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魔术师心理操控术
4618000000003

第3章 “骗人”是门技术活儿——魔术师的“说学逗唱”(3)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最为信赖的,就是自己的感官,即相信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自闻到、亲自触摸甚至亲自品尝的感觉。而事实上,人们的感官具有局限性,因此,人们亲自感受过的东西,也并不一定就是真的。这个有限性使得观众无法准确捕捉到魔术师表演过程中的所有细节,而且由于人们很难全面地观察和分析事物,所以人们得出片面甚至是错误的结论是非常常见的事情。换句话说,人们所见的并不一定就是事物本来的样子,而魔术师利用的就是人们感官的这种特质。一方面,魔术师利用人们都相信自己的感觉的常理来赢得观众的信赖;另一方面,魔术师会利用人们感官的局限性来营造神秘氛围。

比如,在一次近景魔术表演中,中国魔术师王志伟将拿在手中的一张扑克牌展示给观众,观众看到的是一张草花5,然而王志伟一转手,草花5就变成了红桃3,而在人们惊讶之际,王志伟一个转手,他手中的扑克牌就又变成了草花5。在这个魔术中,王志伟的扑克牌只是普通的牌,他也没有运用其他的道具,而由于天气热,他只穿了一件短袖,那么,王志伟的魔术玄机在哪里呢?其实,没有什么复杂的原理,只是由于王志伟的手法过于娴熟,使得我们的眼睛根本就没有觉察到其中的问题。而这个魔术的成功,就是利用了观众的22感官,特别是视觉的有限性。王志伟揭示了这个魔术的秘密:在人们的感官接收信息和大脑做出判断之前,需要一个信息传输给大脑和大脑反应的过程,这就会产生一个小小的延时,而魔术师就是利用这个延时,来演绎魔术的。由于人们获取的感官信息不够准确,因此,得到的思维方式也是不够准确的。但由于人们已经形成的惯常思维模式,以及对惯常思维的适应能力,导致他们依然按照固有思维来进行思考,这样,魔术师就能够预测观众的思维方向,就能轻易掌控观众的心理,而这也就形成了魔术的效果:看似是在魔术师的妙手下产生了各种有违客观规律的现象,实则是魔术师利用人们的错觉为观众们呈现了各种感官的奇妙体验。

利用视觉错觉,魔术师常常在人们的眼皮底下完成各种“小把戏”。一位魔术师为了说明视觉错觉的存在,做了这样一个测试,她在大拇指盖上贴上了一个肉色的假指甲之后,用手做了一个抓取物品的姿势,并询问受试者看到了什么,在所有参与实验的受试者中,大家的回答除了“你的手中没有东西”就是“什么都没看见”。由于角度问题,人们的视觉偏差导致他们无法看到魔术师贴在大拇指盖儿上的假指甲。而判断魔术师的手中是不是有东西是受人们思维定势影响的,在魔术师做出“看到了什么”的思维引导时,人们就根据思维定势得到了魔术师手中没有任何东西的结论。其实,魔术就是根据视觉错觉以及人们的思维定势,做出反其道而行的举动的。比如越是不能给观众看的东西,魔术师就越是将它凑到观众的眼睛下面,而这个时候,观众们的关注点却往往最容易忽略掉最容易看清的地方。

在一次文艺晚会上,一位魔术师表演了一个纸条变面条的魔术。只见他慢条斯理地将一张纸撕成小纸条,不一会儿,纸张就变成了一条条比较均匀的细纸条。随后,魔术师将这些纸条放在一个汤碗之中,在汤碗中放上适量的开水之后,魔术师用筷子拌了拌,当他用筷子挑起纸条的时候,筷子上居然是真正热气腾腾的面条,魔术师不只自己吃了两口,还用筷子挑着几根让观众鉴定了面条的真伪。观众们拍手叫好的同时,也非常疑惑,纸条怎么可能会变成面条呢?这肯定不是真的,一定有什么玄机是魔术师在表演时自己没有发现的。的确,纸条不可能会变成面条,这只是魔术师玩的一个障眼法而已。

那么,这个魔术到底是怎么变的呢?不妨把魔术师表演的场景再还原一下。首先,要将本魔术需要的道具,也就是一个汤碗,一双筷子,一壶开水,一些煮好的面条,以及一张颜色和面条差不多的毛边纸准备好。

表演之前,魔术师先把这些道具摆放在桌子上。其中,汤碗在桌子正中央,面条则在碗的后边,观众从位置上根本无法发现后边的面条。纸、筷子以及水壶的位置可以无序地摆放在碗的两侧或者一边。

表演开始时,魔术师首先将纸展示给大家,并将纸撕成和面条差不多宽的纸条。然后,魔术师要站到桌子的左边,用右手把纸条放到碗后面条的上面,盖住面条。与此同时,魔术师用左手把碗拿起来,将碗的前后左右都向观众们展示了一遍,而为了证明这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只碗,里面并没有任何的玄机,魔术师还用筷子把碗敲得当当响。随后,魔术师就用他的右手把面条以及上面覆盖的纸条一起抓起来放到了碗里。接着,魔术师拎起热水壶,高高地在碗里放上适量的热水。放上热水后,魔术师就该对碗里的东西进行搅拌了。搅拌主要是将湿透的纸条弄到一起,埋到碗底,并将真正的面条搅拌到纸团的上边。这时候,无论是魔术师自己吃面,还是让观众鉴别真伪,都是为了告诉观众,纸条已经变成了面条,这个魔术至此已经成功了。

在将纸条盖到面条上面,用纸条将面条完全覆盖起来的时候,魔术师不担心魔术会穿帮,就是利用到了观众们的视觉错觉,魔术师知道观众们会由于纸条和面条的相似性,而忽略掉纸条下面的面条。换句话说,在这个魔术之中,魔术师利用的障眼法就是制造视觉错觉。

除了视觉错觉,触觉错觉也是魔术师惯常运用的原理之一。心理学家曾经做了这样一个实验:请志愿者分两次提起一定数量的铁和棉花,在实验之初,心理学家并没有将铁和棉花的实际重量告诉给志愿者,经过多次实验后,心理学家发现,与提棉花时候的状态相比,志愿者提起铁的时候,速度明显要更为缓慢,手臂伸得更长,重心也更低一些。而事实上,志愿者提起的铁和棉花的重量是相同的,但由于触觉偏差的问题,志愿者们并不能感受到这一点。而在提起铁的时候放慢速度、伸长手臂以及压低重心等反应都是源于人们存在的铁比棉花重的思维定势。和铁比棉花重类似的错觉,是如果让人们把手伸到同等温度的冰块和水中,让他们感受温度是不是相同时,他们在触碰到冰时的反应明显要比碰到水时要激烈一些。换句话说,根据以往的定向思维,他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冰比水冷的触觉错觉。

魔术师就经常利用一些手法,利用触觉错觉来达到一定的魔术效果。比如,通过掌控节奏的方式,来激发人们的触觉错觉。魔术师心里明白,如果让观众们在状态不明的情况下去体验,或者是缩短观众们的思考时间,就会使观众们通过以往的经验来得出结果。而这种经验,很可能是一种有悖于事实的错觉。

听觉错觉也是魔术师可以利用的原理。如果魔术师的两手中各拿一枚硬币,拿一只硬币在桌子上面敲,另外一只手拿硬币在桌子下面敲。在人们注意着桌面上的硬币的时候,魔术师指出,自己将让这枚硬币穿过桌子。随后,魔术师再用硬币敲桌面的时候,变成下面的硬币发出声音,上面的只是稍稍碰触桌子,并没有发出声音,但观众们还是会认为声音是从桌面传出的,而这时,魔术师只要将桌面上的硬币藏匿掉,再将桌下的硬币展示给大家,就造成了“硬币穿桌”的效果。这个魔术的设计,正是基于人们分不出声音的来源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