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规矩的修行
4615900000012

第12章 佛光世纪(2)

(四)佛光会员四句偈是最普遍的传教:佛光会员四句偈在日常生活当中,与我们做人处世、治家和众、工作学习,乃至修行弘法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每次用餐前,称念佛光会员四句偈,不但能够提醒自己加紧学习诸佛菩萨的慈心悲愿,更可以感化他人,加入我们弘法利生的行列。在共修、聚会、祈福、祝祷时唱念佛光会员四句偈,可以筹集一切功德,回向四恩总报,九有均资,祈求一切众生同圆种智,共成佛道。因此,佛光会员四句偈不但是最广大、最深入的修持法门,也是最普遍的传教方式。

总之,佛光会员四句偈是最圆满的修持,也是最究竟的美德;是最如法的行为,也是最普遍的传教。如果我们能够信受奉行佛光会员四句偈,必定可以提升信仰的层次;如果我们努力发扬佛光会员四句偈,必定可以开拓人生的境界。

希望各位都能将佛光会员四句偈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的血肉。

(一九九三年三月)

佛光会员的信条

信,是做人处事的根本。有了坚定的信心,即使有排山倒海之难,我们也能设法克服。清净的信念在佛教中尤为重要,《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增长一切诸善法,除灭一切诸疑惑,示现开发无上道。”《梵网经》也说:“一切行以信为首,众德根本。”国际佛光会是一个有理想、有组织的佛教团体,为了凝聚会员的力量,达到崇高的宗旨,我们将佛光会员应有的信念,列为八项条款,于每次开会时大声宣读。现在将其意义阐述如下,希望各位能借着口诵心维,将这些信条贯彻在日常生活当中。

一、我们礼敬常住三宝,正法永存佛光普照:佛、法、僧之所以称为“三宝”,乃因其为宇宙世间带来光明,为无量众生添增喜乐,使我们解脱倒悬,得大自在。佛陀在鹿野苑度五比丘时,佛陀是佛宝,四谛、十二因缘、三法印是法宝,五比丘是僧宝,此三者是“最初三宝”。佛灭后,梵音沉寂,圣僧渐凋,最初三宝已不复见,因此以土塑木雕、金属塑像为佛宝,三藏十二部经为法宝,受具足戒之比丘、比丘尼为僧宝,此即“常住三宝”。但就广义而言,人人皆有佛性是为佛宝,人人都有平等无差别的法性是为法宝,人人都有喜好清净和乐的心性是为僧宝,此名“自性三宝”。如今,去佛时遥,世人有赖常住三宝,才能体证潜藏于内的自性三宝,常住三宝也因而成为佛教在世间的具体形象,所以大家均应诚心礼敬。尤其佛光会员负有弘法利生的崇高理想,对于常住三宝,更应恭敬护持,凡发扬常住三宝之事,大家共襄盛举;凡诋毁常住三宝之举,大家同声唾弃。果能如此,必能使佛光普照,广利众生;法水长流,被及三世,其功德自是不可限量!

二、我们信仰人间佛教,生活美满家庭幸福:佛教有上座部佛教、大众部佛教,有藏传佛教。在许多宗派里,有南传的宗派、北传的宗派;有显教的宗派、密教的宗派。国际佛光会所倡导的佛教则是从佛陀以来一脉相传,具有普遍属性的“人间佛教”。

过去佛陀说法,主要的地点在人间,主要的对象是人类,主要的内容是指导人们如何将修行落实在日常生活上。所以经典中对于个人生活美满、家庭幸福之道论述颇多,后人称为“人间佛教”,旨在彰显佛教的人间性格。至于所谓的“出世佛教”,是佛陀最初顺应当时少部分修持苦行的行者所说;而“山林佛教”则是在中国古代君王体制下产生的特例,并非佛意。

一己之不修,一家之不齐,盍能奢言国富民安、世界和平?不论属于何宗何派,我们佛光会员都是在佛陀的信仰之下,从事弘扬佛法、利济有情的千秋伟业。因此大家对于佛陀的人间佛教应信受奉行,以期建立幸福的佛化家庭,成就辉煌的佛化事业,拥有美满的佛化生活,积集具足的修道资粮,并以此功德散播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

三、我们实践群我修行,随时随地心存恭敬:人,无法离群索居,所以我们必须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求取和谐,才能共享安乐。

常听大家感叹“做人难,人难做,难做人”,其实就因为做人难,我们才要更积极地学习如何做人。太虚大师说:“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修道无他,主要就是在“处难处之人,做难做之事”,如果我们能把群我之间的问题解决,还有什么不能做到的事呢?

群我之间所以不能协调,一言以蔽之,就是自己的恭敬不够。古德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如果我们能易地而处,本着你大我小、你乐我苦、你有我无、你好我坏的态度,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方法来摄受对方,一定能左右逢源,皆大欢喜。

经云:“佛法在恭敬中求。”我们处在一个同体共生的世间里,唯有大家心存恭敬,彼此合作,才能共创美好的明天。

四、我们奉行慈悲喜舍,日日行善端正身心:“七佛通戒偈”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所以,什么是佛教的修行呢?简而言之,就是端正身心。

《华严经》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我们的心如同画师,心存清净的画师画出诸佛菩萨的境界,内怀恶念的画师画出魑魅魍魉的景象。佛教里所谓的“四无量心”,就是希望我们能以慈悲喜舍的画笔,为世间增添色彩。

在《四十二章经》中,佛陀曾说:“弟子去吾数千里,意念吾戒,必得道。在吾左侧,意在邪,终不得道。其实在行,近而不行,何益万分耶?”心好,还要行直。所以古德作“功过格”日日反省,世界各地的童子军也奉行“日行一善”的美德,我们佛光会员都是有志一同的社会精英,怎能妄自菲薄?举凡鼓励安慰,给人信心;点头问好,给人欢喜;协助帮忙,给人希望;举手之劳,给人方便,都是我们随手可做的善事。如果大家能养成习惯,内外一如,必定能为整个社会带来无限的光明。

五、我们尊重会员大众,来时欢迎去时相送:俗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群我修行、心存恭敬、慈悲喜舍、日行一善等等都不是徒喊口号,虚应故事,我们应率先从本会会友身上做起。尤其在目前科技进步、交通发达的时代里,天涯有若比邻,整个世界俨如一座地球村,佛光会员经常来往于国际之间,如果大家都能本着尊重会员大众的精神,抱持“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胸怀,来时欢迎,去时相送,必定能缩短彼此的距离,增加情谊的交流,提升团结的信念,促进会务的健全。

六、我们具有正知正见,发掘自我般若本性:正知正见是做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佛弟子应该具备的条件,因为有正确的知见才会有正确的行为。尤其今日社会中,邪说纷纭,许多人因为不能明辨是非,误信邪师异端而深受其害,在痛心疾首之余,希望佛光会员们都能担负起破邪显正、利益众生的重责大任。

我们如何培养正知正见呢?佛教是正觉知的真理,深切了解佛法的意义,自然能具备正知正见。像佛教里“善恶业力”的主张,打破过去长久以来宿命的观点与神权的迷信,“因缘果报”的说法则与现代科学不谋而合,在在证明佛法亘古今而不变的特质;“四圣谛”与“三法印”不但洞彻宇宙人生的实相,也是放诸四海皆准的真理;而“佛性本具”的论点更是独具慧眼,不仅总括一切佛法,也为众生点燃希望的明灯。

《华严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将佛性本具的真理阐述得最为贴切:“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瞋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

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谛而不动。”如果大家都能多闻熏习,反观自照,开发正知正见,破除颠倒妄想,使六根不染万境,般若本性现前,就不枉今生为人,得闻佛法了。

七、我们现证法喜安乐,永断烦恼远离无明:断惑证真,常乐我净,并不是来生之事,我们应该当下体证!所谓“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现在种种譬如今日生”。学佛最重要的是把握每一个当下,勤息烦恼,集合小悟,久而久之,自然会有远离无明、大彻大悟的一天。

惑障苦恼,类别甚多,但究其根本,多从心缘五欲六尘,比较、计较而来,所以《大般涅槃经》中说:“一切属他,则名为苦;一切由己,自在安乐。”泯除自他,以法为乐,自然喜乐现前,旷达无碍。在《维摩经》中,维摩大士劝诸天女:“乐常信佛,乐欲听法,乐供养众,乐离五欲,乐观五阴如怨贼,乐观四大如毒蛇,乐观内入如空聚,乐随护道意,乐饶益众生,乐敬养师,乐广行施,乐坚持戒,乐忍辱柔和,乐勤集善根,乐禅定不乱,乐离垢明慧,乐广发菩提心,乐降伏众魔,乐断诸烦恼,乐净佛国土,乐成就相好,故修诸功德。乐庄严道场,乐闻深法不畏,乐三解脱门,不乐非时;乐近同学,乐于非同学中心无恚碍;乐将护恶知识,乐亲近善知识;乐心喜清净,乐修无量道品之法,是为菩萨法乐。”天女闻后,悉皆叹言:“吾有法乐,不复乐五欲之乐!”

可见世间苦乐、迷悟只在一念之间,如果大家能随时注意现前的身口意业,必能去除烦恼无明,显现真如自性,度过法喜安乐的人生。

八、我们发愿普度众生,人间净土佛国现前:净土是人人欣乐的境界,我们如何修行,才能到达净土佛国呢?佛陀曾说:“众生之类,是净土行。”意即:唯有勤度众生,才能证得净土,因为离开众生,就没有净土可言。当菩萨发心化度众生时,就是佛国净土的现前。所以,佛陀又进一步开示:直心、深心、菩提心、六度行、四摄法、方便、三十七道品、回向心、去除八难、自行守戒、不讥彼阙、十善等都是菩萨净土,并且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国土净。”舍利弗闻言,心中纳闷:难道佛陀心有不净,为什么娑婆世界如此恶浊?佛陀知道他的想法,于是以足趾按地,即现三千大干世界珍宝严饰,佛陀告诉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如是”。原来我们之所以见娑婆为秽土,是因为自己心有高下,而诸佛菩萨因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所以能见此土清净。

经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佛光会员应和光接物,普度众生,当外在众生度尽的同时,内在贪嗔愚痴的众生也将转为菩提眷属,果能如此,则何处不是净土佛国?

佛光会员的信条是:

(一)我们礼敬常住三宝,正法永存佛光普照。

(二)我们信仰人间佛教,生活美满家庭幸福。

(三)我们实践群我修行,随时随地心存恭敬。

(四)我们奉行慈悲喜舍,日日行善端正身心。

(五)我们尊重会员大众,来时欢迎去时相送。

(六)我们具有正知正见,发掘自我般若本性。

(七)我们现证法喜安乐,永断烦恼远离无明。

(八)我们发愿普度众生,人间净土佛国现前。

如果各位都能奉行这些信条,必能净化自己,利济有情,广结善缘,修持圆满,成为人人欢迎的人间菩萨。

(一九九三年四月)

佛光会的性格

人,有不同的性格,天下万物,也有不同的性格。像海洋有容纳百川的性格,大地有承载一切的性格。国际佛光会是一个现代化的世界组织,当然也有其性格。总括而言,佛光会兼具下列四种性格:

一、国际佛光会具足信仰的根性:树,之所以长得茂盛苍郁,是因为有扎实的根;人,所以能活得下去,是因为有生命的根。事业亦然,如果想要昌盛兴隆,就必须巩固根基。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根基越深越稳,楼房才能建得越高越大。

《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增长一切诸善根。”慧命的根,是信仰。壮大信仰的根,我们可以消除烦恼、净化身心;滋养信仰的根,我们可以增长菩提、进德修业。信心门里有无限宝藏,一分信心就有一分收获,十分信心就有十分收获。像五代灵裕禅师不畏周武法难,夜谈佛理;唐朝志超法师无惧朝廷反佛,为人剃度。由于祖师大德凭着坚定的信仰,冒死护佛,使得圣教得以延续至今,众生也因而蒙受法益。所以,深厚的信仰基础不但可以解脱烦恼,安住身心,更能够普利有情,兼善天下。

佛光会与其他一般社会团体不同之处,主要就在于佛光会具有坚定的宗教信仰。因此我们的宗旨强调信心教性,我们的信条注重信仰传承,我们在会前高唱三宝颂,我们在饭前称念佛光会员四句偈。此外,我们举办各类修行活动来培养佛子的信心道念,我们选拔佛光家庭以鼓励佛教的信仰传灯。佛光会成立五年来,不但阵容越来越坚强,法务也越来越兴隆,凡此都是因为佛光会具足信仰的根性。

二、国际佛光会具足普及的特性:佛教是一个具有大众性格的宗教,像观音菩萨以“普门示现”来接引众生,普贤菩萨以“普同供养”摄化有情,净土宗以“三根普被”的念佛法门来度脱行人,禅宗以“普请出坡”的作务方式来返璞归真……处事能“普”及一切,则皆大欢喜;待人能“普”遍圆融,则能利益均沾。“普”,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啊!

佛光会秉承古圣先贤的包容本怀,不但接引全球各地的佛子参与其中,更欢迎信仰不同的佛光之友共襄盛举。由于彼此秉持共同的度众理想,发挥高度的济世热忱,同心一德推动佛学研究、扩大社会服务,所以能在短期间内将佛法的菩提种子遍撒世界五大洲,大家不分种族、贫富、贵贱、老少,咸来加入我们弘法利生的行列,让佛教慈悲、般若、禅定、戒行的妙用普及人心,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不但受到当地居民的肯定,各国政府也相继颁奖鼓励,此乃佛光会具足普及的特性由以致之。

三、国际佛光会具足现代的适性:现代有适应、进步的意义,佛教自从佛陀创教以来,一直都能保持现代的适性,在各种弘法方式上力求契理契机,与时俱进。例如在佛教经典方面,从口授传法,到抄经、刻经、印经,进而发展到现在的电脑藏经;在佛化事业方面,从早期的僧衹粟、寺库、无尽藏院、病坊,到目前的佛教托儿所、幼儿园、中学、大学,佛教医院、诊所、佛教图书杂志等等,都是配合时代的需要。

有识于佛教现代化的重要性,佛光会自开创以来,即配合时代的脚步,不但倡导人间化、大众化的佛教,将佛法礼仪推广到日常生活当中,将佛教修持落实于群我关系之间,更推动以道德为本,普利社会的现代化佛教。从植树环保、资源回收活动的举办,到七诫运动、清贫思想的推行;从佛教电视、广播节目的录制,到佛教录音带、录像带的出版……凡此种种无非是想将佛教的般若智慧,化为权巧方便以广利有情。此外,我们的弘法活动以声光化电来摄受大众,我们的敦化方式以科技文明来增进效果,我们的目的是要让佛教积极进取的精神,永远伴随着时代潮流向前迈进。总之,只要有益于人类大众,各种新的思想、新的方法,佛光会都勇于尝试,乐于参与,因为我们具足现代的适性。

四、国际佛光会具足国际的广性:佛法妙谛除了能竖穷三际、历久弥新之外,更具有横遍十方,周遍涵容的特性。释迦牟尼佛为说法度众,非以一地、一国为限;观世音菩萨为寻声救苦,二六时中游诸国土;善财童子南巡诸国,寻师访道;赵州禅师八十行脚,四处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