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人用人厚灰学
4538700000005

第5章 扬长避短,让猴子爬树鸭子游泳(2)

比如你需要一位记录人员,每日向电脑录入各种数据做市场分析,把这份工作交给一位清华大学毕业的软件工程师,不需要多长时间,他就会感到工作单调乏味。失去了工作兴趣,自然就会出差错。可如果你交给一位职业中专毕业的女性来做,她会非常热爱这份工作的,会高兴地向同学们炫耀在铺着地毯的微机房工作是多么惬意。再比如,某些企业用解除劳教者当装卸工,他们会感恩戴德地工作,因为起码企业解决了他就业的问题。建筑行业招收大量农村临时工,这些工作活儿很累,收入也不太高,可他们干得很起劲儿,因为毕竟比农村强多了。

一位教师已经41岁了,刚从外地调回北京,一直没有找到对口企业。一家科研所在众多应聘者中录取了他。与许多人相比,他回京后一直受失业困扰,如果录取他,他会很珍惜这次机会的。年龄大点儿,反而更踏实,来个研究生说不定哪天就“飞”了。学历虽不高,但他吃过苦,有实践经验,进步不会慢。后来,他果然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企业是需要大批精英俊杰的,可是雇用太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对企业并不利。因为与他们地位相称的职位很少,一旦没有合适的职位,他们一定会不满意的。所以,优秀的人才要雇用,而也不能忽视那些条件差的员工,更不能将其视为累赘。

管理者发掘人才应当不拘一格,不能因为一个人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就将其忽略,打入冷宫或束之高阁。一个团体是由不同层次的人组成的,有拔尖的人才,也有平庸之人,管理者要做的就是把这些人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以实现人尽其才。

从一定意义上讲,企业是离不开条件差的人的,全是高学历、高素质人员组成的企业人才结构,未必是最佳结构。对于企业来说,团队里面每一个人都是企业的一笔财富,是属于企业的资源。每一个人都蕴含着无穷的潜力,只是需要管理者去开发出来。

3、多给“笨”人一些机会

在每一个公司里都有所谓的聪明人,他们高谈阔论,妙语连珠,几乎对每件事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在老板们眼里,他们思维活跃,处事灵活,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因此,他们往往能获得担当重任的机会。

与那些备受瞩目的聪明人不同,企业里还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忠心耿耿、任劳任怨、踏实本分,却因为不善于哗众取宠地表现自己,很难在领导或者老板面前留下“是个人才”的好印象。在众多聪明人眼中,他们是不折不扣的“笨人”。

殊不知,那些张扬的聪明人随时都可能把老板和企业带入绝境。而恰恰是这些不起眼的“笨人”,才是企业尤其是小企业发展壮大不可或缺的主力军。

“笨”人因为任劳任怨,所以是最好的执行者,实际上,“笨”人通常是实干主义者的名词。比如,他们拥有良好的心态,有主人翁精神,能承担责任,并且有良好的工作习惯,能随时跟进,保证目标的按时实现。而聪明人就不同了,他们容易好高骛远,喜欢自作主张,很多时候,他们都看不起“笨”人的笨方法,他们更喜欢取巧,可是哪有什么取巧的办法?由于上司对他们的重视,聪明人就会逐渐养成自以为是的脾气,久而久之,将难于驾驭,一旦他们感觉自己不受重视,或者聪明误用武之地,他们就会甩手走人。而频繁的人员调整,将给成长中的小企业带来致命打击。

不是所有的企业制度都非常完善,尤其是那些小的企业更是如此,而“笨”人通常是有一说一,对工作中的不良现象,他们会随时提醒老板。同时,他们有很好的成本意识,能省则省。这在无形中就降低了经营风险,节约了成本。

张华大学毕业后,在广州一家饮料厂工作,一年后他就被老板任命为品牌经理,原因就在于他的“笨”。比如他出差在外,能坐公交车就绝不打的。这样的好员工,老板怎么会不放心呢?

其实每个人都渴望成就一番事业,只是相对那些所谓的聪明人,不善于表现的“笨”人得到机会更少。因此,他们更珍惜老板给的每一次机会。一旦得到老板的信任,他们就会以“士为知己者死”的态度全力以赴。

一家生产中央空调的小企业,他们的员工几乎都是其他企业看不中的“笨”人。而老板却不“嫌弃”他们,而是用对待聪明人那样的态度去对待他们,他们能跳1.8米,他会给他需要跳2米的岗位。结果,就靠着这样一批“笨”部下,他的企业硬是在华东、华北和西南市场上抢下了不小的市场份额。

对于“笨”人而言,公平、公正、公开其实是他们最看重的。与那些张扬的聪明人相比,他们不会一开口就和你谈高待遇,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做好事情。如果老板能重视这些埋头苦干的“笨”人,并委以重任,那么,相信这些不起眼的“笨”人将给企业带来无尽的惊喜。

4、用最合适的人胜过用最好的人

大多数管理者在用人的时候,自然都偏好于最好的人,但事实证明最好的并不一定是最合适的。所以,作为管理者应该转变观念,宁要最合适的,不要最好的。

“最好的”,顾名思义就是最优秀的,优秀的人并不是不可用,而是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并不是所有高级人才都是“千里马”。有些人本领高却没有实干精神,才能大却没有忠义之心,这种人极难驾御,感情约束基本无效,除非你能满足他的野心,否则他决不会对背叛抱有任何愧疚之感。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一些优秀的人常常自诩能力非凡,所以要求的报酬自然也是非同小可。也就是说,买一匹千里马,要用十匹马的价钱。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也不能不考虑成本概念。

如果工作本身价值有限,不值得聘用高学历的人,而企业却偏偏聘用高学历的人才;或虽聘用了高学历的人,而高学历的人却不能创造出相应的高价值,企业用人时就会陷入边际效应递减的怪圈:用人成本不断增加,而员工创利水平却在下滑。

与其追求冒风险追求最好的,不如选择最合适的。这就像乘坐马车一样,与其追求速度被一匹劣马掀翻车子,不如追求稳妥让一匹凡马平平安安送到目的地。

被日本人尊称为“经营之神”的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曾就此提出了“70分人才观”。

松下幸之助在用人的时候不去争抢100分的顶尖人才,而偏好70分的中上人才。特别是松下电器在创业之初,公司的名气还不大,招募到的员工多半是三井、住友、三菱等大企业所不要的人。但是松下幸之助却能率领着这些被视为次级人才的员工,一手打造出松下电器蓬勃成长的企业版图,也证明了松下独特的用人哲学的确有他的道理。

在松下眼中,100分的顶尖人才虽然才高八斗,但是做事情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下面人的意见。而且他们的自负感很强,如获晋升,他们通常觉得那是应得的;一旦工作不顺利,他们也往往容易抱怨公司、抱怨别人。这种人尽管有一流的才能,但是对公司却不一定能带来多大的贡献,甚至还可能对公司的向心力造成负面影响。

比起100分的人才,而70分的人才,一般较少傲娇两气,他们多数对于待遇、环境容易满足,内心很看重企业交付的信任和委托,常常有一股子要与顶级人才比试身手、较量高低的念头。因此,他们特别富有竞争激情,乐于团结合作,握成拳头。如果使用得法,用到好处,这些70分角色同样会发挥出巨大的能量,使企业如虎生翼,活力不竭。

与松下幸之助持相同观点的还有台湾塑胶集团掌门人王永庆。但是王永庆并不是开始就偏好于中等人才,相反,早年的时候,他对人才要求极高,务求优秀。那时台湾人才资源匮乏,虽然费心搜寻,优秀人才也只是偶有所得。后来,他诚心聘请了一批外国留学生,谁知这些人在台塑“水土不服”,工作既不安心,业绩尚不如普通人。

后来,经过多年摸索,王永庆终于总结出两条经验:其一,人才要靠自己培养;其二,用中等人才。

所谓用中等人才,就是说,某个领域的某一职位,王永庆并不刻意选择顶尖人才,而是选取中等人才来用。为什么要用中等人才呢?王永庆认为,顶尖人才可遇不可求,决不是经营者强烈的爱才求才愿望可以促成的,既然如此,中等人才无疑是最合适的。

与聪明人不同,中等人才比聪明人好找多了。而且他们经过培养训练,对工作也能胜任愉快,大可不必去争抢那些“一流”人物。

此外,中等人才比上等人才容易培训。那些聪明自负的人,一旦工作不顺心,就抱怨自己的公司,抱怨自己的职位。带着这种心态做事的人,责任心和工作热忱都不足。尽管他才能一流,若不发挥出来,还不如一般人才。

相反,中等人才没有骄傲的资本,谦逊好学,勤恳务实,他们很重视公司给予的职位,为工作竭心尽力,这样反而可能取得比上等人才更好的业绩,对公司的作用更大。

其实,人才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只有合适与不合适之分,合适的就是最好的。聪明人的优点很多,但是如果一个企业都是聪明人,并不一定能通力合作,所以,管理者在用人的时候,要选最合适的人才,而不是最拔尖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