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经济发展局公开的数据可以印证这一事实,慈溪冰箱2007年的产量突破了500万台,到2007年年底,慈溪从事冰箱生产的企业约50家,设备投资超过1亿元。在2007年,还有10余家企业老板有涉入该领域的意向。
在慈溪,有媒体曾用“异军突起”来形容当时许多企业投资冰箱产业的勇敢与冲动,然而,这股冲动在2008年画上了休止符。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接到单的冰箱生产企业已经不超过10家了。
连养兔子的企业老板都敢上冰箱生产线,从上述这个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个低则百万元高则千万元乃至上亿元的投资项目,老板在饭桌上谈着谈着就拍板了。这样重大转型的决策仅靠拍脑袋就能作出,听起来非常不可思议,然而,这样的拍脑袋决策每天都在进行着。正因为许多经营决策由拍脑袋来定,才最终导致珠三角、长三角中小企业倒闭现象频现。
实战技巧
在面对重大机遇时,科学决策是企业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
读者可能会问,什么是科学决策呢?所谓科学决策是指决策者凭借科学思维,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握趋势,利用科学手段和科学技术对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并提出目标、方法、策略等所进行的决策。这就要求领导者在科学决策时,必须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科学决策的特征
(1)程序性
决策程序性主要是指领导者在科学决策时,绝不能头脑发热、信口开河,更不能独断专行、简单拍板、随意决策,而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充分依靠企业领导班子及所有员工的集体智慧,有效地运用决策工具和方法来选择最佳的方案。
(2)择优性
决策择优性主要是指领导者在科学决策时,能在多个方案的对比中寻求可以获取较大效益的最佳方案,择优是决策的核心。
(3)指导性
决策指导性主要是指领导者在科学决策时,特别是在管理活动中,决策一经作出,就必须付诸实施,对整个管理活动、系统内的每一个人都具有约束作用。
作为企业领导者,不管是面对机遇,还是面对危机,都需要尽可能集思广益,据此作出正确的决策,对其他人的不同看法,可以通过交锋、论证,提出可供选择的方案。不可否认的是,在企业经营中,任何领导者都不可能保证自己作出的每一个决策都百分百正确,这是不现实的,就如在战场上,任何一个将军都不敢保证自己能百分百打胜仗一样。
素有“现代管理之父”之称的彼得·德鲁克认为,决策就是判断,是在各种可行方案之间进行选择。
哈佛商学院却认为,决策对于企业的作用非常巨大,可以说,企业成败主要取决于决策和管理两大因素,其中决策因素占80%,管理因素占20%。
从哈佛商学院的观点来看,决定企业成败的绝大多数因素还是在决策上,企业领导者的决策关乎企业的做强做大,更关乎企业的生死。
从这一点讲,提高领导者的科学决策能力,不仅仅是提升领导力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是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核心。
既然,决策的作用如此重要,那么如何避免企业领导者在决策时目光短浅、决策随意,动不动就拍脑袋决定呢?业内专家建议按照以下六个步骤进行。
科学决策的六个步骤
(1)确定决策目标
确定决策目标是企业领导者在决策时的出发点。当然,决策目标的确定不是随意而为,领导者必须搞清楚该项决策能解决企业的什么问题。这就决定领导者制订的决策目标必须具体、明确,尽可能量化。
(2)搜集相关决策信息
在作出决策之前,搜集信息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步骤。领导者制订决策目标后,必须集中时间和精力广泛地搜集相关的、数量庞大的、影响决策目标的信息资料,将这些信息资料作为决策参考的根据。
(3)提出备选方案
领导者在作出决策时,必须满足科学决策的特征——择优性。这就要求领导者针对决策目标作出若干可行的备选方案。这是作出科学决策的重要保证。什么是可行的备选方案呢?这里主要是指备选方案存在合理性、技术上的先进性、市场上的适用性,及资金上的可用性。
每个备选方案都要依据企业自身的客观条件,使企业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都能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和利用。
(4)通过定量分析对备选方案作出初步评价
领导者作出若干可行的备选方案后,把这些备选方案的可计量资料分门别类,然后根据决策目标选择适当的技术分析方法,比如建立数学模型对各方案的现金流量进行计算、比较和分析,再根据经济效益的大小,及其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利弊,对可行性备选方案作出初步的判断和评价,再依据这个评价选择最佳方案。
(5)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确定最优方案
确定一个最适合企业发展的决策,必须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根据定量分析的初步评价,还要更加全面地考虑各种非计量因素对可行性备选方案的影响,从而把定量分析的初步评价和定性分析的结果结合起来,科学合理地权衡利弊得失,最后选择出最优的决策方案。
(6)评估决策的执行和信息反馈
领导者在作出重大决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决策的可执行性,以及可指导性,可指导性是检验领导者过去所作出的决策是否正确的客观依据。当经过一系列步骤筛选出的最优方案付诸实施以后,还需对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评估,从而发现决策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信息反馈,及时纠正决策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决策目标的最终实现。
错误三刚愎自用,暴政独断
一般来说,领导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独断专行,一言堂,搞一个人说了算。然而,只可惜,凡喜欢独断专行的人,一是没有不犯错误的;二是能成就大事者不多;三是往往得不到下属的拥护。
——资深管理专家周广生
情节再现
2000年初,由于公司业务需要,李大志被深圳市克林电子有限公司挖去做副总兼营销总监,主要负责营销事务。
李大志,贵州省遵义人,毕业于贵州大学中文系,1993年辞去公职南下深圳谋求发展,进入深圳市克林电子有限公司之前为圣达公司华北区销售经理。
李大志走马上任后,发现克林电子公司生产的产品是仿冒X国的一个同类产品,主要销售模式是靠低廉的价格吸引消费者。
面对这样的产品,李大志主动与总裁刘国栋沟通。然而,出乎李大志意外的是,在克林电子公司,不仅李大志与总裁刘国栋之间存在沟通障碍,乃至根本无法沟通,而且每个高层经理与总裁刘国栋都沟通不畅。当然,这都源于总裁刘国栋的刚愎自用、暴政独断,没有给李大志等人沟通的机会。
半年后,克林电子公司召开营销工作会议,总裁刘国栋认为,这个会议只是讨论一些技术性问题。
然而李大志觉得,召开营销工作会议只为了讨论一些技术性问题远远不够。因为克林电子公司出现的很多问题已经不是技术性的问题,而是由克林电子公司的战略决策的问题。克林电子公司目前的重大战略决策都存在着方向性错误。李大志认为,如果重大战略决策的方向性错误得不到纠正,讨论再多的细节问题都毫无实质性益处。
经过几个月周密调研,李大志根据自己的调研结果,拿出对公司重大方向性问题进行修改的方案。
刘国栋拿到这份方案后,非常生气地说:“我们克林电子公司需要的是战术型人才,不是通盘考虑的战略性人才。在克林电子公司,全局战略性问题由我决定就可以了。”刘国栋说完之后,气冲冲地离开了会议室。
李大志为了说服刘国栋,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特别是针对市场策划、市场开拓、产品价格及产品设计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并把这些创意汇报给刘国栋。刘国栋对李大志的销售方案不屑一顾,甚至干脆否定李大志的营销策划方案。
在克林电子公司,岗位职责细化得非常详细,在“营销总监岗位职责”
一栏上非常清楚地规定了营销总监的工作范围与职权:“一、制订公司的营销战略;二、制订公司的营销政策;三、制订新的营销模式;四、制订公司的广告投放计划;五、制订新产品的宣传策略;六、负责市场部内部人员的工作安排;七、制订市场开拓及维护计划,并组织执行……”
尽管“营销总监岗位职责”罗列得非常详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李大志的职务虽然是营销总监,却无法行使营销总监的职权。
当李大志将一份《2000—2001年克林电子公司产品市场营销总体方案意见书》的报告交给刘国栋之后,再也没有收到回复。
2000年7月,李大志问刘国栋他写的那份报告需要进行哪些修改时,刘国栋却说:“克林电子公司的产品营销总体战略、营销模式设定,及市场总体开发计划的重大事宜不是你这位营销总监考虑的。这些大的营销战略都是由我来统一制订。你这位营销总监的职责只是执行这些营销战略就可以了。记住,你这位营销总监的任务只有一个——按照克林电子公司的营销策略提高销售额。”
李大志问刘国栋:“刘总,既然您认为我还是营销总监,那我可以给您提几个营销战略的建议吗?”
刘国栋说:“那是当然的,我非常欢迎。”
李大志又问:“刘总,我的那份报告就是一份建议书,为什么交上来之后一个月还没有答复呢?”
刘国栋说:“你报告中的内容不符合克林电子公司的实际销售情况。”
李大志又问:“哪一些内容不符合呢?”
刘国栋说:“这个方案应该由总经理做,不是你分内的工作,所以就不必那么麻烦了。”
李大志拿出公司的“营销总监岗位职责”给刘国栋,边看边说:“这上面写得非常清楚,这些工作都是我这个营销总监分内的工作。”
刘国栋说:“不要那么教条和死板,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不能什么事情都那么僵化。”
李大志听后无言以对。
2006年4月,李大志在另一个大型企业做销售总监,而克林电子公司已经死掉快3年了。死因就是刘国栋一人独裁,听不得高层干部的荐言,以致公司的产品没有市场,大部分成为库存,从而使资金链断裂,最终崩盘。
案例评点
中国大多数中小企业最滞后和落伍的不是厂房、设备、技术和营销模式,而是中小企业的领导者刚愎自用、暴政独断的管理手段。
上述案例不过是中国4000万企业中的一个典型代表,老板刚愎自用、暴政独断,听不得一点反对意见,从不考虑下属意见的可行性。
李大志是一个称职的营销总监,但在这样的老板麾下工作,其业绩黯然无光,这也为克林电子公司的夭折埋下伏笔。
像克林电子公司这样的企业,虽然表面上强调建立团队、鼓励合作,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往往无法充分发挥团队精神。许多公司高管不知该如何下放权力,往往事必躬亲,这种个人英雄主义成为公司发展的障碍。
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的领导者往往极端化、片面化、武断化,易于激化员工对领导者的不满。因此,领导者必须了解,极端化、片面化、武断化行为可能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甚至为之付出惨重的代价。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的领导者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类型。
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的领导者的四个类型
(1)明君型
这类领导者通常主动关心员工、尊重员工,但是“君臣之道”的思想非常严重,而且“君臣之道”不能触及。
(2)昏君型
这类领导者是不合格的领导者,喜欢拉帮结伙,善搞公司政治,很少真的关心员工。
(3)事事躬亲型
这类领导者,常常坚持自己的决策,就像案例中的刘国栋一样,不会接受下属的意见。
(4)身边人才匮乏型
这类领导者由于下属工作能力不够,不会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领导者只能自己拿主意。
不管是哪类领导者,都必须坚持民主决策,这样作出错误决策的几率要小很多。
实战技巧
领导者刚愎自用、暴政独断,不仅会影响下属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工作才能,还会制约公司的发展。当企业进入成熟成长期后,在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对企业领导者的要求更高、组织更需要团队合作的情况下,只有解决领导者刚愎自用、暴政独断的问题,才能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在《家族企业长盛不衰的秘诀》培训课上,一位学员问:“周老师,既然解决领导者刚愎自用、暴政独断的问题如此重要,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要解决领导者“刚愎自用、暴政独断”的问题,必须用制度来保证。在联想集团,柳传志反复强调,联想是一个执行力非常强悍的公司。柳传志举例说:“联想开会决不允许迟到。我们规定,会议不管大小,迟到的必须罚站1分钟,那个姿势像默哀一样,很难受。从1989年到现在,这么多年,这么多人,制度就是制度,必须贯彻。一开始还有人不太当回事,后来,如果开会有人迟到,主持人没罚他站的话,那主持人到我这里来罚站1分钟。”
从柳传志的“罚站”可以看出,只有坚持用制度的强制力,才能解决领导者刚愎自用、暴政独断的问题。
现在虽然许多中国企业领导者已经认识到制度化管理的重要性,但许多企业制度却形同虚设,就像案例中的克林电子公司一样,其管理制度保持在口头阶段。资深管理专家认为,进行制度化管理的方法有以下八个,见表。
企业进行制度化管理的八个方法
(1)不能让企业制
度凌驾于国家的法律法规之上
当领导者在制订制度时,必须依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从而制订符合自身实际的制度,决不能让制度凌驾于国家的法律法规之上。否则这些制度都将无效,还会给企业惹上麻烦。
(2)制订完善的公司规章制度
制订一个完善的公司规章制度,用来指导和制约其他具体制度的制订和管理,一旦其他制度与公司规章制度冲突,立即宣布其他制度无效。
(3)明确各个制度的效力
在制订制度时,必须明确各个制度的效力。比如某一个制度的生效和废止时间;该制度对某一范围内的员工有效等。
(4)制订相应的程序制度
在制订制度的同时,还必须制订相应的程序制度。
(5)设置专门部门负责制度管理
在制订制度时,就必须设置专门部门负责管理企业制度实施情况。比如,在制订某一企业制度时,由专门负责人协调各个部门制度的制订;汇编企业的各种制度;发现新旧制度发生冲突,甚至矛盾时要及时宣布废止旧制度,确保新制度的执行。
(6)明确企业制订制度和执行制度的主体
在制订制度时,必须明确企业制订制度和执行制度的主体。
这就明确了什么部门有权制订制度,制订企业的哪些制度,及制度由何人来执行与监督。
(7)管理层要重视企业的制度化建设和管理,并且要带头执行
如果没有企业领导者和管理层的重视,及不带头执行,企业的制度化建设和管理就形同虚设。因此,领导者和管理层必须重视企业的制度化建设和管理,并带头执行,从而形成上行下效的效果。
(8)制度制订完毕要进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