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王朝到了宋徽宗、宋钦宗爷俩手中,算是倒霉透顶了,先不说他们自己荒淫不荒淫的事情,单说堂堂一个中央大国,竟然被大金国把老家给端了。差一点把祖坟都给刨了。要不是赵构这小子有点鬼机灵,建立了南宋小朝廷,说不定宋朝历史就得从"靖康之难"结束。刚刚不到几百年,大明王朝走到明英宗的时候,也出现了一件几乎亡国的事件--土木堡之变。
原来,蒙古瓦剌部本来有三支力量比较强大的部落,他们的首领其一马哈木,其二太平,其三把秃孛罗。永乐年间,明朝封赏三个部落,马哈木为顺宁王,太平为贤义王,秃孛罗为安乐王。
三个部落之一的马哈木在进攻鞑靼部阿鲁台时被杀,其子脱欢被俘。日后,脱欢被放回,反戈一击,为父报仇。他被明朝允许袭父爵,也称"顺宁王"。英宗正统初年,脱欢杀掉"贤义王"和"安乐王",兼并瓦剌各部,成为一方强主。他本想自称可汗,但诸部多有不允,无奈之余,只得又捡出元朝皇族的一个后代脱脱不花为"大汗",脱欢自己当"丞相"。正统四年,脱欢病死,其子也先袭位,称"太师淮王",实际上他才是北元真正的主人,脱脱不花只不过是挂名傀儡而已。每次向明朝入贡,也先和脱脱不花都各派使节,明朝也是假装糊里糊涂,平等对待来使,没把"顺宁王"使臣置于脱脱不花使臣之下。
英宗正统十年(1445年),也先集结沙州、罕东和赤斤蒙古诸部进攻哈密卫。哈密重地,落入也先掌握之中。明廷对此不仅不救,还敕令修好,怂恿了也先的野心。此后,也先开始觊觎明朝西北边地。当时,大同的巡抚罗亨信上奏,提醒明廷在直隶以北战略要地增设防御工事,无奈当时宦官王振把持朝纲,而王振又与也先有勾结,任兵部尚书的邝野畏惧王振威权,不敢对此事拍板定夺。这不仅仅延误了防务也先的时机,同时反而增强了也先的野心。
也先与明朝试探性的动作,是朝贡事件。瓦剌在最早向明朝进贡的时候,派遣的使臣只有三五十人,这些人在北京等地总是受到明朝政府级别很高的接待,并且按人头赐银颇丰。一来二去,瓦剌觉得这种"打秋风"方式回报多且快,就不停增派"贡使"的人数。到了也先时代,每次均有一两千人之多。明朝负责接待的礼部对此早有发觉,屡次告诫瓦剌贡使不能越来越多,但也先我行我素,不断增派。正统十四年(1447年)春,也先遣"贡使"两千人入京,这还不算,他又诈称人数是三千人,以冒取明朝的回赐。同时,他们带来向明朝"进贡"的马匹,也多疲劣不堪,以次充好。
王振得知此事后,告知礼部:"只按实来人数赐银,一个子儿也不多出。至于马价,以质论价,绝不能花买人参的钱买回萝卜。"此外,在数次通贡过程中,明朝的各级"通事"(外交接待人员)收受了也先大笔贿赂,尽告国内虚实。也先曾要求明朝嫁公主于自己,明廷内部不知道,高级通事却已经答应下来。这次"贡马",也先让使者向明廷表示是"聘礼",朝廷才知道下边有人"许婚"。王振遣礼部以皇帝名义答诏,明白告诉对方,朝廷没有许婚之意。"也先益愧愤,谋寇大同。"八月,也先联集塞外蒙古及诸番部落,分三路入寇。也先本人统中路军,率军直攻大同;"可汗"脱脱不花自兀良哈率军,侵入辽东;阿剌知院率军,进逼宣府(今河北宣化)。数十年过去,明太祖、明成祖那一茬兵将老的老,死的死,明军战斗力远远不如从前。
当也先瓦剌军进至猫儿庄(今内蒙察哈尔右翼前旗)时,明将吴浩迎战,交手即败,他本人也战死。四天之后,大同总督军务宋瑛率数万明军迎堵也先于阳和口(今山西阳高),本来兵势不弱,但监军的太监郭敬无勇无谋,胡乱指挥,使得明军大败,一军尽没。西宁侯朱瑛等人战死,只有太监郭敬躲在草丛中才捡得一命。
这样一来,瓦剌军势如破竹,连陷塞外诸军事堡垒。而瓦剌的阿剌知院所率军队又从独石口南下,占据了马营堡(今河北赤城)。心惊之下,马营堡守将弃堡逃遁。阿剌知院乘胜又攻下永宁城(今延庆)。
诸路败报频传,北京的王振不忧反喜,觉得自己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再立大功以示威,使自己在朝中威望更上一层楼。极力蛊惑,劝明英宗"亲征"。明英宗此时已经二十三岁,他自小就喜欢观看军队演操习武。一心想着像太祖、成祖那样一生戎马,屡经战阵。然而,明英宗仅仅是金笼贵鸟,哪里见过真正的战场。王振提出"亲征",明英宗欣然同意。
消息传出,以吏部尚书王直为首的大臣纷纷上谏,苦劝英宗皇帝千万不要"御驾亲征"。也先几万人的敌寇,犯不着大明皇帝亲自出马。英宗不听,反而下令兵部两天内一定要调集五十万人马。"事出仓猝,举朝震骇。"1447年阴历七月十七日,王振、明英宗率五十万胡乱集合的人马从京城出发,留英宗异母弟郕王朱祁钰在北京留守。至于阁臣曹鼐、张益,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野等六部尚书,全部随驾从军。也就是说,三分之二的政府要员,全部随皇帝而行。
秋雨时至。几十万大明军,冒着凄风苦雨,出居庸关,沉重前行,过怀来,至宣府。"连日风雨,人情汹汹,声息愈急。"随驾群臣察觉士气低落,接连在军中上表,恳请英宗皇帝回鸾。王振大怒,罚兵部尚书邝野等人于草中长跪。
阴历八月初一,数十万明军终于得抵大同。瓦剌部也先见状,佯装避去,实际是想诱敌深入。王振一意孤行,坚持进军。恰巧此时在前线跑回来的太监郭敬,告诉了前线情况,王振听后,又害怕了。转而又劝英宗退军。明军八月初一到大同,八月初二即"班师"。真是"兵贵神速",五十万人马,原路后撤。
本来,明军应该经大同由居庸关回北京。中途,王振想衣锦还乡,让英宗去自己的蔚州老家辉煌一下,便下令改道由紫荆关(今河北涞源)入京。结果,大军惊惶退走,到处踩踏庄稼,王振又怕老家的乡邻田地也被蹂踏,在距蔚州四十里地时,他改主意,命令大军向宣府方向行进,仍从居庸关返回。如此反复逡巡,不仅使也先军队追了上来,又使明军侧背全然暴露给了瓦剌军。就这样,拖了八天之久,明军才退至宣府。同时,也先骑兵,一路追赶,恰巧跟上。
八月十三日,明军退至怀来以西的土木堡。土木堡并非是一个军事据点,其地原名"统幕",讹称为"土墓"、"土幕"、"土木",不仅未有城墙护池,荒地也无水草,明军掘地两丈多深也挖不出水来。土木堡南面十五里处有一条河,却已经被也先派人首先占据。明军水源被断,军心大乱。"兵士争先奔逸,势不能止。"瓦剌军四面围攻,骑兵蹂阵而入,挥长刀砍杀明军,"大呼解甲投刀者不杀"。于是明军士兵"裸袒相蹈藉死,蔽野塞川"。朱祁镇与亲兵乘车突围,不得出,被俘。明50万大军,"死伤过半"。王振也死于乱军之中。有一说,王振是被扈卫军官樊忠以大锤击杀,而《明史》中讲,"(王)振乃为乱兵所杀",应该是混战中被瓦剌军砍死或者被自己人逃跑时踩踏而死。
此一战役,明军死伤数十万,文武官员亦死伤五十余人。英宗被俘消息传来,京城大乱。瓦剌俘虏明英宗,便大举入侵中原。并以送太上皇为名,令明朝各边关开启城门,乘机攻占城池。十月,攻陷白羊口、紫荆关、居庸关,直逼北京。廷臣为应急,联合奏请皇太后立郕王即皇帝位。郕王于九月初六登基,是为景帝,以第二年为景泰元年,奉英宗为太上皇。
也先大兵逼近北京城,势不可挡,明朝廷惶惶不安,有大臣提出南迁都城。兵部侍郎于谦极力反对迁都,要求坚守京师,并诏令各地武装力量勤王救驾。随后,调河南、山东等地军队进京防卫,于谦主持调通州仓库的粮食入京,京师兵精粮足,人心稍安。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十月初六,也先挟持英宗入犯北京,京城告急,北京保卫战开始。
明景帝让于谦全权负责守战之事。于谦分遣诸将率兵22万,于京城九门之外列阵,并亲自在德胜门设阵,以阻敌人前锋。十三日,于谦派骑兵引诱也先,也先率数万众至德胜门时,明朝伏兵冲出,神机营火器齐发,将也先兵马击溃。也先又转攻西直门,城上守军发箭炮反击,也先又败。京师之围解除。
也先俘获英宗时,原以为奇货可居,足以要挟明朝,但在景泰帝即位后,要挟明朝不能得逞,英宗已失去作用,因而无计可施,乃于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把英宗放回。然而英宗归来之后,又出现了皇室的内争。景泰帝贪位薄兄,自私之心太重,先是不愿英宗归来,不肯遣使迎驾,等英宗归来之后,又把英宗置于南宫(今北京南池子)禁锢起来,并且废掉皇太子朱见深(英宗之子),立自己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而不久朱见济病死,自己又没有第二个儿子,也不肯恢复朱见深做皇太子。因此种种,就积成了兄弟之间的怨恨。
当时一些失意及不满于谦的投机分子,主要是官僚石亨、徐有贞及太监曹吉祥等人,为了建功邀赏,即阴谋拥护英宗复辟。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泰帝病危,不能视朝。十六日,武清侯石亨、副部御史徐有贞等率兵夜入南宫,拥戴英宗夺门(东华门)入皇宫,登殿复位,又杀兵部尚书于谦及大学士王文,诬称二人欲迎外藩襄王之子为帝,以此为罪名杀之。杀于谦时,英宗有些不忍,说于谦实在有功,徐有贞进言,"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遂下毒手。于谦有功被冤杀,京郊百姓莫不流涕。这一事件史称"夺门之变",也称"南宫复辟"。英宗复辟后,改年号为天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