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北京保卫战"、"夺门之变",一连串的事情发生在两兄弟之间。看似事情的开始应该是也先不老实,王振专横跋扈造成的。然而,事情的背后,却暴露出明朝社会政治上的太多弊端。事情的责任者应该首推英宗本人,不是皇帝自己荒唐,怎么能够匆忙"御驾亲征";不是皇帝自己的过错,怎么能够让王振一个宦官当权执政。明朝军队的不堪一击,警示出维护王朝安全的"利剑",已不再锋利。国势衰微,边境不安,明朝开始走下坡路了。
8.别人挖坑自己跳
朝中杨提督犯事,亲家陈洪给西门庆送书一封:余情不叙。兹因北虏犯边,抢过雄州地界,兵部王尚书不发救兵,失误军机,连累朝中杨老爷,俱被科道官参劾太重。圣旨恼怒,拿下南牢监禁,会同三法司审问……
西门庆叫吴主管抄录一张东京行下来的文书邸报来看。上面端的写的是甚言语:兵科给事中宇文虚中等一本,恳乞宸断,亟诛误国权奸,以振本兵,以消虏患事:臣闻夷狄之祸,自古有之。周之猃狁,汉之匈奴,唐之突厥,迨及五代而契丹浸强,至我皇宋建国,大辽纵横中原者已非一日。然未闻内无夷狄而外萌夷狄之患者。--《金瓶梅》第十七回
明朝中叶,各种矛盾已经露出头角。底层深受压迫的人们逐渐开始反抗起来。在全国各地先后爆发了多次的农民起义,其中规模较大的三次是正统时赣浙闽山区的农民起义;成化时郧阳山区的农民起义和正德时从河北平原发动的农民起义。
正统十二年(1447年),福建的地方官布政使宋彰为了贿赂宦官王振,对福建人民横征矿税,任意搜刮,又禁止流民入山私开银矿,并多次派巡卒入山镇压。闽浙山区的流民在叶宗留的领导下于浙江庆元、福建政和等地举行起义,四周的农民纷纷响应。这支农民军从江西、福建、浙江三省交界地区转战各地,声势强大。
随之而来的是正统十三年(1448年),福建沙县佃农邓茂七,在沙县举起反抗的旗帜。自称"铲平王",号召当地佃农不要向地主"送租",而要地主亲自来佃农家取租;并不许地主再向佃农勒索"冬牲"等物。
这支起义军不久就攻占了沙县、尤县,进攻延平,并提出了"进京诛王振"的口号。他们与叶宗留的军队彼此呼应,声势和规模更加壮大。明朝多次发兵"进剿",全无结果。
正统十四年(1449年),邓茂七、叶宗留两人先后战死,他们的部众仍坚持抵抗,直到景泰二年(1451年),叶宗留的部下陶得二还继续在山区进行斗争。
在福建、浙江等地的农民起义被镇压之后不到二十年,郧阳地区又爆发了更大规模的起义。郧阳地处河南、陕西、四川、湖广四省交界之处,是一个未开垦的山区。长期以来,许多农民流亡在这里垦荒、采矿为生,聚集的流民达一百五十万以上。
英宗天顺八年(1464年),刘通(刘千斤)和石龙(石和尚)、刘长子等人,因为反对禁山,领导流民四万余人在房县海溪寺起义。
成化二年(1466年),农民军从房县转战四川大昌、巫山等地,受到明军的围攻而失败。成化六年(1470年),流民又在刘通部下李原的领导下,再度起来反抗。起义军迅速控制了整个荆襄地区,起义群众达百余万人。明政府调动二十五万军队,并携有大量的攻山火炮,对起义军节节追逼,深入山区镇压。李原等坚持斗争,终因山洪暴发被擒牺牲。在镇压郧阳起义的过程中,明朝政府采取了极端残酷的手段,大肆杀戮,"死者枕藉山谷",还把一部分流民迁往贵州充军,途中"多疫死,弃尸江浒"。
郧阳农民起义以后,又爆发了福建佃农丘隆领导的起义和广西大藤峡瑶、僮的起义。到了正德时期,四川、湖广、江西、福建以至河北、山东等地,都出现了农民起义,其中较大的是刘六、刘七的起义。刘六、刘七的起义爆发于北京附近的霸州,霸州庄田交错,军屯密布,贫苦的农民和屯军在勋戚、宦官、管庄军校的剥削和政府的各种特殊差役的压榨下,过着极端痛苦的生活。很多失掉土地的农民经常在平原上骑马出没,劫富济贫,明朝统治阶级称他们为"响马盗"。
武宗正德时,管理皇庄的宦官军校对农民的剥削更加残酷。1510年10月,以刘六、刘七为首等三十四人,在霸州号召起义,不出几月,农民军发展到十余万。起义者主要是流民、饥民、"响马"和屯军,也有个别知识分子等。农民军分为两支,一支由刘六、刘七领导,另一支由赵鐩、刘惠领导,他们以流动作战的方式,转战于今河北、山东、山西、河南、湖北、江西、安徽和江苏八省地区,与江西、四川的起义互相联结。
《明实录》记载农民军在北方,"所过乡落,(当地农民)莫不椎牛供具,甚至为之持门屏以掖矢石,为乡导以攻州县"。又记载"凡过之处,则乐于供给",甚至"弃家从乱者比比而是"。农民军所过之处,对地主豪绅予以很大的打击。正德六年(1511年),农民军又先后四次进逼北京。为了打退农民军的进攻,明武宗不仅调集了京营的军队,而且把延绥和宣大的边兵也调来北京。北京解围以后,明朝政府又在各地对农民军进行堵击追剿,刘六、刘七先后战死,农民军终于失败了。
在严嵩专政时,北有俺达汗的战争威胁,东南沿海又有倭寇的骚扰。明朝中叶,蒙古瓦剌部衰落,鞑靼部乘势兴起,鞑靼达延汗统一了蒙古各部。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达延汗死,其孙俺达汗势力独盛。在这一时期内,蒙古统治者曾屡次侵入内地,而明朝政府的边将却把"诸边军粮百万,半贿嵩",以致军士饥寒疲敝,边防大坏。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俺达汗率军长驱直入北京城下,明朝拜严嵩党羽大同总兵仇鸾为大将军,仇鸾"懦不敢战",率兵逡巡敌后,听任鞑靼所至焚掠。嘉靖时,鞑靼曾三次进逼京师,给明朝造成严重的威胁。
隆庆五年(1571年),明朝政府在兵部尚书王崇古的建议下,奉行了与蒙古俺达汗之间的茶马互市政策,这件事得到内阁大学士张居正的支持。张居正认为这样做不仅能使北方的农业生产暂免于战争的破坏,更可以借此兴修屯田,加强边备。同时他命戚继光守蓟门,李成梁镇辽东,又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了"敌台"三千余座。从此北方的边防更加巩固,在二三十年中,明朝和鞑靼没有发生过大战争。
张居正的时候,还支持戚继光平定了东南沿海地带的倭寇。明世宗的时候,有一批日本的海盗经常在东南沿海一带骚扰。跟当地的土豪、奸商勾结,到处抢掠财物,杀害百姓,闹得沿海不得安宁。历史上把这种海盗叫做"倭寇"。沿海的官吏和兵士不敢抵抗,见了倭寇就逃。朝廷把山东的将领戚继光调到浙江,才扭转了这个局面。
戚继光是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山东蓬莱人。戚继光到了浙江,他组织了一批新军。根据南方沼泽地区的特点,研究了阵法,亲自教兵士使用各种长短武器。经过他严格训练,这支新军的战斗力特别强,"戚家军"的名气就在远近传开了。"戚家军"所向披靡,倭寇逐渐平息。
各地叛乱或者骚扰,最后都被镇压或被消灭,但有一股势力,明朝始终没有彻底解决,也正是这股势力逐渐地从小到大,把明朝一步步推向断头台。这股势力就是努尔哈赤领导的"后金"政权。
女真建州部初在牡丹江上源长白山东南一带。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了"后金"政权,做了皇帝,还先后颁布了官制和法律,从这时起,女真建州部就有了国家的组织。努尔哈赤从小被抚养在明朝守辽名将李成梁的帐下,接受了汉族的文化,又学习了作战的本领,后来回到建州,明朝封他为建州卫左都督,并加封龙虎将军。在他统一女真各部并建立"后金"之后,威信日大,兵势日涨,这时明朝的内政日趋腐败,军事的防御也松弛了,于是他便与明朝断绝了关系,不再服从明朝的统治,并准备向明进攻。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努尔哈赤借口报"七大恨"之忧,大举侵明,烧毁了抚顺城,将人畜物资全部席卷而去。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朝以杨镐为经略,出镇辽东。明军四路出师,反击金兵。由于中路军首领杜松轻敌,在萨尔游遇伏,全军覆没,继而其他两路也被金兵击败,另一路撤出。在这次战役后,努尔哈赤在东北的地位更加巩固,明朝对辽东的统治开始动摇。为了应付辽东的败局,明朝政府起用熊廷弼代杨镐,廷弼招抚流亡,修缮守备,形势有了转机。但是明统治者内部党争不息,熊廷弼很快被迫离职,后继者袁应泰防守松弛,除山海关外极小地区外,辽东大小七十二城全部为"后金"所有。
熹宗天启六年(1626年),努尔哈赤率兵攻宁远城,明朝军民在袁崇焕的指挥下英勇抗战,金兵大败。努尔哈赤在阵前受重伤,不久死去,他的儿子皇太极继承了皇位,更积极地准备侵明的战争。皇太极统治东北时期,女真族的社会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崇祯二年(1629年),明朝以袁崇焕为督师,率军迎战,解除了金军对北京的威胁。由于皇太极的反间,崇祯把袁崇焕杀了。崇祯九年(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改国号为清(天聪元年已不用建州之名而改为满洲)。在这以前,皇太极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已把八旗中的三旗直接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还仿照明代制度设立了文馆(内阁)和六部,并宣布在沈阳开科取士,又采用各种办法来招降汉族的官僚地主。这一切都说明大清统治者已经有了覆灭明朝的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