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军事战争未解之谜
4516900000013

第13章 现代战争之谜(3)

1939年3月15日,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全境。23日又占领立啕宛滨海城市默麦尔。4月3日下达旨在消灭波兰的白色方案。5月22日又签订《德国意大利军事同盟条约》。1939年8月中旬,苏联的国际处境十分险恶。日本继1938年在中苏边境张鼓峰挑起反苏武装冲突后,1939年5月-8月又在中蒙边境诺门坎地区向苏联、蒙古军队发动大规模进攻。苏联在4月-8月多次主动采取动同英、法在莫斯科举行关于缔结互助条约和军事协定的谈判,争取建立反侵略的统一战线。但英、法仍奉行绥靖政策,无意与苏联合作。与此同时,英国同德国进行一系列秘密谈判,力求实现英、德合作,把战火引向苏联。在这种情况下,苏联也采取措施调整同德国的关系。斯大林于8月21日接受希特勒提出的立即缔结互不侵犯条约的要求。8月23日苏联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有效期10年。条约规定,缔约双方彼此互不使用武力,任何一方将不参加直接或间接反对他方的国家集团;当一方受到第三国进攻时,另一方不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就彼此有关问题,密切接触,交换情报;和平解决相互间的一切争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公布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该条约的签订使苏联得以暂时置身于战火之外。但条约签订不到两年,德国在西线得手后,于1941年6月22日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

1946年5月30日,英国《曼彻斯特卫报》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附有一项秘密议定书,而且对其内容予以了披露。文章发表后,立即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强烈震动,苏联当局当即予以了反驳。

的确,在苏联的公开出版物中至今尚未见到有关《苏德条约》的秘密附属议定书。收入《苏联对外政策文件汇编》第四卷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没有涉及秘密附属议定书的条款。鲍爵姆金领导编写的《外交史》第三卷和维戈兹基等人编著的《外交史》第三卷也只字未提秘密附属议定书。阿赫塔姆江等人的《苏联军事百科全书》在谈到《苏德条约》时对秘密议定书没有提及。萨姆索诺夫主编的《苏联简史》也持同样说法。曾参与1940年苏德谈判的别列日柯夫在其回忆录中不仅没有提《苏德条约》附有秘密议定书,而且认为:“对1939年苏德条约问题,虚假报道堆积如山。”1948年2月,苏联情报局在题为《揭破历史捏造者(历史事实考证)》的文件中对英、美单方面公布德国外交文件予以反对。德波林主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引用了1939年8月24日苏联《消息报》所发表的《苏德条约》的条款,不但对秘密附属议定书一点儿也没提到,而且批评说:“资产阶级世界有人陷于伪造的泥潭而不能自拔,继续就条约和苏联的目的撒谎。”

但是,不少西方学者推测1939年《苏德条约》附有秘密议定书。例如原纳粹德国上将蒂佩尔斯基希在其《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一书中叙述了关于希特勒将部分波兰领土划给苏联、对与苏联接壤的东欧小国不表示兴趣的问题,他实际上谈到了西方国家公布的《苏德条约》的秘密议定书的一些内容。美国学者威兼·夏伊勒在其名著《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中还对《苏德条约》的秘密附属议定书的主要内容予以列举。法国当代著名史学家让·巴蒂斯特·迪罗塞尔在其《外交史》中断言:

《大战前夕,1939年》一书载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议定书的主要条款。

英国学者艾伯特·西顿在其《苏德战争,1941-1945年》一书也有《苏德条约》附有一份草率拟就、措辞模棱两可的秘密议定书的叙述。

另外,史学界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认识、动机、责任、性质和后果等许多方面都有不同的观点。

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性质问题,大致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绥靖”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苏联与德国缔结条约是真正的祸水西引,实行了比英法更甚的绥靖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慕尼黑协定》并无本质区别,都是欧洲大战前夕绥靖政策的典型表现,或者说苏德条约是继英法之后苏联掀起的又一个绥靖高潮。第二,“革命妥协”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打破帝国主义包围,粉碎帝国主义阴谋的革命妥协,它与列宁主义的外交原则:既考虑苏联的国家利益又考虑全世界进步人类的利益是不相违背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苏联外交利用帝国主义营垒的矛盾,取得有利的国际环境的一大胜利。第三,“分赃”说。他们认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一份地地道道的大国宰割小国的预分赃合同。

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后果问题,史学界争论更大,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第一,“有利”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争取了对苏联较为有利的国际环《苏德条约》存在着无可争议的秘密议定书。奥地利的布劳恩塔尔也对《苏德条约》附有秘密议定书的说法持肯定态度。英国著名学者阿诺德·托因比等人编的境,使苏联赢得了为战胜侵略者所必需的22个月的时间,并使日本在国际上更加陷人孤立,对苏联人民及世界反法西斯的国家和人民更有利。第二,“利大于弊”说。有学者撰写文章说:我们既要看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积极作用,又要如实地分析客观存在的消极后果。但是两相比较,权衡利弊得失,尽管条约给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以及苏联本身曾经暂带来一些消极的后果,但……积极的作用是根本的,主导的。第三,“弊大于利”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尽管《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为苏联赢得了一年多的备战时间,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它由此带来的后果也是严重的。如“客观上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野心”,“大大损害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威信”,“给国际共运造成了分裂,损害了各国党的威信,破坏了开始形成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使自己丧失警惕,使苏联在卫国战争初期遭受了极其严重的损失”。第四,“不利”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消极作用很大,理由是:“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苏联的手脚,不利于充分利用帝国主义矛盾,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推迟世界大战的爆发。并且,《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模糊了苏联和世界人民的认识,不利于推动世界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斗争。

这样,有关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一系列问题就成了史学界争议的一个热点。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正确评价战前国际关系、深入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巴巴罗萨”空战战果之谜

“巴巴罗萨”的意思是“红胡子”。“红胡子”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绰号。腓特烈是崇尚扩张侵略的家伙,他曾六次人侵意大利,并指挥十字军东侵。穷兵黩武的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就极力效仿“红胡子”,妄图称霸世界。

1940年12月,希特勒在极其绝密的情况下策划了一份代号为“巴巴罗萨”的计划--即进攻苏联的作战计划。希特勒想像“红胡子”一样,以闪电战的方式突然袭击苏联,打垮苏联。

为了迷惑苏联人的注意力,希特勒故意制造了种种假象,散布谣言。他把他的部队东移说成是要进攻英国。为此,德国出版了许多英国地图,军队里都配备了英语翻译,甚至还制定了进攻向英国登陆的所谓“鲨鱼”和“鱼叉”计划。

在这些谣言和假象的掩护下,5月下旬,德国铁道部门每24小时开出100列军车,在短短的两星期内有47个德军师,其中包括28个坦克师和摩托师被运往德苏边境。

与此同时,德国却仍和苏联保持着正常的贸易关系。满载着苏联粮食、石油、矿石和各种物资的火车,仍源源不断地运往整个苏联都被蒙骗了。6月14日,苏联塔斯社发布一则消息:

“根据苏联方面的材料,德国和苏联一样,始终不渝地遵守着《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因此,苏联人士认为,关于德国打算撕毁条约准备进攻苏联的一些传说是毫无根据的……”

就在同一天,希特勒和他的军事首领召开了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军事会议,布置了全面进攻苏联的最后细节。

6月21日中午,斯大林接到了苏联边境的一系列报告:在西北边境,德军拆去了他们自己设置的铁丝网;在布格河西岸,德军的发动机声音突然增高;在边境一些地方,似乎出现伪装的士兵……

这些异常情况源源不断地汇报给统帅部。

苏军统帅部认为这是希特勒想用激怒苏军的办法来破坏互不侵犯条约,寻找进攻的借口。统帅部命令莫斯科的防空高射炮部队就位,但只需做好75%的战斗准备。

下午5点时,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建议前线部队进入全面战斗准备,随时待命,但统帅部未接受他的提议。这一天的夜晚,是苏联一年中最短的仲夏之夜。苏军俱乐部里,官兵们正载歌载舞欢度美丽的夏夜。

边境上德军的情况越来越异常,情报人员向指挥官汇报,但指挥官没有放在心上,官兵们仍沉浸在欢乐中。

突然,苏兵的通讯联络的线路中断了……

在德军的阵地上,6000门大炮和300万德国士兵在等待着进攻的命令。

凌晨3时,太阳从东方徐徐升起,大地一片寂静。突然,

“轰隆隆,轰隆隆!”的炮声振耳欲聋,千万发炮弹飞向苏联边界。与此同时,2000架轰炸机压向苏联边境,炸弹如雨点般落在苏联的大地上。

成千上万的苏联官兵在睡梦中死去了,上百架苏联飞机还未起飞就被击毁了……

这次突然袭击希特勒总共出动了190个师,3700辆坦克,4900架飞机,47000门大炮和190艘战舰。全军分三路向苏联进攻:北路攻打苏联波罗的海沿岸和列宁格勒;中路指向莫斯科,妄图占领苏联的心脏,使苏联陷入瘫痪;南路夺取苏联的“粮仓”乌克兰。突袭使苏联空军蒙受了巨大损失,那么在“巴巴罗萨”空战中损失的飞机到底有多少?战争狂人们一向目空一切,好大喜功,纳粹头子希特勒更是其中的“典范”,在公开“巴巴罗萨”空战的结果时,希特勒与斯大林也唱起了对台戏。

这必然是个不小的数目。据德军4个航空队向德国空军总司令赫尔曼·戈林报告说:德国空军轰炸机炸毁了来不及起飞的苏军飞机1489架。此外,德军战斗机及高炮部队击落了苏联升空的飞机322架,共计1811架。德军自己也不敢相信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竟能获得如此的战绩。与此同时,戈林密令空军总司令部的军官们分别到各个已被占领的苏军机场,依据飞机残骸进行一次统计调查。调査进行得很快,一份秘密调査报告呈送至戈林面前:“巴巴罗萨”空战的战果不止1811架,而是2000架以上。报告说,准确的数字已无法核实清楚,但肯定在2000架以上。

因为戈林没有对此事展开进一步深人调查,所以人们都对此战果的报道持怀疑态度。而且,在“巴巴罗萨”空战以后,苏联空军并没有公布损失飞机的数字。战争结束以后,苏联国防部出版社发行了六卷本的《苏联伟大卫国战争史》。该书称,苏联空军在“巴巴罗萨”空战的第一天损失飞机1200架,其中单在地面上被炸毁的就有800架。

苏联与德国公布的数字相差非常多,竟达600架-800架,这差不多是一个中等国家整个空军的实力,令人奇怪的是,苏、德双方对于升空后被击落400架飞机的数字,统计出来的结果是相同的。数字的出人在于地面飞机的损失,而地面飞机的损失数字说什么也比空中击落飞机数字易于统计。

斯大林在当天早晨曾命令西部军区将所有飞机均加以伪装。但是斯大林的命令并没有得到执行。苏联空军的新旧飞机均未加任何隐蔽,整整齐齐地排列在跑道上,就像接受阅兵似的。大部分飞机来不及升空便被炸毁了。

尽管在这场偷袭战里,被炸毁的飞机到底有多少还是不得而知,但让我们欣慰的是:1941年7月3日,斯大林向苏联人民发表广播演说,号召全体苏联人民团结起来,全力以赴同希特勒法西斯做殊死的斗争。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开始了。希特勒的“美梦”破灭了。

敦刻尔克大撤退之谜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1940年5月26日至6月4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重大失败的英国军队、法国和比利时部分军队于敦刻尔克地域(法国)向英国实施的战略撤退。

勋爵不想让麾下的几十万精兵强将去为法国人陪葬,乘德军尚未封闭包围线的时机,他下令迅速实施代号为“发电机”的撤退行动。40万联军官兵且战且退,最后全部聚集到了敦刻尔克海滩。而此时德国军队从南、北、东三个方向向海滩步1940年5月的法兰西,阳光明媚,绿草如茵。西线英法联军和德军相互对峙长达8个月之久,双方一枪未发,战争似乎已成为遥远的过去。就在大家均以为“静默战争”将持续下去时,一场闪击战的风暴却骤然降临。

5月10日早晨,134个德国师在3000多辆坦克的引导下,向着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全线猛扑过来,德军的主攻方向选在了马其诺防线的北端--曾被视为是坦克无法通过的陡峭而森林密布的阿登山区。这让英法联军大为惊愕。仅仅十多天工夫,德国的装甲部队就横贯法国大陆,直插英吉利海峡岸边,将北面的英法联军主力完全隔断在比利时境内。灾难来得如此突然,整个法国就像一只被戳破的气球,陷于惊恐和瘫痪之中。英国远征军司令戈特步紧逼,德军最近的坦克离这个港口仅10英里,西面的英吉利海峡成为联军绝处逢生的惟一希望。就在这时,德军却接到了希特勒亲自下达的停止前进命令。

英国政府趁机紧急调集了所有能抽调的军舰和民船,无数业余水手和私人船主也应召而来,他们驾着驳船、货轮、汽艇、渔船,甚至花花绿绿的游艇,冒德国飞机、潜艇和大炮的打击,往返穿梭于海峡之间,将一批批联军官兵送回到英国本土。从5月26日到6月4日,短短10天时间,这支前所未有的“敦刻尔克舰队”把35万大军从死亡陷阱中拯救出来,为盟军日后的反攻保存了大量的有生力量,创造了二战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

战后,历史学家一致认为,敦刻尔克大撤退之所以取得惊人的成功,主要应归功于被视为二战初期“德国最大的失误”的那道“停止前进”的奇怪命令。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战争狂人停止了侵略的步伐,是希特勒的失误?还是他心慈手软?还是上帝的安排呢?历史学家和纳粹的将军们各有解释,众说纷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