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惊天迷案
4553800000068

第68章 戚家军的神秘消失2

宽待俘虏是对待敌军俘虏官兵的政策。它要求对放下武器、停止抵抗的敌军官兵,不杀害,不虐待,不侮辱人格,不没收私人财物,对伤病员给予治疗和人道主义待遇,并在适当时机予以释放或遣返。

执行宽待俘虏政策,要求从革命人道主义出发,尊重俘虏的人格,并对他们进行管理和教育,逐步提高其政治觉悟水平,使之认清战争性质。释放俘虏采取分批释放的办法,释放时间根据政治、军事斗争的需要和俘虏的表现而定。对于表现较好或有技术专长的俘虏,根据本人意愿,可予以留用。

戚家军的纪律,可以主要归结为群众纪律、作战纪律、防奸保密纪律、日常生活纪律以及宽待俘虏的纪律等几个方面。如在群众纪律上,要求戚家军要像“岳家军”那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买卖公平,老幼无欺;军队每到一地宿营,不侵民、扰民,都先由负责借宿的军官与居民商定好后,听到统一号令,方可入民宅安歇。“若未寻歇家,而军敢先行,及已到门首,未奉军令而先入者,拿出捆打八十,同伍之人连坐。将官先入者,以违令论。”在作战纪律方面,如果作战不力而战败,主将战死,所有偏将斩首;偏将战死,手下所有千总斩首;千总战死,手下所有百总斩首;百总战死,手下所有旗总斩首;旗总战死,手下队长斩首;队长战死,而手下士兵没有斩获,十名士兵全部斩首。斩级的赏赐也颇丰,每一级赏银40两!毫无疑问,正是有这样严厉的纪律作保证,才使得每个士兵能在作战中发挥他们的最大潜力,也正是由于戚继光的这一治军方针终于造成了一支坚强的部队。后来戚继光调任蓟辽总兵,有一次在大雨中向全军训活,惟独他从南方带来的三千名军士能几个小时屹立不动,如同没有下雨一样。

优良的作风也直接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有一次,“戚家军”在追歼倭寇的战斗中,倭寇为了死里逃生,故伎重演,将大量抢来的金银财物抛下,企图诱散“戚家军”的军心。但是,“戚家军”的将士视而不见,紧追不舍,奋勇冲杀,无一拾取。在以后追击倭寇的多次战斗中,倭寇又多次使用过诱散、诱滞追兵的伎俩,但是在“戚家军”面前,都一次次失败了。倭寇们愕然惊呼,叫苦不迭。“戚家军”良好的军人作风,不仅为当时东南海防驻守的明军树立了一面旗帜,而且又把这些作风带到了北疆长城边关,成了传播文明、改造明军的“播种机”和“催化剂”。这样的戚家军无疑会赢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和爱戴,直至今日仍旧有许多佳话流传。

尽管戚家军要求很严格,但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士兵却都能够比较乐意地服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官兵之间在情感上得到了较好的沟通,也就是说,历代兵家所强调的“官兵同欲”在“戚家军”中得到了较充分的体现,官兵同心杀敌、报国、建功,同甘苦、共患难。正是这种“官兵同欲”之情,凝聚着军心,使官兵之间保持着较好的团结状况,并通过官兵的团结,达到了全军的团结一致。

在军事实战上,戚家军更是名不虚传。他们训练严格,不准练装点门面、华而不实的招式,只练实用的搏击技巧,教以击刺法。战斗中,戚家军先以火器、弓箭作掩护,敌人进入百步之内就发射火器,进入六十步内发弓箭,敌人再进,便以“鸳鸯阵”冲杀。

倭寇惯用重箭、长枪和倭刀作战,浙闽沿海一带多山陵沼泽,道路崎岖,大部队兵力不易展开,而倭寇又善于设伏,好短兵相接。戚继光根据这一特点,创造了这种新的战斗队形,命名为“鸳鸯阵”。这是一种短距离肉搏的战斗组合,以12人为一作战基本单位的阵形,长短兵器互助结合,可随地形和战斗需要而不断变化。12人中最前者为队长,管理这一基本单位;次二人一执长牌、一执藤牌,长牌手执长盾牌遮挡倭寇的重箭、长枪,藤牌手则执轻便的藤盾并带有标枪、腰刀。长牌手和藤牌手主要掩护后队前进,藤牌手除了掩护还可与敌近战;再二人为狼筅手执狼筅,狼筅是利用南方生长的毛竹制成,主要是选择老而坚实者,将竹端斜削成尖状,又留四周尖锐的枝桠杈。狼筅每支长3米左右,狼筅手利用前端的利刃刺杀敌人,掩护盾牌手的推进和后面长枪手的进击;接着是4名手执长枪的长枪手,左右各两人,分别照应前面左右两边的盾牌手和狼筅手;再跟进的是使用短刀的短兵手,如长枪手未刺中敌人,短兵手即持短刀冲上前去劈杀敌人;最后一名为负责伙食的火兵。“鸳鸯阵”不但使长与短、矛与盾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了各种兵器的效能,而且阵形变化灵活,可以根据情况和作战需要变纵队为横队,变一阵为左右两小阵或左中右三小阵。当变成两小阵时称之为“两才阵”,左右盾牌手分别随左右狼筅手、长枪手和短兵手,护卫其进攻;当变成三小阵时称“三才阵”,此时,狼筅手、长枪手和短兵手居中,盾牌手在左右两侧护卫。这种变化了的阵法又称“变鸳鸯阵”,运用灵活机动,正好抑制住了倭寇优势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