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惊天迷案
4553800000025

第25章 西汉巨量黄金消失之谜1

西汉巨量黄金消失之谜

黄金因其稀有性,素来在人们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货币天然就是金银”,在古代黄金不仅体现了货币的职能,更具有赏赐、施舍、悬赏、贿赂、装饰等各种各样的作用,可谓是直接参与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黄金所持有的价值观念,甚至深深影响到了社会的精神层面。对此,我们在许多成语和词句中仍能有所感触,例如将深厚的友情形容为“金石之交”;将坚固的工事形容为“金汤之固”;将宝贵的时间形容为“一刻千金”等等。

认识到黄金的珍贵性、易铸造和方便携带等多方面的属性,因此将黄金作为货币的历史十分悠久。中国最早的金币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铸造的钱币,距今有2300多年的历史。楚国将黄金铸成薄版形,今称之为“金版(钣)”或“郢爰”,其上钤有方形(少数为圆形)的小印,文字大多为“郢爰”,其中的“郢”是楚国国都的名称。这种金币还属于秤量货币,使用时需要按大小进行称量。

黄金色泽金黄,耐腐蚀,是最稀有、最珍贵的贵金属之一。当金被熔化时,会发出绿色的蒸汽。冶炼过程中金粉通常是啡色,若将它铸成薄薄的一片,则可以传送绿色的光线。

金延展性异常的强,是众金属中拉力最强的。1克重的黄金可以拉成真径只有0.004毫米,长度都为3.5千米的金属丝。此外黄金的可锻性也是首屈一指,它可以造成极薄易于卷起的金片。1克重的黄金,可以锤薄至9平方米的金箔。据说1盎司的黄金薄片可以用来铺满一所屋子的顶盖。所以黄金易于铸造的特性,是制造首饰的佳选。但是黄金又是一种很柔软的金属,在纯金上用指甲便可划出痕迹,这样又很容易使装饰品蹭伤,使其失去光泽以至影响美观。因此在用黄金制作首饰时,一般都要添加铜和银,以提高其硬度。

k金是指银、铜按一定的比例,按照足金为24k的公式配制成的黄金。一般来说,k金含银比例越多,色泽越青;含铜比例大,则色泽为紫红。在理论上100%的金才能称为24K金,但在现实中不可能有100%的黄金,所以规定:含量达到99.6%以上(含99.6%)的黄金被称为24K金。其中含金量大于999‰的又被称为“千足金”。

黄金一直被认为是最珍贵的金属,但到1751年发现铂,铂金的资源比黄金更为稀有、用途更广泛、提炼的难度也更大,因而更加珍贵。所以现在黄金由第一位的贵金属成为与铂金地位并列的贵金属,

到了战国后期,黄金的流通就变得普遍起来,无论是宫廷赏赐,还是公堂行贿,使用的都是黄金。《战国策》中有许多关于用金的记载,其中共有 “若干金”、“金若干斤”、“金若干镒”、“黄金若干镒”、“黄金若干斤”五种说法。按出现的次数计,“若干金”34次;“金若干斤”7次;“金若干镒”2次;“黄金若干镒”8次;“黄金若干斤”2次,共计53次。提到使用黄金的数量,高的有万镒、三千金、干镒,千斤等,都说明战国时期黄金货币使用量的巨大。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币制统一,黄金正式宣布为法定货币。到了汉代,黄金经历了两个极为对比的阶段:西汉时期黄金货币大量使用,东汉时期黄金货币突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