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式王朝衰败的12条法则
4633500000024

第24章 大隋其兴也勃其亡也忽(9)

也许从小追杀野兽习惯所致,朱温残虐成性,杀人如草芥,但其妻被称为“五代第一贤后”的张氏聪敏贤惠,在世时以柔克刚,时加婉言规劝,起到了一定的牵制作用。朱温动不动就处死将士,用兵法令严峻,每次出战,一个分队主帅若出战而不回来的,其余士兵一体处斩,称作“跋队斩”。因此战无不胜。手下士兵不耐酷法,多窜匿州郡,朱温疲于追捕,下令全军纹面,士兵纹面自此开了先河(据《五代史补》)。朱温暴怒杀戮过后,张氏加以救护,许多无辜的人因此得以保全。可惜张氏红颜薄命,临终遗言:“君人中英杰,妾无他虑,惟‘戒杀远色’四字,请君留意。”朱温性格使然,根本做不到。

昭宗征讨受挫后,锐气消失殆尽,终日饮酒麻痹自己,脾气也变得喜怒无常,这引起了宦官的恐惧。有一天,昭宗在禁苑中打猎,大醉而归。当天夜间,手杀宦官、侍女数人。左右神策军中尉刘季述、王仲先借机要挟宰相召百官署状同意“废昏立明”,随即带兵突入宫中。昭宗交出传国宝玺,被囚禁东宫,刘季述迎皇太子监国,假传昭宗之命自称太上皇,并令皇太子登皇帝位。

宰相崔胤在朱温的支持下,发兵打败了刘季述,天复元年(901年)正月昭宗“反正”。朱全忠随后与凤翔的李茂贞围绕争夺昭宗展开了激战。朱全忠大军围困凤翔一年多,凤翔孤立无援,城中百姓多饿死,昭宗也不得不在行宫自磨粮食以求生存。最终,凤翔城破,昭宗成为朱全忠的战利品。天复三年(903年),昭宗在朱全忠的押解下还京。他赐朱全忠“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并亲解玉带相赐。

据《五代史阙文》,朱温迎昭宗于凤翔时,昭宗曾有过一次杀之以除后患的行动,不过失败了。昭宗假装鞋带脱落,对朱温说:“全忠(朱温归唐时赐命)为吾系鞋。”朱温不得已,跪下系结,汗流浃背。当时昭宗身边还有卫兵,昭宗的意思是让左右擒朱温而杀之,但左右没有敢动手的。

昭宗返回长安以后,朱全忠很快发兵将朝中宦官全部杀死,同时下令各地藩镇将担任监军的宦官一律杀死。多年来宦官专权的局面因宦官肉体上被消灭而结束了,但是唐朝政治腐败黑暗的局面并不能得到扭转。朱温为了更有利于控制昭宗,天祐元年(904年)正月,提出要皇帝迁都洛阳。为了杜绝唐朝故旧对长安的念想,朱全忠令长安居民按户籍迁居,宫室和民居被毁,房屋被拆后的木材扔在渭河当中,顺河而下,月余不息。数百年古都经过这一浩劫,元气大伤。长安城哭声一片,关中百姓在道路之上大骂崔胤是“国贼”,斥责他引来朱温倾覆社稷,连累众生。

唐昭宗一举一动,都处于朱温心腹蒋玄晖的严密监视之下。当时,李茂贞、王建、刘仁恭、杨行密等朱温的敌对势力往来信使繁切,“皆以兴复为辞”。朱全忠又怕唐昭宗在洛阳生变,便下令蒋玄晖等人见机干掉唐昭宗。

公元904年夜,蒋玄晖率龙武牙宫史太等一行兵卒入宫。昭宗正饮得大醉,闻声而起,“单衣绕柱走”。兵卒追上昭宗,把他捅个透心凉。杀完人,蒋玄晖矫诏称李、裴二妃弑逆,立昭宗第九子辉王李祚为帝,是为唐哀帝,时年十三。

天祐二年(905年)十二月,朱温借故处死了枢密使蒋玄晖,又借口“玄晖私侍积善宫皇太后何氏,又与柳璨、张廷范为盟誓,求兴唐祚”,将哀帝母后何氏杀死,并废黜为庶人。谋士李振,绰号“猫头鹰”,因考进士不成,十分痛恨朝臣。他对朱温说:“这些人平时自命清高,自称‘清流’,不如扔到浊流里去。”朱温便在一个深夜,把三十多名朝臣扔到了黄河里。

朱温生杀予夺,大权在握。天祐四年(907年)三月,经过一番假意的推辞,接受了哀帝的“禅位”。建国号梁,改元开平,以开封为国都,史称后梁。从此,唐帝国不复存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相继,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

◎12法则在大唐

◆唐帝国对军队的控制——武装失控指数9′

唐前期,军队以府兵为主体。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高宗以后,土地兼并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加之士兵逃散,府兵制急剧衰落,府兵土崩瓦解。

到了唐中期,唐玄宗穷兵黩武,用募兵制逐步代替了原来的府兵制。这样一来,边镇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各地节度使的权力也随之膨胀,这导致了地方武装割据局面的出现,这是安史之乱的直接祸根。

唐后期,全国有四五十个藩镇,各藩镇节度使都拥有军队,少则数千,多至10万人。如河北三镇牙军,长期父子世袭,互通婚姻,享有种种政治、经济特权,形成桀骜不驯的骄兵集团,动辄发起兵变,驱逐将帅,或支持节度使窃地割据,反抗朝廷,危害极为严重。

◆唐帝国对官吏的控制——吏治腐败指数8′

武则天时期开始使用酷吏。武则天厉行残酷的镇压来防止唐臣的继续反抗。她在朝堂放四个铜匦(音guǐ),其中一个收受告密文书。有些告密人,她还亲自召见。擢用索元礼、周兴、来俊臣等人,专办谋反密件。来俊臣撰《罗织经》一卷,教党徒按经文布置,被告人就无法自辩。他们造多种可怕的刑具,使被告忍受不住酷刑,宁愿承认谋反罪求早死。朝臣人人自危,不知死在什么时候。

唐德宗贪财物,节度使多以迸奉名义来讨喜欢。节度使额外刻剥百姓,所得财物大部分自吞,进奉只是十分中的一二。有的每月进奉,称为月进,有的每天进奉,称为日进。后来州刺史也有进奉,幕僚也有进奉。所谓进奉,就是鼓励地方官加紧剥削,皇帝坐地分赃。在京师,使宦官为宫市使。宫市使手下有白望数百人,专在市上抢掠货物。所谓宫市,就是皇帝作窝主,宫中用物不买就会得到。

唐朝规定做官不许兼营商业,工商算是贱业,不许入仕。随着宦官势力的兴盛,商人入仕的禁例逐渐消失;另一方面,士流兼营商业,在开元年间开始,此后愈益盛行,禁例也逐渐消失。官商合流,都增加了刻剥民众的力量,同时,也加剧了宦官与士流的冲突。

◆唐帝国对财富的控制——税赋沉重指数8′

盛唐时期,国家殷富,长安、洛阳以及地方的仓库,都堆满了粮食布匹。唐玄宗被这种繁荣冲昏头脑,奢侈浪费,挥金如土。《资治通鉴》说他“使金帛如粪土,赏赐贵宠之家,无有限极”,例如,把全国各地一年进贡的物品全部赏赐给李林甫。加上连年战争,军费开支浩大。从唐玄宗时,帝国已经出现了财政危机。据《新唐书》记载:“自天宝以来,大盗屡起,方镇数叛,兵革之兴,累世不息,而用度不能节。田坏而为兼并,租用调之法坏为两税。至于盐铁、转运、屯田、借商、进俸、献助,无所不为也。盖愈烦而愈弊,以至于亡焉。”9世纪政府已陷入严重的经济困难之中。845年武宗灭佛的部分原因是为了解决这些紧迫的财政问题。在宣宗统治时期(847~860年),政府每年平均收入(包括两税和盐、茶、酒专卖在内)为9220000缗。但这比通常和平时期岁出尚差整整3000000缗,因此,就必须预征以后年份的赋税来弥补亏空。专卖税继续全面推行,但是弊端和有组织的逃税造成了政府实际收入的下降。

◆唐帝国对意识的控制——舆论钳制指数6′

唐朝并无文字狱之类的冤狱事件。但是,在思想控制上,唐采取了新的措施,那就是利用宗教。唐朝初期,佛教影响达到顶峰。这一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有时被称为“佛教时期”。国家试图按照典型的中国人的观念——宗教应为国家利益服务,应作为国家精神机构发挥作用,来控制甚至贿赂拉拢寺院和庙宇。后来控制的企图结果失败了,政府最后采取了彻底的迫害政策,使佛教在中国虽不像在印度本土那样完全消失,但却遭到了极大的削弱。

◆唐帝国人心向背问题——人民痛苦指数9′

唐太宗对朝臣们说:“人君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刻剥民众来奉养人君,好比割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了身也就毙命,君富了国也就灭亡。所以人君的灾祸,不是从外面来,总是由自己造成的。大抵人君嗜欲太盛就要多费财物,多费财物就要加重赋税,加重赋税民众就要愁苦,民众愁苦国家就要危殆,国危了人君哪得不丧亡?我经常想这个道理,所以不敢纵欲。”他的后继者做到这些的却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