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创造可以是一种新的机器,一个新工艺工具,也可以是一种做事的新方法。
有一些发明创造源于发明者的灵感,但绝大多数的发明创造是人们努力钻研的结果。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发明创造已经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和氏璧之谜
和氏璧是我国最负盛名的珍宝。围绕它发生了许多传奇故事,而如今它的下落也是一个谜。传说春秋时有个楚国人卞和,看见凤凰落在一块青石之上,于是把石头献给楚厉王。但经玉工辨认只是一块普通石头,厉王一怒之下砍去了卞和的左脚。厉王死后,武王登基。卞和再次献宝。玉工依然认为是石头,卞和又被砍去了右脚。后来文王即位,命人把石头剖开,果然得到了稀世宝石,为赞扬卞和献宝的精神,于是命名为“和氏璧”。
和氏璧的命运
公元400年后,楚国丞相打仗有功。楚威王便把和氏璧赏赐给了他,可是有一天,丞相大宴宾客,拿出玉璧赏玩时,旁边的深潭里突然跃出各种鱼儿。宾客们争相观看,混乱中玉璧不知去向。后来,和氏璧辗转到了赵国。秦王得知,派使者提出以城换璧,才引出了“完璧归赵”的着名故事。秦灭赵国后,秦始皇将和氏璧制成一方玉玺,上刻“受命于人,既寿永昌”8个篆字,希望能代代相传。从此,玉玺就成为历代皇帝权力的象征。然而不久之后,秦朝就灭亡了。秦王子婴将玉玺献给刘邦。刘邦将它带在身上,号称“汉传国玺”。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派弟弟王舜向小皇帝索要玉玺。太后气得将玉玺摔在地上,从此玉玺缺了一角,只好用黄金镶补。东汉末朝,玉玺一度失踪。后来长沙太守孙坚攻入洛阳,发现一口井里冒出红光,命人打捞,从捞出来的宫女尸体项下的锦囊中找到玉玺。孙坚死后,玉玺被献给曹操,后又传到晋朝,最后落入唐太宗之手。唐末,天下又陷入五代交叠的大乱局面,传国玉玺也从此失去了踪迹。尽管此后不断有玉玺被发现的传闻,却始终得不到确证。
和氏璧之谜
和氏璧传国玉玺代代相传,前后持续达1619旧多年之久。那么这一为天下人争夺不休的稀世奇珍究竟是什么宝物呢?传统观点认为和氏璧应是一种玉。因为“璧”在古文中的意思就是“平而圆,中间有孔的玉”。然而史书又称它“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而一般的玉并不能变色。于是又有人认为和氏璧是一种名叫月光石的矿物。月光石的色泽类似珍珠,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可以看到不同的色彩。但这依然不能证明和氏璧就是月光石。因为和氏璧被发现时是包裹在普通岩石之中的,即所谓的“璞”。正因如此,卞和才失去了双脚。而月光石则是裸露在岩石之外的一种天然晶体。况且,月光石也不会单独生成,但自卞和发现和氏璧之后,再没有在该地找到其他类似的宝石。另有一种叫蛋白石的矿物,其特征与和氏璧有几分相似,然而楚地荆山一带并没有发现这种矿床。不过,无论什么宝石也不会有和氏璧如此传奇的经历,寄托了如此多的野心和欲望。也许,这才是和氏璧被传为天下至宝的根本原因所在。
指南针之谜
指南针原理简单,结构也不复杂,但如果你对它的“家世”稍感兴趣的话,就会发现许许多多的谜团。它的“始祖”究竟是谁?产生于何时?
最初样式如何?我们的祖先至迟在公元前3世纪已普遍地认识到磁的指南性和吸铁性了。那么究竟磁的吸铁性和指南性最早发现于何时呢?虽然有不少学者辛勤探究,但终因文献记载的缺乏和局限,而使它们成为数千年来争论不休的话题。由于磁体的吸铁性及指南性最早发现于何时还不能确切地断定,故如指南针这样的磁指南器最早产生于何时,也就自然而然不甚了之。“司南”说考证说:司南是用天然磁石琢成勺形。它的勺底呈球状,将其南极磨成勺子的长柄,然后放在地盘上,盘的四周刻着“八干”(甲、乙、丙、庚、丁、辛、壬、癸),“十二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四维”(乾、坤、巽、艮)二十四方位。盘子中央有直径5~10厘米磨得很光滑的地方用来放勺。使用时,将勺轻拨,使之转动。等勺停下来时,它的长柄便指向南方。
“指南鱼”说
但有些细心的学者根据上述史料反问道:不是说“先王立司南”吗?那么这“先王”到底是指何代的先王呢?这不可不谓是对“司南”说的挑战。天然磁石磁性不强,很难想象经琢磨震动后还能指南。同时,当时的人很难定出磁石的南北极。如不按南北极方向制勺,则勺纵有磁也不会指南。为什么要制成勺形,而不能制得更简单些呢?这就是“指南鱼”说的主要观点。此外,他们认为,除《韩非子》、《论衡》二书有“司南”的资料外,六朝以前的其他文献均无司南的记载,甚至还把司南与指南车混淆。他们认为目前发现的关于磁性指南仪器的最早明确记载是北宋曾公亮着的《武经总要》中的“指南鱼”。这是一种用薄铁叶剪成的6厘米长的鱼形物,通过焯火、磁化等手段而赋予磁性,“用时置水碗于无风处,平放鱼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南向午也。”无论是“司南”说,还是“指南鱼”说,都各自言之有理。究竟孰是孰非呢?或者说还有没有第三种可能呢?这还有待于矢志于此的学者和读者,从浩瀚的文献中去发掘。另外,也有待于考古的新发现。
人类文字起源之谜
没有文字时,人们只能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艰难地跋涉。一旦有了文字,人们就插上了双翅,拍动着灵翼,飞上了智慧的高空,然而这人类的智慧之翼--文字究竟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
最原始的非书面的联系手段是与利用参照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一堆石头标志着一个坟墓,一组棍棒是一些事物的标记等。后来被描绘和雕刻出来作为“文字”一词词源的符号出现在不同的语言中。在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洞穴绘画中可以看到这种情况。古文字学家所确认的最古老的图画文字出现在公元前3500年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这种作为原始文字的图画描述,是独立于语言之外的,因为它既不想也不能达到复制声音的水平。“画谜文字”,几乎同时在苏美尔和埃及产生。从文字发展的线索来看,它是朝真正文字迈出的第一个重要步骤。
它使得简单的描绘概念成为可能,使之能够一定程度地体现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是,它仍然与有形的物体联结在一起,它的符号还没有成为一个发音的符号,即在具体中渗透着抽象的成分。多数古文字学家认为,两河流域的古代居民在公元前1800年对人类文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居民的创造性文字的历史也就迈进了音节文字阶段。
音节文字应是字母文字形成前的最后一个阶段。公元前3100年的苏美尔文字、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埃及文、公元前2200年的原始的印度文、公元前2000年的克里特线形文字A、公元前1500年的赫梯文以及公元前1300年前后的中国甲骨文都处在这一阶段。随着文字的发展,发音符号的抽象性逐渐加强,大大超出了符号的具体性,愈加灵活了。
文字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字母文字,字母文字标志着文字规范化的到来。美国语言学家格尔帕认为第一个能被公正地称为字母文字的应该是希腊语。希腊语在公元前9世纪充分接受了塞米特语的音节表,发展了元音制度,而且首创元音与辅音的结合,第一次导致了完备的字母文字体制的问世。
最早的文字是公元前3100年左右苏美尔人印刻在泥板上的图画。后来,当文字的发展较为显着时,削尖的、楔形形状的茎秆笔成为常见的书写工具,这种楔子形状的文字逐渐被称为“楔形文字”。这种文字最早是从上至下在圆筒上书写的,后来到了公元前2600年就改为在水平面上从左到右书写了。
张衡制造地动仪
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的政治比较平稳。汉章帝死后,年仅10岁的汉和帝继承了皇位。窦太后临朝执政,她的哥哥窦宪掌握了朝政大权,东汉王朝便开始走下坡路了。
这段时期里,出了一位着名的科学家--张衡。张衡是南阳人。17岁那年,他离开家乡,先后到了长安和洛阳,在太学里用功读书。朝廷听说张衡很有学问,便召他进京做官,先是在宫里做郎中,继而又担任了太史令,叫他负责观察天文。这个工作正好符合他的研究兴趣。
经过观察研究,他断定地球是圆的,月亮的光源是借太阳的照射而反射出来的。他还认为天好像鸡蛋壳,包在地的外面;地好像鸡蛋黄,在天的中心。这种学说虽然不完全准确,但在1800多年以前,能得出这种科学结论,不能不使后来的天文学家感到钦佩。
张衡还用铜制作了一种测量天文的仪器,叫做“浑天仪”。上面刻着日月星辰等天文现象。那个时期,地震发生频繁。有时候一年发生一两次。发生一次大地震,就波及到好几十个郡,城墙、房屋倾斜倒坍,造成人畜伤亡。张衡记录了地震的现象,经过细心的考察和试验,发明了一个预测地震的仪器,叫做“地动仪”。
地动仪是用青铜制造的,形状类似酒坛,四周刻铸了八条龙,龙头朝着八个方向。每条龙的嘴里含了一颗小铜球;龙头下面,蹲着一个铜制的蛤蟆,蛤蟆的嘴大张着,对准龙嘴。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朝着那个方向的龙嘴就会自动张开来,把铜球吐进蛤蟆的嘴里,发出响亮的声音,发出地震的警报。
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地动仪对准西方的龙嘴突然张开,吐出了铜球。按照张衡的设计原理,这就是报告西部发生了地震。
过了几天,有人骑着快马来向朝廷报告,离洛阳一半多里的金城、陇西一带发生了大地震,还出现了山体崩塌。
张衡61岁那年得病死去。他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毛笔发明之谜
笔墨纸砚合称“文房四宝”,是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书写工具。千百年来,流传着毛笔是秦朝时蒙恬发明的。我国手工业的各行各业,在旧社会都有自己行业所崇拜的祖师爷。制笔工人像供奉神明似的供奉着蒙恬的神主牌位,把蒙恬当作制笔业的祖师爷。根据《辞源》记载:“恬始作笔,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明确记载着蒙恬发明毛笔的事。
毛笔真的是蒙恬发明的吗?蒙恬是何许人也?原来蒙恬是2200年前的秦朝大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命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套,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匈奴贵族对汉族的掠夺,保卫了北方人民的生命财产,保卫了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秦始皇死后,赵高立胡亥为二世皇帝,蒙恬被逼自杀,但人们却怀念着蒙恬的功绩。毛笔发明之前,中国的文字是用刀契刻的,传说蒙恬率军边疆,经常要向秦始皇奏报军情。由于边情瞬息多变,文书往来频繁,用刀契刻速度极为缓慢。蒙恬手下的人,几乎天天熬夜赶刻,还是来不及。情急智生,蒙恬随手从士兵手中的武器上,撕下一撮红缨,绑在竹竿上,蘸着点颜色在白色的丝绫上书写起来。写着写着,觉得速度较快,于是蒙恬命手下的人,如法炮制,做了许多能写字的工具。北方野狼较多,士兵经常打狼,剥制狼皮,做衣取暖。废物利用,就把狼毛做成笔头。塞外草原,人民多放牧羊群,作为食粮,因而也用羊毛做成笔头。这就是流传下来的狼毫笔和羊毫笔了。
1954年6月,长沙左家公山发掘了一座完整的战国木椁墓,随葬品保存良好。其中竹筐内发现毛笔,据记载,毛笔“全身套在一枝小竹管里,杆长18.5厘米,径0.4厘米,毛长2.5厘米。据制笔的老技工观察,认为毛笔是用上好的兔箭毛做成的。做法与现在的笔有些不同,不是将笔毛插在笔杆内,而是将笔毛围在杆的一端,然后用细小的丝线缠住,外面涂漆。与笔放在一起的还有竹片、铜削、小竹筒三件,据推测可能是当时写字的整套工具,竹片的作用相当于后世的纸,铜削是刮削竹片用的,小竹筒可能是贮墨一类物质的。这枝毛笔的发现,对中国毛笔的发明史是一个最重要的证据,在研究中国文化史上是具有重大价值的。”这是迄今发现的时代较早最完整的一枝毛笔。它比蒙恬发明的毛笔时间要早。
在清朝光绪年间,发现了甲骨文字。它的功绩在于确证了商朝的历史,证明了司马迁着的《史记》中关于商朝的历史是可信的。在河南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商代的甲骨文,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最成熟的文字,是现在使用的汉字的前身。甲骨文是契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规划整齐,刚劲挺拔,有的字纤如毫发。龟甲与兽骨,质地非常坚硬,究竟用什么工具契刻,至今还是一个谜。甲骨文究竟是先写后刻,还是直接契刻,至今也是一个谜。从清朝末年至今,在各地发现的甲骨文字,有数十万片之多,其中也发现了一些写而未刻的,因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3000年前,在毛笔发明之前,究竟是用什么东西作为书写工具的?
五六千年前,分布在我国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它的文化特点是彩陶,是我国古老的艺术珍品。彩陶器形较多,有陶质的盆、钵、碗、壶、罐等。在外部或口沿,或里面,绘有各种各样生动美丽的图案,如人面纹、鱼纹、鸟纹、鹿纹、蛙纹、三角纹、圆点纹、网格纹、波折纹等等,有的图案还带有原始社会的神秘感,线条流畅,技法多变。彩陶的制作过程,是先在软的陶坯上描绘图案,然后放在窑内烘烧。推测当时的描绘工具,应届毛笔一类较软而富有弹性的,这样才能使图案流畅自然,但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绘画工具,至今没有发现实物,所以不得其解。如果确实是毛笔一类的工具,那时间就要往上推到六七千年之前了。
总之,千百年来相传毛笔是蒙恬发明的,且有史籍记载。而从现有的考古发掘的资料来看,在蒙恬以前已有毛笔了。但究竟是什么人发明毛笔的,为什么会把毛笔的发明权加在蒙恬的头上,至今还是一个谜。
楷书产生之谜
楷书,又称真书、正书,因字体端正规范,堪称楷模,故得此名。提起它,人们很自然地会想到唐代欧阳询书写的《九成宫醴泉铭》、柳公权的《玄秘塔》和颜真卿的《颜勤礼碑》,以为这些就是中国最古老的楷书。其实不然。那么,楷书最初产生于何时呢?
秦汉之说
一些人认为,楷书的产生可以上推至汉初,甚至有人提出上至秦始皇时代。例如宋代着名的书法理论着作《宣和书谱》在《正书叙论》篇中叙:“字法之变至隶,极矣,然犹有古焉,至楷法则无古矣。汉初建初(汉章帝年号,公元76~83年)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法。所谓楷法者,今之正书是也。人既便之,也遂行焉。而或者乃谓秦羽人(羽人一说为职官名,掌征集羽翮作旌旗车饰之用;又一说是道士的别称)。王次仲作此书献始皇以赴急疾之用。”
东汉、三国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