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金刚经讲话
4615800000020

第20章 四相寂灭起大乘行分(1)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①

【原典】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②,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③,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④,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⑤。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⑥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⑦,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⑧,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⑨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⑩。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⑾。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译文】

这时候,须菩提听闻了这部经的妙义,深深的了悟《金刚经》的义理旨趣,感激涕零地向佛陀顶礼赞叹,并请示佛陀说道:“世上希有的佛陀!佛陀所说的甚深微妙的经典,是我证得阿罗汉果,获得慧眼以来,还未曾听闻到的。佛陀!如果有人听闻了这经法,而能信心清净,那么,他便有了悟实相的智慧,应当知道这人已经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佛陀!实相即是非一切相,所以如来说以非一切相之本相,不执求、不住著,即名为实相。

“佛陀!我今日能够亲闻佛陀讲这部经典,能够信解受持,这并不是难事,若是到了末法时代,最后五百年,如果有众生,在那时听闻这微妙经义,而能够信心清净信受奉持,这个人便是世上第一希有的人。为什么呢?因为这人已顿悟真空之理,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分别了。为什么呢?因为这四相本非真实,如果能离这些虚妄分别的幻相,那么,就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执著了。为什么呢?远离一切虚妄之相,便与佛无异,而可以称之为佛了。”

佛陀见须菩提已深解义趣,便为他印可道:“很好!很好!如果有人听闻这部经,而对于般若空理能够不惊疑、不恐怖、不生畏惧,应当知道,这人是非常甚为希有难得的。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他了悟了如来所说的第一波罗蜜,即不是第一波罗蜜,因六波罗蜜性皆平等,无高低次第,并没有所谓的第一波罗蜜。五波罗蜜,皆以般若为导,若无般若,就如人无眼,所以,第一波罗蜜只是方便的假名而已。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实有忍辱波罗蜜,因为般若本性,是寂然不动的,哪有忍辱不忍辱的分别?所以,忍辱波罗蜜也只是度化众生的假名而已。为什么呢?须菩提!我过去受歌利王节节支解身体,我当时,因得二空般若智,没有我法二执,所以,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执著。为什么呢?当时我的身体被节节支解时,如果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执著,便会生起嗔恨心。

“须菩提!我回想起我在修行忍辱波罗蜜的五百世中,在那时,内心也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等的执著,所以能慈悲忍辱,不生嗔恨。所以,须菩提!菩萨应该舍离一切妄相,发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不应该住于色尘上生心,也不应该住于声、香、味、触、法等诸尘上生心,应当无所执著而生清净心。如果心有所住,便会随境而迷,就无法无住而生其心了。所以佛陀说:菩萨不应该有任何事相上的执著,而行布施。

“须菩提!菩萨发心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便应该如此不住相布施。如来说,一切相无非是邪计谬见、业果虚妄之假相,所以一切相即非真相,不过是因缘聚合的幻现而成,非有非空。又说,一切众生是地、水、火、风四大因缘聚合而成,生灭变化,不应著有,不应著空,应无所执著;所以一切众生即不是众生。

“须菩提!如来所说的法是不妄的、不虚的、如所证而语的、不说欺诳的话。

“须菩提!如来所证悟的法,既非实又非虚无。须菩提!如果菩萨心里执著有一个可布施的法而行布施,那就像一个人掉入黑暗中一样,一无所见。如果菩萨心能不住法而行布施,就像人有眼睛,在目光下洞见一切万物。

“须菩提!未来之时,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从这部经信受奉行、讽诵受持,即为如来以佛的智慧,悉知悉闻悉见这人,成就无量无边无尽的功德。”

【注释】

①离相者,离一切幻相也。世间一切相,皆是幻化之相。凡夫不知这个幻相是虚而不实,所以执著取舍,处处为幻相所惑。若能识破幻相非相,则外尘不入,真性便能呈现,所谓生灭灭已,寂灭现前者也。

②义趣:义,即是“离相无住,妙有不有”的义理,如经文中“即非……”等;趣,即是“般若妙用,真空不空”的旨趣,如“是名……”等。

③慧眼:为五眼之一,即是声闻、缘觉二乘人,照见真空无相之理的智慧。小乘人的慧眼,只得我空,犹有法执存在,对真理仍是“雾里看花”隔了一层,终未究竟。

④实相:实者,非虚妄之义。“实相”指无有本体,又名法性、真如、清净心等。实相是无相的,假名之日实相,其实是要“以言遣言”,千万不可执著有个实体存在的东两,叫做“实相”。

⑤成就第一希有功德:福德之异名,功者,功能之谓也,布施等善德,有福利众生之功能,故谓之功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得闻是经”是闻所成慧,“信心清净”是思所成慧,“即生实相”是修所成慧。依闻思修三慧,即可入三摩地,也就是佛陀的境界,所以是成就世间第一希有功德。

⑥信解:意指信后得解,亦指修行之阶位,为七圣之一。钝根者见此经能信之,利根者读此经能解之,合谓之信解。又信者能破邪见,解者能破无明。

⑦第一波罗蜜:波罗蜜,意为“到达了彼岸”。到彼岸的方法,总括而言,其有六种,即为“六度”。其中“般若波罗蜜”一度最为重要,故称“第一波罗蜜”;其他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度,都要以般若为前导,不然即如盲行。

⑧忍辱波罗蜜:六度之一,忍,是能忍之心,辱,是所忍的境。行人在修道的过程中,不免遇顺逆二境,必须坚忍,才不致碍道。忍,约可分为三种:(一)生忍,对于人事方面的毁誉,皆能安然顺受,不生嗔恚之心;(二)法忍,对于自然环境方面的逆境,如饥饱、冷热等非人力所造者,能处之泰然;(三)无生法忍,菩萨行诸度时,了知一切诸法无我,本然不生的空理,将真智安住于理而不动。

⑨歌利王:意译作斗争王、恶生王、恶世王、恶世无道王。佛陀于过去世为忍辱仙人时,此王恶逆无道,一日,率宫人出游,遇忍辱仙人于树下坐禅,随侍女见之,舍歌利王而至忍辱仙人处听法,王见之生恶心,遂割截仙人之肢体。

⑩嗔恨:又云嗔恚,为三毒之一。对于苦与产生苦的事物,厌恶憎恚,谓之嗔。能使身心热恼,起诸恶业。

⑾无实无虚:无实,就是“妙有不有”,不住有法,不见诸相可得,一切皆是因缘所生法,皆是无实的,故说“身相非身相”、“世界非世界”、“微尘非微尘”、“庄严非庄严”等;无虚,是“真空不空”,不住权乘非法,故说“是名身相”、“是名世界”、“是名微尘”、“是名庄严”等。无实是不住有,无虚是不住空,离空有二边,便是真空妙有的中道义谛。

【讲话】

前分佛陀以身命施与受持四句偈等相校量,令大众开启般若功德的无限。此分则为须菩提尊者深解义趣,得四相寂灭,起忍辱大乘行。

一、深解义趣三界第一。

二、不惊不怖入般若海。

三、行大忍辱离我法执。

四、除灭四相发菩提心。

此分从须菩提尊者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掀开序幕。尊者涕泪悲泣为何?深解之义趣又指何事?禅门中有所谓:大事未明,如丧考妣,大事已明,如丧考妣。吾人未彻本来面日,惛蒙不明,诚足可悲!为何已破无明壳子,返路归家时,仍旧涕泪悲泣呢?

一、深解义趣三界第一

闻说是经,经者即前所说之经文。义趣,义即义理,指所诠之离相无住,妙有不有之理。为前文佛陀演绎之空谛性理:“即非身相”、“即非庄严”、“即非般若波罗蜜”、“即非微尘”、“即非世界”等句。

趣即旨趣,指般若妙用,真空不空之趣,为前文会归中道之趣:“是名身相”、“是名庄严”、“是名般若波罗蜜”等等。

经者即文字般若;义趣即观照般若;深解指实相般若。良以文字起观照,由观照而契实相也。尊者之涕泪悲心泣,是为悲欣交集的心情,喜己身桶底脱落,大事已明;悲众生沉沦生死,枉受飘零之苦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第三十六:

尔时弥勒菩萨,复告善财童子言:“善男子!譬如有人,得无畏药,离五恐怖。何等为五?所谓火不能烧,毒不能中,刀不能伤,水不能漂,烟不能熏。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得一切智菩提心药,离五怖畏。何等为五?不为一切三毒火烧,五欲毒不中,惑刀不伤,有流不漂,诸觉观烟不能熏。”

尊者已得菩提心药,离五怖畏,不再三界漂流。此时,正如清水鱼自现,碧潭空映月。

有一个老人,须发斑白,齿牙脱落,有人问他:

“老先生,您今年高寿?”

“四岁。”老先生正经地回答。

“老先生,您实在爱说笑了!您看起来至少也有七十高寿,怎么说自己只有四岁呢?”

“年轻人,这你就不懂了,我的年龄虽然已经八十岁,但是过去的生命是自私无知,只知道追逐声色的享受,真正有意义的岁数只有四岁。那是我皈依佛教以后的生命,明白要广结善缘,求福修慧,为永久生命播种美好的因缘。在我真正了解生命的真谛之后,才算真正出生。因此,我只有四岁。”

须菩提深解义趣,赞叹一句:“希有世尊。”这句“希有”和第二分的“希有”有何不同?第二分的希有是赞叹佛陀以日用寻常生活,展现本地风光,指示当下即般若全体大用。此分之希有,谓以文字般若引发观照,令契真如实相。前之希有,如乍见华屋外观之规模庄严;今之希有,乃入室见种种珍宝。

得闻是经者,成就闻慧也;信心清净者,成就思慧也;即生实相,成就修慧也。由成就闻、思、修三慧入般若义趣,此功德第一希有,能信解受持者,远离四相,为人流中第一希有。

经文中,实相者,即是非相,是名实相,此三句蕴含深意:

实相者即文字般若;为对治凡夫外道,妄执虚妄诸相,以实相除我执,以显我空真实之相。

即是非相为观照般若;对治出世间之声闻缘觉者,执空相,以非相遣法执,以显法空真实之相。

是名实相即实相般若;对冶权乘菩萨,执非法相者,以是名除非法执,显俱空真实之相。

信解受持《金刚经》即如佛在、法在、僧在,三宝具足,只是吾人心志怯弱,恋系诸相,钩牵爱欲等境,如车轮随世回转,无有休息。四岁的老人有着迷悟不同的生命情境,吾人若能一念净信,转迷成悟,即坐拥般若珍宝,为无事贵人。

二、不惊不怖入般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