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经销商还能怎么管
4538400000005

第5章 换个角度看待厂商关系(4)

做生意,其核心也就四个字——开源节流。也就是说,这生意人除了赚钱之外,还得考虑如何省钱。若是在成本方面控制不到位的话,再多的利润也是白搭。作为厂家,有没有考虑一下,在给经销商产品,帮经销商赚钱的基础上,通过向经销商提供技术支持,来帮助经销商控制成本。控制成本就是省钱,省下来的钱其实也就是赚出来的钱。全世界任何一家公司,其内部都有着一定的成本控制空间,在当前的经销商群体中,由于经销商老板自身的管理能力有限,实际的经营和管理成本是非常高的。在笔者接触过的经销商群体中,很多经销商每年从自己手指缝里浪费出去的钱,比他赚的还要多。当然,很多经销商老板自己也知道,由于管理技术的不足,每年辛苦赚来的钱,有相当一部分就这么被昂贵的成本给浪费掉了。若是厂家能帮经销商解决这个问题,必然会受到经销商的欢迎。若是解决问题所省下的钱要超过窜货的利润,厂家就可以和经销商做个交换,经销商若是放弃窜货,厂家就给经销商持续提供这类控制成本的技术,作为补偿。具体的操作模式,建议可分为以下几步:

1.先弄明白经销商为什么窜货

经销商不会无缘无故地窜货,窜货也不见得一定都是为了钱,一般来说,经销商的窜货可分为利益性(为了钱)、谣言型(听信别人的传扬)、报复性(报复某个特定的对象)、策略性(为了某个特定的目的,而采取的主动有计划性的窜货行为)、情绪性(这种最要命,经销商为了自己出口气,不计较成本去窜货)。

2.给经销商算账

厂家应该给经销商算个全盘的账,看看窜货究竟能赚多少钱,有些经销商是把窜货的收益率估算得太高了,所以才下决心去窜货。其实,最后一笔账算下来,这窜货的真实利润远没有经销商自己想像的那么高,只不过,由于计算能力有限,很多经销商没把账算清楚而已。

3.引导经销商算自己的浪费账

对于自己在经营和管理中的浪费问题,绝大多数经销商也有些意识,但是,究竟浪费在那里,具体浪费了多少,就不太清楚了。厂家要做的第三步,就是与专业的机构合作,对经销商当前的浪费现状进行核算,给经销商提交一份较为全面的状况说明,按照笔者的经验,在向这些老板较为全面的展示出他的实际浪费状况后,很多老板吓了一跳,其浪费额度远远超过了他自己的想像。

4.建立节约样板

光把账算出来还不行,还得帮助经销商老板解决实际问题。建议先建立若干节约样板,厂家重点进行专家和技术支援,做成节约型经销商的样板出来,再来安排其他经销商的参观活动。以此来进一步向经销商说明,浪费状态的严重性和改变之后的收益状况。

5.进行置换

厂家的目的是要解决窜货问题,经销商的目的是要在当前多赚钱。厂家可以与经销商进行协商,要么选择继续窜货,要么选择帮助它们控制成本,解决浪费问题,从而提升利润。当然,有两点得说清楚,第一,不是给所有的经销商都有这种控制成本的技术支援服务,而是只针对那些遵纪守法的经销商;第二,在提供这些成本控制技术时,一旦发现经销商仍然有窜货行为,就要马上停止。

还有一点,就是内部成本控制是个持续的工作。厂家可以控制一下其中的节奏,每月给几个,让经销商持续感受到其收益所在,并且以此形成经销商对成本控制的习惯。习惯后经销商可就离不开厂家的技术支持了,这个时候再来谈合作问题,自然是要方便得多了。

经销商老板是卖货的吗

在厂家看来,优秀的经销商,自然是能出业绩的经销商,具体点说就是回款多、进货多、重视程度高、配合工作到位等。在日常的经销商管理工作中,厂家尤其看重经销商的进货能力,并以此作为衡量业务人员及经销商的重要标尺。

不过,从销售的角度来说,进货能力只是标,卖货能力才是本,只有保证足够的卖货能力,才能拉动源源不断地进货。问题是,在经销商公司里,老板只是负责进货的(早期倒是负责卖货的),而具体的卖货工作,则是由经销商公司的业务团队来实际执行的。老板们早就开始脱离实际的销售工作,只是指挥调度而已,或是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到内部管理、家庭纠纷,乃至享受人生上面去了。

可是,很多厂家业务人员乃至厂家高层把这个问题想简单了,认为进货是经销商老板,卖货的也是经销商老板,把经销商老板与其下属业务团队看成是一体化了的。于是把经销商抓住不放,又是进货奖励政策,又是分析庞大的市场空间,还有什么专家洗脑。实际上,这完全是两回事,经销商老板只是负责进货,而经销商的业务团队,才是真正卖货的。虽然从隶属关系上来看,业务团队肯定要听从于老板的管理和指挥,老板让卖什么就卖什么,但是,经销商老板对其业务团队的指挥力有限,或者说有效指挥程度有限。虽然老板会对其业务团队发出诸多具体的指挥命令,但是由于业务团队自身的主观认识,对公司及老板的不满情绪,以及自身的技术水平和主观能动性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对于老板所发出的各类指挥命令,实际的执行情况非常不理想。甚至,这些业务团队还会反过来影响经销商老板,诸如哪些厂家的产品不好卖,哪些新品不好推,哪些竞争厂家现在活动很厉害之类,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老板的进货决策。这里面的关键因素还是利益问题,在经销商的业务团队看来,厂商之间合作的利益点,绝大多数集中在经销商老板身上,自己和厂家之间并无直接的利益关联性,自己这么辛苦地工作,利润的绝大部分被厂家、被厂家业务人员、被自己的老板拿走了。所以,对于经销商老板的进货和新产品引进,业务团队的第一反应是事情又多了,工作量又大了,新的麻烦又要出来了。在具体的执行工作上,自然各式各样,真真假假的困难也就出来了。即便是经销商老板有再大的决心,也是一拳砸在棉花堆里。

且不说经销商公司,就是回头看看厂家自己,作为厂家老板,对其下属业务人员难道实现了高度的有效指挥吗?难道厂家老板一声令下,厂家业务人员就迅速且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了?还不是被执行力不够,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等一堆问题所困扰。在传统的经销商管理体系中,很少把经销商老板和其下属业务团队划分开,而只是简单地看成是一个整体,以为把经销商老板的工作做通就万事大吉了,获得经销商老板的认可和配合就行了,在本书的经销商管理体系中,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这个问题:

●进货是标,卖货是本

●经销商老板是负责进货的,经销商的业务团队才是负责卖货的

●经销商老板对其团队的指挥是有限的

●经销商老板一般也就有首次进货能力,后续进货能力很大程度上要看其业务团队的反馈意见

●要开始考虑厂家和经销商业务团队之间的利益点,哪怕只是感情方面的利益点

如何看待厂家给经销商带来的利益

商人之间的合作,必然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的,一般来说,商人之间的利益可分为三种:一是过去合作带来的历史利益,二是现在合作中产生的当前利益,三是未来合作还会产生的远期利益。

厂家和经销商之间的合作,也是必然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同样也得面对这三种利益的问题。不过,在这个问题上,厂商双方却有着不同的看法,并由此带来了一些矛盾和冲突。(关于厂家和经销商由于理解不对称而产生的分歧,前面我已经分析得很清楚。)

正如前面所讲到的,由于厂家和经销商双方理解的不对称,看问题的结果自然也就不一样。当然了,这里面并没有谁对谁错,若是能做到对对方的深入了解,客观看待,自然也就不会出现什么矛盾和冲突。可厂家往往认为自己才是最聪明的,最有本事的,并且还是在合作中起主导作用的。自己的理论和出发点都是对的,经销商必须接受。甚至有些厂家的高层还热衷于把这套思想传播给中基层业务人员,导致中基层业务人员在面对经销商时,也认为经销商要感恩厂家,要听厂家的话,要服从。在沟通和交往中,流露出这些思想来,经销商这边自然不买账,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矛盾和不配合事件出来。

怎么解决?笔者总结了三句话:

●深入了解经销商是如何看待这些年来与厂家的合作,厂家给经销商带来了什么,经销商又给厂家带来了什么

●千万别否定经销商的看法和思想,谁都没有错,只是角度不同而已

●在谈及合作利益方面,过去的合作利润已经过去,不要再过多地提及,未来的合作利润,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也别多提,双方都是活在当下,就从当前的利润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