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惊天迷案
4553800000027

第27章 西汉巨量黄金消失之谜3

金佛像顾名思义就是用纯金打造的佛像。这样的佛像在世上很少见,就算见到大多体积也非常小,但即便如此已价格不菲。在通常情况下,大的金佛像都是表面镀金,内部为铜铸造。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金佛像在泰国曼谷的金佛寺。这尊金佛像高10尺多,全身以纯金打造,而且是实心的,重达两吨半,估算价值约为1.96亿美元。

相传在几百年前泰国被缅甸军队攻打,和尚得知敌军来袭把这尊珍贵的佛像用泥土覆盖,后来寺里的和尚全部被敌军杀害,这个秘密也就被尘封了起来。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因修建高速公路,寺庙被迫迁移。佛像在移动的途中,泥外壳有了裂缝显露出了佛像的真面目,才让世人有幸再次目睹这世界上最大的金佛像。

此外又有学者提出,黄金的消失是由于东汉对外贸易入超所致。《中国货币史》中彭信威先生提出东汉黄金数量减少,“是由于黄金的外流(赏赐外人)”、“贸易的入超(向大宛买马、明珠玻璃)”。傅筑夫先生在《中国经济史论丛》中也认为,东汉黄金“最大的泄漏,乃是通过对外贸易、大量输出国外”。

这一说在事实上也缺乏有力的根据。尽管当时封建统治者为满足自身的奢侈需要,的确会从欧亚其他国家购进许多象牙、香料、宝石等奢侈品,但中国也亦是商品的出口国,有大量的丝绸输向西方。早在西汉以前,西北各民族就将中国的丝绸少量地辗转贩运到中亚、印度半岛等地。汉武帝时期,派张骞出使西域,以后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的丝帛锦绣沿着通道不断西运。有个叫安息的国家,即今天的伊朗和两河流域的国家,通过转手中国丝绸贸易就发了大财。通过这条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大量的铁器以及一些先进技术如铸铁术、造纸术、养蚕缫丝技术等也都先后西传。这说明在当时中国的对外贸易已经相当发达了,而且应该还是处于贸易顺差的状态。这样权衡下来,就算中国有部分黄金外流,也绝不可能导致黄金的消失局面。况且当时的汉朝常常使用军事胁迫逼使外国称臣纳贡,以贸易的方式购得的奇珍异宝并不常见,黄金用量也不会很大。

那么既然这些黄金没有消失,会不会埋在地下了呢?唐任伍先生在《西汉巨量黄金消失之谜考》一文中指出:西汉巨量黄金入东汉后突然退出流通领域而消失,唯一的答案是一部分黄金作为各种金器随葬或遗落地下,另一部分则以金币形态随富商大贾和各级官吏而埋葬。

从战国至西汉,商人以贱买贵卖的手段集中了大量的黄金,而封建统治者运用国家机器,攫取占有了大部分黄金。人们纷纷贮存黄金,大批的黄金被这批人占有并窖藏。如:梁孝王死时,“藏府余黄金尚四十余万斤”;汉末王莽时,“省中黄金万斤者为一匮,尚有六十匮,黄门、钩盾、藏府、中尚方,处处各有数匮”。东汉时窖藏黄金者也大有人在。如董卓“筑坞于眉,高厚七尺,号曰‘万岁坞’……坞中珍藏有金二三万斤,银八九万斤”。而且,从后来出土物来看,中国历史上的确存在窖藏金银珍物的现象。

但又是为什么这些巨量黄金被贮存起来,最终没有用掉呢?其原因是,在西汉末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统治集团和富豪之家慑于绿林军、赤眉军起义和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的威势,为了预防不测,就把大量的黄金和其他珍宝窖藏了起来。他们本想等起义平息后,再将这些珍宝取出来。但是谁也没料到农民军势如破竹,这些窖藏了大量黄金的官吏和富豪们措手不及,有的被杀死,有的虽然逃亡但也往往客死他乡。因此,他们秘密窖藏的巨量黄金也从此失传,无从考察。尽管后世从挖掘出来的汉代遗址中,偶然也会有窖藏黄金的发现,但无疑巨量的黄金至今还是被深埋在地下,不见天日。

认为西汉黄金被深埋或遗忘于地下的说法是可信的,也的确有考古发现对其进行了证实。但是这也只能解释一部分黄金的消失,如果说绝大多数黄金都被随葬或遗忘于地下就难以说通了。因为无论是私人还是国家黄金贮藏,除少量外都会留有一些线索,绝不会因为一场战争,所有的黄金拥有者都死去或遗忘自己的财富所在。

而至于说因当时有厚葬的习俗,就随葬了大量黄金的说法似乎也说不通。因为事实上,许多厚葬的墓自埋葬之日起就成了盗墓专业户的目标,总会被掘墓贼发掘出来又流通于世的,不可能从东汉之后就全部消失了。

另外还必须要注意的是,埋葬于地下的并不限于黄金,还有银、铜等种种珍宝。黄金本身又是不会风化或氧化的,为何单单就是它奇迹般地没有了呢?

似乎整个事件的推理陷入了一种悖论之中,既然确定黄金是存在的,那又怎么可能凭空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呢?是否是因为人们喜欢依据惯性逻辑,而使得事件的推论出现了一些偏差呢?那么我们就从已知的结论出发,试图推测事件可能存在的说得清的缘由。

如果说黄金消失,那是因为我们以事物开始、发展、结束的顺序来思考这个问题。但是现在我们换一种角度来考虑,如今的事实就从“黄金消失”变成了“巨量黄金不存在”。可如此一说,不是又与文献中的记载相冲突了吗?整个事件的关键也许就在于此,到底文献中记载的黄金是绝对数目的巨大还是只是相对量比较大呢?

在东汉之前,政府明文规定,黄金属于“上币”。从文献记载看,黄金的使用也基本局限在上层人物之间,史书中不见有西汉黄金用作市民生活的货币流通手段的记载。也就是说这些赏赐数量巨大的黄金,实际上是几乎不用于流通的。作为“上币”的黄金基本上是挂着货币的名义,作为奢侈品周转于上层社会,用于帝王赏赐等功用,民间百姓根本没有机会使用到“上币”。而这些文献记载的黄金中一部分也可能是药金,即通过黄白术炼出的假黄金,因难于区分,所以几乎是不流通于商品市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