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潇洒东坡
4649200000051

第51章 惺 惺 相 惜

第五十一章惺惺相惜

东坡乘舟顺流而下,过金陵,心想:虽然自己与王安石证件相左,自己曾强烈反对过王安石的新政,然而自己在‘乌台诗案’遭受牢狱之灾的时候,王安石已经罢官在家,正经历着失子之痛。却能仗义执言,上书皇上为自己伸冤。昭显了他高尚的人格。这次,一定得去拜访王荆公;于是,两人约定相见在秦淮河畔。

时值王安石大病初愈。当年,这位铁腕相国出行,锦衣华盖,前呼后拥,清水洒街,鸣锣开道,卫队高举回避牌,多么威风,何等气派!如今的王安石,瘦骨嶙峋,身穿布衣,脚蹬便鞋;骑着一头小毛驴,摇摇晃晃地走来。东坡也身著便衣,赶紧走上前去,拱手长揖道:“轼敢布衣野服参见大丞相!”王安石翩腿下驴,执起东坡之手,笑语道:“那些繁礼缛节,岂是为你我此景所设?你我就秦淮河畔促膝畅谈。“‘宰相肚里能撑船’王荆公果然豁然大度!

有人把苏王这次相见,称之为‘第二次握手’,其实不确。因为握手是后来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宋代尚无握手的礼节和习惯。那时,平辈相见,拱手为礼;见了长辈,或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拱手,鞠躬长揖。这是我们的国粹,庄重,大方,含蓄,卫生。我历来主张加以继承和发扬,替代了外来品握手。握手是接触传染的媒介,尤其是后患无穷而又防不胜防的乙型肝炎。可惜的是,这种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国粹,至今不但没保存下来,进而拥抱、亲吻等‘拍来品’,也愈来愈成了不少国人的时尚礼节了。

东坡拜访王安石就是为了不给自己留下遗憾。两人都属诗文大家,双双跻身于唐宋八大家之列;利泽民生的初衷都是可贵的,个人的道德人格都是值得推崇的。然而,政治斗争是残酷无情的。王安石主导的熙宁变法是一场政治飓风,不会有“时代的弄潮儿”能幸免,除非你不当官;新旧党争的漩涡卷进去了许多大文豪,连欧阳修、司马光、等人也在这出悲剧中扮演了各自的角色,又何况自信刻板的王安石,孤傲好动的苏东坡?!在激烈的新旧党斗争中,王安石是新党党魁,推行熙宁新法,大刀阔斧,铁腕无私;主张以国为本,认为,国富才能惠民。苏东坡作为旧党的中流砥柱,坚决反对新法,曾鼎力抨击王安石,主张‘以人为本’,认为‘民富才能国强’。残酷斗争的结果,是两败俱伤。王安石罢官;苏东坡遭牢狱之灾后被贬。现在两人的地位接近了,身份甚至有些颠倒,苏东坡再怎么说也是“现任”,而王安石却是地道的“闲人”,昨天的故事不管怎么凄凉毕竟都是过去,丢掉旧怨重新认识对方应该是两人都期望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俩人有些惺惺相惜了。

王安石在这次相会时,曾以过来人的口气劝说过苏东坡,及早购置几亩宅院,为将来退归林下做些准备。东坡曾留诗感慨:

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这次金陵相会,王荆公曾在自己的半山园宴请东坡,俩人促膝谈心,谈诗论画,悟佛参禅,领略钟山风雨,游览金陵名胜。有时,兴致所至,俩人也幽默一把。某日,俩人游览中,见一块石头歪歪扭扭斜插在地上,东坡用手一指,道:“荆公请看,恨当年安石不正。”荆公一看,歪石头朝东,顺口说:“子瞻你瞧,歪石头至今尤向(像)东坡!”

苏东坡的《上荆公书》中说“近者经由,屡获请见,存抚教诲,恩意甚厚”,“某始欲买田金陵,庶几得陪仗屦,老于钟山之下,既已不遂,今来仪真,又二十余日,日以求田为事,然成否未可知也,若幸而成,扁艏往来,见公不难也。”

可以看出,苏东坡于金陵拜见王安石不止一次――“屡获请见”,又可以看出,此时的苏东坡对王安石接近崇拜,自居后辈,竟欲师事――“存抚教诲,恩意甚厚”,对待学问上,苏东坡是尊重事实的,‘从公已觉十年迟’,认为王安石学问足可胜任自己的老师,而且认这位良师,已经晚了十年。本来想听从荆公劝告,在金陵买点房产,想同王荆公结为邻居,老于锺山之下,偏偏又未能如愿。

据《侯靖录》记载:两人开始谈诗论文,讲佛论道,中间谈到了苏东坡的两句咏雪的诗:

“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

王安石评论:你这里用了两个道家典故,道家以双肩为玉楼,以银海形容双目。这是在冬天把人冻得肩膀都缩起来了,雪光让人的眼睛都感到炫目。不知道是这样吗?

据载,苏东坡后来给朋友叶致远去信说:“学王荆公难啊!哪有像他这样博学的人?”

据《苏诗王注》载,王安石曾多次吟诵此诗,感叹:“苏子瞻竟能把诗写的如此精妙!”

正史所载的王、苏金陵会面,却是苏东坡见了王安石为天下请命,宋史原句是:

道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这是在说,苏东坡直言责备王安石,西方连年征战,东南连发数起读书人的冤狱,朝廷不该引发战事,不应该迫害读书人。

苏东坡义愤填膺:“汉唐亡于战事与大狱,我朝过去极力避免此危。但是现在却在西北兵祸不断,国家人才都被送往东南。你为何不阻止?”

王安石不愿承当这个责任:“两种事是由吕惠卿发动,我现在一个退休之人,哪来的权力干涉?”

苏东坡不以为然:“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只不过是常情,不过皇上待你的是非常之礼,你也应以非常之礼事君才是啊。”

王安石被激励起来:“安石是一定要说话的!”王安石有接着说;“人要知道,做一件不仁不义的事,杀一个无辜的人,纵然是你能得到天下,也是不可以的。”东坡戏说:“系在的那些所谓君子,只要自己有利可图,叫他杀人,他也会干的。”

王安石转念一想,还是谨慎为好,嘱咐苏东坡:“今天的话,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意思是说二人所言,切勿外传。因为自己曾为吕惠卿所出卖,东坡也曾遭冤狱。所以,小心无大碍。

东坡忿忿不平,心想:吕惠卿小人也,卑鄙到连自己的恩师都能出卖!致使昔日叱咤风云的铁腕丞相,今日也变得谨小慎微了。转而又想,经历世事的磨难,总会抹掉棱角的,自己经历了‘乌台诗案’之后,行事又何尝不是战战兢兢呢。苏王二人,都是22岁中进士,都活到66岁去世,王比苏大15岁,俩人都曾显赫一时,都经历过宦海跌宕;俩人是官场对手,且又是诗朋文友,宿命所归,也一样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