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词人李煜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南唐后主李煜所写的词《虞美人》中的名句。五代词人所写的词虽然不少,可值得一提的作品,却寥寥无几。唯有李煜的词,名篇佳句不仅如王冠上的珠宝一般,光耀夺目,色彩绚丽,而且多得使人应接不暇。
李煜的祖父是南唐的开国君主李昇,父亲元宗(中主)李璟。李煜生于937年,是李璟的第六子。李煜从少年时起,在文学艺术上就表现出卓越的才华。他好读书,擅长写诗词,又是着名画家,并且懂得音乐。他的大哥太子李弘冀,怕这位有才华的弟弟夺走了他的皇位,对他既嫉妒又猜忌。为了避祸,李煜在整个青年时代就不问世事,只是读书及以艺术自娱。这种顾虑绝非多余,959年李煜二十三岁时,李弘冀因故被父亲李璟斥责,李璟有传皇位给弟弟李景遂(李弘冀的叔父)的意思,李弘冀知道后,为了维护自己的帝位继承权,阴谋毒死了李景遂。由此可以知道李煜当时处境的艰危。
959年,李弘冀在毒杀叔父一个月后,自己也死了。这时,李煜二十三岁,他的五个哥哥都已去世,轮到他最长,于是被封为吴王并参与政事。两年后,李煜被立为太子,这年六月李璟去世,李煜即位,人称为南唐后主。
南唐在中主李璟统治时,由于与后周作战失败,割让了江北的领土,并向后周称臣,年年贡献大量的财物,弄得国库空虚,经济困难,国力日衰。到李煜即位时,国家处于十分危急的情况,可李煜一无富国强兵的政治才干,二又贪图享乐,于是只好采取息事宁人的政策,对强敌北宋不惜卑屈称臣,按时进贡;对内则尽量宽容,可由于财政困难,赋税很重。李煜平时把他的精力都用在寻欢享乐上,很少关心国家政治。从他即位后写的一些词,就可以看到他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据传说,李后主宫中从不点蜡烛,每到晚上,挂起一粒巨大的宝珠。珠子发的光照耀一室非常明亮(当然,这是夸张,珍珠本身不会发光)。后主曾赋有《玉楼春》一首,描述了他在晚上听歌闲游的生活情景。
玉楼春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声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未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这首词的意思是:她们上好了晚妆,一个个肌肤像雪一样洁白光润。殿堂里妃嫔宫娥排得整整齐齐。笙箫奏完了乐曲《水云闲》,再将《霓裳羽衣曲》从头起演唱一遍。是谁在空中临风飘洒香屑,喝醉了拍打栏杆并不是真心如此。回宫时不用点红烛了,最好是在清亮的月光下信马归去。
《玉楼春》原为唐代教坊乐曲,后用做词牌。此词中提到的“霓裳”,即唐代广泛流行的《霓裳羽衣曲》。963年,李后主的皇后周氏根据得到的残乐谱,重新编出了霓裳羽衣曲在宫中演奏。当时的中书舍人徐铉听此乐曲后说:这种法曲原来应很慢,为何新编之后这样急呢?乐工曹生说:按本子是应慢,可宫内有人改成这样,这不是吉祥的兆头啊!果然在一年多以后,周后即因病去世。周后有个妹妹(后称小周后),和姐姐相似,既美貌而又有才华。在周后去世两年后,李后主正式娶了周后的妹妹为皇后,即小周后。
宫中有一个轻盈善舞的宫嫔窗娘,李后主特地为她做了高达六尺的金莲花,饰以宝物刻上五色祥云。将窗娘的脚用帛缠小并使足弯曲如新月状,穿上素白的袜子在金莲上跳舞,飘飘然有水仙凌波的姿态。据说妇女缠足的恶习,就开始于此时。
一次,李后主在宫中建了一座红罗亭,亭四面满栽红梅,完工时设宴庆贺,并且令一些有文学才华的大臣填词演唱。内史舍人潘佑,写了下面的一首词:
失调名(潘佑)
楼上春寒山四面,桃李不须夸烂漫,已输了春风一半。
从词中所写的景色看,时值初春,桃李盛开,但仍是乍暖还寒的天气。因此词中说,春寒中登上红罗亭,眺望四面的远山,桃李花啊,不要再夸耀你们的鲜艳美丽吧,须知已被春风刮得凋谢了一半。其实,潘佑是借这首词对李后主进行讽谏。因为南唐与后周作战失败,割让了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几乎占南唐整个领土的一半了。
虽然南唐的国势日衰,可李后主不思改变,反而朝听歌暮观舞,整天饮酒填词作乐。潘佑见皇帝如此昏庸,许多大臣又不称职,于是几次上奏章要求改革。
开始后主还嘉奖潘佑,可毫不采用他的意见,后来一些奸臣在后主前进谗言,后主要办潘佑及户部郎中李平的罪,二人愤而先后自杀。
这时,中原的北宋却是虎视眈眈,日夜筹划要消灭南唐。正好南唐有个读书人樊若水,多次考进士未被录取,因此怀恨在心,图谋投奔北宋。他假装钓鱼,在长江险要处采石山一带乘小船用丝绳测江面宽度,并绘制了详细的长江图。然后,樊若水潜入北宋首都开封,朝见宋太祖,献上长江图。宋太祖大喜说:“得到这幅详图,一切都好办了。”太祖于是下令尽快修造战船,准备讨伐南唐。
宋太祖开宝七年(974年),北宋军队大举进攻南唐,按樊若水绘制的长江图及测定的宽度,在采石矶江面最狭处架起了浮桥,大军渡过长江包围了金陵城。开宝八年(975年),金陵城非常危急,李后主曾两次派大臣徐铉见宋太祖请求缓兵,太祖发怒说:不必多说,你们江南没有什么罪,但是天下一家,我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于是攻城更急。
就在北宋军队围攻金陵时,李后主在城中写了一首词《临江仙》。
临江仙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这首词的意思是:樱桃花已落尽春将归去,一双双粉蝶在飞舞。小楼西边杜鹃鸟对着月儿悲啼。在愁人的薄暮烟雾中,玉钩挂着绸缎帷幔。人散了巷中一片寂静,在拂地的残烟中春草迷漾。炉香袅袅,转成了华丽的凤凰图案。她无聊地抓着绸腰带,回头想起了无限伤怀的往事。
《临江仙》原为唐教坊乐曲,因经常用以咏水中仙子而得名,后用做词牌。
据宋代人蔡僚在《西清诗话》中记载说,曾见到李后主所写的《临江仙》残稿,词未写全,缺最后三句,而且字迹潦草有涂抹,说明因当时情况危急无心细写之故。所缺的后三句有人补上为:“何时重听玉骢嘶,扑帘柳絮,依约梦回时。”
可是据《耆旧续闻》书中记载,说作者家藏有李后主的杂书法二本,中写有《临江仙》词,仅涂改数字,并不缺后三句。本子后又抄了几首李白的词,是李后主平时练习书法所写,在本子最后并有北宋文学家苏辙题的字:“凄凉怨慕,真亡国之音也。”前面的《临江仙》,就引用的全作。
宋太祖开宝初年,有僧人叫作小长老的,从北方来到南唐,带了许多珍宝异物,贿赂贵族,取得了李煜的信任,准他出入宫廷。小长老打听到南唐许多情报,密送给北宋,他实际上是北宋派来的间谍。当北宋的大军包围南唐首都金陵时,后主不努力组织抗敌,反而求助于小长老,小长老吹嘘说:北宋的兵力虽强,可也比不了我佛力无边。于是请后主登上金陵城楼,小长老装模作样振臂一挥,围城的宋军居然往后退却。李煜相信真是佛力无边,重赏小长老,并且命令全城军民齐念“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据说全城念佛之声如同江涛,可就在这时,北宋军队打破了金陵城,李煜当了俘虏,这时他才明白小长老是什么人。
据说在金陵城将破时,李后主亲自写了一道表文,向菩萨祷告,求菩萨保佑北宋退兵,兵退之后,一定造佛像若干尊,造菩萨像若干尊,向僧人施舍斋饭若干万人,建庙堂若干所,数量都非常大。表文字迹潦草,像是在危急窘迫中所写。
想用这种方法使敌人退兵,真是可笑之极。宋太祖赵匡胤曾叹息说:李煜如果用他作诗词的工夫来治理国家,岂能被我俘虏呢?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北宋大将曹彬率军攻人金陵,李煜被迫投降。
不久,曹彬押送李煜全家、亲属及官员等赴北宋首都开封。从此李煜由一国之主变成了性命朝不保夕,被软禁在府中的犯人。他所写词的情调,与前期相比有了根本的变化,为后人传诵的名篇,都是在被俘之后写的。
开宝九年(976年)正月,李煜到达开封,被封为带侮辱性的“违命侯”。
所住的宅第有老军把守,没有皇帝命令不准任意出入,实际上等于囚禁。当了十几年皇帝,享受惯了的李煜感到难以忍受,在给金陵旧宫人的信中写道:“在这里每天以眼泪洗面。”由此可见李煜的艰难处境。
就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了一系列记述自己愁苦和回忆过去的词。这些词大部分写得非常精彩,下面这首《破阵子》,是李煜记述宋兵攻陷金陵,他被押赴开封时的情景。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惶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这首词的意思是:我李家的南唐立国四十年(南唐于937年立国,至975年灭于北宋,共三十八年),有着纵横三千里的锦绣山河。华丽的楼阁高耸入云霄,宫苑里玉琼一样的树木茂密得像烟雾升腾,攀满了藤萝。什么时候见过战乱呢?
一旦成了俘虏,愁苦的囚徒生活折磨得我日渐消瘦,鬓发斑白(李煜被俘时年39岁,本不应有白发)。最使人难受的是被押解北上,匆忙告辞祖庙的时候,宫廷的歌舞班子还在演奏别离之歌,我只能对着宫女们泪流满面。
《破阵子》原为唐教坊乐曲,即唐太宗所制的《秦王破阵乐》,为唐代开国时大型武舞曲,舞时参加者达两千人,画衣甲,执旗旆,非常壮观。后来作为词牌的《破阵子》,是字数不多的小令,估计只是截取当时舞曲的一小段而成。
《破阵子》词内容大多慷慨激昂,英雄威武,像李煜这首词的悲凄情调较为少见。
此词上片回忆昔日南唐是李家的天下,有着广阔的领土和华丽的宫殿,从未经历战乱。下片更深入一步叙述自己做了北宋俘虏后的幽禁生活,以及当时离别首都金陵时的情景。词中的“沈腰潘鬓”用的是以下典故:南北朝时,梁朝的诗人沈约在朝内不被皇帝重用,请求外放也不同意,只得给他的好友徐勉写信说:
“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后人就用“沈腰”代表腰围减小人瘦了的意思。晋朝诗人潘岳在《秋兴赋序》里说自己才三十二岁,可已有白发,在《秋兴赋》中又说鬓发已斑白。后世就用“潘鬓”表示鬓发斑白。
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读了这首《破阵子》后,在他写的《志林》中说:“后主既为樊若水所卖,举国与人,故当恸哭于九庙之外,谢其民而后行,顾乃挥泪宫娥,听教坊离曲哉。”其实,词中写的不一定是事实,李后主在金陵城破时的兵荒马乱之中,未必还有时间和闲心听教坊奏离别歌。可是这样写来却很能动人,近代人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里说:“这正是他(李煜)为词人之所长,而为帝王之所短。”
下面的这几首词,真实地记录了李煜痛苦的俘虏生活。
相见欢
(一)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二)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相见欢》原为唐教坊乐曲,后用做词牌。从字面上看,此词第一首写的是春景,第二首是写秋色。从作者的处境看,他既可能是在暮春时见红花凋谢,在深秋时见桐叶飘落,有感而结合自身处境所写。也可能与季节无关,只是借伤春悲秋来抒发自己的忧愁罢了。
浪淘沙
(一)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桁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二)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浪淘沙》原为唐教坊曲,后用做词牌。它有几种变格,最早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刘禹锡等写的《浪淘沙》,与七言绝句一样。到五代时变为如上面李煜写的长短句双调小令。
词中的“金剑”,代表当年曾掌握在李煜手中的南唐政权。“壮气”指当年做皇帝时的气概。“金剑”在有的选本中作“金锁”,解释为铁锁链。三国时吴国用铁锁链横拦长江,企图阻挡西晋的水军楼船顺流而下向吴都建业(即金陵)进攻。可铁链被西晋军队用大火炬烧熔,沉埋江底,吴国随之灭亡。当词中用金锁的典故时,“壮气蒿莱”句则可释为金陵的帝王之气已告终了。
李煜被俘后虽然被软禁在开封的住所中,丧失了一切权力,可北宋的最高统治者宋太祖和宋太宗,对他都是不放心的。在这种情况下,这位享受惯了的才子帝王不仅不韬晦,反而经常写词,对南唐被灭亡抱着无穷的悔恨,对自己难以忍受的俘虏处境表示不满。例如在他所写的一首小词《望江南》中,就充分流露了这种情绪。
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望江南》这个词牌,又名《忆江南》《梦江南》《江南好》。据记载原为唐代的宰相李德裕在他镇守浙江时,为亡姬谢秋娘所作,本名《谢秋娘》,后因唐诗人白居易用此词牌写的词中,有“江南好”及“能不忆江南”等句,故改成与“江南”二字有关的词牌。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即李煜被俘的第三年,原南唐旧臣,已在北宋任职的徐铉被宋太宗召见。太宗问徐是否见过李煜,徐说不敢私自见他。太宗命他前去看望。徐铉就到李煜住所去了,见门口有一老兵把守。徐进去后在院子里站着等候。不久老兵通报出来,取了两把旧椅子相对而放。徐铉说只要放一把就行了。接着李煜出来,像客人一样招待徐,分宾主而坐,李煜拉着徐铉哭了起来,过了好一会儿,长叹一声说:当时悔杀了潘佑、李平。徐铉回去后,宋太宗立即召见,问李说了些什么,徐铉不敢隐瞒,全照实说了。这让宋太宗非常不满而猜疑。正好在七夕那天,李煜不知检点,居然在住所让过去的乐工奏乐寻欢,音乐声传出街头,太宗知道后大怒。同时,李煜写的一首《虞美人》词被太宗见到,词中的“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句子更让太宗不能容忍。于是借弟弟秦王赵廷美之手,在七月七日李煜生辰时,赐给他一包毒药——牵机药。当年七月八日,李煜被毒死。
那首让宋太宗极为不满的词《虞美人》,是李煜词中最着名的代表作。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据说起源于项羽在被刘邦围困时所作的“虞兮”
之歌,被后世用做词牌。
传奇词人柳三变
先看柳三变的《鹤冲天》:
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