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北京通趣说老北京
4655100000017

第17章 皇家禁苑中南海

一中南海溯源

赵先生问:

北京著名的皇家禁苑中南海,其历史悠久,并且在中南海发生了许多政治性历史事件,请您将中南海的历史简要地追溯一下,然后再将中南海发生的重大政治性的历史事件,举些例子说说好吗?

钱先生答:

皇家禁苑中南海的悠久历史,的确值得简要地追溯一下,然后再举些历史政治性的重大事件的例子说说是非常必要的。

北京是辽、金、元、明、清五朝建都之地。金代时,中南海这个地方是帝王离宫的西苑,叫华潭。元世祖忽必烈迁都后,改建[金]中都城,名为元大都城,中南海成了皇宫的西内。明代,中南海被称为太液池,又称金海。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被封为燕王,镇守北平(今北京),金海即中南海就成了燕王府。清代,将南海、中海、北海,统称为西海子,并列为禁苑。

清代时西海子,林木成荫,尤其是榆树生长得最多最茂盛。而榆树容易生虫子。据史籍载:光绪九年(1883年),一天,慈禧——叶赫那拉氏游苑(园)至榆树下,虫坠衣襟并蜇了手,她大怒,下令将中南海f苑)里的榆树砍尽。

1888年(光绪十四年),慈禧下令重修西苑(即“西海子”)。这座禁苑竣工后,就成了慈禧听政和游乐的好场所。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被八国联军霸占,作为八国联军的统帅部。1911年(宣统三年)辛亥革命摧毁了清朝统治,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了胜利果实,又被历届北洋军阀政府盘踞多年。1928年(民国十七年),中南海作为公园正式开放。抗战胜利至1949年前,中南海成为国民政府主席北平行营的所在地。1949年北京解放后,中南海成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办公所在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居住在中南海。

1898年起至北京解放,在中南海发生了不少重大的政治事件。

以西太后慈禧为代表的封建顽固势力,既不愿意光绪皇帝掌握朝政实权。更不能容忍光绪皇帝变法维新,所以,在1898年9月20日晚发动了“戊戌政变”。西太后慈禧将光绪皇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时间长达10年之久。

190011: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中南海被联军霸占。中南海西门内的怀仁堂,原是仪銮殿旧址。仪銮殿建于光绪年间,是西太后慈禧的寝宫。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光绪皇帝正被囚在中南海瀛台。西太后慈禧挟持光绪皇帝逃命于西安,中南海的仪銮殿就成为联军统帅瓦德西的统帅部。1901年4月19日仪銮殿起火,烧死一名德军提督,联军统帅瓦德西侥幸活命。

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继位第三年,即1911年爆发了辛亥革命。孙中山于1911年12月回国,经17省代表会议推举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2月12日,清帝被迫宣告退位,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力下,1912年4月。孙中山被迫辞职,代表地主买办阶级利益的袁世凯窃取了政权,使革命遂告失败。袁世凯当政后,居住在中南海怀仁堂,并在这里办公,接见外国使臣,接受百官元旦朝贺。袁世凯倒行逆施,1916年6月6日,在全国人民的声讨声中一命呜呼。

贿选总统、直系军阀首领曹锟曾经将怀仁堂作为他的府眷住所。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第三军总司令冯玉祥,于20日从热河前线倒戈,回师北京,发动政变。11月2日,曹锟辞职,被冯玉祥软禁于中南海的延庆楼。后因直奉两系联合,曹锟获释。1938年,曹锟在天津病死。

二中南海瀛台与三神山

赵先生问:

人们说:中南海里,有瀛台,有三神山。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您给我说说。

钱先生答:

是呀,清代著名的能工巧匠雷廷昌,其所以能够将瀛台(南台)设计成了“人间仙境”,是受自古传说中的三神山的影响。因此,这里非常有必要先讲一讲自古传说的三神山,然后再说说南海中的瀛台。

·三神山·

自古传说中的仙山,即三神山,在古籍名著《史记·秦始皇本纪》里有记载:“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从现有资料看,这是最早的记载。从此以后,这三神山的名字——蓬莱、方丈、瀛洲,就逐渐在古典小说、戏曲等许多作品里出现了。我国各地,有的风景区,其精美的古建筑,有的取其蓬莱之名,称作“蓬莱阁”:有的取其瀛洲的一个“瀛”字命名,如北京中南海里就有一个小岛被命名为“瀛台”,即中南海瀛台。

传说的三神山,是不存在的。唐著名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说:“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著名大诗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里亦指出:“海客谈瀛洲,炯涛微茫信难求。”可见,三神山是不存在的。

三神山既然不存在,为什么流传至今?这无非是强烈反映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而已。传说秦始皇巡幸天下名山大川时,就曾经登临过崂山望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汉武帝刘彻也好祀神求仙,他不仅在“建章官”里修建了一座仙人承露盘,而且还到过崂山,寻求仙药,企图使他长生不老。

·中南海瀛台·

南海,属于北京著名的三海(即北海、中海、南海)之一。中海与南海以蜈公桥为界,中海与北海以金鳌玉桥(即今俗称的“北海桥”)为界。

南海中的瀛台,明朝称之为南台,又名趯台陂,原为南临一片村舍的稻田,明代帝王常到这里观赏稻波金浪的田园风光。为了满足帝王虚无缥缈的“仙境”生活的意愿,清代能工巧匠雷廷昌产生了将瀛台变成“人间仙境”的造园构思,并将瀛台上的小型建筑群建造得非常精美,格外引人入胜。

将三海中的南台改名为瀛台是有一定依据的。如东汉文学家王逸对何谓“瀛”,作了较透彻的解释:“瀛,池中也,楚人名池泽中日瀛。”同时,由于北京三海古时确实也曾经叫做过太液池,所以后来清世祖(顺治皇帝)将南台修改题名为瀛台。现在瀛台上的小型精美建筑群,是清顺治、康熙年间(1644~1722年)扩建的。精美的主体建筑,有翔鸾阁、涵元殿(为瀛台的正殿)、香康殿、蓬莱阁和南端临水的迎薰亭等。

总之,南海瀛台上的小型建筑群,楼阁殿身,显得格外小巧硕壮,金碧辉煌,富丽中透着古朴,优美中伴有刚健,使人观赏后感到真是属于我国小型宫殿建筑美、艺术美与古朴科学性巧妙结合的典范:它表现出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大师们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性的才能。

三北京的先农坛与中南海的丰泽园

赵先生问:

人们说:北京著名的先农坛,与中南海的丰泽园亦有着一定的密切关系,那么究竟是什么关系,您能不能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钱先生答:

为了回答您提出的问题,需要先从何谓“先农”说起。

·何谓“先农”·

先农,就是古代传说中的最先教民耕种之人,并被人们逐渐祀以为神,或曰神农氏,或谓后稷。

所谓神农氏,相传远古人民过着采集渔猎生活,他用木制作耒、耜,教民农业生产。不仅如此,而且还传说神农氏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

所谓后稷,传说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曾在尧舜时代做农官,教民耕种,并相传为古代周族的始祖。因此,后来周族人就认为他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并被后人尊誉为后稷,亦祀以为神。

总之,不论名为先农,或曰神农氏,或曰后稷,其共同的特点,都是与农业密切相关的。故这里以“农业之始”和“祭鱼祭兽祭鸟与北京天坛、先农坛”为题目先说说,然后,再谈观耕台和藉田。

·农业之始·

我国远古人类最初是靠男人猎取禽兽为生的。但是,由于猎取禽兽没有保证,后来同时由妇女采集野生植物为生。在长期采集野生植物的生活中,经过观察、摸索和无数次的试种,终于成功地使许多野生植物变成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这就是我国农业之始。这实际上是妇女们为人类的生存,开辟和创造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我国历史上有不少这方面神奇的传说和记载。古书《白虎通·号》里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耕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其实,所谓“神农”指的就是从事原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即妇女。据传,神农时期不仅是已经“民食方谷”,出现了谷类,而且还已经有了白菜和芥菜之类的蔬菜栽培了。

原始农业到奴隶社会时出现了“农业奴隶”,并且在奴隶主的强制劳动生产中,农业奴隶们用大量的血汗,又逐渐培育出各种各样的农业产品,主要的有稷、麦、秣(麦的一种)等各种农作物,而生产这些农作物仍然是属于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

·祭鱼、祭兽、祭鸟与北京天坛和先农坛·

古时,在农村百姓的生活中,有一套讲究的祭鱼、祭兽、祭鸟、祭祀天神的生活风俗,即每年一到雨水节气,人们讲究捉拿“贼鱼”进行祭祀天神,以祈求天神保佑春季风调雨顺,这样秋季才会有好收成,或者叫做五谷丰登,天下人才能安居乐业。而每年一到秋季,为了表示庆丰收,至霜降节气,人们讲究猎取“豺兽”进行祭祀天神。

在我国农村,这种祭天的生活风俗形成比较早。宋元时期的学者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就已经作了比较透彻的解释:“祭鱼,獭一名水狗也,贼鱼者也。祭鱼,取鱼以祭天。”据古籍《月令气候图说》里记载:自后魏始,“祭鱼”、“祭兽”与别的“候应”一样,亦人历“七十二候”,概括叫做“獭祭鱼”和“豺乃祭兽”,分别作为春季雨水和秋季霜降一候的“候应”。

每年一到秋季处暑节气,人们要捕杀鹰进行祭祀神农。但捕杀祭祀先农神的鹰,还特别讲究注意“不击有胎禽,故谓之义”。(《月令气候图说》)古时人们将这种“祭鸟”的生活风俗,概括叫做“鹰乃祭鸟”,并被列入“七十二候”,作为秋季处暑节气一候的“候应”。

明永乐年间,封建朝廷大规模修建北京城时,将百姓精神生活中的祭祀天神和先农神的生活风俗,与帝王精神生活上的需要密切配合,在京城的南面永定门内大街东西两侧,各修筑一座天坛和先农坛。尤其是天坛,世界闻名,它占地约270万平方米,为我国现存古代祭祀性最大的建筑群。

祭祀先农神的建筑群——北京先农坛,建于明嘉靖年间。现存主要建筑有先农坛、观耕台、神仓、太岁殿、庆成宫等。

·观耕台在哪儿?何谓“藉田”·

观耕台和藉田 观耕台,在先农坛里太岁殿西南。观耕台台方约16米,高1.5米,南向,东西南出陛各八级。台面明代为木制,清代改为方砖铺砌,四周砌黄绿琉璃砖,台围绕以白石护栏。藉田在观耕台的前面,为一亩三分地。明清两代时,在今中南海丰泽园里,就有演耕地一亩三分。《北京名园趣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年6月出版)记载:当年,中南海丰泽园曾“占稻十亩,其中演耕一亩三分,是清帝演耕的地方。所谓演耕,乃是众臣扶佐,甚至代耕,皇帝本人只是装模作样地走走形式,并不亲自动手耕地。光绪十四年(1888年1二月二十七日,光绪皇帝曾经演耕于此,这也是清王朝最后举行的一次演耕礼”。

封建帝王相当重视“藉田”和“观耕”的礼俗,在社会上产生了影响。清代于敏中等编纂《日下旧闻考·国朝宫室》篇时,亦作了反映性记载。笔者在这里只举两个例子:

例一:乾隆九年御制丰泽园演耕藉礼诗

千亩将临藉,三推预习耕。

脉膏方起动,节序过清明。

礼以勤农重,诗因触念成。

犹思终亩教,望岁倍关情。

例二:乾隆二十三年御制丰泽园演耕作

丰泽春犁习,良规圣考留。

那忘随种日,忽作教耕秋。

无逸聪听训,知艰慎率猷。

陇头偶回顾,殊似服先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