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楷书始于东汉,也有的说是三国时代的魏时。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正、行二体始见于钟书。”钟,指三国时魏人钟繇。而今人钟明善在《中国书法简史》中提出自己的见解说:“从汉字书法发展上来看,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书法从小篆转向隶书。这是第一次重大的决定性变革,从此汉字由圆变方,至今都沿袭了这种方块的基本形态。“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真书。真书、行书、草书这三种汉字书法的重要书体的定型是在魏晋200年间。魏甘露元年《譬喻经》墨迹、西晋元康六年写的《诸佛要集经》墨迹等。此时真行草三体具备”。当时“造就了两个承前启后,巍然卓立的大书法革新家--钟繇、王羲之。他们揭开了中国书法发展史的崭新一页,树立了真书、行书、草书美的典范。钟繇在这种新书体(楷体)的完善、推广上起了很大的作用”。按照这种说法,楷书经钟繇的完善并推广得到了大发展,其出现当然还得在此以前了。那么,楷书之根究竟在何处呢?
绘画始祖之谜
中国画,在世界美术史上独树一帜。中国绘画的起源远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从陶器上的各种花纹、图案上可以看出绘画的痕迹。但这些花纹、图案又远非现代意义上的绘画。那么,中国画起源于何时?谁是中国画的始祖?我国古籍对此众说纷纭,其中传说甚多:黄帝说、史皇说、仓颉说、史皇仓颉说等,在我国古籍中均较常见,当然神话色彩颇浓。这些人物生活在黄帝时代,可见中国绘画可能起源于黄帝时代。然而,究竟谁是中国画的始祖呢?有人认为是敤首。
敤首是传说中英雄人物舜的妹妹。《说文解字》日:“舜女弟名敤首。”她曾“脱舜于瞍象之害”,探知恶徒们欲置舜于死地后,立即报告了两个嫂嫂,救了舜一命。《列女传》盛赞她善画,“造化在心,别具神技”。敤首又名嫘或画嫘。她之所以又叫画嫘,就是由于绘画创始于嫘的缘故。《画史会要》中说道:“画嫘,舜妹也。画始于嫘,故日‘画嫘’。”美术史家郑昶先生认为,黄帝、史皇等所画之物,反映的仅仅是当时人的宇宙观念、生活状况,“其制作之动机,系人生的而非艺术的。故时人无有以画为专艺者。”因此他们都称不上中国绘画的始祖。在敤首以前,虽有图画,但“究属为极幼稚之线描”,无非是似文字又非文字的雏形画,根本无美术性可言。及至敤首,可使绘画自成为中国美术之一体。因为虞舜时代,我国的一切文化雏形业已确定,有可能创作了带有美术性质的绘画,所以敫首“足当画祖之称”。郑昶先生进一步指出,自此以后,中国绘画才脱离了象形文字的范畴,故此说敤首为中国绘画之祖未为不可。然而,敤首的绘画事迹,因年代久远,某些古籍的记载又缺乏有力的根据,往往带有神话般的传说,故无从查考。因而敤首为画祖说的可信程度究有几何,值得进一步考证。
戏曲形成之谜
歌唱何时开始之谜
卡拉OK,是当今青年人、中年人甚至老年人都比较喜欢的一项娱乐。演唱的人,手拿麦克风,跟着屏幕上的画面,边舞边唱,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情感。可是,你可知道,中国何时开始有歌唱的?这却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谜团”。古书《诗经》上说,当人们内心的情意被外界感应的时候,心里就会激荡,于是就会在唇吻之间发出声音来表示。而这种声音在经过调和美化之后,便成为歌唱,甚至还会引起手舞足蹈。即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里所说的“嗟叹”、“歌咏”,就是歌唱的形成过程。至于从谁首先开始的,说法就多了。
始于帝舜
一种说法是歌唱始于帝舜。据《史记·乐书》记载说:舜是一个孝子,为了表达他的思亲之情,先制作了一张五弦琴,然后用这琴声来伴唱孝子思亲的歌曲--《南风》。于是,乐官夔根据他唱的歌,谱成乐曲,赏赐给各地的诸侯,希望天下都能受到舜的影响,起到普遍的教化作用。“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作乐,以赏诸侯”。而《尚书·尧典》的记载,更生动具体。但没有说舜曾作琴、唱歌,而说他下了一道命令,任命夔为乐官,要他作曲谱歌,用歌唱去教育年轻人,让他们变得正直而温和,宽大而谨慎;并做到情性刚直而不凌人,态度简约而不傲慢。为了要夔做好这一工作,舜还谆谆教导说,诗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歌唱则是借助语言把这种感情咏唱出来。唱的声音既要抒发胸中的思想感情,又要符合音律,使之优美动听。伴奏的乐器,还要注意和谐、协调,让神听了也感到快乐和谐。“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始于长琴
另一种说法是歌唱始于长琴。《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说,颛顼的孙子祝融生了一个儿子叫长琴。他住在摇山上,开始为人们创制各种乐曲。“在摇上,其中有人,号日太子长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摇上,始作乐风。”而《山海经·海内经》还记载说,帝俊的儿子也创造了歌舞。记述中还强调帝俊有个儿子叫晏龙,首先创造了琴瑟,于是他的七个兄弟开始歌唱跳舞。“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帝俊有儿八人,是始为舞。”《山海经》中说的长琴和帝俊的八个儿子,是放在不同地区说的,显然指的不同部落的人。再有一种说法还要早,说是始于三皇之一的葛天氏。据他那时不仅有了歌唱,而且还有多人的载歌载舞。他们唱的歌,就是着名“八阕”。看来歌唱始于何时,可能是一个永远难解的谜。
公元834年,日本遣唐使藤原贞敏在长安拜琵琶博士刘二郎为师,并于公元840年回国前与刘二郎之女--一位弹筝名手结为百年之好。公元888年,唐僖宗派遣弹筝博士皇孟学率领62人的乐队赴日本传授中国音乐,日本天皇诏书内教坊女乐人石川色子拜中国音乐家为师,学习筝艺。从此,中国筝在日本落了户,并逐渐演变成具有日本特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一直流传至今(据日本《大日本史》和《筝曲知识》)。而朝鲜的伽耶琴和越南的16弦琴也是中国筝的变体。今天,古筝的伯牙和子期不仅层出不穷于东方--新加坡现有数以千计的学筝者,而且初露头角于西方--近几年就有美国、意大利和澳大利亚等国的留学生在我国音乐学院学习古筝。但是,对于这件早已走向世界的乐器从何而来,历代众说纷纭,至今仍无定论。
有人认为,筝是战国时代秦国名将蒙恬(?~前210年)发明的,这是东汉应劭首先在《风俗通》中提出来的。但是在《史记·蒙恬列传》中却没有关于蒙恬造筝的记载;而在《史记·李斯列传》中却有“大击瓮、叩缶、弹筝、博髀,而歌呼呜鸣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的文字。这也是迄今发现的关于筝的最早的文献记载。《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约生于公元前145年(或前135年),比蒙恬的卒年只晚六七十年;如以《史记》成书的年代计算,也只晚100多年。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不仅翻阅了大量的文献,而且还进行了广泛的实地采访,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如果蒙恬造筝是史实,司马迁不太可能不将蒙恬的这一重大发明写入《蒙恬列传》中去。因此,《旧唐书.音乐志》对蒙恬造筝说提出了异议:“筝,本秦声也。相传蒙恬所造,非也。”今有人认为,《风俗通》可能将“蒙恬造笔”误作“蒙恬造筝”因为笔的繁体字“肇”与“筝”相似,容易混淆。而1979年版的《辞海》“秦筝”条则日:“相传秦人蒙恬改制,故名。”
有人认为筝源于瑟:秦人鼓瑟,兄弟争之,一破为二,故名筝(争)。这个论点自唐赵磷在《囚话录》中首先提出来后,宋、明、清及近代的不少书籍均有类似的记载。在日本筝史里则演绎成秦始皇的两位爱姬因争25弦瑟而破之,传人日本的是13弦筝,流至朝鲜的则是12弦筝(据日本《筝曲知识》)。今有人则认为这是望字生义,牵强附会之说。从乐器制造学的角度来说,无论什么乐器都是由若干部件组合而成一个整体,缺一不可,(装饰性的部件除外),更不用说将一件乐器一破为二了;在中外乐器中似乎也没有一件乐器取之另外一件乐器的一半而形成的。据《风俗通》记载:“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改作也。”可见最早的筝不是瑟,而是有人改作后才如瑟的。
郭沫若在《历史人物·隋代音乐家万宝常》一文中根据中国音乐的发展始终受着外来影响的规律和中外乐器的读音比较,认为筝是在秦朝时从西方传入中国的。日本学者也依据秦国地处中国的最西部,与西域接壤这一现象,认为筝很可能是从西方传人的(据田边尚雄《东洋音乐史》)。挪威王国曾发行过一套乐器邮票,其中有一张画的乐器名叫长筝,但不知这种长筝在挪威的情况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