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经销商还能怎么管
4538400000018

第18章 创新的经销商管理战略(5)

中国将在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次出现生产、供给过剩!如此大规模的商品积压和供给过剩,将使中国制造业出现一次空前的火并。这场火并最先由外贸型企业挑起事端,面对生存危机,预计将有越来越多的出口型企业开始把业务重心转向国内市场,他们会把大量原先用于出口的产品更加低价地向国内倾销。虽然出口转内销并不是个陌生的名词,但实际运行起来,所牵涉到的工作复杂程度,以及相关的经营风险,对于诸多长期习惯于外贸市场的企业来说,必将是场严酷的挑战。同时,国内企业为保住固有份额会起而反击,在这场大火并中,危害最大的应该是外贸出口类企业和部分规模、能力不足的中小企业,随后,很有可能出现企业兼并、倒闭,产业链重组、更替以及市场萧条等。

出口转内销的现状

作为长期习惯于外贸出口的企业来说,现在转向做国内市场,其自身的劣势是非常明显的:

(1)老板本身缺乏系统的内销运作思想,在思想上还是没能脱离做外贸的思维习惯。

(2)当前的产品设计和客户管理体系尚属于外销型,对国内市场的适应性差,且对国内市场错综复杂、不断出现的市场需求把握不够。

(3)缺乏相关的内销专业人才和营销体系。

(4)产品和企业没有品牌优势,更无渠道优势。

当前出口型企业常用的解决方案及实际效果:

1.打价格战

利用产能优势,或是客户抛单后的价格优势,直接放低价格,以此来争取市场。可这类价格战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加上产品本身与市场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一般也就是在初期还有些作用,难以持续起效。

2.直接抢客户

这些客户包括渠道客户(经销商),零售客户(零售终端),以超低价格或是结算的让步为条件,来争取客户。但即便是有足够多的优惠,也不见得就一定能找到客户。同时,也很容易被客户反控,进一步压价或是控制结算条件。

3.直接组建新部门

把那些原先负责外销的业务人员,经过短期培训后,让其来进行国内市场的开发。看起来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当前的人力资源,但是,外贸业务人员严重缺乏对国内的了解和运行技术,短期的培训也只能学些皮毛而已(有些外贸企业甚至连这些短期培训也不安排,直接转岗),难以保证其在新岗位上的工作有效性。

4.抢人

直接在内销型企业中挖掘相关的人才,组建新的内销部门。看起来效率高,但其中也蕴藏了诸多的安全隐患,一些业务油子会充分利用外贸企业转型期出现的诸多漏洞,大肆吞吃费用,中饱私囊。同时,企业高层也缺乏对内销市场及内销业务人员的管理体系和技术,难以做到有效管理。

5.直接展开市场活动

匆匆注册个新品牌,投放媒体广告及促销活动,试图在短期内启动市场。这种做法的结果往往是肉包子打狗,钱没少花,广告活动没少做,可市场就是不见动静。

问题的根源

1.在战略上,老板的思想意识没转过来,要么延续做外贸的思路,硬性切换。要么简单化看待国内市场,或是病急乱投医。

2.在战术上,缺乏前期的整体规划和相关的筹备工作。

具体建议及解决办法

其实,出口型企业在转向国内市场时,所采取的常规做法也不都是错误的,只不过在成本、风险、效率等方面存在些问题。当然了,在很多方面也还存在可以优化的空间。接下来,笔者按照整个业务流程,总结出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1.老板观念上的改变

这是一次创业,不是简单的业务转向,什么都得从零开始,在外贸方面的资源和所积累的经验,不见得都能运用在内销上,原先的产能优势得要做大调整,尤其是营销技术层面,更是要全部更新。同时,有几件不能做的事情首先要说明:

首先,别直接把外贸业务人员变成国内业务人员,即便是经过培训也不行。有些企业则更简单,直接把原先做外贸的业务人员直接赶到大街上去摆地摊做直销,老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样的做法不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销售问题,反而会导致员工军心涣散,丢了西瓜,连芝麻也没捡着。

其次,别直接在外部招聘熟悉内销市场的业务人员,尤其是业务管理人员。但可以先发布信息,先接触,先做储备,暂不正式进入公司。更要当心那种业务管理人员自带团队进来的情况,看起来是不错,整个团队一下都进来了,业务工作可马上开展了,但危险系数很高,来的很有可能不是帮你做国内市场的业务兵团,而是吃完就走的蝗虫兵团。

最后,别急着制定国内市场开发策略,更别直接开始抓客户,客户肯定要开发的,但总得有个规划。

2.制定规划

在自身并不是很了解国内市场的前提下,就别急着动手,而是先找些懂国内市场的人来介绍情况,出具初步的方案,具体可分成三个步骤:

首先,目前熟悉国内市场运作的咨询公司很多,花些咨询费,请熟悉国内市场的专家做个市场调研,再结合企业当前的现状,草拟市场运作方案。这个方案并不能直接用以现场实施,只是基本的指引和研究基础,作为大概的方向和思路。也就是说,这个花钱买来的咨询方案是看的,不是用的。

其次,再设法找些已经在做国内市场的相关同行企业,请他们对此方案进行一些可行性论证。这得需要领导自己亲自出马,通过自己的私人关系,态度客气点,请教相关的同行(哪怕对方的规模比自己小很多)。值得注意的是,在做内销时,存在许多危险的因素,别人已经吃过亏了,自己得要注意学习借鉴,免得交不必要的学费。

最后,企业再结合企业自身的一些实际情况,以及相关的可调动资源,对方案进行进一步研究。若有可能,再给那些已有接触的储备业务人员看看,征询些他们的意见,这些尚未正式入职的员工,必然会积极地表现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实际市场经验,往往收集到大量的实用建议。

3.多头出击

出口型企业转内销市场,最常见的操作思路就是开发各地区的经销商,用各经销商手中所掌握的渠道和终端资源,把产品推向市场。但是,开发及管理经销商的复杂性较高,且耗时较长,不能单指望这一条线,应多头出击,例如:

(1)争取成为国内同类企业的配套供应商。广西荔浦衣恋衣架公司,在外贸出口遭受打击后,及时转向,在浙江、宁波、诸暨等衬衫生产集中区域设立办事处,集中精力开发这些衬衫工厂对衣架的采购市场,单凭此一项,就转移四成的产能。很大程度地缓解了产能压力。目前,该公司已经开始面向国内市场开发礼品套装衣架系统,逐渐摆脱对外贸出口的依赖。

(2)同行的生产代工。内销商品和出口商品在总体上的品类区别不是很大,并且,在产品创新,品质控制等方面,外贸出口型企业还有着更多的优势。外贸企业最缺的是国内市场销售渠道,通过与国内同行合作,整合他们的内销优势,做到合作双赢。宁波绿茵礼品公司原先是一家专业生产节庆礼品的出口型企业,主要产品以圣诞节万圣节的年节用品为主,在2008年明显感受到外单量下降后,及时转向,利用自己的设计和产能优势,主动出击,联系国内专业生产元旦春节等年节用品的厂家,外包他们的设计部门和生产部门,迅速推出了春节系列年节装饰品系列,及时赶上了2009年的春节市场。接下来,绿茵公司又引导合作的同行企业,联合开发婚庆,寿辰等庆典类装饰品。

(3)大型连锁卖场的贴牌代工。越来越多的现代大型卖场开始建立自己的OEM事业部,自己开发商品,委托工厂生产,再利用自有的门店平台销售,尤其在生活必需品领域,例如卷纸、洗衣粉、洗涤剂等商品这种模式更加常见。目前,各大卖场都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负责此项业务,外贸企业可直接派员前往接洽。

(4)为区域性的大经销商做贴牌加工商。全国羊毛衫主要生产集中地——浙江濮院,在羊毛衫出口受阻后,当地的商会积极组织众企业开发国内市场,集中为各省会城市的大型经销商做贴牌,满足其自创品牌打区域市场的需要,很好的转移了外贸业务萎缩之后带来的产能压力。

以上这几条线同时推进,先来稳定当前局面,也是稳定员工的军心,同时,再另外分出一支队伍出来开发经销商。

4.经销商的开发

首先要定位,开发什么样的经销商,自己的产品与经销商之间的关联点是什么,采取哪类开发方式,笔者做了个结构分析,见下图(具体开发模式说明略):

5.经销商开发的执行性工作

第四步所提到的经销商开发,严格地来说是经销商接触。找到合适的经销商,先与其接触上,在正式合作的之前,先与之进行具体的推进和落实工作。这些具体工作是由谁来做呢,现有业务人员,还是新招的内销业务员?其实这两者都不太合适,有个更有效的方法可考虑选用,即是用经销商来开发经销商。可在当前有合作往来且较为熟悉的经销商老板中,选择几位出来,请他们作为公司的业务代表(在笔者曾操作的案例中,深圳某文具公司在转向国内市场时,即是采用此方案,聘请了六位经销商老板作为公司企业市场顾问,每位顾问安排一位内勤和一位随行助理,以前期接触的经销商资料为基础,以上门拜访、小型沟通会等多种形式,实施新经销商的具体开发工作,成果卓著),进行对潜在经销商的进一步接触和商洽工作。作为同行,他们更熟悉经销商的思维模式,沟通起来障碍少,有效性高,而企业自己的原有外贸业务人员,则作为助理的形式,跟随在其左右,一方面是为安全考虑,同时也能发挥外貌业务人员在产品专业方面的优势。

6.业务管理体系谁来设计

根据实际的经销商开发和市场运行情况,再来设计业务管理体系。千万别先设计管理体系,再依照此体系来开发和管理市场,这样次序就反了。同时,这个阶段可初步招聘些熟悉内销市场的业务人员到公司里来。他们来此可不是直接下市场跑业务的,而是做管理体系的设计的,此工作可依照前期咨询公司所制定的大概框架,结合前期实际的市场启动状况,由新招的内销业务人员做具体的细节设计。切记,新招来的业务人员可以做管理体系设计,可以给原有的外贸业务上课做培训,但不能直接让他们下市场。

7.样板市场的确立和业务团队及体系的确立

做市场一定是以点带面的。一口气抓好全国市场几乎是不可能的,但集中精力做好特定的几个市场还是可能的。这几个点将成为企业的样板经销商,以此作为促进其他经销商的工具,以及作为招商时的示范点所在。河南上虞的优佳纸品集团,在全国划分了十二个大区,每个大区里设立一个样板经销商,重点照顾重点投入,当该经销商的市场业绩以及经销商老板的信心达到一定程度后,将其周边的三百公里内的经销商和意向性经销商召集起来,以现场会的形式展示厂商合作及市场推进收益,促动其他经销商加大重视程度。

企业原有的外贸型业务员和后招的内销型业务进行混编,以新制定的业务管理体系为工作标准,开始下市场(早先的经销商老板作为企业开发只是阶段性行为),经过市场实际验证,进行优选和淘汰,直至初步确定业务团队。

总而言之,外贸型企业在对国内市场及渠道不熟悉的情况下,直接转向国内市场,风险和有效性可想而知。建议在全面转向国内市场前,抛开原有的外贸操作习惯,多做些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工作,做好筹备,制订出自己的国内市场开发计划出来。同时,即便是当前外贸业务正常的企业,也要未雨绸缪,提前准备国内市场的启动策略,并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真正意义上实现两条腿走路。

金融危机下的经销商管理策略

自从金融危机一出现,厂家和经销商都开始紧张。厂家担心的是经销商捂紧钱袋子,不肯打款,不肯按计划的进行市场投入,更担心某些实力弱的经销商受不了金融风暴的打击而关门歇业,那自己在当地的市场可就算前功尽弃了。而这时经销商,同样也在担心厂家能不能挺过金融危机,会不会减少市场投入,以前承诺的那些政策还会不会兑现,自己为厂家垫付的那些费用是否还能足额拿回来,库存的那些问题产品还是否能及时处理,甚至,经销商们还会担心厂家会不会因此关门破产,毕竟,每一个厂家的突然倒闭,都或多或少地带死一群经销商……

从厂家来说,在这个节骨眼上,经销商群体若是出现集体反水,降低与厂家的合作等级,拒不服从市场管理等等状况,无疑是雪上加霜,所以,在当前的环境下,如何稳定经销商群体,以及确保厂商合作关系的持续,则成为当前环境下的厂家老板所要考虑的重点所在了,那么,如何来确保经销商合作关系稳定,笔者作为一名经销商,就从经销商的角度谈几点看法。

1.厂家对经销商的态度

作为厂家,首先要做的就是表态度,即厂家老板面对经销商群体表明对金融危机来袭的态度,以及一些相关的应对措施。这个表态的工作,在成本方面花费不了多少钱,在可执行性方面简单易行。作为经销商来说,在遭遇金融危机后,他们首先要看到厂家对此是个什么样的态度。

那么,厂家老板具体要向经销商群体表达哪些内容呢,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首先理性看待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不是什么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而只是市场经济活动中,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以前有,今后也还会有。尤其要强调,金融危机只是阶段性市场操作难度加大,但不会导致市场整体性的崩溃或是需求消亡。并且,通过渡过这次金融危机,还将会为今后的其他类型市场危机积累经验和应对策略。

(2)理性看待金融危机出现导致的市场需求异动

金融危机的出现,必然会影响现行的市场需求和运行规律,从而导致新需求和新规律的出现,例如金融危机会导致农村消费者数量的增加,新型农村消费者的出现,城市化建设转由乡镇建设,政府优惠性政策的持续出台等等。冷静对待,提早分析,这其中蕴藏了许多新的商业机会和市场需求。

(3)金融危机与竞争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