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潇洒东坡
4649200000059

第59章 疏 浚 西 湖

第五十九章疏浚西湖

宋元祐四年(1089)七月,苏轼第二次来杭州,出任知州之职。其时西湖已半为葑田,沼泽化已经十分惊人了。雨水多时无法贮蓄;而干旱年月,则湖枯水涸。苏轼认为,保西湖就是保杭州。在上呈朝廷的《乞开杭州西湖状》中,他从历史、政治、利益、筹资方式、时机等角度论述了疏浚西湖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乞开杭州西湖状》(节选)苏东坡

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唐长庆中,白居易为刺史。方是时,湖溉田千余顷。及钱氏有国,置撩湖兵士千人,日夜开浚。自国初以来,稍废不治,水涸草生,渐成葑田。熙宁中,臣通判本州,则湖之葑合盖十二三耳。至今才十六七年之间,遂堙塞其半。父老皆言十年以来,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

臣愚无知,窃谓西湖有不可废者五。天禧中,故相王钦若,始奏以西湖为放生池,禁捕鱼鸟,为人主祈福。自是以来,每岁四月八日,郡人数万,会于湖上,所活羽毛鳞介以百万数,皆西北向稽首仰祝千万岁寿。若一旦堙塞,使蛟龙鱼鳖,同为涸辙之鲋。臣子坐观,亦何心哉!此西湖之不可废者,一也。杭之为州,本江海故地,水泉咸苦,居民零落,自唐李泌始引湖水作六井,然后民足于水,井邑日富,百万生聚,待此而后食。今湖狭水浅,六井渐坏,若二十年之后,尽为葑田,则举城之人,复饮咸苦,其势必自耗散。此西湖之不可废者,二也。白居易作《西湖石函记》云:“放水溉田,每减一寸,可灌十五顷;每一伏时,可灌五十顷,若蓄泄及时,则濒河千顷,可无凶岁。”今虽不及千顷,而下湖数十里间,茭菱谷米,所获不赀。此西湖之不可废者,三也。西湖深阔,则运河可以取足于湖水。若湖水不足,则必取足于江潮,潮之所过,泥沙浑浊,一石五斗。不出三岁,辄调兵夫十余万功开浚,而河行市井中,盖十余里,吏卒搔扰,泥水狼藉,为居民莫大之患。此西湖之不可废者,四也。天下酒官之盛,未有如杭者也,岁课二十余万缗。而水泉之用,仰给于湖,若湖渐浅狭,水不应沟,则当劳人远取山泉,岁不下二十万功。此西湖之不可废者,五也。

试做现代译文:

杭州有西湖,就好像人有眼睛眉毛一样,是不可以没有的的。唐穆宗长庆年间,白居易到杭州任刺史。那时,西湖能灌溉农田千余顷。到钱镠割据、建立国家,安排整治西湖的士兵千余人,日夜开挖疏浚。自本朝建立初期以来,略为荒疏不加治理,结果湖水干涸,杂草丛生,日渐有沼泽化的倾向。熙宁年间,臣到杭州任通判,当时西湖沼泽化的程度不过十分之二三。到臣这次来杭任知州,不过十六七年时间,不想西湖已经堙塞了过半。本地的父老乡亲都说这十年以来,湖水浅涸葑草横生,好像乌云遮蔽天空,顷刻便充满了整个西湖;这样下去,再过二十年,就没有西湖了。假使杭州没有西湖,就如同人失去了眉毛眼睛,那还像人样吗?

臣愚昧无知,窃以为西湖不可废的理由有五:先帝真宗天禧年间,时为杭州通判的已故宰相王钦若,曾经上奏朝廷以西湖为放生池,禁止捕鱼猎鸟,放生为皇上祈福。从那以后,每年四月八日,杭州数万民众,聚集于西湖,所放生的数以百万计的各种鸟兽鱼虫,都向着西北方跪拜,敬祝皇上万寿无疆。如果有一日西湖废了,使得湖中的蛟龙鱼鳖,都成为干涸的车辙中垂死挣扎的小鱼。如果臣在一旁坐观,则于心何忍啊。这是西湖不可废的理由之一。杭州作为一个州府,原先是由潮水冲积淤沙而成的江海之地,水泉咸苦难喝,因此居民零落稀少。自唐德宗时李泌来到杭州任刺史,决定引西湖水入城,发动民众开凿了六口大井,满足了居民的饮水问题,借着水土资源之利,市井日渐繁荣,城区人口增长到百万,西湖奠定了杭州发展的的基础。如今湖窄水浅,六井日渐损毁,只怕再过二十年后,水涸葑腐,则尽成沼泽了,如此,全杭州城的百姓,又得再喝咸苦的泉水,那势必会四散而去。这是西湖不可废的理由之二。当年白居易写《西湖石函记》说:“开闸放水灌溉农田,湖水每下降一寸,可灌溉农田十五顷;每十二个时辰,可灌溉农田五十顷,如果蓄存与泄放及时,则沿河千顷农田旱涝保收,可保证没有饥馑年月。”如今湖水所灌溉的农田虽然不及千顷,但毗邻下湖数十里的地方,种植出产的茭菱稻谷等农作物,其所收获仍然可观。这是西湖不可废的理由之三。如果西湖深而广阔,则运河可以通过湖水加以补给。如果湖水不足,则势必以钱塘江潮加以补给。江潮所过,泥沙俱下,浑浊不堪,一石水五斗沙。用不了三年,就得调集士卒民工花费十几万个工时疏浚湮塞的河道,而运河流经杭州市区大约有十余里,届时官吏士兵四处骚扰,污泥浊水满目狼藉,成为城中居民最大的祸患。这是西湖不可堙废的理由之四。天下官营酿酒业的兴盛,没有比得上杭州的,每年所征收的赋税高达二十余万缗。而酿酒所需之水,主要依靠西湖,如果西湖日渐浅狭,酿酒之水供不应求,则必然要劳动人力远取山泉,往来奔劳,一年下来所花费的人工当不下二十万个。这是西湖不可废的理由之五。

作为文学大师的苏东坡的公文写得很精彩,又耸人听闻——再不给钱,过二十年,就没有西湖了。假使杭州没有西湖,杭州也会自然衰败。朝廷一看,那还了的,于是,很快回复表示同意。

接到朝廷的回复,苏东坡立即着手治理西湖;他把治湖临时办公室安在了石佛院。方案已定,苏东坡亲自安排工程主管和施工人员,以两浙兵马都监刘季孙、监杭州商税苏坚、钱塘县尉许敦仁为各方代表,自己挂帅,组成了治湖领导小组。做为一州之长,他事必躬亲,自己只要有空,每天都要到工地上走一走,有时赶上了饭点儿,就和民工们一起吃大锅饭。苏东坡胃口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粗茶淡饭,也照样吃得,满嘴喷香,津津有味。

挖湖工程一开工立刻发现个问题,从湖中挖出来的淤泥往哪儿放?苏东坡灵机一动,干脆筑成一道南起南屏山、北至栖霞岭,长八百八十丈、宽五丈,完全贯通湖面的长堤。堤成后植芙蓉、杨柳其上,又建了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等六座石桥,既实用又漂亮。苏东坡离任后,下一位杭州太守是林希,他把这道堤称为“苏公堤”,后人简化了,称之为“苏堤”。

近代诗人郁达夫《咏西湖》诗曰:

楼外楼头雨似酥,淡妆西子比西湖。

江山亦要文人捧,柳堤而今尚姓苏。

疏浚西湖后,苏东坡又命人在湖水深处立了三个瓶形的石塔,目的倒不是为了好看,而是起到保护区界线的作用,在三塔范围之外禁止种植菱荷茭白等水生植物,以防止西湖再次淤积。这三塔每塔之间相隔64米,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塔心中空,中间各有五个不同方向的圆洞。三五之夜,在塔洞中点上灯烛,洞口蒙上一层薄薄的白纸,水面上会出现十五个形似圆月的影子,与天上的明月投射在水中的月影交相辉映,这便是“三潭印月”的美景。三塔原来的位置在苏堤西部,明正德年间,塔身毁坏,钱塘县令在湖中三岛之一的小沄洲南重建了三塔。

苏东坡疏通西湖,本来是一项水利工程,无意中却造就了“苏堤春晓”、“三潭印月”两大美景,或许这就是文人和普通官员的区别,文人胸中自有文墨,注意并造就了经世不衰的人文景观。

西湖工程总共用了四个月时间,其间苏东坡还让人重整了杭州城内的六口建于唐代的大井。由于杭州的地下水十分咸苦,不能饮用,人们只能到西湖中取水,十分不便,唐德宗年间李泌被派到杭州做刺史,开挖了这六口井。

李泌的方法有点像咱们现在使用的自来水管网系统,他先命人在靠近西湖东岸的湖底挖了个出水口,砌上砖石,并且设置了机关,可以随时启闭,这样整个西湖就像是个巨大的水池。然后李泌又安排人在城内居民聚居处挖了相国井、六眼井等六方大池,用来蓄水。接下来在西湖与六井间挖深沟,沟内埋设竹或瓦做的筒管,当出水口的闸门开启时,湖水就会通过管道流入井中,居民就有了干净的饮用水。十余年前,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就发现这钱塘六井堵了,他和陈襄曾安排仲文、如正、思坦、子珪等精通水利的和尚整治过。这次苏东坡又安排人寻找当年那几位经验丰富的和尚工程师,最后只来了子珪一个,其他三位都已经过世了。

子珪也已经七十多岁了,好在精神尚佳,在他的建议下,把当年用来通水的竹管全都换成了结实耐用的瓦筒,外面又加了石槽防护。这个工程一两个月时间就完工了,杭州百姓又用上了自来水。为了表彰子珪工程师的业绩,苏东坡上书朝廷给他请了个“惠迁”的名誉法号。

苏东坡此次整治杭州水利,可谓是又快又好,明人杨慎赞叹说:“宋修六塔河、二股河,费百十万钱谷,溺死数十万丁夫,迄无成功。如东坡杭湖、颖湖之役,不数月间而成不世之功,其政事之才,岂止什伯时流乎?”是说,宋朝时候,修六塔河、二股河,耗费了百十万,淹死了十万民工,还没有成功。像苏东坡治理西湖、颖湖的战斗,数月之间,就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工程。这种处理政事的才能,远远不止是什伯之流的人才呢!

其实,这个“这种处理政事的才能”倒是次要的,“心里装着老百姓”才更重要的;没有‘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东坡就不可能竭尽全力,也不可能取得如此显著的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