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蒙牛管理模式(全集)
4632900000033

第33章 资本运营模式(1)

要是你有40个妻子,你将永远都不可能熟悉她们每一个人。

——巴菲特

直接去举一千斤的人是笨蛋,四两拨千斤的人才聪明。一个人做了十件事取得了100%的成果,而另一个人做了一件事就取得了90%的成果,那么这个做事少的人就是聪明人,因为那个做十件事的人用九件事只争取到了10%的成果。

67用全球资源发展民族产业

与那些商学院科班出身的企业家相比,牛根生绝对称不上什么资本运作高手,牛根生对于资本有着自己最为朴素的理解:“如果我当初只用自己的100万块钱做事,肯定做不大,所以我想用1000万来做事,于是我就把别人的钱和自己的加起来。”

蒙牛的资本路线走了其他企业曾经想也不敢想的道路,从策略投资到上市,蒙牛一开始就是以国际竞争的眼光来制定发展战略,整合全球有效资源。为此,它拉来了国际著名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以及英联、鼎辉做公司的策略股东。

蒙牛乳业从1999年1月成立后,用了三年的时间,先后进行了增资、股改等四次资本运作,实现了初步的原始积累,但是距离成为一家足以垄断乳业行业的巨头,它还差一个关键的因素——资本的支持。

2002年12月,蒙牛从摩根士丹利、鼎晖、英联三大国际财团获得了2.16亿元的风险投资,三家外资占蒙牛32%的股份。次年底,蒙牛再次获得三家财团3亿元增资。这一切看起来都好像是牛根生在牵着资本的鼻子走。

显然,国际金融资本的注入,使得蒙牛的股权结构更合理,管理更加规范。因为外资股东除了为蒙牛带来有形的资本投资外,也为蒙牛带来了能与国际长期投资者合作的桥梁与通行证等巨大的无形资产。

2004年6月10日,蒙牛集团正式登陆海外资本市场,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蒙牛这次的发行价定在最高端(3.925港元),相当于2004年收益预期的19倍,发行股份3.5亿股,占扩大后股本约35%,每股净资产1.17元,募集资金近14亿元人民币。这标志着蒙牛彻底突破资金瓶颈,完成了从一个成长冠军变成一个领跑冠军的角色转变。

这次上市创造了香港股市多项新纪录:

在香港地区,投资者见面会后下单成功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100%;

首日交易跳涨24.2%,短短5个月,最高跳幅高达78%;

首日挂牌,成为港交所成交额最大的个股(占大盘总交易量的12%)。

有关证券媒体评论:蒙牛上市再燃香港市场投资热情,重振了香港IPO市场。在国际投资者配售方面,6家大国际投资者都下了大额订单,成为蒙牛的核心投资者。同时,创造了当年第二季度以来全球发行最高的散户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的超额认购率——散户206倍的认购,机构投资者超过20倍的认购。

蒙牛是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内地乳制品企业,共募集国际资本13.74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4.56亿元。这意味着,蒙牛从此将用全球股民的钱,办中国农民的事(养牛增收),办中国市民的事(喝奶健康)。在资产运作方面,在香港上市不仅标志着蒙牛已经进入资本市场,同时还意味着蒙牛已经站到了国际化的平台上,从经营管理、财务管理、行政管理到项目管理等各个方面都与国际接轨,采用了国际化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

其实,与那些商学院科班出身的企业家相比,牛根生绝对称不上什么资本运作高手,牛根生对于资本有着自己最为朴素的理解:“如果我当初只用自己的100万块钱做事,肯定做不大,所以我想用1000万来做事,于是我就把别人的钱和自己的加起来。”

不过,牛根生觉得蒙牛有些与众不同,因为蒙牛上市“拿的是外国人的钱”。“明天假设我们都关门,都倒闭了,谁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损失大?光明在上海上市,伊利也是在上海上市,他们拿的钱都是中国股民的钱……而蒙牛呢,拿的是外国股民的钱。”

牛根生之所以要进行这样的对比,是因为在市面上有一些不利于蒙牛的传言,其大意是蒙牛引进外国投资者,对民族品牌的存在是有风险的。

“他们就是听到中国发展很快,内蒙古乳品资源丰富,奶牛好,就是凭着这个故事,就拿来那么多美元,那么多港币,那么多英镑。近20多亿拿到中国,发展中国……我在发展企业的过程中有一个思维,我想用钱,我想用有钱人的钱,有钱人在哪儿,不在中国,是在外国,外国人兜里的钱我怎么花?”牛根生针对这样的疑问说道。

是的,外国人兜里的钱怎么花?这也许是很多人想问牛根生的。“财富不在口袋里,而是在脑袋里。”这就是牛根生的答案,但听起来似乎有太多的玄妙之处。

对于那些民族主义者的顾虑,牛根生认为是一种“多虑”。据牛根生透露,三家外国投资者当初投资蒙牛时就已经设定好了退出机制,“三家现在已经退出一半多了,可能到后年全部退出,今年下来退到70%,明年就达到90%。三家外国投资者不是和我们长期过日子,而是就结婚三到五年,最多不超过八年。”

尽管牛根生在引入境外投资者、企业上市上都有着成功的运作,但在资本运作的另一个战场上,蒙牛却持谨慎的态度,这个战场就是企业并购。

与海尔大量并购濒临破产企业的“激活休克鱼”战略正相反,蒙牛如今已在全国14个省级行政区拥有20多个生产基地,这20多个生产基地都是蒙牛自己建的,而没有采用收购的方式。因为在蒙牛看来,改造比创造更难,自己建厂不用过多地考虑文化整合问题。

蒙牛在短暂的几年中飞速成长,可以肯定,2003年之后的蒙牛的确也借助了在资本市场上融资的放大作用。但也有人认为,在这个过程中蒙牛会付出代价,他们提出了如下质疑:

质疑一:外方财务股东从股市上获得了什么?中方股东又将获得什么?

牛根生是这样解释的,上市后,美国摩根、香港鼎晖、英国英联(ACTIS)等三家外方财务股东从股市上可获投资回报400%(即20多亿元人民币),但他们获得的都是来自国际资本市场的价值,并非从蒙牛、内蒙古及中国获取;与此同时,蒙牛的中方股东可获投资回报400%(20多亿元人民币),这些升值,同样是从海外股市获取,注入到蒙牛、注入到内蒙古及中国,各方股东的资本增值均基于蒙牛业务的迅速增长。

质疑二:外资股东从中国拿走了什么,拿来了什么?

牛根生说,事实上,外资股东只从中国带走经济高速发展的故事、内蒙古牧业资源优势的概念以及蒙牛快速成长的案例,并将这些东西传播到世界各地。据有关专家测算,三年来他们拿来投资20亿元(人民币),拿走息金0.32亿元(人民币),拿走的是拿来的4.1%(综合资本成本率),其比银行短期贷款利率和长期贷款利率均低数十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外资股东除为蒙牛带来有形的资本(投资)外,也带来了蒙牛能与国际长期投资者合作的桥梁与通行证等无形资产。

有形的东西,越分越少;无形的东西,越分越多。蒙牛和投资财团彼此也都借用了对方的无形资产,而这种无形的东西越分越多。几年来,蒙牛在国内乳品市场上迅速崛起,牛奶、冰淇淋、奶片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第一,为几百万农牧民提供了致富途径。

可以说,蒙牛的创业团队和摩根等国际投资银行一起,创造了一个中国奶农、民族乳业和国际投资者多赢的、和谐的财富传奇。无疑,蒙牛利用国际资本走出了一条“用全球资源,兴民族工业,铸中国品牌”的新路子,为民族企业的国际化之路树立了一个成功典范。

68“冬虫夏草”模式

冬虫夏草是一种名贵中药,它产于我国西南低温、严寒、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区,秋冬时为冬虫。来年春末夏初,虫子头部长出一根紫红色小草,高2至5厘米,称夏草。冬虫先生,夏草后长,但两者相依为命,互不分开。现在,人们喜欢把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比喻成“冬虫夏草”的关系。

蒙牛集团是中国企业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在蒙牛集团迅速成长的过程中,除了它在市场销售、企业管理、财务监督、技术创新、人才激励等方面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外,与国际资本联姻,也为它获得快速增长提供了动力。

蒙牛集团“冬虫夏草”的模式,可以追溯到2002年初。经过七八个月的接触、讨论和一次又一次的谈判,蒙牛最后选定了三家国际金融机构——摩根士坦利、鼎晖投资、英联投资有限公司为自己的合作伙伴。

2002年12月19日,蒙牛与这三家金融机构签订了投资合同,共投资26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16亿元。这是目前中国乳制品行业接受的最大一笔国际投资。

整个融资谈判一直围绕着股权结构这个关键问题进行。国际投资机构希望多持股,因为现在蒙牛集团股本的盘子小,对任何一个投资者都是一个绝好的投资机会,而蒙牛集团却坚持要占三分之一的股份。最后,摩根士丹利等三家投资机构占有蒙牛32%的相对控股权,国内其他股东占68%,而牛根生自己的控股比例经过3次增资扩股,从最初的12.88%下降到2.99%。尽管控股比例有所下降,但是牛根生却认为,这是一项双赢的选择。

对蒙牛集团来说,与国际资本联姻可以得到两个最直接的好处:一是得到了企业发展急需的资金;二是得到国际化经验。而这两者对一个刚成立不久的企业来说,是非常宝贵的。

对于一个快速成长的企业来说,资金支持尤为重要。在蒙牛集团的发展规划中,2010年要达到销售额300亿元,这对一个传统的乳制品行业来说,几乎是天方夜谭。如果没有非常规的措施,这个非常规的增长是绝对不可能的。

在这些非常规措施中,除了大量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和在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人才激励创新等方面下大力气外,有充足的资金保证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引进国际投资机构只是完成了蒙牛集团与国际资本联姻的第一步,第二步将是把企业推向海外市场上市。

这样,蒙牛就可以借助像摩根士丹利这样的国际金融机构的推荐,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金融家、大跨国公司的认可,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机构、国际基金的认可,这无疑将把蒙牛带入一个崭新的领域,实现更高层次的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有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再加上一系列的现代化企业经营的措施,2010年实现300亿元销售额将不是梦想。

与此同时,得到国际化经验,也是蒙牛与国际资本联姻得到的另一个好处。这种国际化的经验是多方面的。例如,企业管理国际化,在摩根士丹利等三家国际金融机构进入蒙牛后,立刻成立了企业的薪酬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管理委员会,把国际上对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财务监控机制以及对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引进蒙牛企业内部,虽然这些机制蒙牛本来并不是没有,但是与国际化大企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引进这些机制,无疑将加快企业国际化的步伐。

此外,蒙牛与国际资本的联姻,也将促进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管理理念的国际化,加深对国际化游戏规则的认识和掌握,加深对国际资本市场运作规律的掌握。

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这种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的现象。除了蒙牛集团与国际金融机构的融资行为外,近年来,四川新希望集团、华晨集团、海尔集团等企业,都先后在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方面有过不少作为。据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2001年以来,全国共有近20个大型传统企业和许多发展迅速的民营企业都开始涉足金融产业,涉及的金额达上百亿元人民币。难怪有专家惊呼,中国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联姻的帷幕已经拉开了。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为中国的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提供了更为宽阔的道路,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加速了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速度。海尔总裁张瑞敏曾说过,如果不是加入WTO,就算你有50个亿,也投不出去。比如海尔申请做财务公司,一申请就是八年。但是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后,就为产业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提供了契机,很多事情迎刃而解。

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就是海尔做金融的样本。通用电气每年有1200多亿美金的收入,金融业的收入占了近一半,而且利润和增长率也主要来自金融业的收入。通用电气的产业与金融结合得很好,比如它的租赁业务、消费信贷业务等等,都是与产业相结合发展的。另外通用电气全球的资金“24小时不落地”,这也是海尔集团向往的。因此,可以说加入WTO是中国传统行业巨头纷纷涉足金融圈的催化剂。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产业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由于对资本需求的不断扩大,就会开始不断向金融资本渗透;而金融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也必须要寻找产业资本支持,以此作为金融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是相辅相成的,产业资本是经济发展的主体,金融资本为产业资本的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撑与服务。没有产业资本的拉动,金融资本既缺少服务对象,也缺乏积累的源泉;没有金融资本的保障,产业资本就无法有效聚集要素资源并使之形成真正的生产能力。于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就像“冬虫夏草”一样分不开。

69人脉就是财脉

蒙牛创业之初,几乎是一无所有,并且还受到了一股强大势力的打击和排挤,在如此恶劣的主客观环境下,蒙牛却依然能够迅速发展,究其原因是什么呢?成就这一切的就是人脉,Stanford研究中心曾经发表一份调查报告,结论指出:一个人赚的钱,12.5%来自知识,87.5%来自关系。

“在一个特殊的时期,一群特殊的人组成一个‘特种兵’部队,干了一件特别的事,这就是蒙牛。”牛根生这样定义蒙牛。人的因素在蒙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牛根生的个人魅力所吸引来的人脉。

1999年,牛根生和几个伊利旧部决定自己创建一家乳品公司,其时心中最大的一片空白,不是来自市场,而是资金从何而来。为筹措资金,几个人费尽心机、千辛万苦筹集了900万元。然而,这些资金还不足以让牛根生大规模建厂投产。

蒙牛创立时面临的是三无状态:无奶源、无工厂、无市场。蒙牛大胆采取了“先建市场,后建工厂”的发展战略。通过虚拟联合,蒙牛投入品牌、管理、技术和配方,与内蒙古自治区内的八家乳品企业合作开始了创业旅程,牛根生甚至将工业制造行业中的OEM方式运用到了乳品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