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曾国藩冰鉴(第四卷)
4562100000012

第12章 容貌鉴评析(3)

孤苦相形貌上的特征:额头宽广多皱纹,背部削薄少肉,鼻孔仰露下颏尖削亏缺,口角低垂,骨骼发响,腋下狐臭,面色无光,走路时头部低下,上体前倾等。孤苦相在精神、气质上的特征:性格内向,性情古怪,神气不定,感情脆弱,思维怪异,举动令人费解等。

《衡真》中所述专门观察人貌的十字法是用目、同、山、甲、用、申、田、圆。王、风这十个字的形象代表十种不同的脸型,它也是运用比类取象的方法。就整体来说,它是一种微观的方法,单就面相而言,它却是一种宏观的方法,其具体内容为:

目字脸:脸形呈长方形,做事有执情,有干劲,自尊好强,不服输。

同字脸:腮骨发达,因此腮帮子宽,脸形就呈四角形,生性聪慧,为人宽宏大度。

山字脸:下额部肥大,使脸呈鹅蛋形,这种脸型的人坚韧,不达目的不罢休。

甲字脸:额头宽阔,下巴尖突。此脸型者做事长于思考计划,但难付诸实践用字脸:左右面颊不对称,为人处事浮躁,不够稳重。

申字脸:两边颧骨异常突出,下巴却尖瘦,易激动,且执拗,顽固不化。

田宇脸:脸部宽肥开阔,有耐性,有韧劲,为人坚强刚毅。

圆字脸:整个脸面圆圆胖胖,性格开朗,心胸广阔,无忧无虑。

王字脸:颧骨特别发达,为人敢说敢做,敢爱敢恨。

风字脸:脸部皮肤松垮,此脸型者生性消极懒惰,无进取心。

再介绍一下明代袁柳庄袁珙所创立的满庭芳法又称“三十六法”,此法看形相的范围相当广泛,几乎无所不包,共涉及人体三十六个部位,以具体入微的相形而闻名于世。这三十六个部位为:

头、发、眉、眼、耳、鼻、人中、唇、齿、舌、须、脑、颈、乳、腹、背、脐、臂、手、腿。足、玉茎、阴囊、谷道、毛、毫、痣、斑、点、皮(纹)、骨、血、枕骨、小便、大便、声音。

本章第一句话就是“容贵整”,接下来又说“整非整齐谓”,强调了“整”在形相中的意义和作用。作者是这样解释“整”的,首先,否定了“整”是整齐划一的整,其次,从高矮肥瘦,手足腰背这些方面来回答了“整”的含义,即“整”是指人的身体的各个部位都符合格局,并且互相对应、协调、均衡。

接下来,作者分别讲了“长”“短”“肥”“瘦”,这是从五行开相的角度出发来说的。土形之人不怕矮,但也不能矮得如蹲着的猪;木形之人不畏长,但不能如孤单的茅草那样耸立着;水形之人不忌肥,但像贪吃嗜睡的熊那样臃肿也不行;金形之人不惧瘦,但不能瘦得如寒鸦般的单薄。从这些叙述中,我们分明能够感觉到“中庸之道”对作者思想的影响。“中庸之道”就是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中庸之道”不一定完全正确,但从古至今,到处都有它的存在,因为,物极必反,是妇孺皆知的道理。所以,土形人短过了头,就如堆如叠,丑陋不堪;木形人长过了份,就纤细单薄,弱不禁风;水形人肥过了界,就臃肿虚浮,呆笨迟钝;木形人瘦过了限,就形单影只贫苦懦弱。这些都是“容”的不“整”,非佳相也!如何才算作“整”,作者通过本章告诉了我们,就是长短肥瘦都要适度,即“不茅立”、“不豕蹲”、“不熊餐”、“不鹊寒”。

“五短”虽短,但贵在其皆短,所以说“多贵”。“两大”就是两条腿过于长,不符合均匀的原则,也不符合社会大众所认同的审美标准,其走相肯定难看,古人定其为贫贱之相,并断定有“两大”者命运“不扬”也就不难埋解了。“负重”是指走起路来好比背负了重物以示其步态坚实稳健。根据比类取象的原理,古人就认为此相乃任重而道远之相,故主大贵,日后必成达官显贵。“鼠行好利”一说,亦同于此,即也是用此类取象之法的结果。“好利”之徒往往心怀鬼胎,居心叵测,所以走起路来是急促匆忙,贼眼更是左顾右盼,闪烁不定。

作者作出“鼠行好利”之论,似乎更来缘于对现实生活的犀利深刻的观察而所得。

以“奇”为贵。传说中,黄帝长着一副龙颜,颛顼载牛而出,帝喾重列长齿,尧身高十尺,眉分八彩,舜的眼睛为重瞳,禹的耳朵有三个漏洞,商汤手襞有两肘,武王眼睛如望阳斧头高举,周公背驼偻,皋陶生有马口,孔子反羽。以上这十二人,被古人称为十二圣者,他们都有异于常人之相。本章所说的‘身长干体”为奇相,自然也就是贵相。所以此相能“封侯”。而“罗纹满身胸有秀骨”不仅属相学中的奇相贵相,从审美要求来看,也是佳相好相,难怪作者感慨有此二相者“不拜相即鼎甲矣”。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神”和“骨”在形相中的地位似乎特别推崇,不仅“神骨”两字经常出现,而“配以佳骨”、“胸有秀骨”、“配以妙神”这类语句更佐证了这一点。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作者的原理是以“神骨”之理论作为基础和核心内容的。“神骨”之论使作者的理论更具整体观和深刻性,使人全面、深人地理解“骨”’

是“形”之本,“形”乃“骨”之表,想要更好地相“形”,那必须得会相“骨”。人们常说骨干骨干,人以骨为于,所以强调骨的作用,道理就在这个地方,至于“神”更是人之所以为人,而不等同于其他动物的最本质的原因,其重要性还用得着说吗?

古人云:“精神澄澈骨隆清,刚毅汪洋谁可识?砂岩气宇旋旋生,行若浮云坐如石;身小声大隔江闻,日角龙颜额悬壁;目光烂若曙星悬,鼻梁耸贯天中出,背后接语身不转;不带芝兰身自香,上长下短手垂膝;重瞳二肘人难会,龙颡钟声面盈尺;烘如叠带尿如珠,肤似凝脂目如漆;身如‘具’字面如‘田’,虎骤龙奔自飘逸;颧骨隆平玉枕丰,舌自准头有长理;相对咫尺不见耳,正面巍然如隐指;口丹背负皮生鳞,天地相朝生骨起;清中藏浊浊中清,足下生毛兼黑痣;龙来舌虎指圆长,肉骨出顶耸双耳;九州相继驿马丰,边地隆高无蹇否”?

形厚、神安、气清、声扬、眉阔、耳厚、唇红、鼻直、面方、背厚、腰正、皮滑、腹垂、牛齿、鹅行,以上皆富贵相也,主少年奋发,家财丰厚也!

面黑身白、面粗身细、脚短手长、身小声大、龙来吞虎、面短眼长、不臭而香、肉角少顶,以上皆贵相也。

腰圆背厚者富贵、有梁柱、左右颜起、口方而地阁方圆、四维朝拱者,主富之相,气色润秀、身体细腻、面正平满、背格古怪清奇者主富。手背厚、行立坐食端正者富。精神秀异、举止沉重者主富。

看官贵在眼有神,有骨耸秀,皆异常人,身短而面长者贵,面方眼长者贵,脊背重厚者贵,头有角骨者贵,面有骨格者贵,凤目龙睛者贵,额有角起,声音清亮,耳白如面,额头棱者贵,胡须似铁,手足似玉,不贵而富。再介绍二种有关知识:一、阴骘纹;二、形貌气质和精神状态的分类。

何谓阴骘纹?阴骘一词原出于《尚书·洪范》,本义是不言而默定,后引申变化出阴德之义。相术认为眼眶下之纹主阴骘之事,故称之为阴骘纹,想要理解阴骘纹在成相和看相中的作用,就得先介绍一下“变相”的问题。

相,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各种“相”。譬如,有先天之相和后天之相,这是从其来源而论;有自然之相与社会之相,这是从其运动变化而论;有常相与变相,这是从其态势(恒态与时态)来论;有心相与形相,这是从其本质来论。相之所以能从这么多角度来划分种类,因为作为人,即是自然之人,又是社会之人,人相也如此。大千世界,没有一样东西是一成不变的,不管是客观条件还是主观因素,所以人相它既能随着时间的流逝,空间的位移,社会的前进,文化的进步,环境的改变等这一些变动而变动,又能随着人本身的修养、学识、胆略、境遇、情绪、性格等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变相”产生的最直接、最本质的原因。变相理论的提出,有其积极的意义,一、变相主要是指由精神因素引起的形体外貌和精神合质的转化之相。它是以发展的全面的观点来看问题,能使人的认识更理性、深人。似乎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在指导它,从而避免了“相’中的呆板、静止、机械等缺点。二、由于这种“变相”对人一生的命运同样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此理论的提出,实际上是强调了人的主观因素方面的作用,肯定了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奋斗,一定程度地改变自己的命运。

说了“变相”的问题,就好理解阴骘纹了,因为准确地说,阴骘纹是“变相”的主要部分。

阴骘纹,位于两眼下的卧蚕部位,又称龙宫、凤袋、泪堂等,又名阴骘宫。阴骘的含义,是指现世积阴功大德、行善做好事。所以阴骘纹是一个人有无阴德及其大小的晴雨表。它还是“变相”的主要依据。《水镜神相》云:“阴阳纹现,必主儿孙富贵”。《拍案惊奇》上讲了一则关于阴骘纹的故事:明朝时的袁柳庄是一代相学大师,当时是朝中官宦们的府上贵客。一次,王部郎家中疾病不断,便请来袁柳庄为其“诊断”。袁柳庄一看,便说是有下人妨主。正在这时,一郑姓奴仆出来,袁柳庄看其相,便断定是此人。后来,王部郎将郑遣送出门,自此,王部郎家眷病愈。郑某出门后,一次上厕所,捡到了二十多包银子,一般人当然会惊喜若狂,而郑某心地善良,心想这么多银子,一定是有人用它作大用,自己拿了,于心不忍,况袁柳庄相面,断定我已是贫苦之相,金钱在身,只怕招来横祸,于是,他就在厕所一直等到了主人。此银乃是一地方大员上京疏通关节之用。此大员也姓郑,见有此见金不昧者,大为感动,恰好此官无子,收郑某为子,后此官平步青云,郑某也靠他世袭得了官职。几年后,郑某回京拜访原主人王部郎,说起自己境遇,二人大为感慨,并对袁柳庄相错面而颇有微词。这时,恰好又遇袁柳庄前来拜访王部郎。郑某为了奚落袁,又换上昔日为仆时的衣着,在一旁侍茶。袁进门一看此人说此人应金带武官职,怎为奴呢?”王部郎提醒他:“此人就是你几年前相过之人,说他妨主,且贫贱之人,今日又怎么言其贵呢?”彭说:“此君满面阴德纹起,若非救人之命,定是还人之物,骨相已变,看来有德于人,人亦报之,故有今日之贵。”此话一出,王、郑二人大为折服。

这个故事更是形象地说明了阴骘纹,也就是行善积德对人一生命运的影响。

形貌气质和精神分类是形相分类法的一种,属于抽象分类法。有许多种分类方法,如八分法,九成之术,观人十法等等。

相貌是实在有形的,而精神是虚幻无形的,相貌是相对静止的而精神是流动变化的,实在的静止的事物易于了解,虚幻的流动的东西难以知晓。因此,考察人的人,只注重外貌的人非常多,看见外表清秀出众的就以为是才能出众的人,看见貌丑质朴的就以为是没有德行的人,怎知外表秀美有余不足珍贵而精神完美无暇才不可訾议呢?苟子说古代的桀、纣,身材高大、外貌俊美,是天下相貌最超群出众的;而且他们敏捷有力,能与百人相敌。但是却身死国亡,成为天下的奇耻大辱,后代的人谈到恶人,必定拿他们作例证。”《庄子·德充符篇》写道:“卫国有一个相貌丑陋的人叫哀骀它,与他相处的男人,因想念他而不能离去;妇人见到他之后,向父母请求说:‘与其做别人的妻子,还不如做哀骀它先生的妾。’这样的人已经十几个了而且还在增多。

从不曾听说他倡导过什么,只是常常附和别人罢了。

他没有君主的地位而能拯救他人于死地,没有聚集大量的财物而使别人吃饱肚子,再加上他的面貌丑陋得使天下人吃惊,总是附和他人而从没首倡什么,他的才智超不出他生活的四境,但是无论男女都乐于接近他,这一定是有什么不同于常人的地方。”综合这两个例子来看,长得俊美的不一定有德能,长得丑陋的不一定没有德能,这已是很明显了。现在再列举外貌丑陋的两个人的事,一个是被人了解的,一个是没有被人了解的,如下所示:

《世说新语》魏武帝曹操要接见匈奴使者,他自认为相貌丑陋,不足以威镇远方的国家,就让外表俊美的崔季珪代替自己,他本人则亲自握刀,站在坐榻旁边。

接见完毕后,他派侦探去问匈奴使者说魏王这个人怎么样?”匈奴使者回答说:“魏王高雅的风采不同寻常,但是坐榻旁边握刀的人,这才是英雄啊!”魏武帝听说后,派人去追杀了这个使者。

《史记·蔡泽传》蔡泽是燕国人,他在诸侯间游学,到过大大小小的很多诸侯国,一直没得到任用。于是他去找唐举看相,说:“我听说先生您为李兑看相说:‘百天之内,将掌握国家的大权。’有这件事吗?”唐举说有这件事。”蔡泽说:“先生您看看我会怎么样?”唐举端详了他好一会儿后笑着说:“先生您鼻子朝天,两肩高耸,额头凸出,眉毛和鼻子挤在一起,双膝弯曲,我听说圣人没有好的相貌,大概说的就是先生您吧!”蔡泽知道这是唐举调侃自己,于是又说:“富贵我本来巳经拥有了,我所不知道的是寿命,我想听听这方面的事!”唐举说:“先生的寿命,从今以后还有四十三年。”蔡泽笑着道谢而去,对他的驾车人说我吃着精米饭和肥肉,赶着马快速奔驰,怀中放着黄金之印,腰中系着紫色的缓带,在诸侯国的君主面前揖让谋划,吃着肉享受着富贵,这种生活再有四十三年也足够啦!”

通过相貌和表情来了解人,是“识人”的一种辅助手段。但是,把它绝对化,把“识人”变成以貌取人,就会错误人才,乃至失去人才。

三国时,东吴的国君孙权号称是善识人才的明君,但却曾“相马失于瘦遂遗千里足”。周瑜死后,鲁肃向孙权力荐庞统。孙权听后先是大喜,但见面后却心中不悦。因为庞统生得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加之庞统不推崇孙权一向器重的周瑜,孙权便错误地认为庞统只不过是一介狂士,没什么大用。于是,鲁肃提醒孙权,庞统在赤壁大战时曾献连环计,立下奇功,以期说服孙权,而孙权却固执己见,最终把庞统从江南逼走。鲁肃见事已至此,转而把庞统推荐给刘备。谁知,爱才心切的刘备,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他见庞统相貌丑陋,心中也不高兴,只让他当了个小小的县令。有匡世之才的庞统,只因相貌长得不俊,竟然几处遭到冷落,报国无门,不得重用。后来,还是张飞了解了他的真才后极力举荐,刘备才委以副军师的职务。

晋代学者葛洪在《抱朴子·外篇》中深有感触地说:看一个人的外表是无法识察其本质的,凭一个人的相貌是不可衡量其能力的。有的人其貌不扬,甚至丑陋,但却是千古奇才;有的人虽堂堂仪表,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草包,倘以貌取人,就会造成取者非才或才者非取的后果。

一向慧眼识珠的曹操,也有以貌取人的错举。益州张松过目不忘,乃天下奇才,只是生得额镬头尖,鼻偃齿露,身短不满五尺。当张松暗携西川四十一州地图,千里迢迢来到许昌打算进献给曹操时,曹操见张松“人物猥琐”,从而产生厌烦之感;加之张松言词激烈,揭了自己的短处,便将张松赶出国门。刘备乘机而人,争取到了张松,从而取得了进取西川军事上的优势。如果曹操不是以貌取人,而是礼待张松,充分发挥其才识,那样恐怕会是另一种结果。

同样,现代企业的领导者,要真正识别人才,就需要对个人进行全方位的审察,看其是否具有相当的能力,是否有发展前途。如果不注重一个人的学识、智慧、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与使用,不注重其专长的发挥,不是通过其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来衡量他的判断能力、表达能力、驾驭语言的能力,而是仅凭一个人的相貌如河来判断其能力的大小,甚至由此来决定人才的取舍,那么,必将导致人才的埋没。下面,我们还以古人为例,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如何识才。用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