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苏宁管理模式全集
4577200000009

第9章 经营管理模式(4)

在苏宁,重大决策都要有高层领导开会集体讨论,反复论证,最终确定。如果在决策过程中大家有不同意见,要反复研究论证,最后由老板综合大家意见确定。

苏宁在1999年转型连锁时喊出“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在2003年,提出“数量决定质量,速度决定高度”,比较清晰地总结自己的发展思路;在2005年,提出“后台决定前台、效率决定效益”。这些决策和口号的提出,无不是民主决策、集中决策产生的硕果。正是由于集中决策,公司上下形成了高度认同,力量拧成一股绳,苏宁的连锁发展才会上了快车道,才会成就苏宁的今天。

全国最大的面粉加工企业金苑公司董事长曹长安说:“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我每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最怕我的决策失误造成投资失误,而使钱打了水漂。”皇明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鸣强调,下级服从上级,要广泛征求意见,既要坚持原则,也要发挥民主,集中决策。在充分争论的基础上,如达不成一致意见,主管的话起最后决定作用。不要泛自由主义,必须统一。

如果决策时大家意见严重不一致,自然也不会形成高度一致的认同,没有一种机制能够整合这种不同的声音,这不仅会影响企业的执行力,严重时会危及企业的生存。联想集团当年的“倪柳之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994年前后,汉卡产品在市场上逐渐江河日下,联想的总工程师倪光南决定创造新的技术制高点,试图寻求在芯片技术上的突破。而柳传志则反对过多投入,希望在电脑组装生产线上“赌一把”。在贸工技还是技工贸的决策中,两人意见严重对立,导致两人关系迅速恶化以致决裂,联想在国内市场备受挤压。继续突围的方向上发出了两个声音,联想的每一次工作会议都成了两人的争吵会。这争吵持续到1994年下半年,联想一直处于动荡之中。后来,经中科院高新技术企业局局长、联想董事李致洁出面召开会议,双方坐在谈判桌的两边。当时任中科院计算所所长、联想董事长曾茂朝宣布免去倪光南总工程师的职务。当时的这一决定,也导致后来人们所诟病的“联想没有技术”,为后来的联想转型带来了一些困难。

新东方也曾因为决策时大家意见严重不统一而导致创业者分道扬镳,差点葬送了公司的发展前途。2001年至2004年,新东方业务发展迅速膨胀,落后的体制急需变革,然而这场变革却招致了一场灾难。在这期间,公司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俞敏洪创业时间不长,即邀请徐小平、王强等好友加盟。2000年下半年,新东方推出“CEO联席会议”制度,以制衡俞敏洪。然而,对于公司股权分配和利益平衡问题,大家始终达不成一致意见,这成为后来团队核心成员出走的主要原因。2001年8月27日上午,新东方副校长王强的秘书交给俞敏洪一封信,历数新东方的弊端,并提出辞职、退股、离开新东方。8月28日晚,新东方在北京翠宫饭店紧急召开董事会讨论。随即,副校长徐小平表示支持王强,也递交了辞呈。接下来,股东们把矛头对准了俞敏洪。在2006年9月上市前夕,新东方董事会由之前的11人变为5人,新东方创始团队中只有俞敏洪,徐小平等创业元老退出。

决策通过合理的机制设计,保证公司上下意见一致,从而才能够产生高效的执行力,公司才能出效益。苏宁通过集中决策的机制,保证了决策能够畅通地贯彻下去,形成全国连锁发展一盘棋的局面。

9.竞合是生存之道

国美、苏宁作为国内家电连锁业的两大巨头,竞争十分激烈,但苏宁以“要文斗不要武斗,要阳谋不要阴谋,要结伴不要结盟”的原则,力图改变传统意义上的竞争,而试图建立起一种战略性竞争的伙伴关系,以达到“合作共赢”。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在其《竞争战略》一书中提到“竞争者”“议价能力”“波特竞争模型”,企业竞争战略一时炒得火热。竞争就是零和博弈。一时间,各路企业家纷纷将经营策略的重心放在如何打击竞争者、削弱竞争者的实力,以及蚕食或鲸吞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上。

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在IT技术和互联网日益普及的今天,世界经济正在结成一张庞大的以经济、信息、技术乃至政治为纽带的关系网络,每个国家和地区,每个企业及个人都成为这个网络上的结点,彼此既紧密关联又相互制约。

这种以关系为基础、以相互依存为特征、以创造价值为导向的新型经济格局,使企业逐步认识到,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其存在的合理性是为社会创造价值。竞争,只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20世纪90年代中期,哈佛商学院教授Adam Brandenburger和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教授Barry Nalebuff共同出版《竞合》一书,将竞争(Compet-ition)与合作(Cooperation)组合起来,创造了一个新词“竞合”(Co-petition),并指出“传统竞争策略的三大贻害”:竞争性市场阻碍了大量“替代者”的创新,竞争策略大大减少了组织间关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抗给竞争参与者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创伤。

“竞合”的思想,一改传统的你死我活的思路,倡导双赢,认为企业间的关系不是“成败”,而是富有活力的“创新”。竞合的实质,不仅是实现企业优势互补,增强竞争双方的实力,而且是作为某种深层次的竞争战略,以促成企业建立和巩固市场地位。

在双赢的市场格局中,企业组织之间、组织与个人之间,形成了一个“共生”网络。这大大加强了企业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增强了企业之间资源的流动性,大大降低了市场壁垒。

20年前,苏宁还只是南京宁海路上的一家小空调销售店,而20年后,它已成为年销售规模近1000亿元的连锁帝国。苏宁“创新标准、超越竞争”的竞争观,与国美“唯我独尊,舍我其谁”的咄咄霸气形成鲜明对比。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传统商业逻辑已经让位于“竞争并合作”的竞合思维。在今天,企业必须建立商业策略,倾听顾客意见,同供应商合作,建立战略性伙伴关系,甚至同竞争对手联合,充分利用各种关系创造最大的价值。

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展开竞争,这是苏宁所奉行的理念。在“2004年中国平板电视发展论坛”上,张近东对苏宁的“竞合主张”作了充分阐述。他认为,未来工商之间要处理好生产企业相互之间、流通企业相互之间的协同,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之间的协同。在超越竞争的竞合理念下,苏宁已经从营销模式、采购流程、信息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提升。对于竞争对手,苏宁总裁孙为民说:“市场竞争和战争不一样,战争是以消灭对手为目标,竞争是以超越对手为目标。”

2009年4月,《福布斯》全球2000大企业排名,苏宁位列1055位,成为排名最高的中国零售企业,同时也是排名第一的中国民营企业。

肯德基和麦当劳是一对“冤家”,两家竞争打得不可开交,两家的价格战、促销活动一波接一波,明争暗斗时时上演,营销花样不断变幻,“冰激凌大战”“斗鸡大战”“鏖战世界杯”……但是两家不会非得消灭一方,而是如影相随,在竞争中共同进步。随着发展,两家的策略逐步实现差异化,定位于不同的消费人群。“当你能够看到一家麦当劳的时候,你一定能够在100米之内找到一家肯德基。”正是这种在竞争中合作的竞合策略,使得肯德基和麦当劳能够双双叱咤于世界连锁行业。

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是世界软饮料行业的“宿敌”,那种针尖对麦芒的宣传攻势,一时狼烟四起。面对早已经成为“世界饮料之王”、建立了“饮料日不落帝国”美誉的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高举大旗公然挑战,宣称要成为“全世界顾客最喜欢的公司”。随后两家“大战”不断,越演越烈,连美国饮料行业的权威刊物《饮料文摘》的出品人John eicher都感叹:“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几乎是在同时推出了大型推广活动,

进行营销闪电战,这是十多年来,我所见到过的两家巨头之间最大、最直接的竞争。”然而就在可口可乐的内鬼把配方透露给百事可乐的时候,百事可乐反而把这一消息告诉了老对手,和可口可乐联合阻止了一起泄密事件。因为百事可乐认为,只有存在对手的较量才有促进成长的动力。

国内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厂家皇明集团,在它成立之初,太阳能的传播范围还非常有限,还没有进入大众消费的视野。因此,企业创立以后,致力于普及太阳能知识,培育市场。等到后来许多厂商进入以后,竞争日趋激烈,并不断走向恶性竞争。面对行业内的混乱竞争,皇明公司提出:“为了子孙的蓝天白云,您可以不用皇明,但请您用太阳能。”皇明坚决不打恶性价格战,而是注重提升自身品质,联合国内厂家一道为开拓太阳能市场努力。因为,它清楚,在这个新兴的市场,如果只有你死我活的竞争,这个好不容易开拓出来的蓝海就死掉了。

竞合之道日益成为当今企业的生存之道,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各个经济体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依赖,相互竞争,谁也离不开谁。3721网站的创始人周鸿祎曾说:“竞争对手就像磨刀石一样,它把我们磨得非常的锋利,然后我们就手起刀落,把竞争对手给砍掉了。”目前,国内家电连锁领域的两大巨头——苏宁和国美,苏宁已经越来越避免与国美正面交锋,而是实施差别化战略,体现出自己的特色,在与国美的竞争中进行合作。

同时随着国外家电连锁企业进入中国,两家都不约而同地积极部署。2006年4月2日,国美2006全球家电高峰论坛,黄光裕邀请苏宁、永乐和大中等的领导人共同出席。在论坛上,四位昔日的“冤家”商讨联手对付百思买之策,应对百思买可能带来的供应商倒戈,结成同盟共商计策。

10.竞争先礼后兵

先礼后兵是一种商业智慧,充分尊重了公平竞争。这种做法充分争取外界的道义支持,进而待机而动。苏宁在竞争中,无论面对老对手、上游供应商的种种刁难,还是面对下游经销商的割据,苏宁都不卑不亢,先礼后兵,充分尊重公平竞争,反复强调:“别人病入膏肓的时候,我们不去补一刀。”

商场如战场,在家电流通领域发展的历程中,战火硝烟始终弥漫。在厂家与商家博弈的过程中,供应商控制商家、商家要挟供应商;而商家与商家之间更是刀光剑影。很多人对竞争对手总是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似乎打败了竞争对手就能够赢得整个市场。张近东却不这么看,他在接受采访时说:“别人病入膏肓的时候,我们不去补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