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不惊、不怖、不畏?僧肇大师言:
得闻大乘闻慧解,一往闻经,身无惧相,故名不惊。
得大乘思慧解,深信不疑,故名不怖。
得大乘修慧解,顺教修行,终不有谤,故名不畏。
溥大士颂曰:
如能发心者,应当了二边;
涅禁无有相,菩提离所缘。
无乘及乘者,人法两俱损;
欲达真如理,应当识本法。
声闻乘著有法有空,闻此法无有故惊,闻空无有故怖,于二无有理中,思量不能相应故畏。离二边,人法俱捐,才能不惊、不怖、不畏信解受持此经。
吾人学佛,以信为首,如《华严经》所说:“信为道源功德母,增长一切诸善法;除灭一切诸疑惑,示现开发无上道。”又说:“信心能离诸染着,信解微妙甚深法;信能转胜成众善,究竟必至如来处。”
有一位云水僧,行脚至某一个村落,看见远远的山上有着金色的光芒,以为有什么得道的高僧,便循着光走到一间茅屋。只见到一位老太太喃喃念诵:“唵嘛呢叭弥牛”,每念一句咒语,就有一颗豆子跳过去。云水僧见此惊叹不已。只因为老太太三十年如一日,每天念一斗的:“唵嘛呢叭弥牛”,连无情的豆子都感应到老太太的真心,即使咒语的念法错误,但深心才是道场,不在言语思议。
真正的咒语,谓总持一心,意念清净。发出毫光的茅屋,就像我们圆净成实的本性,能灭烦恼盖,无明障。
《无上依经》卷上《如来界品》:
一切如来,昔在因地,知众生界自性清净,客尘烦恼之所污浊。诸佛如来,作是思维:客尘烦恼,不入众生清净界中。此烦恼垢,为外障覆虚妄思维之所构起,我等能以一切众生,说深妙法,除烦恼障。于诸众生,生尊重心,起大师敬,起般若,起阁那,起大悲。依此五法,菩萨得入阿鞞跋致位。
如来为吾等说深妙法,即客尘烦恼不入清净法性,只是吾人信不得,因此归家无门。在因地修行中,信佛有无量功德,信经法能发善根,信比丘僧能广植福田,信有今世,信有来生,更要信得,自性清净,常生智慧功德。
三、行大忍辱离我法执
成就第一波罗蜜,从忍辱中来。虽然修持般若者,若无忍辱作为资具,起无我观照,如何契合实相?诸菩萨度生离相,布施无住,如果没有现前历缘外境,怎能成熟功德法身。
圜悟克勤禅师说:
大凡为善知识,应当慈悲柔和,善顺接物,以平等无诤自处。彼以恶声色来加我,非理相干,讪谤毁辱,但退步照,于己无嫌,一切勿与校量,亦不嗔恨,只与直下坐断。如初不闻见,久之魔孽自消耳!
佛陀以己身为例,被节节割截身体时,因心无我等四相,无住行施,是故成就第一波罗蜜。
僧肇大师言歌利王有其另一层含义:
歌者,即是恶之别名;利者,刀也,非谓世间之刀;王者,心也;是用慧刀割截无明烦恼之身。
不论是割截色身或烦恼之身,都必须凭借般若慧力,心不动摇,不起嗔恨,才能情智不迷,荡除四相,入般若功德林园,庇荫天下苍生,令热恼顿息,得清凉味。
吾人珍爱身体,百般呵护料理,装饰打扮,如果能破除我、我所有的妄想,当逢人毁辱时,甚至行骨肉之身施,也能如饮甘露,不起愁恼。
有一天,一个婆罗门来势汹汹,冲进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因为他的亲友跟随佛陀出家,使他怒不可抑,恶口嗔骂佛陀以妖术诳惑世人。
佛陀默默听完婆罗门的恶言羞辱后,面容沉静的开口道:
“你如果带着礼物去拜访朋友,但是朋友坚持不收下你带来的礼物,那时候你要如何呢?”
“要是朋友坚持不收下礼物的话,我只好再带回家。”
佛陀说道:“今天你在我面前说的那些话,我不接受,那些嗔怨恶口的语言,就再归你所有。”
佛陀明白,以诤止诤,只有增加仇冤,无法止息众生诤论的妄心,唯忍为大力,能调御刚强众生。《罗云忍辱经》:
忍之为明,踰于日月。龙象之力,可谓威猛;此之于忍,万不如一。七宝之耀,凡夫所贵,然其招忧,以致灾患;忍之为宝,始终获安。布施十方,虽有大福,福不能忍。怀忍行慈,世世无怨,中心恬然,终无毒害。忍为安宅,灾怪不生;忍为神铠,众兵不加;忍为大舟,可以渡难;忍为良药,能济众命。忍者之志,何愿不获?吾今得佛,诸天所宗,独步三界,忍力所致。
佛陀要吾人深深护念,布施离相,心不住著,可谓知嗔根难伏,一念嗔意,烧尽功德好林;心涉人我诸相,万千资粮付水漂流。
很久以前,森林里住着两只雁,雁和池塘里的乌龟是好朋友。有一年夏季,久旱未雨,池水干涸,乌龟心里着急,实在无法支撑下去。
两只雁很同情乌龟的处境,想帮忙它迁移到有水的住处,雁想到一个办法,用一根树枝,叫乌龟衔在口中,两只雁各执一端,并嘱咐乌龟,在未达到目的地时,千万不能开口讲话,以免从空中摔落。
于是雁带着乌龟向高空飞行着。正当经过一个村庄的上空时,恰好被一群孩童瞧见了,他们惊讶的指着天空,大声喊叫:“乌龟被大雁衔去了,大家快来看呀!”乌龟听到下面孩童的喊叫,心里十分生气,认为自己受到羞辱,不禁怒火中烧,就开口怒骂道:“你们懂什么?我才不是被雁衔去的!”刹那间,开口争辩的乌龟,从高空跌落,粉身碎骨而亡。
四、除灭四相发菩提心
依般若,菩萨修一切行,心离佛相众生相,不住色而行布施。菩萨能行无相事业,方契诸法性空之理,般若如明目人,洞察世间万物万象。《转女身经》说:
尔时尊者舍利弗,复向无垢光女言:“汝从净住世界无垢称王所,受此女身,来此间也?”无垢光女答言:“尊者舍利弗!彼佛世界,无有女人。”舍利弗言:“汝今何故以此女形,来生此间?”女即答言:“我今不以男形、女形,亦不以色、受、想、行、识来生此间。所以者何?尊者舍利弗!于意云何?如来所作化人,从一佛国,至一佛国,为有男女阴界诸入诸别相不?”舍利弗言:“不也!所以者何?如来所化,无有差别。”女言:“尊者舍利弗!如如来所化,无有差别,一切诸法,皆悉如化。若知诸法,悉同化相,从一佛国,至一佛国,不见差别。”
我们以有相心,生六根病,背离正道,于尘识境不知如幻无实,慧眼未开,着男女形相等,即使与佛迎面相见,仍是浑然不识。
有位信徒非常虔诚,有次遇到水灾,他只好爬到屋顶上避水,水势渐渐涨高,终于淹到脚下,他急忙地祈求道:
“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赶快来救我啊!”
不久,他发现一个原住民驾了一艘独木舟要救他,他却说:“我不要你这原住民来救我,我要观世音菩萨来救我。”
雨水继续上涨,已高及腰部,他很着急的再祈求道:“慈悲的观世音菩萨赶快来救我啊!”
然后又来了一艘快艇,要载他到安全地方,他又埋怨说:
“我一生最讨厌科技文明,无论什么机械东西我都不喜欢,我只要观世音菩萨来救我。”
水已涨到胸部,他害怕的大喊着:“观世音菩萨快快来救我啊!”
不久来了一个美国人驾着直升机来救他,他还是摇摇手道:
“你是外国人,我不要你,我要观世音菩萨救我。”
结果他几乎被水淹死,好在遇到一位佛光禅师,把他救起,他向禅师抗议道:
“像我如此虔诚的信仰,为什么观世音菩萨却不来救我?”
佛光禅师解释道:“你真是冤枉了观世音菩萨,当你大声呼救时,菩萨变化了独木舟、快艇、直升机前来救你,菩萨一次又一次地搭救你,你不但不感谢,还挑三拣四,看起来你与佛菩萨无缘,我不该救你,还是让你到阎罗王那边报到好了。”
心识一旦落入执求的妄相,就如盲人摸象,无法察觉实相的全体。禅门有所谓: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莫献诗。要举起金刚宝剑者,须仗一颗侠义心肠,不是饱餐翰墨的诗人,怎识得点点行行的情致?
佛陀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依《金刚经注解》说:真语者,一切含识皆有佛性。实语者,一切法空,本无所有。如语者,一切万法,本来不动。不诳语者,闻如是法,皆得解脱。不异语者,一切万法,本自空寂,无更改变异。
佛的五种语,蕴含甚深妙义:
真语、如语者:真谛即空之理。
实语者:中道实相之理。
不诳、不异语者:顺依俗谛之理。
佛陀所说法,无虚无实,皆是契合性理,真实不诳不异。虽开六度万行法门,门门为应化众生的迷执,使之登一乘之道,回头转脑,入无门之门,无法之教。
溥大士颂曰:
证空便为实,执我方成虚;
非空亦非有,谁有复谁无?
对病应施药,无病药还祛;
须依二空理,颖脱入无理。
有一天,一个信徒来向一休禅师诉苦:
“师父,我活不下去了,我要自杀!”
“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寻短见呢?”
“师父啊!我自经商失败后,如今债台高筑,被债主们逼得无路可走,只有一死百了。”
一休禅师道:“难道除死以外没有别的方法可想?”
信徒痛苦地说:“没有!我除了有个年幼的女儿以外,已经身无分文,山穷水尽了!”
一休禅师灵光一闪,说道:“哦!我有办法了,你可以把女儿嫁人,找个乘龙快婿,帮你还债呀!”
信徒摇摇头地道:“唉!师父,我的女儿只有八岁,怎能嫁人呢?”
一休禅师道:“那你就把女儿嫁给我吧!我做你的女婿,帮你还债。”
信徒大惊失色道:“这……这简直是开玩笑!你是我最尊敬的师父,怎能去做我的女婿?”
一休禅师胸有成竹地挥挥手说:“好啦!好啦!不要再说了,你赶快回去宣布这件事,到迎亲那天,我就到你家里做女婿,快去!快去!”
这位商人弟子十分虔信一休禅师的智能,回家后立刻宣布:某月某日一休禅师要到家里来做他的女婿。这个消息一传出去,立刻轰动全城。到了迎亲那一天,好奇看热闹的人挤得水泄不通,一休禅师抵达后,吩咐在门前摆一张桌子,上置文房四宝,禅师当众捧亳,大家看禅师的字写得好,争相欣赏,争相购买,反而忘了今天来做什么的。结果,买书法的钱积了几箩筐。
禅师转身问信徒说:“这些钱够还债了吗?”
信徒欢喜得连连叩首:“够了!够了!师父你真是神通广大,一下子就变出这么多钱!”
一休禅师长袖一摆说:“好啦!问题解决了,我女婿也不用做了,还是做你的师父吧!各位再见!”
一休禅师因为不执取身相,依巧妙智能,救人一命。学佛者,摒除诸象,心如清珠澄亮,才能以此光明,度尽冥暗无依的众生,同入百千万亿净刹佛国。
此分佛以五百世做忍辱仙人为例,警醒诸位行者,深解第一般若义旨,心离相无住,不是槁术死灰,弄玄作怪,而是于现前违逆之境,众生无理割截身心时,情智分明,随顺众生,不起嗔恨。得般若妙体,现诸佛干百亿化身之相,引度群机,于日用三时,心寂灭故,起神通妙用。
《金刚经》是一部治心的宝典,也是成佛修行的地图。日本有位禅僧,开悟诗道:“心冷如水,眼中似火。”我们学佛人,要有智水止静世间妄相,但不能抱玄守无,成蕉芽败种,还要以悲火之热力,照亮人间。
《金刚经》处处要吾人拨去眼翳,离相无住,但不是拨无因果圣凡,而是要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是般若智,生其心是大悲行,欲开张无限性德妙用,空有兼资,悲智双运,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
要深解金刚义趣者,要先发第一希有之心,所谓:
学道容易入道难,入道容易守道难;
守道容易悟道难,悟道容易发心难。
吾人读诵经典,往往只受持半部经,如《金刚经》谈空,言离我等四相,言不住诸相,就陷溺空的泥坑,不能自拔。不知诸佛之法,都是圆融会通,平等无二,不偏执空有二边,不分隔大小局限。
欲成人流中第一希有者,繁茂菩提妙果,要怀抱“心冷如水,眼中似火”,以智水澄静妄想分别,以悲火成熟有情种智。
习题:
1.须菩提尊者为什么要涕泪悲泣?
2.何谓不惊、不怖、不畏?
3.修忍辱波罗密和般若有什么关系?
4.何谓佛的“五种语”,真语、实语、如语、不诳语、不异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