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口味也单一,只有果味型(其实消费者的口味需要是多样的);
3.形状基本上都是单调的条状(其实消费者对形状的审美情趣也是多样的);
4.价格为每块110日元,顾客购买时要找零钱,颇不方便。
发现以上这些可钻的空子以后,江崎公司对症下药,迅速推出了一系列泡泡糖新产品:提神用的泡泡糖,可以消除困倦;交际用的泡泡糖,可以清洁口腔,消除口臭;运动用的泡泡糖,可以增强体力;轻松休闲的泡泡糖,可以改变抑郁情绪。在泡泡糖形状发明上,推出了卡片形、圆球形、动物形各种形状。为了方便食用,采用一种新包装,只需一只手就可以打开使用。在价格上,为了避免找零钱的麻烦,一律定价为50和100日元两种。这样通过一系列措施,加上强大的广告宣传,1991年江崎糖业公司在泡泡糖市场上的占有率一下子由原来的0上升到25%,创造了销售额达150亿日元的高记录。
江崎糖业公司的创办人江崎谈他的创业成功秘诀时这样说:“即使是已经成熟的市场,也并非无缝可钻。市场是在不断变化,机会总能够找到。”
60年代美国的饮料市场被两大可乐公司所统治。作为1968年刚刚问世的新饮料——七喜,如何才能突破垄断,抢占市场呢?
当时的美国人在口味上已经习惯于可乐饮料,而且在思维方式上也拘泥于可乐才是饮料。如何打破可乐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统治地位呢?七喜公司打破了传统的逻辑习惯和思维方式,到饮用者的头脑中去找产品的位置。他们大胆地提出“非可乐”的产品位置,这一语破天惊的口号被美国的广告界称为“辉煌的口号”,也正是“非可乐”这一简单有力的口号,使七喜脱离开硝烟弥漫的可乐竞争圈,以清新的口味和逻辑习惯赢得了消费者。这个策略口号打出的第一年,七喜的销售量上升了15%。1978年菲里普·莫里斯公司收购了七喜公司,又使用“美国转向七喜”这一定位战略,虽然没有改变大众对可乐的消费口味,但它却夺走了非可乐饮料的生意。
七喜公司采用了两级划分的方法,把饮料市场划分为可乐产品和非可乐产品两大部分,将七喜定位为非可乐产品,这就与两大可乐公司的产品有了明确的区分,突出了七喜与可乐产品反其道而行的产品形象,既给消费者留下了深刻的形象,又避开了两大可乐公司之间的激烈竞争,使其可以集中赢得非可乐产品市场的霸主地位。
菲律宾有一家地理位置极差、但生意却极佳的餐馆,餐馆经营的成功全在于餐馆老板的奇思妙想。
这家餐馆的生意起初并不好:由于地处偏远,且交通不方便,去餐馆用餐的顾客很少。有人建议老板干脆关掉餐馆,另谋它路。老板思索再三,决定看看其他餐馆的经营状况后再说。于是,老板扮作一个顾客,一个餐馆一个餐馆地去察访。最后,老板发现,那些地处闹市区、生意较好的餐馆有一个共同点:“现代派”味道十足,“闹”得不能再“闹”。老板不止一次发现一些不喜欢“热闹”的顾客直皱眉头,匆匆用餐后,匆匆离去。
老板想起了自己餐馆所处的独特幽静的地理位置,不由跃跃欲试,“来个‘幽静高雅’,会是怎么样呢?”
老板请来装修工将餐馆的外貌精心装饰得淡雅、古朴;屋内的装饰只用白、绿两种颜色,白色的柱子、白色的桌椅,绿色的墙、绿色的花草。老板还用莎士比亚时代的酒桶为顾客盛酒,用从印度买来的“古战车”为顾客送菜。
奇迹出现了:早巳被喧嚣声搅得烦不胜烦的顾客们听说有一个古朴幽静的餐馆可以进餐,你传我,我传他,纷至沓来,餐馆的生意顿时好转。
善于观察,自然会发现商机,商机存于热门之中,也同样存于冷门之中。
4.天上的馅饼,地上的陷井
市场活动中,公司从事生产、经营也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要把眼光勤务到实处,天上没有馅饼掉。许多公司上当受骗就是以为天上会掉馅饼,不劳而获发大财,结果只能落入败局。
1987年10月,在广交会期间,深圳市某进出口贸易集团公司总经理叶振忠通过下属海外经济贸易公司经理李某认识了陈某。听李某一番介绍,叶总决定聘用“能人”陈某,以扭转海外公司不景气现状。
1988年1月,来海外公司报到上班的陈某得知公司去年曾从澳大利亚进口有2万多吨氧化铝,眼下正交与国内某铝厂加工成铝锭,以便出口,当即向李某建议:“这批铝锭应该拿到国际期货市场买卖,能起到保值作用。”“什么是保值?期货是怎么回事?”不懂此道的李某、叶振忠等初闻此言,便反复向陈某讨教。为此,陈某专程去香港请来一位港商对他们进行“期货交易”的启蒙教育。在陈某的鼓舞下,叶总、李某渐渐头脑发热,早已把国家禁止国有企业擅自参与国际期货交易忘得一干二净。叶振忠、李某等共同拍板定案:国际期货交易,可以干!
1988年2月,经陈某策划,一个秘密的冒险计划开始实施:即刻以叶、李、陈三人组成一个国际期货运转操作小组,先用该进口公司的名义与美国P公司签订了参与期货交易的有关文件,随即在美国纽约某银行建立账户。经商议决定:动用该账户的期货保证金要由叶、李、陈三人中的两人同时签字方能生效。至于其他经营业务,可以由陈一人独自决策。案发后,查阅叶、李、陈三人订立的《转移资金授权书》,发现一个极容易钻的空子:交易所“在任何时候,无须事先通知就可将资金从调节商品账户转移到其他账户,具体可以事后用书面通知李、陈两人。”
为了使陈某能卖力为公司工作,叶、李二人特为其在新园大酒店包租了一豪华写字间作办公室。该写字间月租金为9000元,内设有电脑、国际直拨电话等现代办公通讯设备。就这样,陈某开始独自一人操纵着海外公司期货公司交易的大权。
经过短时间的“精心准备”,叶振忠听从李、陈的谋划,在1988年4月,将那批铝锭投进国际期货市场。为使此项工作能较顺利开展,叶振忠奔走于深圳市经济发展局、外汇管理局和其他相关政府部门,很快便办理好了参与期货交易所必需的文件和手续。5月5日,叶振忠拿着外汇管理局的批复,从中国银行深圳分行分批付出贷款200万美元作为期货保证金存人公司在海外炒期货的账户上。
尽管市外汇管理局在办理该进出口公司和海外公司的批复时强调:“汇出的外汇必须专款专用。”此笔款项“只限于用作复出口铝锭期货交易保值,交易完毕后,要及时将资金调回国内”,“不宜搞专门买空卖空的期货交易活动”。但叶、李、陈等人却是“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他们凭着自己的胆大,毫无顾忌地跨过了前述规定:他们手中仅有1825吨铝锭,却在期货市场中卖出26000吨,由此造成的虚位空锭多达24175吨。由于到期供不出实际现货,叶振忠等人只好用保证金作冲抵赔偿。因上阵决定草率,第一笔期货交易便给公司造成300多万美元的亏损。
眼见第一笔期货交易白白丢失300多万美元,叶振忠为迅速弥补损失,在陈某的鼓动下,同意扩大经营范围,空炒铝、铜、锌、金银、外汇、棉花、大豆、石油、食糖等多个品种的期货。
可是,再次出师不利,仅1989年春节期间为一桩铜材的期货交易,叶总的公司又损失掉800万美元。这犹似一次大赌博,越输越想赢回。叶总再次听从陈某建议,在缺乏铝锭现货的情况下,干脆“以锌换铝”。可是期货市场进入者须得先交保证金。这笔钱从哪里来?一急之下,叶总想到了自己的妻子,向她借钱救急。
叶总之妻黄美贤是深圳市免税商品供应公司的总经理,一见叶总呼救,她便立即伸出救援之手。为了避违纪嫌疑。她先让自己属下公司与丈夫属下海外公司签订合伙经营期货生意的假“协议书”;然后便以免税公司进货为名,利用开具给免税公司的假发票,蒙骗市外汇管理局,轻易将500万美元汇出境外。资金一到境外,黄美贤即刻便将其中的400万美元转到他丈夫在美国炒卖期货的公司账户上。然而,这一着也未能圆叶振忠的美梦。到1989年8月,不到3个月的时间,黄美贤为救丈夫划出的400万美元已全部亏空流失。而她自己留的那100万美元,也因使用不当,同样流失干净。
面对“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惨局,叶振忠曾有过懊悔,但他并不善罢甘休,他发誓:非赢个大盘不可!可这几个月的实际运转结果是叶总总亏空已达1200万美元。
正当炒期货屡屡失手的叶振忠在为上千万美元的流失而惶惶不安之季,他又接到了期货交易所的明白告示:“贵公司所属的海外公司账上已无剩余资金,请马上追加保证金,如果不马上补足应交的期货保证金,我们将向国际法庭起诉,追诉罚金。”
面对这最后通牒,叶振忠便慌了手脚。在此之际,李某献上一策:国家储备局正委托该进出口公司代购矽钢片,已汇入800万美元,何不先动用一下该款,以解燃眉之急?叶总一听,马上叫李某策划办理,很快他们便编造了一个理由,骗取了主管部门的同意,将其中的300万美元直接汇人到在美国的公司期货账户上。对那余下的500万美元,叶振忠也没用来替国家储备局购买矽钢片,而是交由李某所在海外公司使用。李某拿到这笔钱后迅速购买了大批棉花,准备加工成棉纱出口,以赚一笔大钱。可没想到国家很快实行了对棉纱销售采取保护价格的限制,这样一来,不仅赚头不大,销售也日渐困难。结果,这批积压的几百万美元的货物只好困守在海外公司的库房里……
在1988年5月至1989年8月期间,叶振忠属下的海外公司先后21次向美国纽约化学银行汇出期货保证金,总计达3066.62万美元,以上款项除已经汇回中行深圳分行1222.94万美元以外,截止1991年9月为止,期货账户上仅有余额1.2万美元,也就是说有1842.48万美元,加上银行利息521万美元,总计2636.48万美元,经叶振忠等人的国际期货买卖折腾,竟像打水漂似的在短短的时间内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叶振忠以为天上有馅饼掉,上了陈某等人的大当。
公司要避免落入欺诈的陷阱,必须端正思想,把眼睛盯着实处,不能盯着天上的馅饼。以诚实致富作为座右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要企求轻松可以获得巨大财富。
5.机会,相信而不能迷信
金领本身具有重要的意义,正是由于大家都非常清楚金领的意义,所以对机会便充满了盲目的关心,几乎到了魂不守舍的地步。
把一次金领成功的经验当作启示和契机,让自己头脑中产生甜蜜的幻想,与守株待兔又有什么不同呢?
从前有一个人,偶尔在树下睡觉,醒来时却发现一只兔子撞死在树桩上。
他高高兴兴地拎着兔子回了家,舒舒服服地吃了顿兔肉。
既然今天有只兔子撞死了,谁说明天就不会再有呢?
于是,他天天守候在这根树桩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光就这样慢慢地流走了。
听了这样的故事你总是觉得好笑,却不知道你身边的人,甚至于你自己也在不断地重新上演着“守株待兔”的好戏。
偶尔获得一次成功,或者别人这样做获得了成功,就认为机会还会一成不变地降福于自己,这是一种多么愚蠢的想法啊!
这可是会掉入陷阱的:
小型自动商店“统一超级商店”已经超过1300家厂。
西武关系企业的“巴而可”也快速成长。
还有一个化妆品界的新宠儿“诺威比亚”,成长速度之快令人惊讶,年销售额已达3亿美元。
松登仪器公司的L杯型果酱的砂糖含量很少,比去年销售增长了六七倍。
听了这么多令人振奋的消息,心头一定也是痒痒的。
然而,你应该发现这里头有错误,那就是:胡乱寻找“经验”根本没有什么用处。
麦当劳最近一年的销售额是100亿美元,多么可怕的增长率!只要听了他们公司经理的一席话就会获益匪浅。
但是,别人如果问你:“你打算如何经营自己的企业,你打算如何来销售你的商品?”你还不是一样不知所措。
为什么炒股总是后下手的人被套牢?
为什么那么多期待中国房地产业再度火爆的公司纷纷落马?
大家应该从中学到点儿什么!
像这样的事情常常发生,可是大家并没有记取教训,事情一再重复。今天,各行各业都有同样的教训。
德国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马克斯·韦伯探索了工业社会的本质,写了几篇文章,试图去解释美国的经验。
他下结论说,那些在19世纪下半叶控制美国企业的实力雄厚的产品工业家们是些不寻常的人物。他写道:“只是他们用以获得财富的技术‘手段’已经改变了。”
那些成功的金领之所以能够出人头地,是因为他们抓住了机会。
那些机会就像是未经雕琢的钻石一样,而那个时期的美国是不乏这些机会的。
韦伯指出,要是当初他们不去冒这种风险的话,这种机会也不会凭空而出。
这些实力雄厚的金领左右着他们的时代,而时代也赋予了一个任凭他们驰骋的舞台。
然而,捕获机会绝对不能等同于迷信机会,机会总是垂青于那些灵活机敏、准备充分的人们。
成功的经验是很受人欢迎的,因此,不论报纸或是书籍都会大力报导这个消息,但是却往往避免说明“怎样做才会成功”的本义。
结果,失败的人越来越多。
人们总是认为机会对人人都是平等的,但是这世上却没有绝对的平等,如果时刻等待着机会的来到,而不去做丝毫的努力,或者去做了却没有认真对待,那么他所等来的只能是失败而不是机会。
另外一些时候,看似机会来临欣然应之,往往也会掉入机会女神的陷阱中,碰得头破血流之后才知道受了她的愚弄。
对于新的建议,常人总是爱用过去成功经验不断来衡量今天遇到的情况,“过去我是怎么做的?”“过去人家是怎么做的?”然后再作出自己的判断。然而,货物、市场、时间、销售、售货员等等要素都全然不同了,还依然故我地坚持己见,这样只能导致最终的失败。
金领的例子告诉我们机会最好的建议总是来自于创新和对事物不同特点的切实分析之中。
为什么在此敢冒大不韪,被人误解为落入俗套地介绍这一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