼,如城楼、箭楼、角楼、钟楼、鼓楼等,而阁却别有一番妙用。

为佛家用 自东汉明帝永平年间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适应佛家精神生活的需要,佛殿造像艺术大师们,将佛像越造越大,越造越神奇,将佛像造得超出真人若干倍。为了适应佛像越造越大的需要,高层、玲珑多姿、精丽美观的阁,逐渐被佛家所占,被佛家所妙用。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普宁寺中的大乘阁与河北正定县隆兴寺内的大悲阁,以及北京雍和宫里的万福阁。在这三座阁内配置的佛像,为全国最大的木制佛像和铜制佛像及贵重的檀香木制的最大佛像。

为收藏处 阁,这种精美古代建筑,不仅被佛家妙用,而且随着社会文化和人们精神生活不断向前发展的需要,亦逐渐成为收藏珍贵书画、经书及功臣像的地方。例如,珍藏四库全书的北京故宫文渊阁、东北沈阳的文溯阁,以及浙江鄞县(今宁波市)范钦所修建的天一阁等,都是属于我国现存比较著名的藏书阁。

为赏景处 阁也是点缀园林或登高赏景的好地方。如山东登州的蓬莱阁,就是一座别具风格的古代滨海建筑。它构筑在海岸的悬崖绝壁上,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的游客。苏东坡、董其昌、翁方纲等著名人物,都曾经登临过蓬莱阁,赏景赋诗,刻石纪游。

皇宫紫禁城外朝(亦称前朝)除三大殿外,其左侧(东面)有文华殿,右侧(西面)有武英殿,以及崇楼和文渊阁等精美的建筑。其用途与内廷后宫里的那些宫殿、楼阁等有所不同。

·文华殿·

文华殿的位置在东华门内。这座精美的建筑与东华门、主敬殿等组成了一组独立的建筑群。

文华殿,建成于明永乐年间。今日人们观赏到的文华殿,为清康熙年间重建的,乾隆年问又重修过。其主殿,为南向五楹,单檐歇山顶。其台基前有丹陛、露台,设石阶左右各一座;其主殿左右(东西)两侧,各有配殿五楹。

文华殿,明初为太子书阁处,其殿顶覆盖的不是黄琉璃瓦,而是绿琉璃瓦。每年经筵之日,皇帝自乾清宫乘舆到文华殿,升座听讲官进讲。

所谓“经筵”,追溯起来,始于宋代,是为皇帝讲解经传史鉴特设的讲席。自大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翰林侍讲学士至崇政殿说书皆得充任讲官,其他官员亦有兼任的。每年二月至端午节、八月至冬至节为讲期,逢单日人侍,轮流讲读。(见《宋史·职官志二》)元明清三代仍沿袭之。

文华殿还曾经发生过这样的历史性事件。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后,进入了皇宫紫禁城,并且在文华殿召见京师城郊耆老,询问民间疾苦。

到了民国时期,文华殿演变成为古物陈列所,陈列各代名人书画册叶卷轴等。

·武英殿·

武英殿的位置在皇宫紫禁城前朝西路的西华门内。它不仅与东面的文华殿相对称、相呼应,而且与文华殿一样,与敬思殿、浴德殿等组成了一组独立的建筑群。

武英殿与文华殿都是建成于明永乐年间。今日人们看到的武英殿,为清同治年间重修的。其主殿亦为南向五楹,单檐歇山顶。其台基前有丹陛环绕石栏,东西亦设石阶。

武英殿,明代为皇帝斋居和召见大臣的地方。贵族命妇朝见皇后,亦在此进行。

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打进北京后,进入了皇宫紫禁城,就在武英殿办理政务。

到了清乾隆年间,武英殿演变为宫廷修书、印书的地方。中国著名的《四库全书》就编辑于武英殿;《古今图书集成》等印行,亦在武英殿。在这里所印的书籍被称为“殿本书”。清代时,武英殿所出书籍采用铜活字版、木活字版、整块木刻版等技术。

到了民国时期,武英殿和文华殿一样,亦演变成为古物陈列所了。其陈列之古物,有商周秦汉之铜彝器,各朝玉器、瓷器、精雕手工艺珠宝、金石及宋元明书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