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满手的好事:星云大师的人生锦囊
4615600000020

第20章 自度与度人(4)

五、要文化建设。现在一般坊问,到处可看到佛教出版的杂志、经书,这是因为一般社会大众已经普遍共识到,佛教用文化教育来指导社会大众,提升人类的道德观、慈悲心,实有其重要性与时代性,这也是现代佛教对国家所提供的极重要的贡献。

六、要安住军民。自古以来,佛教徒对于国家的驻军帮助很多;在民众受灾、受苦难的时候,给民众的临时救济安住也有很多的贡献。美国洛杉矶有一个社区发生大火,焚烧了一两天,在社区附近的西来寺就立刻向电台发出消息,欢迎灾民到西来寺栖身避难,获得西方人士很大的赞美。所以佛教徒对于安住军民应该要持续努力。

七、要兴办教育。过去的丛林就是学子研究学问、读书的地方,现在的教育形态不一样了,佛教也要跟着时代进步。

八、要医疗救济。佛教徒对于社会上的贫苦大众,不但要予以疾病上的医疗,也要予以穷苦的救济,这是慈善公益,非常重要。

九、要财务运转。现在的青年学生,没有钱读书,我们可以给他奖学金、贷学金;青年创业,缺少基金,我们可以给他创业的贷款、创业的基金,让社会大众因佛教徒而得到财务上的方便。

十、要科技文学。古代的佛教徒对于社会科技的贡献很大,对文学的造诣贡献也很大,今后的佛教徒要多多发展科技文学上的贡献。

佛光山的体制

不少人到过高雄佛光山朝山礼佛,乃至参加佛光山所举办的信徒讲习会及各种活动,他们看到佛光山的诸多硬件建设、修行体制,都感到好奇,很想了解:佛光山有些什么体制,让佛光山的徒众遵循而不逾矩呢?

一、徒众不私有。佛光山所有的徒众没有个人的徒弟,所有的弟子都是公家的,只以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为序。因为不私收徒弟,徒众之间就不会为了谁是谁的徒弟而产生纷争。

二、金钱不储蓄。佛光山所有的人都不可以有私人的财产,私人不可以储蓄金钱,金钱都归于常住。所以每个徒众弟子都没有钱,也就没有个人的妄想。例如,如果徒众弟子拥有私人财富,我管教他,他可能不服气地说:“我自己到外面去建一座道场。”此人可能就从佛门流失。徒众弟子没有金钱,并不代表他们的生活没有保障,而是他们的衣、食、住、行、疾病、留学、参学、拜访,甚至于剃度以后回家探望父母的礼品,我们都会替他准备。在佛光山,一切金钱归于常住,个人不私存,他们在常住健全的制度下享有最完善的福利。

三、人事要调动。依“流水才是活水,滚石永不生苔”的原则,佛光山的人事是调动的。每一座别院、分院、讲堂、布教所都不是个人所有的,今年在这里做住持,明年可能调派到另一座寺院去,因此每个人都不会想到哪个寺院是我个人的。

四、序级有制度。佛光山的弟子,从清净士、学士、修士到开士,逐级升等,是依每一位徒众在道业、事业、学业上的努力而评核序级的。

因为佛光山有这么好的体制,大家共识共遵,所以佛光山能够和谐地顺利发展。

佛光山的处事原则

一九六七年,我初到高雄县大树乡麻竹园建设佛光山,至今大家都非常和乐地在一起读书、修道,彼此没有纷争。很多人都感到讶异,佛光山的大众,为什么能如此和谐地相处在一起?我把佛光山处事的原则以四点分别说明:

一、光荣归于佛陀。在佛光山,每一个人做事的成绩表现,所有的成果都不归功于个人,而将一切光荣归于佛陀。因为,我们都是仗佛的光明,仗佛的庇佑而成事,所以要将一切荣耀都献给佛陀。

二、成就归于大众。在佛光山讲究集体创作,不标榜个人的特殊贡献,因此个人不居功,所有的一切成就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一切成就归于大众。

三、利益归于常住。佛光山平时所收的油香、善心人士所捐献的善款,乃至过年期间徒众所收的红包,都不是私人所有,都是归于常住,归于公家。在佛光山上,真正做到涓滴归公,因此就没有利益的争执。

四、功德归于信徒。假如说佛光山对于社会大众所做的贡献,有了一些功德,这些功德是谁的呢?我把它归于信徒,因为这都是十方信徒平时奉献心力与金钱的结果。因为有他们的布施,他们的捐献,佛光山才能成就事业,如信徒捐款给佛光山文教基金会、佛光山慈悲基金会,佛光山才能做出很多文化、教育、慈善方面的事业,才能利益社会大众。

佛光山今日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是因为佛光山有很好的处事原则。

佛光会会员四句倡

佛教界有一个世界性的人民团体,叫“国际佛光会”,目前已经有三百多个分会,计有十万人左右的会员遍布在世界各地。佛光会平时除了举办一些公益性活动,以服务社会大众外,尤其重视会员的福利与修行。佛光会员怎样修行呢?佛光会会员四句偈就是他们修行的指南:

一、慈悲喜舍遍法界。修行最重要的是修心,首先我们希望每个佛光会会员心里都充满了慈心、悲心、喜心、舍心等“四无量心”。然后进一步把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遍满于法界之中,让世界到处充满祥和,让佛光普照人间。

二、惜福结缘利人天。怎么情福?就是爱惜自己的福德因缘,不要浪费自己的福报。宇宙之间,一滴水都有它无穷的功用,都值得我们珍惜,所以不要随便浪费。此外,要懂得广结善缘,要不吝于给人一点欢喜,给人一些帮助,借着结缘来普利人天,让欢喜、利益遍满世界。

三、禅净戒行平等忍。我们平常参禅念佛,是为了明心见性,修养我们的道德人格。持戒守法正是让我们心地光明磊落的一帖良药,所以我们要遵守法令,要持守戒行,同时更要有平等心、忍耐力来面对是是非非、好好坏坏的人和事,能够在逆境中利益别人、成就自己。这是最大的修行。

四、惭愧感恩大愿心。我们修行,最重要的是要有惭愧心,《佛遗教经》说:“惭耻之服,无上庄严。”惭愧就像一件衣服,穿了惭愧的服装是最庄严的。无论你到世界上任何地方,逢人常怀“对不起”、“我错了”、“我很抱歉”的惭愧心,什么问题都能解决,人就怕不知惭愧。此外还要有感恩心,感恩就是富有,我们平常不肯对别人感恩,就表示我们很贫穷;你如果自觉富有,你就肯感谢别人。我们还要发大愿心,愿国泰民安,愿世界和平,愿大家得度。

这个佛光会会员四句偈,不仅是身为一个佛光会会员要时时谨记,如是修行,就是平常的每一个人也可以作为座右铭,来提醒自己。

佛光山的人生观

常有人问我:凭着什么理念,在台湾开创佛光山?事实上,我创建佛光山的人生观是本着四点:

一、以无为有。世上的一般观念都是从有形的角度去看,例如“我的徒弟”、“我的金钱”、“我的人事”。你从有的角度看,只看到一半,因为有是有限有量,有穷有尽的。我本着以无为有,我没有钱,大家知道我没有钱,就肯帮忙我;我没有人手协助,大家就肯来为我助力。所以,因为我无,无反而无穷无尽,无量无边。因此,我感觉到无比有更多、更好、更大。

二、以退为进。一般人只知道要向前走,可是前面的路人很多,很拥挤,这时如果能往后退,留一点空间去思考去规划,或许可以找到更宽广的前程。有一首诗偈形容农夫插秧,意思表达得很好:“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农夫插秧是往后退的,当他退到最后,一畦田的秧苗就插好了。所以退是一种回转,也是往前进的意思。

三、以空为乐。一般人以为没有了才叫做空,其实不然。例如我们住房子,空间大一点,我住在里面就能舒服一点;花园大一点,我可以在里面散步;马路宽大一点,车子就不壅塞;我的心量宽广一点,我也不会那么斤斤计较,对人事那么辛苦。

四、以众为我。就是能把大众都看成是我的,你肯为自己努力,就会为大众努力。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建立这样的人生观,使自己更豁达、快乐。

在生活中修行

修行,不一定要到寺院,也不一定要像老僧入定,其实在我们的生活里,做人处事都应该要有修行,有修养。日常生活的修行包括:

一、衣食住行的修行。例如,穿衣只要朴素、保暖就好;吃饭,只要吃饱就好;住,只要空气流通、安静就好;行,“你骑马来我骑驴,看看眼前不如你;回头一看推车汉,比上不足下有余”。因此,在衣食住行里,只要满足、配合我们的身份,就是修行。

二、身心活动的修行。一个人每天手要做事,脚要走路,眼睛要看,耳朵要听,心里要想,要分别,所以在身心的活动里,要做到手不打人、嘴不骂人、眼不乱看。所谓君子“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举心动念都应该是合情、合理、合法的。

三、人际关系的修行。在人际关系里如何修行?人我相处时,不要看不起人、嫉妒人、欺负人,应该尊重别人。抱持你大我小、你对我错、你有我无、你乐我苦的观念,就能促进人际的关系。

四、金钱财物的修行。自己不要太过自私,太过贪心,喜舍是很重要的,金钱不是一切。金钱可以是毒蛇,也可以是良药,看使用者的心态。要会用钱,不要成为钱财的奴隶,才是财物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