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满手的好事:星云大师的人生锦囊
4615600000019

第19章 自度与度人(3)

五、以念佛观对治烦恼。我们的烦恼很多,烦恼主要来自于妄想杂念。假如我们能一心念佛,让一句句“阿弥陀佛”、“观音菩萨”的佛号在心中持续不断,就会达到一种无念的境界,就能去除烦恼,这就是以正念来对治妄念。

禅门宗风

过去的名山大丛林一家各有一家的宗风,禅门的禅师也是一个人有一个人的风格。什么是禅门的宗风呢?

一、赵州茶,香醇醇。过去有一位赵州禅师,你去参访他,他一见到你,就叫你“吃茶去”、“洗碗去”,或者是“扫地去”。比方你问:“禅师!如何是道?”他说:“你去吃茶。”吃茶就是道。你问如何开悟,他也叫你“吃茶去”。什么是道?什么是悟?一律“吃茶去”,意思是要你不要离开生活,在生活里悟道。人离开了生活,哪里有道?何处有禅?他用吃茶表示生活里有禅,平常心里就有道,在穿衣吃饭的平常生活里才好修行。

二、云门饼,甜蜜蜜。你到云门禅师那里去,他都供养你一块饼,不管你老少贤愚,他都是一块饼。这一块饼甜蜜蜜,也是告诉你所谓道也好,禅也好,你不要只看表面,你要透彻到里面去,像他给你的饼,里面有甜蜜蜜的心意。道,也在我们的内心,那内心的证悟就是甜蜜蜜的滋味!

三、德山棒,火辣辣。你去参访德山禅师的时候,他一见到你,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一棒打上来,很多人被打得奠名其妙:我犯了什么错?一棒子打得人火辣辣的。对!他就是用这一棒来告诉你,你要当下承担,你不可以用常情去追求道,你要在心里面懂得一个回转。

四、临济喝,情真真。你一见到临济禅师,他就大吼一声。这一吼,给你一个警醒,让你找到另外的世界,让你知道禅门的宗风,要用扩大的心态去认识,要用超越的性格来包容,来接受。

禅门的宗风各有风姿与深意,引导禅僧们悟道。

禅门的生活

禅,不是佛教的专利品;禅,是我们每一个人所有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禅,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认识、应该拥有的修养。禅门的生活是:

一、从忍辱中去除无明。禅是一种力量,是所谓“定力”。你有定力才能忍辱,才能从忍辱里去除一些怨恨、嗔恚、无明、烦恼,才能获得安定生活。

二、从作务中培养福报。禅,不是兀兀呆坐;禅,是活泼泼的作务。比方百丈禅师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历代的禅师也都是从作务中去培养人缘,培养福报,培养功德。

三、从修福中增长智慧。一个禅者,对社会不但尽心公益、慈善,他从慈善公益的事业里面还知道回向(无论做什么善事,或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是万德洪名,具备有万种功德,我们念佛后,将无量无边大大小小的功德收摄起来,朝向一定的目标送出去,即为回向),还知道无相,还知道扩大胸襟,这叫做智慧。禅,就是福慧双修。

四、从感恩中获得快乐。我们常常要欢喜,要快乐,欢喜快乐不一定从贪欲中获得。有时候从喜舍里面获得欢喜,从感恩里面获得快乐。禅者有种感恩的心理,对天地的感恩,对三宝的感恩,对师友、父母的感恩,对社会、国家的感恩,他从感恩里面觉得满足,觉得快乐。

五、从参禅中解脱自在。从平常参禅的修养里,他就能升华,就能扩大,就能净化,就能解脱,就能获得自由自在。

禅者的生活

世俗人常常对禅者修道的生活有向往之心。禅者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生活?

一、衣单二斤半。一个禅者,所有穿的衣服、用的被单只有二斤半。也就是一个禅者物质上的东西越少越好,不像世俗人对物质的用品积聚得越多越好。我们要知道:东西越多,烦恼也就越多;物质生活越简单,烦恼越少。

二、洗脸二把半。一个修道的人,他对于处理自己的生活,非常简单。比方洗个脸,只要二把半,每天他用在自己身上的时间很有限,不像我们每天洗脸一次又一次,洗澡又要用许多水。一个修道的禅者,他的用水每天不超过七斤四两,都是有节制的。所以对物质的要求越少,他的道念就越增加。

三、吃饭三称念。到了吃饭的时候,禅者要修持一个供养,就是先要合掌,念“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然后自己才吃。修道者为什么很严格地要遵守这个“三称念”呢?因为“未供先尝三铁棒,私造饮食九铜锤”,就是没有供养佛,而自己先享受了,护法神明有三铁棒,罚你的私心;若个己私下造饮食,贪图口福,在常住上的处罚,是要打九铜锤的。这都是戒绝禅者的私心与我执。

四、过堂五观想。是说吃饭的时候要做五种观想:我有多少功德,能受这许多供养?我积的德行有多少,能受这个供养吗?我的心有离过吗?我应该把它拿来当药食,以疗治身体饥饿?我是不是为成就佛道而食?

悟道后的生活

修道的人常常希望自己能开悟。开悟是什么样的境界?其实我们平常人也常常开悟,比方说,“啊!我明白了!”“我懂了!”“噢!原来如此!”这也是一种悟道。不过这个悟道,是从分别心上了解的,而不是真的悟道。悟道是一种真正的、很自然的了解。那么,悟道后的境界是什么样子呢?

一、精神重于物质。我们没有悟道之前,在物质上有种种的贪求、种种的计较;等到悟道以后,在物质上不会贪心执著,在精神上会不断地升华,不断地扩展。

二、智慧重于感情。没有悟道之前,可以说生活里面都是以感情为主;我爱的人、我爱的东西、我各种的所爱等。到觉悟以后,就不会以感情蒙蔽自己,而用智慧来观照,用智慧去体会。

三、大众重于个人。没有悟道的时候,都以为我最重要,别人怎么样都没有我重要;利益是我的,好处是我的,别人有没有、别人的死活我都不管。等到悟道了以后,就会觉得生命原来是一体的,大众甚至比自己还重要。

四、布施重于接受。悟道之前,什么东西都贪求,什么东西都要有;至于别人有没有,则不关我的事。悟道以后,不再想自己要拥有,自己要贪取,自己要执著,他反而想到分一点欢喜给你,分一点所得给你,让你也能获得利益,所以悟道以后是布施重于接受。

悟道之前,以自我为中心,生活是黑暗的、愚痴的、苦恼的;悟道以后呢,都是为别人的、利他的、普遍的、普济的,人生就比较快乐。

宗教家内心的轻重分别

一个宗教家内心的轻重分别是什么?

一、以是非为重,利害为轻。宗教家的心中,只讲究是非,不太重视利害;是的他就肯定是的,非的他就认定是非的。他把对与不对分得很清楚,善恶也分得很清楚,好坏也分得很清楚。不像有的人是非混淆,不知轻重,甚至反而以是非为轻,利害为重,以自己的利害关系为重。宗教家是把利害看得很轻,并不重视是否对一己有利,只重视“是”、“不是”。

二、以实践为重,空谈为轻。一个真正的宗教家是讲究实践的,因为道和修行不是高谈阔论的,不是空谈的,它主要的是你要去实践。所谓“说道一丈,不如行道一尺”,以五戒来说,你要去实践,空口谈论没有用,不过是画饼充饥而已。空谈是不重要的,实践才重要。

三、以道情为重,人情为轻。宗教家也有感情,比方慈悲、博爱,对你种种的关心也是一种情谊,但这种情谊要建立在佛道上,而不是因为要利用你才巴结你,才关心你。佛道上建立的人情当然不是对个人有利,宗教家对人情不会看得很重。

四、以佛法为重,世俗为轻。在佛教里面,要以真理为重,把世间的因缘看得比较轻。因为世俗是易幻易灭,不切实际,唯有永恒的真理、佛法才值得宗教家去追求、重视。

佛教徒如何贡献社会国家

现在的社会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作为一个佛教徒,除了自己的信仰以外,对国家社会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贡献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我有十点意见:

一、要帮助生产。过去有人说增产报国,佛教徒也一直在以生产报效国家。如百丈怀海禅师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就是对国家的农工生产做贡献。过去的寺院向以种植农田,垦殖山林,达到自给自足的目的。现代的佛教则进一步致力于推展文化教育等工作,从心理的建设,促进社会的安和乐利,这也是生产,这是文化智慧的生产。

二、要开发交通。过去的佛教徒很喜欢做一些修桥铺路等利益行者、予以大家方便的善事。今天我们的国家如果想早日成为更富强的国家,就必须重视交通的通达流畅。我们佛教徒过去有很优良的传统,很多的道路桥梁都是佛教徒建造的,我们不要忘记这种美好的传统,要发扬光大。

三、要保护生态。过去的佛教徒对于山林及生态的保护都非常尽心尽力,现在的佛教徒也应该对环保、对生态做出良多的贡献。

四、要利济行旅。施茶、施灯等利济行旅的善事,也是过去的佛教徒乐于发心的善行。现在我们也应该继续这样的布施,借着引路、导游、亲切接待等,多给行旅人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