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争是“顺应天道”
说到“不争”时,很多人都会认为:不争还怎么做领导?不争怎么自己创业当老板?遥想当年,如果没有“争”就没有战国七雄,没有秦始皇统一六国,没有魏蜀吴三国鼎立……事实上他们确实在“争”,但他们付出的心血和牺牲也非常之大。
未取天下前,“杀敌三千,自损一万”,得天下后,又时刻胆战心惊怕皇位得而复失。所以当为“争天下”而争时,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都已失去了很多更重要的东西。
在国与国征战、皇子对皇位的争夺中,“争”是为了得天下,为了子民生活得更安定,为了能拥有更多的土地,为了防御其他国家的攻打,为了得到统治天下的大权,所以他们必须“争”。夏商以来,每个朝代的兴起与衰落都在演义着悲壮而又凄惨的传说。为了得到天下,子孙相互残杀,争夺皇位;为了得到百姓扶持,年年征战,颠沛流离;为了拥有民心和更多土地,却往往失去民心和原本属于自己的土地;为了阻止他国侵略,而与敌国大战不已,两败俱伤。因此真正的智者和仁者,他们的处世之道是“不争”:符合天道,顺应自然,无欲无求,不得而得。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者的“不争”则是为了增加领导个人魅力,增强团队凝聚力,让下属开心、尽心。
2.个人魅力是员工追随的根本原因
很多管理者都为员工难管而发愁,这些管理者往往会认为自己为下属好,而下属却不领情,反而在背后“倒打一耙”,说领导坏话。这种结果往往是由于领导者的个人魅力不足。不管是中层管理者还是高层管理者,对员工的吸附力往往取决于领导的个人魅力,而“不争”则是获得员工好感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一个放弃个人荣誉,把荣誉归功于集体和团队共同努力的领导者,会让员工感动,并更努力地为团队荣誉奋斗。而当领导懂得放权,并支持员工放手去做,不在乎是否会因此“犯错”,不在乎事情成败时,领导的个人魅力就光芒四射了。
马云与阿里巴巴创业初期的“十八罗汉”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曾经做过老师,下海之后,马云选择了当初还很冷门,在中国处于起步阶段的电子商务。无论是先做的中国大黄页还是后来的外经贸工作,抑或是现在尽人皆知的阿里巴巴、淘宝等,都足以表明马云对电子商务的忠实热爱,但至今很多人都还不太相信创业初期的马云对电脑和网络一窍不通。
1999年,在几次创业后,马云终于做了一个决定:做电子商务。于是他找来18个朋友,对他们说:“我要做一个电子商务的网站,现在需要起步资金,如果大家有空闲的钱可以拿出来,但是不能借钱,因为这些钱很可能会因为失败而打水漂。而且我们面临长时间的困难,因为在未来的创业中,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走上正轨,大家可能在很长时间没有工资……”这样的对话如果发生在别处,无论是当时或现在,相信还没说完,底下的很多人早已找借口溜掉了。但这18个人没一个人离开,全部留了下来,跟马云一起“疯”。
在马云创立“中国大黄页”时,也曾召集过一些朋友,马云告诉大家什么是互联网,什么是网络,但讲了很久却没有人明白。当马云问朋友的建议时,只有一个人说“你可以试试看”,其他所有人都投了反对票。尽管如此,最终还是所有人都跟着马云做了。
当马云在外经贸部的工作蒸蒸日上,却决定重返杭州创业时,尽管当时团队的员工都已经有很好的待遇,尽管马云说:“你们可以留下来,或者我可以介绍大家到雅虎等更好的公司”,尽管有很多人哭得一塌糊涂,认为多年的辛苦又白费,但是全部员工还是跟着马云回到了杭州,放弃高薪待遇,自己贴钱为马云的“阿里巴巴大梦想”无偿奉献。
这就是马云,一个被《福布斯》杂志评价为:“深凹的颧骨,扭曲的头发,淘气的露齿笑,一个5英尺高,100磅重的顽童模样”的人;一个曾被多年前的采访记者“误认为是坏人”的人;一个白手起家却有十几个创业伙伴不离不弃,进而创造了无人可敌的电子商务王国,成为阿里巴巴“国王”的人。
究其根本,马云能获取成功的原因何在呢?
如果说帅气可以让女性员工着迷,“誓死相随”,马云的长相绝对算不上帅;如果说金钱可以让员工不离不弃,马云的创业资金却是从大家的口袋中集资得来;如果说高超的技术能力可以让员工放心,成为创业成功的保证,以电子商务为奋斗目标的马云起初却不会玩电脑,不懂互联网。
马云的成功源于他的个人魅力,是他的个人魅力让他拥有了现在的一切。
个人魅力不只体现在长相或才能上,而更体现在为人处事的态度和方法上。直到现在很多人都会形容马云是“狂人”,但实际上马云却是通过“争而不争”的处世之道获得了人脉和信任。
幼年的马云崇尚武术,崇尚道义。为同学和朋友两肋插刀,不求回报。而现在的马云跟金庸是好友,并把公司的办公室命名为“光明顶”、“桃花岛”等小说中的地名。马云爱好演讲,并“乐此不疲”,每次的演讲都会让听众感受到马云的“狂傲”和“不羁”。在马云眼中,阿里巴巴“打着望远镜也看不到对手”,阿里巴巴战无不胜。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从200美金起步的淘宝网战胜国际知名C2C购物平台eBay,注册用户超过3亿,日交易额超过12亿的支付宝,至少目前看来马云所投资的项目少有失败。
综上所述,马云一直在“争”,并且“争”得明显,“争”得不亦乐乎。不争分为“不争而争”和“争而不争”,马云就是“争而不争”。
真正爱争的人更关注自己而忽略他人利益,所以朋友很少,但马云却有能力让伙伴掏钱作为创业启动资金。
在伙伴已经拥有很好的薪金待遇,他也理解支持大家留在原公司,并一再强调跟自己回去创业可能“连汤都没得喝”的情况下,所有人还是选择跟随马云。
当阿里巴巴创业之初,任何人都有机会复制和模仿这种模式,创建“阿里久久”或“阿里发发”,但没有一个人“背叛”马云。
……所以,马云从选择离开讲台,就一直不停地在“争”,并且让所有人都认为马云的争很狂很傲,但是正是因为这种“争而不争”的行为和心理,让所有同事、合作伙伴、同行对手甘心折服。可以说,在80后、90后的创业者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因为马云语录或马云的演讲才开始创业之路的,也可以肯定这个年龄段创业者的偶像多为马云。
这就是马云,一个把“争而不争”发挥到极致的高手,一个可以让员工不离不弃誓死相随的领导者;一个可以让投资者坚信投资就一定可以成功的合作伙伴;一个让同行不服但又不得不服的对手。
这样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员工可以永远追随马云了。因为他的个人魅力,因为他的“争而不争”,因为员工都相信“跟着马云,一定有肉吃”。
马云没有向员工争取,没有向投资伙伴争取,没有向客户争取,没有向同行争取,但最后所有人都认可马云。所以说马云是把“不争”发挥到极致的高手。
在阿里巴巴上市时,网易科技曾对马云做过专访,第一个问题是:
“阿里巴巴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您认为哪些因素对阿里巴巴的成长最重要?”马云的答复是“第一是我的团队,成功绝对不是马云一个人的……”当网易科技问马云从白手起家的教师成为网络公司的老总的感想时,马云答:“我从不认为自己是白手起家,也不认为是大老板,我只是一个创业者,只不过以前是悄悄地干,现在是公开地干……”
可以肯定这是马云的心声,在员工和伙伴面前,马云深深地知道因为他们才有了阿里巴巴,而马云也始终自喻为只是“创业者”。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意思是正是因为不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没有争,当然所有人都“争”不过他。以一场比赛来说,参赛者都会有胜负之说,而对于旁观者来说,参赛者永远都是理论上的“胜者”或“败者”,因为旁观者没有参加比赛,所以谈不上胜败。马云在“争”的背后却暗藏了“不争”的智慧,所以阿里巴巴能成功,马云能成为阿里巴巴这个神话的创造者。
3.把团队拧成一股绳
团队的凝聚力是业绩和订单的保证,如何增强团队凝聚力则是管理者必修也必须重视的课程。多数的管理者都会在权力和功绩上产生错误的“分配偏差”,从而引起团队的斗志和凝聚力下降。
老子说:“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道德经》第二章)”,意思是任由万物生长而不强加主宰,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培养万物而不自认为是自己的能力,功成业就而不居功。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可以这样理解:领导者创立企业而不强加主宰,不独断专行;公司不是一个人的,它属于整个团队;公司运营得好(团队管理得好)不是领导个人的能力。功成而不居,这样的管理才能让员工信服,团队才会更有凝聚力。
4.别让自己活得太累
经过多年的拼搏努力,终于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公司,并成为人人羡慕的董事长、CEO,这个时候很多人还保持事必躬亲的习惯。在起步初期,因为人员少、订单少,尚不明显,一旦到公司规模做大,团队人员增多时,问题就会接踵而来。很多创始人会认为,“公司是我的,我为什么要把权力放给下属?我有权去决定他的工作方式,而员工绝对无权否认我的决策。即使错了,也是我自己的选择,我千辛万苦拼下来的公司,不是为了听别人指挥!”创始人是公司企业的领头羊,但并.不是说这个公司属于他一个人。孤掌难鸣,仅凭创始人一己之力肯定做不成大事业。很多企业最终走向没落,就是由于创始人的自以为是、斤斤计较、不懂授权。
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懂得授权、放功才是智者之为。把功绩功劳全放在自己身上,团队成员敢怒不敢言,业绩很难再有提升。而懂得授权的创始人才能让各级管理者各司其职,各谋其事。实际上管理就是递进放权的过程,不管是十几个人的小团队还是数千人的大企业,最高层的领导永远不可能直接管理到每一个员工。
刘备巧授权,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因为结拜兄弟关羽被杀,一怒之下不顾众人反对攻打吴国。结果被火烧连营,大军惨败。刘备气愤加上伤痛,再有年事已高,自感时日不多,便找来丞相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意思是您的才能比曹丕高出数倍,一定可以安定全国统一天下。如果我的儿子可以辅助,就烦请辅助,如果儿子无才,您就取而代之吧。诸葛亮大惊,跪在地上说发誓会用心辅助少主,并保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临死前还对后主阿斗说“汝与丞相从事,视之如父”。这就是为什么诸葛亮能为刘氏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原因所在。设身处地地试想一下,当老总告诉下属:
如果儿子可以辅助就辅助,不能辅助就取而代之,这该是多大的信任和授权?在佩服刘备的识人求才术高超时,更不得不佩服他对诸葛亮说的“君可取而代之”,因为刘备很清楚,以诸葛亮的为人,他是绝对不会取而代之的。但他主动说出“君可取而代之”后,反而更能激励诸葛亮的效忠之心,为蜀国奋斗不已。
“搞定”诸葛亮后,后主与丞相同心,丞相与将军同心,偏将和副将与将军同心,基层领导与副将同心,士兵与基层领导同心,于是形成了层层相扣的团队凝聚力,军队治理就实现了真正的“不管而管,不治而治”。
很多管理者会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和精力做好每一件事,尤其是白手起家的创业者,无论是销售、技术、市场、渠道,甚至财务都做过,因此为了表现自己的能力和巩固自己对公司的领导地位而事必躬亲。领导事必躬亲,下属就不会为做好本分工作而努力,而是绞尽脑汁去琢磨如何让领导开心,如何阳奉阴违。陷在“马屁”的迷烟中不能自拔的领导,很容易固步自封,停滞不前。
这是管理学中的授权学。其实管理并不难,只要领导有识人的眼光,并懂得真正的授权,管理好领导层就能管理好下一层,整个团队就能在一层层的领导号召下齐心同力,为共同的目标而奉献一己之力。假如刘备认为蜀国是自己和兄弟们的鲜血拼下来的,蜀国只能姓刘,假如刘备在临死前对诸葛亮说无论如何要辅佐阿斗,诸葛亮的动力也许就不会有这么大了。刘备的“托孤遗言”让诸葛亮感受到领导对自己的看重,这种看重所化成的动力也促使诸葛亮成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忠臣。
5.“放下”是为了“捡起”更多
管理者在懂得“放权”的同时,还需要做到合理的“放功”。
高明的管理者会明白奖励对下属的重要性。奖励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种,物质奖励包括地位、金钱、职位、权力,而精神奖励主要是口头表扬或让员工感觉到自身的重要性和领导的重视。只知道盲目授权,而不懂得合理安排奖励,最终打拼的基层员工就会觉得做好了也没有什么好处,进而放弃努力,甘于落后。
现实中很多公司都会出现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