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者,统领全军之将也;相者,辅佐也。这里所说的“帅才”,是指那些能够胜任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或一个单位的“一把手”这样职务的人,“相才”则是能够胜任“第二把手”职务的人才。
帅才的最大特征是举重若轻。正因为此,帅才不管在何种情况下,都能够处之泰然,所谓大将风度是也。遇到重大问题,一下子就可牵住它的“牛鼻子”,不会被琐事困扰。但他有明显的缺点,那就是不拘小节。
相才的最大特征是举轻若重。正因为此,相才往往会将小事当作大事来办,日理万机,任劳任怨,处理稳妥可靠,很少会出现纰漏。但他由于身处繁杂事务之中,所以有时会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表现得不甚敏感。
帅才需要相才的辅佐,相才需要帅才的指点。帅才是“蓝图”的设计者,相才是“蓝图”的实施者。帅才是相才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良师益友。二者共铸大业,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当我们谈到识英雄之准绳的时候,不可忘记三国时曹操和刘备曾有过关于识英雄的对话。他们也有自己识英雄的标准。
三国时,刘备是一位起步不晚,但成事很晚的人物,以至于有一段时间,他不得不作为曹操的客卿,而寄人篱下。《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对他与曹操的关系,通过二人的一言一行,描绘得淋漓尽致。
一天,刘备与曹操对饮,“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操日:‘使君知龙之变化否中玄德日:‘未知其详。’
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备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
玄备日:‘备肉眼安识英雄?’
操日:‘休得过谦。’
玄德日:‘备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
操曰:‘即不识其面,亦闻其名。’
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
操笑曰:‘家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
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
操曰:‘袁绍色厉胆簿,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
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
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
玄德曰:‘谁能当之?’
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着,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
玄德乃从容俯首抬着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
曹操这个人,自古以来,褒贬不一。其着名的格言是:宁可我负天下人,决不使天下人负我。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我可以对不起任何人,但决不让任何人对不起我。从此人的语言态度来看,这人算是坏透了。但实际上,曹操在行为上,并不尽然。今天,有些企图模仿曹操将自己塑造为一个大政治家的人,也奉曹氏的格言为座右铭,那恐怕就大错特错了。众所周知曹公还是爱才如命。爱兵如子的人物。曹操对刘备可以说是独具慧眼的。曹与刘的对话一开始,曹操就向刘备提出了“龙”的概念,并指出了龙的行为: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吞云吐雾,小则隐藏若无,升则腾飞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接着,曹操又进一步说明,龙者即当今天下大乱之时的英雄。并将了刘备一下:你刘备屡败屡战,饱经风雨,对天下英雄,一定是心中有数的。刘备作为曹操的客人,本巳成龙困鱼池之势,伸腰不得。今天,让主人一点,更是心中不安,于是只好揣着聪明装糊涂说我是肉眼凡胎,看不出谁是英雄。”可曹公作为主人,并不恭敬地指出你别谦虚,让你说,你就说。”刘备呢,采取了进一步回避的态度硬是装傻充楞说:我承蒙提拨,当了国家干部,只知道工作,没有机会知道谁是英雄。但曹操仍然让他说,刘备无奈只好将封建割据的大头头们,挨个儿说了一遍,曹操一一给予十分刻薄的评价,指出:“这些人都是碌碌无为的庸俗小人,不足以称道。”刘备表示除了这些知名度极高的人物之外,他确实不知道还有谁是英雄。曹操告诉他所谓英雄,就是胸怀大志,腹有良谋,具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的人。”刘备问谁可以当之无愧?”曹操用手指着刘备,又指着自己说:“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刘备一惊,吓了一大跳,手里的筷子,失落在地下,恰在刘备筷子落下的时候,雷声大作,刘备趁机巧借惊雷掩饰自己被人说破心中的秘密恐慌。
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番表面是聊天的对话,暗地里却是一场刀光血影般的角斗。从谈话的一开始,曹操就一针见血,刘备作为天下第二个英雄,战战兢兢地在曹操的刀下苟活着,如履薄冰。一言一行,都要小心谨慎。整个对话的过程就是曹操咄咄逼人地进攻,刘备一让再让,最后让到无路可走的地步,曹操一语点破:天下英雄,你我而已。一山不容二虎。
识人与相人看起来似乎是一回事,其实并非如此。
识人与相人有一定的联系,但二者也是有区别的。相人作为识人的一种类型,主要是相人之表面,正如我们常说的“相面”。相面主要是对人的外表的一种认识。
人都有一副脸,就是平时所说的面子。某一种身份的就有某一种面子。我们认识了人的面孔,就是一种相人的具体行为,当然还包括其体态、衣着等外部表现。
但知人知面不知心还不行。所以,相人只是识人的一种前提和基础,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还必须从相人进人到识人的阶段,即从第印象进入到对第二印象的认识;从对外形的认识进入到对内心的认识;从人的表面现象进入到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从一级本质到二级本质,从二级本质到三级本质的认识,可见,相人与识人的区别在于相人主要是相“形”,识人主要是识“心”,相人对人的表面现象的认识,识人则是对人透过现象对人的本质的认识。
本质,是说原来的本质,本质与素质的意义一样。
素质包括德才两方面。德的素质有好坏,忠厚、老实、公正,这是好的品质;奸恶、虚伪、自私,这是坏的素质。人的素质也有高低之分,高的素质如精明、能干、敏捷,低的素质如愚笨、庸劣、迟顿。看人,主要是要弄清其本质、素质,这对于了解其人是很重要的,也可以说是知人、用人的关键环节。
《列子·说符》记载了伯乐推荐九方皋相马的故事:
秦穆公对伯乐说:“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答道:“良马,可以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夫,若此绝尘弭彻,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以共担缠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在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便召见,派他去求千里马。三个月后,九方皋回来报告说:“已得之矣,于沙丘。”穆公问:“何马也?”九方皋说“牝(母马)而黄。”穆公派人去取马回来,却是一匹黑色的牡(公)马。穆公很不高兴,派人叫伯乐来对他说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牝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说一至于此乎!是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观,天机也,得其精是弃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而遗所不视。
若皋之相,乃是贵乎马者也。’穆公叫人把马牵给伯乐一看,果是一匹千里马。
秦穆公认为九方皋连马的颜色和是公是母也分不清,还懂得相马呢?而伯乐却说九方皋相马的本领比他强千万倍,因为九方皋相马是看它的本质,是否具有千里马的特征。至于什么颜色,是公是母,他没有必要注意。从九方皋相马中给人们一些什么启示呢?
相马要把握它的本质特征,相人也应如此。善于知人用人者,都是从人才的本质特征中去考察,而不为其表面一些现象所迷惑,凡在知人用人上的失误,都是只注意人才的一些表面现象,如貌好、会说、顺眼、合意等等,对于其人的德才却没有深加考察。人才的内涵,主要是德才二者,而德是人才的灵魂。一个大有作为的人才,其才必须是建立在良好的德行的基础上;如果德行败坏,就不能更好发挥作用,甚至可能走下邪道,害国害民害己。
据刘向《新序·杂事》记载:战国时楚国有个善相面的人,他所相的人都没有失误,因而名闻全国。楚庄王听说便派人召他来,问他相人为何如此准确?他答道:
“臣非能相人,能观人之交也。布衣也,其交者孝梯,笃谨畏令,如此者,其家必日益,身必日安,此所谓吉人也。官,事君者也,其交皆诚信,有好善,如此者,事君日益,官职日进,此所谓吉士也。主明臣贤,左右多忠,主有失,皆敢分事正谏,如此者,国日安,主日尊,天下日富,此之谓吉主也。臣非能相人,能观人之交也。”相人者一般都是根据人的“生辰”、“骨相”、“手纹”而推测,而这位相人却不用此法,而其能准确相人,他坦直地说能观人之交也。”这就不是乱猜测,而是有科学根据的。他观人之交是什么样的人,就可断定他是什么的人。楚庄王听了赞说:“善!”于是招聘四方贤士,贤士推荐贤士,因而得到孙叔敖、子重等贤臣辅佐,终于建立了霸业。
在识人的问题上,我国战国时着名哲学家韩非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强调识人不可以舆论与传闻为依据。
韩非认为,对人,只应看他是否具有才华,而不管他是否受到非议或是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