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潇洒东坡
4649200000060

第60章 公 益 医 院

第六十章公益医院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

元佑四五年旱涝交加的灾荒之后,瘟疫大流行,杭州是水陆交会的地方,人口密度高,流动人口多,瘟疫更容易流性传播,疫疾死亡率比别处也都高。苏东坡派人作稀粥、熬药剂,救活了很多人。考虑到杭州重镇,苏轼捐了五十两黄金,加上公费,合起来办了一个病坊,叫做安乐坊,收纳贫困病人,为其治病。这是我国有资料记载最早的一座公立公益医院。‘安乐坊’,原意是想取安康、快乐之意。其实,当时环境下,人们的要求已经很低了,只要能填饱肚子,得病能得到最起码的医治,就很知足了。苏东坡粗通医药、他亲率医生分坊治病,得医而愈者千余人。在古代官方慈善医疗事业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为了建诊所,苏东坡从政府结余下来的资金中特批了两千缗,但这远远不够,他决定在官员和富商中搞捐款。苏东坡个人首先捐出了五十两金子,在他的带动下,官员们或多或少都捐了钱,解决了安乐方启动资金的问题。

有了启动资金,苏东坡很快选中了众安桥旁一所空置的公房,整修之后挂上了“安乐坊”的牌子,。杭州城有名的大夫都被请来了,又从百姓中选了一二十人给他们当助手,一所公益诊所就这么开张了。公益事业自然也少不了出家人的事,这也是他们的一项法定义务,佛教和道教的修行课程里,就有医药一项;而且,慈悲为怀的出家人,为慈善事业出点力,也是理所当然的事。苏东坡从祥符寺等寺院挑了一批精干的僧人,和一帮道士一起负责施药。当时的这个办法相当不错,值得今人思考,出家人既然都有慈悲之心,除了念经之外,为什么不出来为公益事业出点力?!信男信女们捐献的功德钱,不妨也拿些来做些公益慈善事业。

除了出钱,苏东坡还贡献了一个“祖传秘方”,不过这个方不是他家的“祖”传下来的,是友人巢谷的祖先传下来的。巢谷千里迢迢从老家眉山到黄洲找到东坡,教东坡的俩儿子习武;与东坡切磋厨艺;抽空还给乡亲们看看病。东坡发现,他看时症瘟疫——现代叫做传染病,手到病除,弹无虚发。问了才知道,他用了自己的一个祖传秘方;这使东坡十分羡慕。一天,俩人对坐小酌,酒过三巡,东坡道:“为兄治疗瘟疫的秘方委实难得,据我观察几乎是无一不效;真乃治病救人的一大法宝。“巢谷里忙摆手道:“祖上所传,秘不示人!”东坡举起酒杯与之连干三杯,继续说:“其实,秘方治病以治病救人为第一要义;救人愈多,其效力愈大。密不传人,不过是为了保住后人的一口饭吃。你看,我略懂医道,接触人比你多;若能把秘方给我,发挥效益肯定比你大。我保证密不传人;专利权属于你,如何?为兄不愿数千里来到我家,祖传武术,传给了俩犬子;祖传菜谱给了我;区区一秘方,还要烂在肚里吗?”巢谷犹豫良久,大手一挥说:“给你可以。但你得保证只用来治病救人,不能牟利;一定得密不传人!”东坡信誓旦旦地说:“我之为人,你最清楚,绝不会以此牟利;也保证密不传人。倘若食言,淹死江中!”巢谷献出了密不传人的“圣散子”。

此方名为“圣散子”,成本很低,“千钱可救千命”,而其防病治病范围广效果佳,苏东坡认为可和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相比美。

苏东坡想:“医之为术,仁术也;以治病救人为天职。巴不得得效方,起死回生,何须保密?!”

从拿到方子起,苏东坡压根儿就没打算给巢谷保密,在黄州,他就偷偷把这个方子传给了盲人医生庞安常。

杭州疾病流传开后,开始时苏东坡还信守诺言,私下配好药,交给人们支起大锅去煎煮,谁都可以来免费喝一碗。可是杭州人口太多,地方又大,这样还是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最后苏东坡一咬牙:“对不起了,巢谷兄,救人要紧,我又要食言了。你要是不原谅,就让我淹死江中喂鱼吧!”这回苏东坡干脆把药方来了个彻底大公开,他让人把“圣散子”的方子抄了许多份,在杭州城内四处张帖,让老百姓们自己按方抓药自行煎服。秘方流传,救人无数;阿弥陀佛,功德无量。苏东坡没掉在江中淹死,巢谷有知,也定然会原谅他。

瘟疫终于流行过去了,东坡把“安乐坊”保留了下来,在杭州任上,他定期给“安乐坊”下拨办公经费。但这种慈善公益事业,没有热心人,很难持久。他离任后,“安乐坊”被改名“安济坊”,从众安桥迁到了西湖旁,因为这是个花钱的项目,没人上心,没过多久也就停办了。

从苏东坡的为官经历,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类似的现象,许多事情大家都知道是好事,做起来也不难,但只有苏东坡会热心去办,他一走,后继无人,这种‘好事’也就烟消云散了。武侠小说著名作家金庸说“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仅此一点,就足以见证苏东坡的侠肝义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