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经销商还能怎么管
4538400000027

第27章 创新的经销商管理战术(7)

生产企业当前所投入的广告,虽然有些也是做给经销商看的,那这纯粹是从利益角度来吸引经销商的,主要是在经销商开发阶段(也就是招商阶段)使用的,当厂商之间进入稳定的合作期后,厂家继续投放相关的商品广告,虽然一部分意图是为了促进经销商的积极性,其实效果往往是相反的,因为经销商会有两个方面的负面反映:一是这种商品敢这么持续的打广告,必然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产品出厂价格的水分一定很多,这广告费归根结底还是我们经销商埋单;二是为什么要集中在中央台打那么多的广告,把这些广告费转成在我当地市场,进行地面投入不更有效吗?再者,当前的商品广告中,极少出现对经销商的感谢元素,只是一再强调厂家对这个商品所做的工作和投入,其实,产品卖得好,产品本身是一个方面的因素,经销商在不在用力推则是另一个因素。并且,一旦进入实际的合作状态中,若是生产企业所带来的实际收益没有经销商预期中的那么高,经销商难免会产生一些落差感和对厂家的抱怨,若是缺乏一些安抚和鼓励性的工作,经销商自然就得想方设法向厂家伸手要支持要费用。厂家若是不给,厂商之间的矛盾和纠纷马上就会出现。其实,说到这点上,也就涉及了一个根本的厂商关系问题,除了利益吸引外,生产企业还能怎么来维护与经销商的合作关系?如果还只是单一化的产品利益,很难满足经销商多元的利益需求。

在厂商进入常规合作状态时,可考虑为经销商拍摄专题广告。目前,还没有哪家生产企业为经销商拍摄过专题广告,笔者之所以提出这个设想,是依据笔者自己的经销商经历,从经销商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作为经销商,在电视上看到自己所经销的产品广告时,都特别兴奋,作为厂家,何不再进一步,干脆为经销商拍摄个专题广告呢?让经销商们高兴个够,满足经销商在情感方面的需求。

经销商是没有归属组织的,也没有上级主管部门。其实,人还是有需要依靠的心理,许多经销商在心理上往往是把上游厂家作为自己的依靠。在厂商关系优良的状态下,经销商往往把厂家看成是自己的归属组织和主管部门,在心理上也存在一些微妙的依赖性,可惜的是,许多厂家的管理层却没有看到这一点。当然,这种心理上的感受是微妙的,比较忌讳直白地表露出来,而完全可以通过为经销商拍摄专题广告片的办法来间接表达,这将有效地提升厂商之间的信任度,提升经销商的自身荣誉感和对厂家的归属感。那么,在给经销商拍摄的专题广告时,应设计哪些内容呢?

既然专题广告是拍给经销商看的,则要考虑到经销商的心理特性和欣赏习惯,最大限度发挥给专题广告对经销商的促动作用。专题广告的基本内容可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经销商状况的简介,例如经销商的分布状况,经销商大会的现场,经销商与厂家的对接系统;二是表达厂家对经销商的感谢,承认并肯定经销商为企业为市场乃至为行业所做出的贡献;三是以快速闪过的形式,播出部分有代表性经销商老板的面容和公司抬头,其余的经销商名单以背景的形式快速流过。还有,千万别犯傻地说某某经销商因为经销了本厂的××产品而赚了多少多少钱,这就又变成不折不扣的招商吹牛广告了。该广告片的播出媒体应考虑国家级的大台,例如中央电视台,若是播放在地方台,这对经销商的促进力就得要大打折扣了。

很多人把电视媒体看成是高端媒体,毕竟绝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没上过电视,经销商老板也是,对自己上电视,这也是件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往往来之不易的东西才是好东西,若是自己及公司的光辉形象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广告片中,那该是个多么大的荣耀?再加上广告片中强调出生产企业对经销商价值的承认和感谢,让经销商觉得,这个厂家是个有情有义的厂家,这归属感、荣誉感、自豪感油然而生。出于国人的报恩心理,自然会对该厂家的产品销售工有所侧重,相关市场工作的配合度也将有所提升。

除此以外,经销商的专题广告片还将起到以下效果:

(1)描述企业自身的实力,不一定仅仅通过描述企业自身,还可以从侧翼来进行,通过传播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经销商网络(若有国外经销商更佳),证明自己所拥有的强大经销商网络,从另外一个角度宣传企业实力。

(2)通过对现有经销商网络的宣传,突出其正面形象,吸引新的经销商加盟,或者是生产企业选择后备经销商打个基础,毕竟,经销商还是喜欢靠大树的,认为加入一个庞大的机构,赢利和稳定合作将更有保证。

(3)这种广告看起来针对受众小,只是给经销商看的,但内容别致,给观众留下的印象度会很高,对产品及企业亦具备一定的侧面宣传效果。

(4)在广告片中,给予重点突出镜头的经销商老板毕竟有限,这可作为刺激经销商的一种手段,把上镜头作为一种奖励手段,促使经销商配合市场工作,努力出量,争取上镜头的机会。

(5)生产企业投入电视广告,主要是为了鼓动消费者。其实,鼓动消费者这事难度比较大,投入也高,按照内部营销的理论,要想把产品卖好,得先把内部人先鼓动起来,这经销商也算是厂家的一分子,花些小投入,投放经销商专题广告,先把经销商鼓动起来。

投放广告,讲究个针对性和实际促动性,现在,对广大消费者,实在难以保证这两点,若是针对经销商,这两点应该有个基本的保证。再说,销售工作三大门槛,业务人员会不会卖,经销商愿不愿意卖,消费者愿不愿买,往往中间这个门槛是关键,为何不尝试一下?

为经销商制作内刊

厂商之间的合作,是离不开利益这个纽带的,这利益形式不仅仅只是单一的经济利益,还是感情利益、知识利益等多种形式。这里介绍一种建立知识利益的全新形式——为经销商制作内刊。

当前的经销商所面临的市场环境,远非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所能比。政府法规越来越严格,同行越来越多,竞争也就越来越激烈,消费者越来越挑剔,产品的淘汰速度越来越快,新产品的成活率也是越来越低。同时,经销商自身的规模也膨胀,所带来的各项管理问题也着实让经销商头疼不已。这些外面的经营问题和内部的管理问题,已成为阻碍经销商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所在,而经销商以前所积累的旧有知识和经验已不能解决这些新问题。所谓病万变,药亦万变。可是,这新知识从那里来呢?完全靠自己在实践中总结和摸索,这成本太高,风险也不小,直接的外来补充知识是个较为适宜的解决办法。

作为紧密的商业合作伙伴,这生产厂家也看到了这一点,现在,越来越多的厂家开始为经销商提供知识供应,希望能给予经销商这方面的帮助,但这在形式上,却有些问题。目前,厂家对经销商的知识供应,多以培训会的形式进行,并且,还是大多选在厂家召开全国经销商大会时,趁众经销商共聚一堂,请些老师过来,给众经销商们上课。但是,这种培训形式看起来是热闹,其实效果却不怎么样,因为人多,现场环境很难保证,并且,内容一般以老师对经销商的理解为主导,而不是完全以经销商的需求点为出发,内容的针对性和贴合度很难保证。以笔者的培训经验,这种上大课的培训知识有效留存率,一般仅为5%左右。再者,不论是市场经营问题还是内部管理问题,新的问题总是在不断发生的,但这种培训会,一年也就一两次,遇到的新问题没法得到及时的解决。

当然了,最有效的培训形式莫过于让老师深入到每一个经销商处,并且,对每个经销商都能进行这种针对性的培训,但是,这样下来的成本将是极其昂贵的,极少有厂家能承担得起。若是换做内刊的形式,以上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且成本低廉,绝大多数厂家都能承担得起。

1.内刊怎么做

经销商自行提出各类经营和管理问题,同时,厂家也可要求业务人员对经销商的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并收集问题,然后,将这些问题进行汇总整理,挑出其中有代表性和共性的问题点,交由相关专家进行分析,将分析结果和解决方案以文字的形式撰写出来,以月为单位,编写成刊物,印刷出版,寄送给经销商。

2.问题的收集

确保内容的贴合度,以经销商所关心的经营和管理问题为主,尤其是一些棘手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收集时,注意三个方面:一是问题的背景状况;二是问题点详细说明;三是已经采取过相关解决方案。

3.内容设计

内容主要分为企业、行业资讯和经销商知识两部分,建议企业、行业资讯内容量不要超过10%,因为内刊的主要读者是经销商,他们关心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运营水平,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可以说经销商关心什么问题,内刊就主要提供什么解决方案,出发点是经销商的角度,而不是厂家的角度。因为这是给经销商看的,不是给厂家人员看的,所以应该主要是针对经销商知识。

4.建议别放入较多较新的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是厂家最关注的,经销商关心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运营水平,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它们所关注的角度是不一样的。而且,企业提供较多较新的行业资讯给经销商,反而会促生他们的对比心理,如果这些行业资讯企业自己没有或没做到,会让经销商产生失落、抱怨甚至对抗的消极心理:“人家企业这么做,你为什么不这么做?”所以,要把重点放在经销商关心什么问题上,透过内刊提供解决方案,让经销商切切实实感受到企业是在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帮助自己提高管理水平。从而,把经销商的注意力集中到提升和现有企业的合作关系上来。

5.内刊的延伸利益

经销商内刊是企业为经销商制作的刊物,旨在向经销商提供知识输出,在产品利益的基础上,给经销商带来新的利益形式,避免厂商之间在单一产品利益形式下陷入无休止讨价还价的泥潭。企业的收益在于,通过第三方的形式,直接帮助经销商解决问题,间接向经销商传递企业经营思路,提高其对企业的服从性和依赖性,从而加重企业对经销商的掌控力。

同时,要求业务人员对经销商的公司现状进行观察和分析,也是锻炼业务人员对经销商的观察力和理解程度。

6.制作细节

为每位经销商单独印制封面,印上经销商的公司名称和老板的名称,体现出对经销商老板的尊敬。

每刊内刊的文字控制在三万字以内,此为最佳阅读量。

除了收集问题点,通过专家解答外,还可收集一些经销商的优秀经验和案例,撰写成文,刊登在内刊上。

定期安排专人有选择性地向经销商了解阅后反映,不断优化内容设计和编辑形式。

7.内刊的新用途

经销商内刊还可作为礼品,给那些有接触,但尚未有生意往来的经销商,作为前期接触手段,为后期的项目合作进行预热,且成本也很低。

厂家不应该只是产品的供应商,还可以作为经销商的知识供应商,形成复合利益形式,缓解单一产品利润不足的问题,增进厂商之间的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