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满手的好事:星云大师的人生锦囊
4615600000018

第18章 自度与度人(2)

在一般人的思想观念里,大都不喜欢无常,总觉得:人生无常,令人恐惧;人情无常,令人悲伤;世界无常,成住坏空;一切无常,虚假如幻。所以一谈到无常,往往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没有意义的。但从另一层面来看,无常实际上是蕴含着积极奋发的思想。所以,对于无常的价值,我们应该有如下的几点看法:

一、带来希望的人生。无常的定义是好的会变坏,坏的会变好,所以它带给我们无穷的希望,它让我们懂得珍惜美好的,改善不好的。譬如现在我贫穷,没有关系,贫穷是无常的,我可以努力,总有一天我会成功的!一旦我有钱了,我也知道要好好惜福,因为我知道无常,如果不好好爱惜,千万金钱也会随流水而去。在情感上,你爱我,我会珍惜,你对我不好,没关系,我来改善不好的前因,未来我们就有希望结成善缘。

二、具有自由的精神。无常的另一个定义是,凡事都不是命定的。因此,每个人都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我可以从改变处世的方法等种种改变上,来扭转原有的命运,这种改变,是我能你能,大家都能的。因为无常是人人平等的,无论你是国王大臣,还是贩夫走卒,无常一样跟你在一起。所以大家都可好可坏,可坏可好,这是很平等的。

三、否定神权的控制。人活着,最苦恼的就是对自己的未来茫然无知,因此很容易被神权控制,很容易把自己的未来交给神权去主宰。但是如果明白无常的道理,就会肯定自己的未来,就能脱离神权思想的控制,而做自己因缘的主人。

四、破除命定的论调。如前所说,凡事都不是命定,命运是操纵在自己的手中,所以只要我们心好,只要我们不侵犯别人,而又能广结善缘,无常亦能使乖舛的命运转好。

善知识的条件

一个人找老师一定要找好老师,交朋友一定要交有德的朋友。如果我们所交往的对象都能影响我做善事、发善心,这就是值得我们交往的善知识。善知识的条件有四:

一、要有悲悯的心怀。所交的朋友、老师不但要有慈悲心、怜悯心,而且要有入俗的心怀,有普利的胸襟,对我都说让我向上、向善的话,勉励我为圣为贤。

二、要有正直的性格。所交的朋友、所找的老师,如果谄佞、不正直,就是不好的。好的师友必须要有真心、直心,《维摩经》里讲“直心是道场”,诚实、正直才是善知识。

三、要有明辨的慧巧。我的朋友、老师要能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有权衡轻重的慧巧。如果我的朋友、老师,或与之有交往者,都无法做到上述的条件,那我与他相处必定也受影响。

四、要有公正的态度。朋友、老师的做人处事要能公正、公平,所有一切都能公开,我和这样的人来往,必定受其利。即使没有朋友的相助,自己本身也要努力做到这种善知识的条件。

如何学习

一些青年朋友,乃至有心学佛的人士,经常问我:“如何学习?”以下这首四句偈提供给各位做参考:

一、为学当重闻思修。学习可分三个阶段,一是闻,二是思,三是修。佛教说智慧的来源是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精进闻、思、修才能进入三摩地,才能成功。所以我们学习,首应注重听闻,要谛听,听闻以后且要用心思考,经过思考后,再由理论上去实践。

二、将来必须说写作。经过闻、思、修以后,就必须说、写、作,因为你必须把自己学习的成果说与人知,写给人读,并且亲自去实践,否则徒然浪费工夫,到头来也只是个自了汉。但是,假若你未经过闻、思、修三个阶段,那么说、写、作就不能透彻了。

三、若能具备戒定慧。学习的过程中,要守戒,要修定,要有智慧。戒,就是守法;做学问如果不守法,求得再好的学问也是白费。要修定,才有定力,身为学者,不能冲动而没有定力。更要有智慧,要有正确抉择,要能权衡是非、明察善恶。

四、必可清净乐融融。经过闻思修、说写作,进而具备戒定慧后,未来将是清净乐融融。不论对自己、对大众、对朋友或与他人共创事业时,必然能够任运悠游自在快乐了。

学习的目标

学无止境!人生该学习的事情太多了,生命本身即是一连串的学习。学习有很多的方法,天文地理、文学艺术,各有不同的学习法。但是学习的精神和目标应该都是一样的。学习是为了:

一、升华我们的人格。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贪嗔烦恼,我们既不能随着七情六欲打转,也不能任由贪嗔烦恼左右,我们要升华自己的人格,让我们从七情六欲里提升出来,从贪嗔痴烦恼里超越出来。要升华人格,就必须要学习。

二、净化我们的烦恼。谈到人生的烦恼,真是“天长地久有时尽,烦恼绵绵无尽期”,我们每天都有烦恼、有困扰:没有钱的时候烦恼,有了钱也烦恼;没有人爱我们的时候烦恼,有人爱我们也烦恼;真是有也烦恼,无也烦恼。我们如何才能超脱烦恼?最要紧的是,净化我们的身心,身心净化了,烦恼便无从生起。

三、扩大我们的心胸。人生有很多事情为什么无法解决,都是由于我们心胸狭窄,不能容人,别人当然对我们不好;心中不能容物,世间万物都将成为我们的障碍。所以要扩大心胸,要像佛菩萨用慈悲心包容天地,包容世界一样。我们能爱朋友,就能包容朋友;爱儿女,就能包容儿女;爱众生,就能包容一切众生。能有这样宽大的心胸,才会富有。

四、庄严我们的世界。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世界,一张办公桌是他的世界,一个房间是他的世界,一个社会是他的世界。如何庄严我们的世界呢?如果我们所经过的地方,我们所遇到的人,我们生活里的一切事物,都因为我们而获得一种庄严,这就是至高无上的学习。

出世的思想

我们常听说先要有出世的思想、再办入世的事业。什么叫“出世的思想”呢?

一、对人生要有无常的警觉。人生非常短暂,岁月总在我们的疏忽间一去不回,千万不要误以为孝顺父母、报答恩情来日方长。人不能醉生梦死,对于人生,应该有无常的警觉,什么事就应立即去做,不延迟,以出世的思想来增加我们入世的精神。

二、对物质要有远离的看法。物质会引起我们的欲望,让我们生起贪念的心。物质是有穷尽的,欲望是无穷尽的,所以被物质引诱,苦海越陷越深。假如我们对物质有远离的看法,有不受物累、不被物质束缚的出世思想,如此才能更放开胸襟,为国家、社会、人类谋取幸福。

三、对情爱要有淡化的观念。由于情爱的执著,就有许多感情上的烦恼和困扰。如果我们能把爱情升华,以夫妻相爱的感情来爱我们的父母、朋友,乃至社会、国家,那么,因情爱所发生的问题自然就会减少。私爱越淡,对社会国家的大爱就会增长。

四、对自己要有不满的要求。人常常是苛责别人,原谅自己的。如果反过来,对自己有不满的要求,觉得自己不清净、不慈悲,觉得自己的修养还不够,就会更加奋发上进,更能为别人设想。

如何修行

谈修行,论修行,重要的是如何修行呢?可用四句偈十二种修行来做:

一、修身修口修佛心。首要是先修身,譬如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打人、不乱做坏事,这就叫做修身。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诳语、不随便乱说、不讽刺人、不伤害人,叫修口。最后还要修佛心,让我们的心跟佛陀的心一样,就是慈悲心、平等心、般若心。

二、修自修他修人我。把自己修健全了,叫修自。让别人也得到利益,让别人也渐渐地健全,好像父母教导儿女、老师教导子弟,这就叫做修他。修人我,是把人我的关系改善,大家和谐相处,这就要靠修养的功夫。

三、修时修地修密行。任何时候都可以修行,或一分钟梵行,或五分钟打坐,或十分钟念佛礼拜。修地,就是在房间里、客厅里,不一定在佛堂,随时随地,举心动念,皆可以修行。修密行,就是自己要有一点梵行,有一点密行,不一定要人家知道我有修行,我举心动念都有密行。

四、修福修慧修禅净。造福人群,利益别人,叫修福。修慧,就是自己要有灵巧、智慧、聪明,能悟道。修福修慧,福慧双修,再修禅、修净土皆可。

自悟修行

我们对于世上的知识、财富、爱情……总是期望别人能教导我们、成全我们、爱护我们,乃至于觉悟成佛都希望别人帮忙。但就禅宗而言,世上的一切事情,求人不如求己,凡事靠自己才是根本可行之道。过去,有人问禅师:“怎样才能开悟?”禅师回答:“我现在没有时间说明,我要去吃饭了。”你能代他去吃饭吗?他能代替你开悟吗?吃饭、开悟,全在于自己。如何自悟修行呢?有四点:

一、要自我观照,反求诸己。观照自己在不在,观照自己的心动不动,观照自己能否把持自己,凡事要多多反求诸己,宽以待人。

二、要自我更新,不断净化。自己的心要不断地更新,不断地净化。我们的烦恼虽多,但今天除烦恼,明天除烦恼……八万四千烦恼总有消除的一天。

三、要自我实践,不假外求。佛法告诉我们,为人处事与修行都要靠自己去实践,要自己守信、守时、守分、守约,不向外觅求。

四、要自我离相,不计胜负。世人太执著于相,太爱在表面上、语言上、小事上斤斤计较。计较人我、得失、胜负,使我们天天陷溺于人我是非得失的风波里,不得安宁。因而我们要离一切相,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被迷惑,不计胜负,进而臻于安身立命的境界。

“自悟修行”之道看似容易,真正身体力行却是一种自我的考验,虽然不易实践,但还是必须靠自己,任何人都无法替你开悟,替你修行。唯有自我体悟,方能对人生有更加清明的领会。

修道者的行仪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修道人,他们庄严的仪表,令人一见就忍不住心生景仰、赞美,这就是佛教所讲的威仪。佛教里有所谓“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的四威仪,也就是说,行走的时候要像一阵风般地轻快敏捷,站的时候要像古松般地正直挺拔,坐的时候要像大钟般地沉稳庄重,睡觉的时候要像弯弓般地右胁而卧,也就是所谓的吉祥卧。另外有一首佛教偈语,也是关于行仪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观照自己的举止动静:

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

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

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回旋半展眸;

威仪动静常如此,不愧佛门修行人。

这是说,念佛的音声要像海潮音一般,轻轻柔柔、细细缓缓的,仿佛是涓涓滴滴地慢慢流着。“诵经行道雁行游”,是说诵经的时候,或者是绕佛走路的时候,要像天上的飞雁,很规律、很整齐地排列成行,而不是散乱漫走。“合掌当胸如捧水”,合掌的时候,要像手中捧着水一般的谨慎,不可以松散而失去威仪。“立身顶上似安油”,站着的时候,要像头顶着一碗油,昂首而立,如如不动。如同现在选拔中国小姐、世界小姐,如果要训练她们走路,也会让她们头上顶着东西走,才能走出万千仪态来。“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回旋半展眸”,就是说走路的时候要观前顾后,慢慢地一步一步,但不可以东张西望,纵然左右有一些你想知道的事,也只能半展眸,约略知道就好了。

威仪动静能够如此,就不会惭愧自己是佛门中的修行人了。所以,如果想成为一个很有威仪的人,应该把这一首佛门行仪的诗偈牢记在心。

如何修持身口意

有时候我们讲修身,有时候我们讲修口,有时候我们讲修心、修意,究竟要如何修持身、口、意呢?

一、身常行慈,不杀不盗不淫。我们身体所犯的罪恶之中,最严重的就是杀生、窃盗、邪淫,也就是杀、盗、淫。杀人、伤害、打人,是犯法的,窃盗、抢劫、绑票、侵占,也都是犯罪,乃至于邪淫、不正当的感情,有伤风化、妨害家庭、拐骗等,都是罪恶。如果身常行慈,不杀、不盗、不淫,就是身的修行了。

二、口常行慈,不妄不假不骗。口舌,最容易造罪业,假话说成真的,是妄语;真的说成假的,挑拨离间,是两舌。“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口,能像刀剑伤人;口,也能做功德,口,也能修行。有时候我们赞美别人几句,却产生无穷的影响力,所以我们要多多用口修行,不妄语,不说假话,不欺骗人。

三、意常行慈,不贪不嗔不痴。贪、嗔、痴称为三毒,是我们学佛的三种障道因缘,由于它能毒害我们心中的善法,使我们长劫受苦而不得出离,因此学佛首先要去除贪嗔痴。如果我们的心中充满贪欲、嗔恨、邪见、愚痴,就像杯子里装满了脏水,如何能接受清净的甘露法水呢?所以出家人称为“沙门”,亦即“勤息”的意思,也就是说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因此修行要常行慈悲,要不贪、不嗔、不痴。

悟是什么

追求开悟证果是一般人学佛的最高目标,“悟”是什么?悟了以后又是什么样的境界?悟的那一刻,整个迷妄的世界都粉碎了,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另一个世界、另一种风光;悟的时候,久远过去的事情会重新浮现在眼前;悟的时候,遥远以前的人和事也都会慢慢地向我们集中近来;悟的境界很难说,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悟的那一刻,忽然没有时间了,也没有空间了。一切都是当然如是,本来如是。所以修道者追求悟,是一种无上的体会。那么,悟是什么呢?

一、亲证的体会。吃饭,别人不能代我们吃饱,睡觉,别人也不能代我们安睡,这完全是自我亲身的证悟,一切的好和不好,在我内心有另外一种很强烈的感受。悟,就是亲证的体会。

二、透视的能力。我们平常看世间,看人生,都是很浮面的,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都只是在浮面上打转,不能深透到里面。悟了以后,看东西不再是光看表面,比方说:一张桌子,噢,桌子不是桌子,桌子是由木材做成;木材是由大树长成;大树则是由一粒种子,同时集合了阳光、空气、水分等因缘而形成。所以从一张桌子,可以看到全宇宙大千世界,这就是透视的能力。

三、自我的觉醒。悟,是自己“啊!我明白了,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父母未生我之前,什么是我本来面目?啊!我懂了!”这就是自我的觉醒。

四、明白的领悟:无论看人看事,乃至于一切色、声、香、味、触等尘缘幻境,都能清清楚楚地领会,这就是明白的领悟。

如何观照

人,往往只看到别人,看不到自己。由于自我的观照不够,因此产生烦恼。假如我们懂得观照自己,常常自我反省、自我健全,修持“五停心”,就能对治烦恼了。以下介绍五种对治烦恼的观照方法:

一、以不净观对治贪欲。我们的贪欲是怎么生起的?就是爱,有爱就有贪心。假如你有不净观,就能减低贪念。比方说,贪图金钱,想到金钱有时候会引人犯罪;迷恋爱情,爱情会带给你负担、烦恼;你有美貌,美貌也只是带肉的骷髅。有了不净观,就不会受染污,你的贪美、贪爱、贪财之心就会减少了。

二、以慈悲观对治嗔恨。嗔恨是三毒之一,嗔恨心也是来自贪爱,所谓由爱生恨,人一有了贪爱之心,就想执取、占有,万一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生起嗔恨心。假如我们能用慈悲观来对治,就是我凡事给你欢喜,给你帮助,我就不会嗔恨你了。

三、以因缘观对治愚痴。人们由于不明白世间的事物都是因缘所成,因此产生执著。执著于我的亲人、我的财富、我的身体,因为执著,产生了无明、烦恼,这就是愚痴,这就是不能认识事物的真相。如果你懂得因缘,就会知道众缘和合的奥妙,就能转愚痴为智慧。

四、以数息观对治散乱。我们的散乱心可以用数息观来对治,就是把心念集中在计数自己的呼吸上,从一呼一吸中把我们的心安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