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潇洒东坡
4649200000049

第49章 题 西 林 壁

卷十故旧重逢

第四十九章题西林壁

黄州到汝州,千里迢迢;一路之上,不乏秀水名山。古时交通不便,赴任时间异常宽松。赴任途中,东坡逢山登山,遇水游水,探亲访友,畅饮挥毫。率性而为,又潇洒地走了一回。

在九江,与好友李季常、参廖、乔同洒泪相别之后,东坡直奔风景秀丽的庐山揽胜。

庐山在现今的江西省北部。北临长江,东濒鄱阳湖,一山独峙,群峰峥嵘,自然景色优美。庐山以自然景观为背景,以人文景观为内容,构成人文景观融合、主体和客体和谐、岭泉云石交相辉映、江湖山岳浑然一体,是著名的游览胜地。由于傍依大江、大湖,因此山上云雾缭绕,云海为其特色。在山上到处都可以看到云海,但最好的观看云海奇景的地方是在花径以西,佛手岩上望沙河一带;或在牯岭东北的小天池上望东林寺、西林寺、鄱阳湖一带。浓雾使人难以辨清哪是峰,顷刻之间,烟消云散,眼前又是一片秀丽景色。有时,云雾冉冉上升,慢慢地竟将整个庐山淹没在茫茫云海中。有时在庐山还可以看到“瀑布云”的奇景,有时它像是涓涓细流,流入幽谷,有时又似奔腾的江河,汹涌澎湃,飞流直下,一泻千尺。庐山雨雾出名,东坡饱览秀峰云海,乘兴挥毫,在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著名的绝句《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意:

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大岭,侧看则是陡峭的高峰,随着视线的转移,从高处、低处、远处、近处各不同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令人迷惑不能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这首游记诗,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推崇,认为其哲理奥妙,禅意盎然。黄庭坚说:“此老于般若横说竖说,了无剩语,非其笔端,不能吐此不传之妙。”东坡自己也说:“仆庐山之诗,尽于此矣。”

初入庐山(其一)苏东坡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

第二首诗的大意是说,如果你以往与青山(当然包括庐山)没有交往,那它就会在你的面前表现出一副高傲的样子,很难让你感到亲切。所以要想真正认识庐山,就必须及早与它交朋友。这里值得辨析的是“他年”这个词。“他年”在不同的语境下,既可作以往、过去讲,也可以作以后、将来讲。这里用后者来解释为佳。因为在《初入庐山》其二中,苏轼云:“自昔怀清赏,神游杳霭间。如今不是梦,真个在庐山。”大意是说,我早就有赏游庐山的雅兴,经常在梦中神游于云雾缭绕的山中,现在不再是梦想了,我真的来到了庐山。而在“其一”中苏轼仍感叹,庐山在我面前表现出一副“偃蹇不相亲”的样子,显然是感慨我过去没能和它及早真正地交往,而只得寄希望于将来,再和它结谊了。

下庐山,经修水,到弟弟苏辙任职的高安。苏辙和明聪、云安和尚早在城外得建山寺等候。稍事休息,坐了滑竿,颤颤悠悠地走了二十里路,到了苏辙任盐酒税务总监的高安县,苏辙在一所几间摇摇欲坠的草房小院里,另建‘东轩’,作为客房。门前栽了两颗高高的松树,种了一片竹林,虽简陋,倒也清雅,做了东坡的住处。旅途劳顿的东坡,倒头便睡,酣声如雷。

次日起来,实地看看弟弟的工作,虽名为盐酒总监,实则是一位劳劳碌碌的售货员。想起因为‘乌台诗案’自己把弟弟连累成这样,觉得愧疚由衷,泪眼婆娑。说:“子由,我以前就跟你说过,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讨吃要饭的,以为人人都是好人。可人心叵测,我为文字所累,竟然也拖累你至于如此,羞愧难当啊!”弟弟倒是安慰他:“远离了官场的是是非非,心底坦然;忙是忙了点,然而心宽体肥,你看我都胖了不少呢。倒是世事艰险无常,人心难测,你还是三缄其口吧。”

过当涂,拜访张方平的儿子张厚之。厚之盛情宴请东坡。酒酣耳热之际,厚之请出侍妾和歌妓歌舞助兴,轻歌曼舞之后,一位侍妾娇滴滴的依偎在厚之身旁,妩媚之态可掬。东坡觉得此人好生面善,使劲揉揉眼睛,瞪大双眼仔细看去,那不是徐君猷的爱妾胜之吗?!想起自己初到黄州,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是知府徐君猷把自己高看一眼,视如手足,三天两头到徐府饮宴。彼时彼境,没齿难忘。徐知府这才去世几天啊,怎么自己千娇百媚的爱妾,就又媚态十足地依附在别人的怀抱?!想起故友徐君猷不觉一阵心酸,老泪纵横。看到东坡落泪,胜之觉得好笑,撇撇小嘴,又和别人谈笑风生去了。东坡仰天长啸,人情淡薄,世态炎凉!

然而,也不是歌妓、侍妾都如胜之一般薄情寡义,后来遇到王巩的侍妾宇文柔奴,就全然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