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惊天迷案
4553800000080

第80章 雍正的暴毙5

朱砂又称辰砂、丹砂、是硫化汞的天然矿石,大红色,有金刚光泽至金属光泽。为古代方士炼丹的主要原料,也可制作颜料、药剂等。

朱砂有解毒防腐的作用,外用能抑制或杀灭皮肤细菌和寄生虫。临床一般用于心神不宁,心悸,失眠;惊风,癫痫;疮疡肿毒,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症。

朱砂是汞的化合物,不宜大量久服,并且忌火煅,火煅则会使汞析出,有剧毒。朱砂中毒的主要表现为:①神经系统: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头痛头晕,手脚麻木等;②消化系统:恶心,呕吐,咽喉肿痛,食欲不振,重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③泌尿系统:常表现在中毒后期,血压下降,心率紊乱或中毒性心肌炎等。汞吸收入血后可侵害脑细胞、胎儿、精子、卵子、心、肝、肾等,还可抑制多种酶的活性,严重时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

尽管对于雍正的暴死还存有一定的争议,但目前看来死于丹药中毒的证据似乎甚是充分。根据清宫档案的记载,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雍正常年服食丹药。那么有毒成分在体内长期积累,最终导致身体支撑不住暴毙而亡也是很正常的。而且《活计档》中这则雍正死前圆明园的用铅记录尤需注意,雍正十三年八月初九日,“圆明园二所用牛舌头黑铅二百斤”。就在这批黑铅运入圆明园12天后,雍正在园内暴亡。黑铅的运入与雍正的暴毙恐怕并非偶然巧合,很可能是因为丹药服用过量,身体摄入过多的铅,最终导致了中毒而暴毙。

雍正死后,乾隆即位。此时新皇帝登基必然有很多重要的事务要处理,然而就在这千头万绪之时,乾隆却紧急处置这些炼丹的道士,下令将张太虚、王定乾驱逐出宫。并在上谕中如此说道:

皇考(雍正)万几余暇,闻外间炉火修炼之说,圣心深知其非,聊欲试观其术,以为游戏消闲之具,因将张太虚、王定乾等数人置于西苑空闲之地,圣心视之与俳优人等耳,未曾听其一言,未曾用其一药。且深知其为市井无赖之徒,最好造言生事,皇考向联与和亲王面谕者屡矣。今朕将伊等驱出,各回本籍。伊等平时不安本分,狂妄乖张,惑世欺民,有干法纪,久为皇考之所洞鉴,兹从宽驱逐,乃再造之恩,若伊等因内廷行走数年,捏称在大行皇帝御前一言一字,以及在外招摇煽惑,断无不败露之理,一经访闻,定严行拿究,立即正法,决不宽恕。

诏书中批评道士们“平时不安本分,狂妄乖张,惑世欺民,违反法纪”,称以后若外乱讲“大行皇帝御前一言一字,以及在外招摇煽惑”,就“严行拿究,立即正法,决不宽贷”。试想如果不是此辈惹下了这场弥天大祸,乾隆又何需于万机待理之际对两个小小的道士大动肝火?诏书中,乾隆还以大段文字着重强调雍正对炼丹道士“未曾听其一言,未曾用其一药”。试想如果真的未曾服用丹药,又何须这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辩解呢?就在下令驱逐道士的同一天,又有谕召让宫中的太监和宫女们不得妄传“外间闲话”,“恐皇太后闻之心烦”,违者必定“定行正法”。乾隆的所有这些举动都暗指雍正是死于炼丹道士之手。

此时可能会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既然雍正丧命丹药,炼丹道士本当处以极刑,可乾隆仅将他们驱逐又是何故呢?从诏书中可以看出乾隆没有直接承认父亲是吃丹药而毙命的,一来出于对父亲的尊重,二来也是避免世人嘲笑。尽管乾隆对道士们十分憎恨,但为了避免惹人怀疑,却不能将他们立即处死。对于炼丹道士如此宽容的处置做法,在历史上竟有完全与之雷同的事件发生过。据《旧唐书》载,唐太宗“服胡僧长生药,遂致暴疾不救”。新继位的唐高宗担心大唐天子服丹致死之事传开成为世人笑柄,于是就将炼丹药的天竺方士“放还本国”。既然先帝服丹致死,新帝不愿把事情张扬闹大而将炼丹方士赶走了之。从乾隆对炼丹术士的处理上,是否也可以反过来“证明”雍正恰像唐太宗一样是服丹丧命的呢?

最近,在雍正服丹毙命这一说的基础上,又有人提出了雍正贪图女色,乱服春药是致死的最直接原因。清史研究者金恒源先生认为,雍正七年后,由于政敌被杀的杀、关的关,基本上也都摆平了,相对以前而言,雍正多少有了一点“闲”。而帝王一旦有了些“闲”,也就开始贪图女色,病也就随之暴露了出来。如果说,雍正将炼制的丹药作为春药之用,似乎也不无可能。

雍正之死可以肯定并非民间所传,虽然同他多年勤政之累的体力透支有一定关系,但如果说单一归结为被工作“累死”也未必全面。如今看来,不断服用丹药、体力大量积毒是雍正致死的根本因素,其晚年为求长生加大了丹药的服用剂量,则是导致猝死的最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