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惊天迷案
4553800000067

第67章 戚家军的神秘消失1

戚继光,山东登州人,著名的抗倭将领。他耗费毕生精力训练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高水平职业化军队,史书上称之为“南兵”或“浙兵”,在民间则亲切地称呼他们为“戚家军”。自嘉靖三十八年戚家军成立,到万历十一年戚继光去职,这支部队百战百胜,击败的敌军总数超过15万余,可谓是创造了军事史上的一个传奇。可就是这样一支强大的军队,在戚继光离世后竟然逐渐湮没了消息,从历史上神秘消失,也从此留下了南方人打仗不如北方人的耻辱。

据蓬莱戚氏家族《年谱》记载:戚继光的先祖,原是春秋时卫国的大夫,封邑于河东(今属河北省),食采于戚。至于元末,为了避战乱,举家迁往安徽定远昌义乡。其始祖戚详随朱元璋起兵征战三十余年,后来战死于云南。明朝建立后,朝廷为表彰开国功臣,授戚详的儿子戚斌为明威将军,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从戚斌开始,戚氏家族就一直在蓬莱定居。戚斌“享百岁寿,教子成名”,他在任上维修城墙,操练军队,练达而勤勉,深受下级拥戴和同僚嘉许,是公认的好官。其子戚珪不仅精通武艺,而且“倜傥有侠节,能文章,诗赋骈丽有唐风”,是个地方名士。戚继光曾说他“学问渊深,英气盖世,乃艰于嗣,纳刘媛,生我曾祖”。曾祖名戚谏,从小力大过人,弱冠时曾独搏一虎,为乡里人所称道,可惜英年早逝,27岁时就撒手而去,留有两个儿子。长子戚宣没有子嗣,过继次子戚宁的儿子景通为嗣,承袭了世职。戚景通也就是戚继光的父亲。

戚继光少时受其父戚景通严格教育,博览群书,通经史大义。10岁时,戚继光就继承其父爵,官高居四品。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依例袭父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在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浙江地区倭患严重,戚继光被调任浙江任都司佥事,旋进参将,分守宁波、绍兴、台州(今浙江临海)三府。这一年他刚刚28岁,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盼望着率军抵抗倭寇,干出一番大事业。但无奈明军纪律松弛,“兵无节制,卒鲜经练,士心不附,军令不知”,再加上素质不良,战斗力极其低下。

当时戚继光刚刚上任一个月,倭寇又来进犯,这一次他们抢掠的目标是浙江慈溪。根据情报显示,倭寇只有上千人,但为了确保安全,戚继光召集了上万名明兵,准备借此机会与倭寇大战一场,以多打少,以胜利庆祝他的初战之捷。戚继光亲自带队出发,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行进到了慈溪东南的龙山,在此与倭寇的主力相遇,著名的龙山之战由此拉开序幕。这场战役之所以如此著名,其中并非有着什么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只是因为它实在是像人们说的过于莫名其妙,莫名其妙地开始,又莫名其妙地结束。从始至终都是将领自己在忙前忙后,而士兵们却如同幼稚园内不在乎老师指令的孩童。

在龙山遭遇敌人,戚继光立刻观察地形,布置谋划,安排攻击队形,但等他忙完这些却惊奇地发现,没有人能执行他的命令——士兵都跑光了。威风凛凛的明军,没想到却是一触即溃的纸老虎,面对人数远远小于自己的倭寇,竟然先想着要保住自身的性命,别说如何成功攻击倭寇了。前锋一溃败,中军跟着就动摇了,甚至连戚继光的副将也拉着他的衣袖,让主将赶紧逃跑,不然就来不及了。

戚继光面对如此不同凡响的明军,着实惊愕了一番,不过他很快就恢复了平静,挣脱副将的拉扯后,取出了随身携带的弓箭,从容地命令部下:“此处哪里有高地,带我去。” 站在高地上,戚继光审视着眼前滑稽又让人难堪的一幕:人数众多的明军四散奔逃,几百个倭寇在后面穷追不舍,肆无忌惮。这场战役的败局似乎已定了,但戚继光还是想凭借他一个人的力量挽救危局。他拈弓搭箭,拉满了弓弦,瞄准带头冲锋的倭寇头领,射出了致命的一箭。箭朝着倭寇头领直直的飞去,倭寇头目随之应声倒地。但这并不是结束,戚继光又把手伸进了箭筒里,抽出了第二支箭,随着一道凌厉的风声,第二个头目也倒地而亡。就在倭寇们被这位狙击手搞得人心惶惶之时,又一道惨叫声传到了他们的耳朵里,第三个人被射死了。戚继光的狙击战法无疑打垮了倭寇们的心理防线,他们放弃了追赶,停了下来。逃在前面的明军在主将的鼓舞下顿时来了信心,他们顿时鼓起勇气振作精神,转身追击倭寇。戚继光这才松了口气,他马上找来部下,命令他们全力追击。可是让他更加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士兵们追出一段之后,竟然开始陆续自动返回。现在有如此大的优势,却不乘胜追击,戚继光纳闷到了极点。他拦住一个士兵,问他为什么不追了,这位士兵落落大方地告诉他:这都是老传统,把倭寇赶远一点就行了,反正他们还要来的,犯不着去拼命。戚继光呆住了,半晌回不过神来,原来如此啊,他终于明白了沿海倭患不止的原因。

龙山之战就这样很不体面地结束了,戚继光从这次战役中认识到了重要的一点,单靠这帮士兵是打不了胜仗的。于是,他向朝廷提出了“招募新兵,亲行训练”的建议。可能是由于政府已深切认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所以最终不得不批准他组织新军的计划,并且还加征新税作为招募和训练的费用。戚继光组织的新军,兵源并非来自军户和卫所,而是另行在浙江省内地招募的志愿兵。这些新兵主要来自于浙江义乌和金华,总兵力3000人,主力是农民和矿工。据称这些士兵由戚继光本人挑选,只收农村老实之人,不要城市油滑之徒。戚继光经常教导这些当选的士兵们,要“正心术,立志向”、“以保民为职”,并且一定要遵守纪律,服从节制。对于国家给予的支持,戚继光在对士兵所作的训话中也告诫他们应该知所感激。他说:“你们当兵之日,虽刮风下雨,袖手高坐,也少不得你一日三分。这银分毫都是官府征派你地方百姓办纳来的。你在家哪个不是耕种的百姓?你思量在家种田时办纳的苦楚艰难,即当思想今日食银容易。又不用你耕种担作,养了一年,不过望你一二阵杀胜。你不肯杀贼保障他,养你何用?就是军法漏网,天也假手于人杀你!”

戚家军一直以严格的纪律而著称,严厉的刑罚使得这支部队在强敌之前不会轻易被击溃。其中明确的赏罚制度不完全决定于战斗的胜负,即使大败,有功者仍然要给予奖赏;相反,即使大胜,作战不力和临阵脱逃者仍然要受到处罚。在戚继光的一本奏折里提到1562年的一次战役:他命令部队夺取一座倭寇占领的石桥,第一次进攻失败,一哨官兵三十六人全部阵亡。第二哨继之而上,又损失了一半的人员,这时剩下的官兵企图后退。在现场督战的戚继光手刃哨长,才使攻势得以继续不衰,最终击破敌阵,大获全胜。而这次胜利,也就成了他一生中最值得纪念的事件之一。士兵们一旦违反军纪,无疑会受到非常残酷的刑罚,据说士兵如果离队小便就会受到割去耳朵的处罚,而戚继光的第二个儿子就是由于违犯军法被处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