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惊天迷案
4553800000026

第26章 西汉巨量黄金消失之谜2

西汉有巨量黄金一说,主要是源自各种史书的记载。皇帝的赏赐和贵族间的馈赠是黄金的主要使用方式,而且数目动辄就是以千万计。顾炎武的《日知录》和赵翼的《廿二史劄记》对此均有专门论述,下面是赵翼的归纳:

古时不以白金为币,专用黄金,而黄金甚多。尉缭说秦王,赂诸侯豪臣,不过三十万金,而诸侯可尽。汉高祖以四万斤与陈平,使为楚反间,不问其出入。娄敬说帝都关中,田肯说帝当以亲子弟封齐,即各赐五百斤。叔孙通定朝仪,亦赐五百斤。吕后崩,遗诏赐诸侯王各千斤。陈平交欢周勃,用五百斤。文帝即位,以大臣诛诸吕功,赐周勃五千斤,陈平、灌婴各二千斤,刘章、刘揭各千斤。吴王濞反,募能斩汉大将者赐五千斤,列将三千斤,禆将二千斤,二千石一千斤。梁孝王薨,有四十万斤。武帝赐平阳公主千斤,赐卜式四百斤。卫青击匈奴,斩首虏万九千级,军受赐二十余万斤。昌邑王赐故臣君卿千斤。宣帝既立,赐霍光七千斤,广陵王五千斤,诸王十五人各百斤,赐孔霸二百斤,赐黄霸百斤。元帝赐段会宗、甘延寿、陈汤各百斤。成帝赐王根五百斤。王莽聘史氏女为后,用三万斤,赐孝单于千斤,顺单于五百斤。莽末年,省中黄金,万金者为一匮,尚有六十匮,黄门、钩盾、尚方,处处各有数匮。可见古时黄金之多也。

关于赵翼所列举的这些黄金数量,《廿二史劄记校证》的校证者王树民先生称,其中虽然有一些小的笔误,但基本上可以在《史记》、《汉书》的“本纪”和“列传”中找到这些数目的出处。由此,足以证明秦汉时期中国黄金的数量之巨大。

但到了东汉时期,关于黄金的记载却大为减少,巨量黄金突然间消失不见。商品交换更是倒退到了简单的以物易物时期,而且以黄金作为赏赐的记载也相当少见。据考证,东汉一代就仅有汉灵帝于光和元年(178年)赐朱俊黄金五十斤的一次记录。那么,西汉时期的巨量黄金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会突然间消失呢?

关于巨量黄金的神秘消失,一千多年来,人们议论纷纷。但想要解决黄金的消失之谜,恐怕首先就要说明这些黄金到底存没存在过。有些人们对史书中记载的黄金提出质疑,认为这些黄金其实是黄铜。所依据的证据是,秦汉黄金的开采量根本不可能有如此之大,而且就算加上当时对外贸易所获的黄金,也不会冒出这么多的黄金来。既然人们惯以“金”来称呼钱财,就很有可能将当时作为货币流通的铜称作“金”或“黄金”。但后人没能察觉,竟以为是真正的黄金了。

尽管认为黄金是黄铜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实际上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明显的“黄金”(金)、“白金”(银)、“赤金”(铜)的分类了。秦朝时,也特意将黄金称之为“上币”,将半两钱称为“下币”。其中《汉书·食货志》记载:“秦兼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为名,上币;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如果黄金是铜的话,那么岂不是未铸造的铜要比铸造后的半两钱还要珍贵?而在西汉,金、铜的区别更是极其明确。黄金通常以“斤”、“镒”为计算单位,而铜钱则称为“铢”或直接称为“钱”。政府中管理金矿的称“金官”,管理铜矿的则称“铜官”。如果说将铜和金混合,那也只可能是在西周之前,到了春秋文字变得发达起来,“黄金”和“铜”在文字上的使用基本就没有混淆了。

所以认为“黄金”是铜钱,只是人们妄断的猜测罢了。在文献中,所记载黄金的确是存在的,通过考古发掘也确有大量西汉时期的金饼出土。尽管这些出土的饼块状黄金货币大小不一、厚薄不等,重量各有差异,但是从总体来看,大致都在250克左右。如1971年在河南荥阳古城村遗址出土西汉金饼四块,重量分别为244.6克、248.3克、248.5克、250克。1974年在陕西西安鱼化寨北石桥遗址出土西汉金饼6块,重量分别为257.65克、258.8克、249.55克、261.9克、246.4克、245.6克。而其他如山西太原东太堡、湖南长沙杨家大山、广西合浦西汉木椁墓、河北易县西干坻与满城贾庄、辽宁新金县花儿山张店等出土的金饼,重量也大致在250克左右。这与汉初的法令规定,黄金以斤为计算单位,也是相一致的。在这些金饼上还往往发现文字或记号,如“辰”字、“黄”字、“君”字等等,有一些则是刻有重量,如“十五两十五朱”。到汉武帝时,黄金货币有了一定的变化,被铸作成麟趾和马蹄状。《汉书·武帝本纪》中记载:“诏曰:有司议曰,径者朕郊见上帝,西登陇首,获白麟以馈宗庙,渥洼水出天马,泰山见黄金,宜改故名,今更黄金为麟趾褭蹄以协瑞焉。”这些麟趾金和马蹄金近年来仍有出土。不可否认,考古发掘中西汉金饼出土的地域很广,但是与文献中记载的黄金数量相比,实在是九牛一毛。

那么文献中所记载的数量庞大的黄金又何在呢?有些学者进行猜测和考证,提出了黄金用于佛事一说。

顾炎武所著的《日知录·卷十一·黄金》中记载:“宋太宗问学士杜镐曰:‘两汉赐予多用黄金,而后代遂为难得之货,何也?’对曰:‘当时佛事未兴,故金价甚贱。’”其意是说,汉时黄金量很大,价值也就相对较低,后代由于大兴佛事用掉了巨量的黄金,使得黄金成为了难得之货。

清朝的史学家赵翼也认为是此原因,他在《廿二史劄记·卷三·汉多黄金》中称:“后世黄金日少,金价亦日贵。盖由中土产金之地已发掘净尽,而自佛教入中国后,塑像涂金,大而通都大邑,小而穷乡僻壤,无不有佛寺,即无不用金涂。以天下之计,无虑几千万万,此最为耗金之蠹。加以风俗侈靡,泥金写经,贴金作榜,积少成多,日消月耗。故老言,黄金作器,虽变坏而金自在,一至泥金、涂金,则不复还本,此所以日少一日也。”

今日学者陈直先生在《两汉经济史料论丛》中提出了与顾炎武和赵翼类似的说法。他认为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我国后,用以涂金佛、写金经,因此消耗了大量黄金。而这样的消耗不同于造器物,是不可能被回收的,最终使得黄金日少一日。

说是东汉黄金的消失是用于佛事,固然有理。因为佛寺塑像涂金的用金量的确非常惊人,到西藏布达拉宫看看便可知道。但其中需要人们注意的是,东汉时期佛教才刚刚传入不久,并没得到大范围的普遍接受。即使有一些寺庙使用黄金进行塑像涂金,用量也是微乎其微,完全不会造成东汉黄金销声匿迹的现象。佛事的真正勃兴是在南北朝时期,其中存在着难以跨越的时间之差,因此“用于佛事”不可能是造成西汉巨量黄金突然消失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