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筝很可能起源于筑(一种古老的击弦乐器)。因为据《风俗通》、《说文解字》和宋陈肠《乐书》等记载,筝和筑最早都是五弦之乐,并且外形相同,奏法相似(筝为左手按弦、右手弹弦,筑为左手按弦、右手持竹击弦);从汉字造字的规律来看,筑因用竹制成,故以“竹”为头,而筝由筑演变而来,并且定弦较高,发音有“铮铮”声,故从“竹”为“筝”。这种如筑之筝约在战国末期才发展成如今的似瑟之筝。持这一观点的有我国和日本的一些音乐史学者。
筝,是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并以其独特的光辉闪耀了两千多年。历代筝手层出不穷,遍及上至皇帝、下至乐妓的各个阶层。但是,令人费解的是,在至今出土的众多乐器中还不见有筝;而与筝相似的乐器--瑟,却时有所见。筝与瑟的主要区别就在于筝的弦数少于瑟。所以,最近又有人认为,筝与瑟可能是同器异名,小者日筝,大者谓瑟;或民间日筝,宫廷谓瑟。但这只是一种假设而已。
要解开古筝从何而来这个谜,还有待于音乐学、考古学、语音学和中外关系学科的深入研究和新的发现。
与象棋一样,围棋同样也是源于古代的一种棋戏,其发源地一般认为在中国。《大英百科全书》称围棋起源于公元前2356年左右的中国;《美国百科全书》记载中国人于公元前2300年发明了围棋;《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关于围棋的记述:“传说起源于公元前2000多年的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棋类游戏之一。约在隋唐时传人13本,19世纪时传人欧洲。”关于围棋的起源时间,一般有两种看法:其一是认为围棋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尧、舜、禹时代,此说主要取材于后人记载的一些远古传说;有学者认为围棋的产生与当时部落间的战争有关,是部落首领们用于研讨战争事宜的一种工具,且棋子只有黑白两色,无等级地位的高低之分,反映出围棋产生时社会上尚无明显的阶级之分。近年的一些考古发现,如甘肃永昌鸳鸯池遗址出土的原始社会彩陶罐以及仰韶文化的彩陶上均曾发现有类似棋盘的图案。
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围棋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持此说者的依据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文献的记载,如《论语·阳贷》有“不存博弈者乎”;《孟子.离娄》有云:“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尤其是《左传》中的一段记述:“卫献公自夷仪使与宁喜言,宁喜许之。大叔文子闻之,日:“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有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发不免矣……”此段话是指当时卫国宫廷的一场斗争,讲述者首次用了“举棋不定”来比喻拿不定主意。因此有学者认为在当时围棋已经产生并广泛流行于各诸侯国之间。当然,人们从中也不难看出,上述记载只是说明了在春秋战国时期围棋已是一种比较成熟且至少在宫廷和士大夫中相当普及的娱乐活动,由此推断,在这之前围棋还经历了一个较长的产生和发展变化的时期。《世本》和《博物志》中的“尧造围棋”的说法虽然只是来源于古代的传说,但也说明了围棋的源远流长。
镜子何时产生之谜
镜子,多么普通的日常用品啊,我们天天要用它。可是原始的镜子是什么样子的?最早的镜子又产生于什么时候呢?
几千年前,还没有镜子的时候,人们对着河水、井水梳洗。水中的影子并不清晰,还时不时地会有清风激起一阵阵的涟漪。聪明的人就将水放在铜盆里,再用来照影,这种铜盆就叫“鉴”。铜鉴盛水照影还是不太方便,于是就有人把青铜铸成平面,代替了原来盛水的水平面,并将青铜表面磨得非常光滑。“鉴”的背面通常会刻上花纹。“鉴”就是最早的镜子了。
晋朝大画家顾恺之曾经绘制过一幅《女史箴图》,图中有一美貌的仕女在铜镜前给一男子梳弄发髻。镜子悬挂在镜架上,镜子背面布满花纹,中间有钮,钮下是孔,可以绶带悬挂。镜子旁边是盛装梳洗工具的漆奁。这是至今流传下来的有关我国使用铜镜最早的绘画。
那么中国古代的镜子是否都如图中所绘的样子呢?想知道答案吗?那就让我们来看看各个时期的铜镜吧!
铜镜在铸造早期一般是素面无纹的。到战国以后,多数镜子的背面都有精美的图案,每个时代图案风格各不相同。战国时期的镜子有两种:一种镜身厚实,边沿平齐,镜背刻有蟠虺纹;另一种镜身材料极薄,边沿上卷,图案花纹一般在精细的地纹上再加上各种主题浮雕。战国时的铜镜用“玄锡”作为反光涂料,再用细毛呢摩擦,并用“玄锡”做成磨镜药。当时的“玄锡”就是现在的水银。有的战国铜镜在地下已埋藏了两千多年,但仍然保存完好,出土时还没有生锈,镜面黑光如漆,甚至还可以照人。
到了汉代,铜镜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图案也更为丰富。铜镜上开始铸有铭文。铭文就是镌刻在铜镜背面的文字。铭文大多是一些表达吉祥如意的话。常见的花纹有蟠螭纹、星云纹、四神规矩纹等。四神就是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四位方位神。汉镜铭文大多是七言韵语,祝愿人们平安幸福。西汉还有一种小型平面镜,镜身厚实,刻有“见日之光,长毋相忘”八字铭文,这种镜子是爱情的信物,男女生前相互赠送,作为长久纪念,死后埋人坟墓,表示生死不忘。汉镜中还有东王公、西王母、伍子胥等车马人物镜,立体感很强。
西汉还有一种透光镜,光线照在镜面,却能把镜背的花纹清晰地反映在墙上。这种透光镜现象,在沈括的《梦溪笔谈》里已有详细的记述。
唐代经济文化繁荣昌盛,在唐玄宗开元、天宝全盛时期,铜镜是贡品。唐镜中有加工精美的金银平脱花鸟镜、嵌螺甸镜等,还加有镀金、贴银、嵌玉等工艺。唐镜除圆形的外,还出现了大量的像葵花等植物的花形。唐镜镜身厚实,镜面净白如银。大的直径超过40厘米,小的仅如一个银元大小,有的还带有镜柄。唐镜图案华丽,反映了唐代文化的昌盛和开放,内容丰富多彩,有串枝葡萄、鸟兽蜂蝶、嫦娥奔月、八卦等。唐朝铜镜的华丽图案,在中国铜镜工艺发展史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趋于衰落,铜镜铸造也受到影响。到南宋时,一般家庭里使用的铜镜通常不再镌刻花纹。到清代乾隆以后,铜镜逐渐被玻璃镜所取代,铜镜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至于铜镜开始使用的时间,解放前考古学家认为是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随着考古事业的不断发展,这个年代又上推到了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但最近出土的一个铜镜又表明,铜镜出现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以上三种说法似乎都有确凿的证据,但证据却又都不够充分。中国最早的镜子--铜镜,究竟出现在什么时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古发现。
陶器何时发明之谜
你知道制陶的全过程吗?制陶前先要采集一些特别的黏土,对黏土进行化学处理,并加入特殊的材料,处理过的土经机器压模或手工捏制,形成各种形状,然后再放置在高温炉中加热,直至成形,最后再上釉。一件陶器的成形过程并不复杂。
早在6000年前原始社会的父系氏族社会时期,我国就有了陶器,而且品种极为丰富,有彩陶、红陶、灰陶、黑陶、石陶、印纹陶等,当时的制陶技艺在各方面均已达到了较高水平。制陶是人类发展史上划时代的界标,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始。但是陶器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发明者又是谁?一直以来有着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神农氏制造了陶器。神农氏大约生活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孔子《逸周书》记载,神农氏耕田时用了陶器,他把黏土烧制成陶斧、陶刀、陶铲,还有陶制的纺车、陶罐、陶瓮,用来纺纱织布、播种和收割粮食。当然,神农氏是否确有其人值得怀疑,但是古人曾用陶器作为农耕用品却是事实。
第二种说法是燧人氏制造了陶器。据说燧人氏是远古时期钻木取火和结绳记事的发明者。燧人氏是否有其人同样值得怀疑,但是陶器发明在钻木取火和结绳记事时期,这种说法却有可能是真实的。也就是说,人类极有可能在学会了人工取火之后就开始用泥土制陶了。
第三种说法是虞舜发明了陶器。虞舜是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首领。《史记》中就记载了舜在河滨制陶的故事。《周礼》中也有虞舜进献陶器的说法。这种说法后来被许多着作引用,看起来似乎较为可信。
第四种说法是昆吾发明了陶器。战国时期吕不韦召集的门客们在《吕氏春秋》中记载,远在黄帝时就已设置了制陶专官陶正,由昆吾来管理制陶。相传,昆吾是颛顼的后裔,传说他发明了制陶技艺。三国时的谯周认为神农氏时代并没有陶器,到了黄帝时才有了制陶的釜甑,昆吾并不是一个人,而是夏代的昆吾族,擅长烧制陶器和制造青铜器。
还有不少人指出,陶器不是具体某一个人发明的,而是无数先民在生产实践中逐步改进的产物。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描绘了19世纪美洲印第安人将泥涂在树枝做的筐壁上,晒干了盛物品。由晒干的泥器到烧制而成的陶器,这一过程中累积了各种生产经验,所得到的进步必然是集体智慧的产物,不能归功于某一人。
陶器究竟是某一个人发明的,还是集体经验累积的结果,至今尚无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