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惊天迷案
4553800000081

第81章 太平天国窖藏宝藏之谜1

太平天国是由洪秀全在晚清建立的一个农民政权,前身是宗教团体拜上帝会。1853年,此政权在天京(今南京)建都,轰轰烈烈地席卷了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但到了后期,日渐腐化成风,领导者贪图享乐争权夺利,导致政局混乱,加之战略上的失误,终于给自己敲响了丧钟。

太平天国中的“天国”两字和一般的书写笔划不同。“国”原作“囯”,里面是一个“王”,指一个国家里有王在内,而“天”字的两横则是上长下短。

清朝入关后曾经强令剃发易服,但太平军拒绝此俗,所以被清廷称作“长毛”、“长毛贼”、“发贼”、“发逆”等。又因为太平军起自广西,以两广人为主,故清廷又称其为“粤匪”。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生日,拜上帝会众万人“恭祝万寿”在金田起义。洪秀全称天王,建立“太平天国”。至1864年天京陷落止,政权一共存在了14年。在全盛时期太平军的兵力超过了一百万人,其中还包括十余万人的女兵。

现代有人估计1850年中国人口大约有4.1亿人,而经过太平军的动乱,清军的镇压、捻军及回族等起事后,到1873年中国人口下降至大约3.5亿人。

在1874年太平天国亡国10周年之时,杨辅清自美国易容潜返福州加入绿营发展组织,被闽浙总督发现后逮捕殉难。经此事,证实确有为数不详的太平军涌入了太平洋的部分岛屿。

1862年初,曾国藩之弟曾国荃率湘军进攻太平天国首府天京。到了5月份,已经成包围之势,但仍是难以攻下。太平军派遣一支兵力猛攻上海,企图解天京之围,可不曾料到曾国荃并不派兵支援,执意要继续围困天京。从上海撤回来的太平军与湘军在城外浴血奋战46天,尽管未能解围,却仍与敌人作生死斗争。到了1864年,城内已无可食之粮,将士们只能以野草充饥。湘军不断增援,天京城已是危在旦夕。但太平军仍然固守城池,宁肯战死,也誓不投降。不久,首府被攻破,太平军和湘军在城内又展开了激烈的巷战。

为了一座城池,双方都可谓是拼了命的不惜血本,仅仅是战略上的考虑吗,还是说与太平天国的巨额财宝有关呢?

当时盛传,天京城的宫中金银财宝堆积成山,连洪秀全所用的碗筷和夜壶都是以黄金打造而成,这不可避免地勾起了湘军对于金钱和财富的欲望。天京陷落后,湘军如洪水猛兽般地涌入,肆意抢掠,地毯式地洗掠全城达三日之久,并且可称得上是挖地三尺,捞尽了天国首府里能找到的所有浮富。湘军领袖曾国藩与曾国荃让湘军四处掘窖,并且还发布了“凡发掘贼馆窖金者,报官充公,违者治罪”的命令,就是因为他们相信洪秀全将天平天国积攒的大量财宝窖藏在了地下深处。然而经过这次搜查,除了二方“伪玉玺”和一方“金印”外,别无所获。在曾国藩写给朝廷的奏折中,如此写道:

历年以来,中外纷传洪逆之富:金银如海,百货充盈;臣亦尝与曾国荃论及:城破之日,查封贼库,所得财物,多则进奉户部,少则留充军饷,酌济难民。乃十六日克复后搜杀三日,不遑他顾,伪宫贼馆,一炬成灰。逮二十日查询,则并无所谓贼库者。讯问李秀成,据称:昔年虽有圣库之名,实系洪秀全之私藏,并非伪都之公帑。伪朝官兵向无俸饷,而王长兄、次兄且用穷刑峻法搜括各馆之银米。苏州存银稍多于金陵,亦无公帑积贮一处。惟秀成所得银物,尽数散给部下,众情翕然。此外则各私其财,而公家贫困;等语。臣弟国荃以谓贼馆必有窖藏,贼身必有囊金,勒令各营按名缴出,以抵欠饷。臣则谓勇丁所得贼赃,多寡不齐;按名勒缴,弱者刑求而不得,强者抗令而遁逃,所抵之饷无几,徒损政体而失士心。因晓喻军中:凡剥取贼身囊金者,概置不问;凡发掘贼馆窖金者,报官充公,违者治罪。所以悯其贫而奖其功,差为得体。然克复老巢而全无货财,实出微臣意计之外,亦为从来罕闻之事。

这篇奏报可谓是让同治皇帝大失所望,大意是说:多年以来,中外纷传洪秀全非常富有,金银如海,百货充盈。臣曾国藩与弟曾国荃早就商量好了,待破城查封钱库后,钱财量多就进奉户部,量少就留做军饷,救济难民。但攻下天京后,残留叛军放火烧掉了洪秀全的伪天王府。三天后,我们仔细查询,根本就没有所谓的钱库。而且在抓到李秀成后对其严加拷问,也称并没有所谓的国库,都是个人的私藏而已。曾国藩凭借其一颗赤诚之心表示“克复老巢而全无货财”,以城内“并无所谓贼库者”否认了天王府存在财宝的论断。尽管当时很多人们认为曾国藩所呈的奏折是谎言,但同治皇帝对此事并没有追究,下达了一份批谕:

逆掳金银,朝廷本不必利其所有。前据御史贾铎具奏,故令该大臣查明奏闻。今据奏称:城内并无贼库;自系实在情形。

朝廷表明态度:既然已经查清城里没有什么财物,那就不必上缴了。那么太平天国的富足,就仅仅是传闻,曾国藩兄弟原先以为的钱库,只是子虚乌有吗?事实难道就真的如此简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