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巴菲特投资策略全书
4517000000007

第7章 巴菲特投资思想的形成(6)

对巴非特退出纺织业进入保险业的时间是有争议的,实际上,他只不过是改变了公司经营的商品类型。保险公司与纺织公司一样,电是在销售种商品--一种无形商品。保险公司的商品是标准化的,能被任何人效仿。保险公司之间没有能够用来互相区分的商标、专利权、地区或原材料上的优势。保险公司容易注册,保险费率也是公开的。一般来说,一个保险公司最大的特电就是它的成员。管理者个人的努力对一个保险公司的业绩表现有着巨大的影响。

60年代后期,保险业是个相当赚钱的行业,1967年,国民赔偿公司收取了1680万美元的保险费,从中获得了160万美元的税后利润。到1968年,保险费收入增至2000万美元,税后利润达到220万美元。巴菲特早期经营保险业的成功促使他大胆在这个行业大阵营。整个70年代,巴菲特一共购买了3家保险公司,并另外组建了5家保险公司。

尽管势头良好,巴菲特却一直居安思危。70年代后期,巴菲特开始对保险公司的业务产生了一些忧虑。某些他不能直接控制的因素开始影响成本。尽管物价指数每年只增长3%,但医疗及汽车修理费每年增长9%。而且,法庭诉讼中判给原告的赔偿费和保险公司必须支付的赔偿费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巴非特估计经营成本每月要增加大约一个百分点。按此计算,除非保险费率相应的增长,否则,保险业务的经营利润必然会萎缩。

但事实却正好相反,保险费率不但没有增长,反而下跌了。在商晶经营中,低价格是获取市场份额的种竞争策略。巴菲特注意到,有些公司宁愿以低于经营成本的价格出售保险单也不愿冒失去市场份额的风险。显然,他们在赌保险费率会上涨,从而能重新获得利润,以丰补歉,抵消先前的损失。巴菲特的常识阻止它采用无利可图的方式发展柏克夏公司的保险业。

巴菲特并不看重柏克夏公司保险公司的业务总量。对巴菲特来说,他可能在某年签发五倍于前一年或者只是前年十五分之一的保单业务。他当然希望总能获得大量的保险业务,但前提条件是价格要合理。如果价格过低,他宁愿发行少量的保单。巴菲特的这种保险业务经营哲学是从国民赔偿公司创始人杰克·林沃特那里学来的。柏克夏公司的保险业务一直没有偏离过这一原则。

巴菲特认为,柏克复公司保险业务的戏剧性变动并不是由柏克夏公司保险公司自己造成的,而是其他保险公司恶性竞争的行为所造成的。当保险公司为了竞争,纷纷以低于预期成本出售保单时,客户便见利思迁,离开柏克夏公司保险公司。然而,当许多保险公可因为害怕现期的损失而从市场上退出时,柏克夏公司保险公司却坚守其职。当然,柏克夏公司保险公司仍坚持“价格合理”原则。巴菲特的经营之道像一个稳定器。巴菲特自己则认为,“我们在保险业务供给短缺时大幅度增加保单业务。当然我们并非只是为了稳定保险业才遵循这个策略,我们遵循它是因为我们相信这是最明智也是最赚钱的经营之道。”

90年代,残酷的价格竞争、持续的保险损失以及微薄的投资收益共同描绘了一幅保险行业岌岌可危的图景。巴菲特继续把财务稳健和财政责任作为柏克夏·哈萨威公司保险公司的经营特色。柏克夏·哈萨威公司坚实的财政实力使它的保险业务鹤立于同业公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巴菲特赋予柏克夏·哈萨威公司保险公司财务坚实、诚信的做法创造了一种只有商品经营中才具有的特许权。

诚然,在最近十年来,柏克夏·哈萨威公司保险公司也经历了不少痛苦。巴菲特本人也承担了保险业务经营失误相应的责任。但他的投资经验和实践常识使柏克夏公司的股东一直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

(三)经营非保险业

柏克夏公司以控股公司而知名。除拥有多家保险公司以外,还拥有一家报社、一家糖果公司,一个家俱店,一个珠宝店、一家百利全书出版社、一家真空吸尘器商店和一家制作兼分销制服的公司。

巴菲特如何获取这些不同生意的故事本身就很有意思。这些故事非常有助于启发我们探究巴菲特评价公司的独特方法。巴菲特对全资公司、具有控股权的公司以及购买小部分股权的公司所采用的评价标准是相同的。拥有这些公司还为巴菲特提供了评价企业经营质量现状与前景的第一手资料,这对巴菲特后来的选股决策至关重要。

1.收购蓝筹印花公司

早在收购柏克夏纺织公司不久,巴菲特就着手收购了一家名为多角化零售的控股公司,这家公司还拥有巴尔的摩一家百货店和一家服装连锁店的零售店,当时,巴菲特以低于账面价值的价格买下了这家公司,而且这两家公司还拥有一流的管理人才。但后来由于经济衰退陷入困境,正如结束纺织业投资那样,巴菲特卖掉了百货店,1987年又卖掉了女士服装连锁店。虽然受到,这个挫折,但是购买零售控股公司又使巴菲特遇到了新的发展机遇。

多角化零售公司拥有一家名叫蓝筹印花的公司,它提供超级市场和加油站换取商品的赠券,这种印花被收集在本于里,以用求兑换商品,为了购买所需赠品,那些超级市场和加油站设立了一笔款项或一些流动资金交由蓝筹印花公司管理,这等于是个资金的蓄水池。在60年代末,该公司未兑现的印花达6000万美元,也代表该公司拥有6000万美元可供调度的流动资金,这对巴菲特收购其他企业很有帮助。

柏克盟公司和巴菲特自己从60年代末期起就开始购买蓝筹印花公司的股票。在多角化零售公司和柏克夏公司合并之后,柏克夏公司成了蓝筹印花公司的大股东。1953年,两家公司正式合并,柏克夏公司取得了蓝筹印花公司的全部股权。

2.喜诗糖果公司

蓝筹印花公司在1972年买下了美国西岸一家盒装巧克力制造商和糖果店,名叫喜诗糖果店,当时以2500万美元成交。这家糖果店由查克·赫金斯长期负责经营,素以产品品质和对顾客的服务着称。至90年代,其规模已发展到经营225家糖果店,每年能监督22(30万磅糖果的生产和行销。1993年其销售额达2.01亿美元,并产生了2430万美元的净利润。

喜诗糖果公司长期不俗的经营业绩应归功于查克·哈金斯。自从被蓝筹印花公司收购后,哈金斯仍然负责公司的管理工作哈金斯目前负责了225家糖果店的经营和每年2700万磅糖果生产和分销工作。1993年,喜诗糖果公司的收入为2.01亿美元,上交柏克夏公司2430万美元。鉴于当时美国巧克力消费处于低谷时期,这个成绩相当优秀。喜诗糖果公司的成功主要基于两个因素: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

1982年,曾有人向巴菲特开价1.25亿美元想买下喜诗糖果店,虽然这是1972年买入该店时原价的5倍,价格非常诱人,但巴菲特拒绝将其出售。因为,巴菲特很清楚喜诗糖果店的价值。在过去的11年中,喜诗糖果店回馈给柏克夏·哈萨威公司2.12亿美元的税后盈余,在同一时期,喜诗总共提拨了4400万美元的资本支出,扣掉折旧和摊销费用,约3900万美元。

3.《布法罗新闻报》

与喜诗糖果公司一样,《布法罗新闻报》(Buiffalo News)也是通过蓝筹印花公司加盟柏克夏公司阵营的。1977年,蓝筹日1花公司出资,3300万美元从爱德华兹·巴特勒女士手中购买了《布法罗新闻报》。巴菲特小时候就曾与他童年时代的伙伴编辑了一份名叫《马仔精选》的赛马内情通报。当时,他只能梦想拥有一份重要的都市新闻报纸。今天,巴非特炫耀《布法罗新闻报》的成功就像一个骄傲的父亲夸耀子女的成功一样。他的确有理由自豪。渗透率和新闻度是用来衡量新闻报纸成功的两个统计指标。渗透率是指在当地居民中购买某报纸的百分比。如果按渗透率来评价。《布法罗新闻报》是都市新闻报纸中的第一大报。新闻度是指报纸版面用于新闻而非广告的比例。1990年,《布法罗新闻报》的新闻度达到了52.3%,这使《市法罗新闻报》成为全美最“富于新闻”的报纸。

新闻度与净收益密符不可分。一份新闻度高的报纸会吸引类型更为广泛的读者,从而提高市场渗透率。而渗透率高又会成为一种更有价值的商业广告媒介。加上《布法罗新闻报》一直保持低成本,因而能够承量把一半的版面用于新闻报道的非常规做法。

《布法罗新闻报》成功的一半应归功于编辑默里·赖特与出版人斯坦·利普瑟。自从蓝筹印花公司购买下该报以及后来蓝筹印花公司又被柏克夏公司收购以来,他们一人一直在《布法罗新闻报》主事。斯坦·利普瑟与默里·赖特令人钦佩,因为是他们把《布法罗新闻报》发展成了报业中的佼佼者。

4.内布拉斯加家俱店

座落在奥玛哈市的内市拉斯加家俱店是全美国最大的家庭用品商店。1983年,柏克夏公司收购了该家俱店90%的股份,余下10%留给那些继续管理家俱店生意的原家俱店家族成员。路易·布兰肯继续担任总裁职务,他的三个儿子--罗、艾瑞和史蒂夫都为公司的成功做出了贡献。路易的母亲罗新·布兰肯,既是家庭的女家长又兼家俱店的董事长,人们常亲切称她为布女士。她在1937年以50D美元的资本创建了这个家俱店。巴菲特收购该家俱店时,布女士已经九十岁高龄,但仍然每周工作七天。

从创办家俱店的第一天起,布女士的营销策略就是“价格便宜、实话实说”。巴菲特收购她的家俱店时,这家营业面积20000平方尺的商店每年的销售额为1亿美元。十年之后,年销售额增至2.09亿美元,属于柏克夏·哈萨威公可的税后利润份额为7800万美元。

有趣的是,内布拉斯加家俱店的销售增长比奥玛哈市的人口增长还快。当布兰肯家俱店的年销售额达到4400万美元时,巴菲特猜想,这家家俱店似乎已经抢到了奥玛哈市所有的生意。那么家俱店怎样才能继续增长呢?显然需要扩大它的营销范围。几年前,一份来自130英里以外的德莫勒斯市的消费者调查报告表明,在该市20家家俱零售商中,布兰肯的内布拉斯加家俱店受消费者欢迎的程度评为第三名。

5.斯柯特一费特泽公司

斯柯特一费特泽公司(scott & Fetzer)经营十七种业务,拥有好几种一流的产品,包括柯尔比真空吸尘器、百科全书、韦恩燃烧炉、矿井用公用水泵及污水泵、坎普贝·霍斯费尔德空气压缩机、气动工具和喷漆系统等,年销售额7亿美元。公司的总部设在俄亥俄州的西湖,由拉尔夫·斯克伊管理。

柏克夏公司收购斯柯特一费特泽公司时,巴菲特把它分成三个分部--柯尔比真空吸尘器、百科全书和斯柯特·费特泽制造公司,三个分部均由托尔夫·斯克伊掌管。

1986年1月,巴菲特花了3.15亿美元的现金收购了斯柯特一费特泽公司,这是柏克夏公司最大的公司收购业务之一。这次收购的结果之好甚至超出了巴菲特本人最乐观的期望。目前,斯柯特一费特泽公司三个分部的收入大约占柏克夏公司非保险业收入的35%。

1992年,斯柯特·费特泽公司创造了1.1亿美元的税前收人。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公司是运用1.16亿美元的权益资本和极少量的债务赚取这一收益的。巴菲特认为,如果按净资产收益率排序,斯柯特一费特泽公司可以轻而易举地排在《幸福》杂志500家公司的前列。在过去的七年中。斯柯特一费特泽公司成功地减少了在固定资产及存货上的投资,并且,在增加收入的同时,还把比它收人还多的财富分配回了柏克夏公司。柏克夏公司通过购买斯柯特一费特泽公司赚取了大量的利润。巴菲特认为这笔投资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拉尔夫·斯克伊领导有方。

6.吉利鞋业公司

巴菲特喜欢用现金购买公司。不过在柏克夏公司得到的内在价值可以抵得上它所放弃的价值的情况下,巴菲特偶尔也会通过发行柏克夏公司股票来交换另一家公司的股权。1993年秋,柏克夏公司发行了25221股(价值4.2亿美元)股票购买了吉利鞋业公司,从而扩大了自己在鞋业经营上的投资。

立足于缅因州的吉利鞋业公司是全美最大的独资鞋类制造商。由于柏克夏公司在购买布朗鞋业公司方面的成功,因此,巴菲特熟悉了鞋业经营。巴菲特认为,吉利鞋业公司是柏克夏公司所欣赏的郡种公司。该公司有一份长期获利的历史记录。巴菲特宣称,吉利鞋业公司具有一种独特的特许经营权,吉利的新英格兰鞋类制品包括着名的鹿皮和船形鞋。最后,巴菲特赞同吉利鞋业公司注重长期日标的经营管理哲学。巴菲特表示他既可以用现金也可以用股票来收购吉利鞋业公司,之所以采取股票交换力式是因为吉利鞋业公司的股东想得到柏克夏公司的股票。

(四)出色的股票投资

在整个70至80年代里,值得一提的还有巴菲特的股票投资,1971年,柏克夏公司所投资的股票总数为1170万美元,1975年,市价总值增加到了3900万元,而同期,由于空头市场降临,一批年轻基金经理人都纷纷减仓,只把手头上21%的资金投入到价格极低的股市里。到1978年底,柏克复所拥有的股票,市价总值已达2.2亿美元,和一笔价值高达8700万平均的未实现收益。在这三年中,道·琼斯工业指数从852点下跌到了805点,而柏克夏公司却照样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在普通股上的投资,已实现与未实现的获利为1.12亿美元。

1973年开始,柏克夏公司着手投资1000万美元于华盛顿邮报,至1977年,投资额增加了三倍,70年代末期至1986年,购入首都/美国广播公司。1978年以2380万美元收购了GEICO的保险公司。这时巴菲特有三分之二的资产集中在金融和周期性消费产业这两种产业团体上。

1980年柏克夏公司的投资组合中超过500万美元的企业有18家之多,除了广告、广播、保险以及出版公司外,还拥有底特律全国银行、通用食品公司、美国铝业公司、凯塞铝业化学公司、克里夫兰--克里夫钢铁公司、吾尔渥斯零售企业、平克顿服务公司和雷诺烟草公司等,几乎除了资本财务、能源、科技和公用事业之外的各个主要工业集团,都有巴菲特的股票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