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外历史名将之谜
4646700000019

第19章 大宋栋梁之谜——狄青(1)

狄青英姿神武,颇有大将风范。他在西北抵御赵元昊进犯,在广南平定依智高之乱,尤其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这在当时是无与伦比的。然而,为什么如此战功卓著的名将,最终却遭受猜忌,抑郁而死呢?狄青之死与宋代的社会风尚有无关联?

武将成功的缘由

狄青是河东汾州西河人,自幼家境贫寒,长大后只能靠参加军队来谋条生路。

韩琦、范仲淹刚到陕西的时候,有人向他们推荐,当地军官中有个叫狄青的,英勇善战,有大将的才干。范仲淹正需要将才,听了这话,很感兴趣,要部下把狄青的事迹详细说一下。

来,狄青本是京城禁军里的一个普通兵士。他从小练得一身武艺,骑马射箭,样样精通,加上胆壮力大,后来被选拔做了个小军官。西夏的元昊称帝以后,宋仁宗派禁军到边境去防守,狄青被派到陕西保安。不久,西夏兵进攻保安。保安的宋军多次被西夏兵打败,兵士们一听说打仗都有点害怕。守将卢守勤为了这件事正在发愁。狄青主动要求让他担任先锋,抗击西夏军。卢守勤见狄青愿意当先锋,自然高兴,就拨给他一支人马,跟前来进犯的西夏军交战。

狄青每逢上阵,先换一身打扮。他把发髻打散,披头散发,头上戴着一个蚛面具,只露出两只炯炯的眼睛。他手拿一支长枪,带头冲进敌阵,东挑西杀。西夏兵士自从进犯宋境以来,没有碰到过这样厉害的对手。他们看到狄青这副打扮,已经胆寒了。狄青和宋军猛冲了一阵,西夏军便阵脚大乱,纷纷败退。

狄青带领宋军打了一个大胜仗。捷报传到朝廷,宋仁宗十分高兴,把卢守勤提升了官职,狄青提升四级。宋仁宗还想把狄青召回京城,亲自接见。后来因为西夏兵又进犯渭州,调狄青去抵抗,不得不取消了召见的打算,于是仁宗叫人给狄青籠了像,送到朝廷。以后几年里,西夏兵不断在边境各地进犯,弄得地方不得安宁。狄青前后参加了二十五次大小战斗,受了八次箭伤,从没有打过一次败仗。西夏兵士一听到狄青的名字,就吓得不敢跟他交锋。

范仲淹听了部下的推荐,立刻召见狄青,问他读过什么书,狄青出身兵士,识字不多,要他说读过什么书,他答不上来。范仲淹劝他说:“你现在是个将官了。做将官的如果不能博古通今,只靠个人的勇敢是不够的。”接着,他还介绍狄青读一些书。狄青见范仲淹这样热情鼓励他,十分感激。以后,他利用打仗的空隙刻苦读书。几年中,他把秦汉以来名将的兵法都读得很熟,又因为立了战功,不断得到提升,名声更大。

有一年,狄青要出守边塞,他的好朋友韩将军向他推荐了一名猛士,这名猛士叫刘易。刘易熟知兵法,善打恶仗,对狄青守卫的那段边境的情况非常熟悉,狄青带他一起到边境去十分必要。然而刘易有个不好的嗜好,就是特别爱吃苦口菜,一顿饭吃不到苦口菜就呼天喊地,骂不绝口,有时甚至动手打人,士兵、将领都有些怕他。

刘易和狄青一起到边塞后,每天忙于军务,早起晚睡,很快从内地带的苦口菜就吃完了,而边塞又见不到这种野菜。这天,士兵送来的菜里缺少了苦口菜,刘易便把盛饭菜的器皿掀穃在地,并在军营中大闹不止,有士兵将情况报告狄青,狄青听了非常生气。

一般来说,在戍边军队中不能有这样的人,但刘易确实与众不同。狄青考虑,与这种性格刚烈的人发生正面冲突,不仅破坏了自己与韩将军的朋友关系,而且会影响刘易的情绪;如果放任不管,则会动摇军心,影响戍边大业。

于是,狄青出面好言安抚刘易,并立即派人回内地去取苦口菜。有些将领见到这种情况,非常不服气,说狄将军骁勇善战,屡建奇功,那刘易何德何能,却要狄将军放下军务派人去给他弄苦口菜吃。特别气盛的将领还要去与刘易比一比武艺,杀一杀刘易的威风。狄将军急忙劝阻众将说:“刘易来不是我的部下,如果你们与他计较,争强斗胜,传出去势必会给敌人以可乘之机。我们现在要加强团结,不争一时之短长。”

这些话传到刘易的耳中,他非常感动。狄将军派人专程去弄苦口菜,刘易觉得得到了别人的同情和理解;狄将军劝阻将领勿争强斗胜,刘易觉得是真正顾全大局,宽宏大量。在这种情况下,自己不该再给非常忙碌的狄将军添麻烦。

过了几天,刘易懊悔地去找狄青,说:“狄将军,您治军严整,我在韩将军手下时就有耳闻。这次我因这么点小事就大闹,您不仅不责怪我,还谅了我,我一定会报答您。”从此,刘易再也没为苦口菜闹过事,并且逢人便夸狄将军的宽阔胸怀。

宋仁宗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狄青调回京城,担任马军副都指挥。不久,南方的依智高起兵反宋,闹得不可开交。依智高是当时越李朝广渊州的世袭豪强,那里来是唐朝的安南经略使辖界,依智高不堪忍受李朝的压迫,起兵造反,建立政权,要求宋朝册封,但宋朝不愿与李朝交恶,拒绝了他的要求,依智高转而迁臷宋朝,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五月,依智高偷袭功陷了南宁,建立“大南国”,建元称帝,和宋朝分庭抗礼。然后挥兵连下广南路十几州,兵锋直指广州,围攻两个月不能攻下,才退回南宁。

宋仁宗虽然调派了援军,但广南路一向缺乏战备,兵器锈钝,不堪征战,守城官员不是战死就是逃亡,满朝文武一筹莫展。狄青主动请求出征广南,讨平叛逆,仁宗就任命他为经略广南战事,却又不放心这位武将,要派一个宦官当监军,有人认为宦官监军不足为法,宰相庞籍也不同意,仁宗才下令岭南诸军全听狄青节制,并亲自为他置酒壮行。

狄青到达岭南后认为敌人士气旺盛,宋军新败需要恢复,而且南方各军良莠不齐,只能用来声援,难以作战,命令诸军不得贸然出战,一切听其号令。但广南西路兵马使陈曙、殿直事袁用等贪图功劳,贸然出战昆仑关,大败而还,又丢弃溃军脱逃战阵,全部被狄青军法处死,其他将领心惊胆战,军纪大为改观。

狄青又在元宵节下令大军休整十天,麻痹敌人的军中密探,然后在第二天突然进军到达昆仑关口,封锁消息,命令大军驻守关外,只率领本部兵马和先锋张玉连夜绕到昆仑关之后,在归仁浦覾击敌军主力,他所帅的军队都是西北的番人骑兵,直接冲击敌军的步兵,然后先锋张玉的步兵突入形成夹击之势,一场血战大败敌军,依智高的军队被斩首6千余人,俘虏500人,自相踩踏死伤不计其数,只能逃往大理。广南全境就此平定。

狄青只此一战就平定了声势浩大的依智高之乱,回到开封后,仁宗打算重用他,力排众议授予他枢密正使的职权。一个小兵出身的人当上枢密使,这是宋朝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有些大臣嫌狄青出身低,劝仁宗不要把狄青提到这么高的职位,但是宋仁宗这时候正是重用将才之时,没有听这些意见。狄青当了枢密使,有人总觉得他的出身和地位太不相称。有一个自称是唐朝名相狄仁杰后代的人,拿了狄仁杰的籠像,送给狄青说:“您不也是狄公的后代吗?不如认狄公做祖宗吧!”狄青谦虚地笑了笑说:“我本来是个出身低微的人,偶然碰到机会得到高位,怎么能高攀狄公呢。”

狄青在其任职的四年中,每次出入府邸,开封的平民和军士都会前呼后拥,堵塞街道,争相观看,他们都把军士出身的狄青视作英雄,宋仁宗曾经要他消去脸上的金印,但狄青自豪地表示要让天下人都知道出身低贱的人也可以建立奇功,成为国家栋梁。国家要改变重文采,轻武将的社会风尚。

遭受歧视的缘故

狄青出身行伍,脸上是刺有字的。宋代兵士和犯人都照例刺字,犯人刺在脸上,兵士有时刺在手背上,有时刺在脸上。刺字同时涂墨,墨痕深入皮肉,水洗不去,历久格外明显,所刺的字称为“黥文”,正是出身行伍的表记。狄青由小兵累立战功,做到枢密使,自己看来,这脸上的表记,是很光荣的,但旁人却常借此取笑他或骂他。

狄青在定州做副总管时,一天赴知州兼安抚使和都总管韩琦的宴会,有个侍宴的妓女名叫牡丹的向狄青劝酒说:“劝斑儿”意在讥笑他脸上的黥文。一个妓女居然敢当面讥笑副总管,可见出身兵士的人如何被人轻视了。又据《孔平仲谈苑》引《魏公别录》,狄青在定州,有一天宴请韩琦,邀布衣刘易作陪。席间“优人以儒为戏”,刘易以为乃狄授意,勃然大臷说:“黥卒敢尔!”把他骂个不歇,连盶盘都摔掉了。狄青一点儿不动气,次日还亲向刘易致歉。还有一次,韩琦要杀狄青的旧部焦用,他立在阶下为焦用求情说:“焦用有军功,好男儿。”韩琦讥讽道,“状元及第的才是好男儿,焦用一介武夫,哪有这个资格”,硬是当着狄青的面杀掉了焦用。这简直是给他难堪。他不堪韩琦的欺负,每每说:“韩枢密功业官职与我一般,我少一进士及第耳。”

其实,狄青的功业远过韩琦,少一进士及第并不算什么。但在当时,少一进士及第,硬是不得不低头受气了。后来他由延州知州入为枢密副使,枢密院派人覾接他,等了几天,他还没有来。覾接的人骂说:“覾一赤老,屡日不来!”来开封一带俗称兵士为赤老,因此许多文人都称他为“赤枢”。这也可见兵士出身的人,就是做到与宰相同等地位的高官,仍不免要被人瞧不起。及至他做到枢密使,科第出身的王尧臣方为枢密副使。尧臣笑他脸上的黥文说:“愈更鲜明。”他不客气地回答说:“莫爱否?奉赠一行。”不仅同僚讥笑他,皇帝也看不惯他脸上的黥文。

宋仁宗曾命王尧臣传谕狄青把脸上的黥文用药除去,狄青不肯奉诏,对王尧臣说:“青若无此两行字,何由致身于此?断不敢去,要使天下贱儿知国家有此名位待之也。”他这几句话,真是为当时的武臣吐气了,可是不免忤旨。狄青的战功,在当时是无与伦比的。他在西北抵御赵元昊进犯,很有功绩,他在广南平定侬智高之乱,尤其是有不可磨灭的功劳。而且他当年接受范仲淹的劝告,认真读书,熟悉兵法,与一般有勇无谋的粗人不同。征讨依智高时,昆仑关一役充分表现出他的谋略过人。

这样一个能谋善战的国家干将,大家是应该钦敬的。哪知当时自天子以至于庶人,都囿于成见,对他的出身和脸上的黥文总有点轻蔑或歧视,这当然在精神方面给他很重的打击。他脸上的黥文,本极易用药除去,譬如真宗时杨妃的兄弟杨景宗,曾“以罪隶军,黥黑,至无见肤”,“既贵,遂用药去其黥痕,无芥粟存者,而肥皙如玉”。(魏泰《东轩笔录》)这就是前例。但他宁肯违背皇帝的旨意,也不愿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看出他个性坚强,不徇流俗,同时也可想见他内心是很痛苦的。

欧阳修为何诬陷狄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