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军事战争未解之谜
4516900000012

第12章 现代战争之谜(2)

守军在“孤军营”中被羁押了三年多。后来日本方面声称允许释放这些士兵,但条件是解除武装并以难民的身份离开上海。谢晋元拒绝了这些条件,并于其后多次拒绝了中华民国维新政府(1938-1940年)及汪精卫政权(1940-1945年)的劝降。为此谢晋元于1941年4月24日凌晨5点被已由汪伪政权收买的郝鼎诚等四名士兵刺杀身亡。共有超过10万人参加了他的葬礼,而三天内拥进孤军军营瞻仰其遗体的共达二十五万人次。谢晋元死后被追赠少将军衔。

曰本偷袭珍珠港后,日军占领了上海公共租界,并俘获了这些士兵。他们分别被遣送至杭州、孝陵卫及光华门(南京)做苦役,还有一部分留在南京老虎桥监狱拘押。部分被送至孝陵卫及光华门的士兵于1942年11月逃脱,其中一部分又在重庆重新归队,另一部分就近参加游击队。另外三十六名官兵被押至新几内亚作苦工。1945年,他们看到日军垂头丧气,整天酗酒,才知道日本战败,反过来把日军抓起来当了俘虏。

战后约一百名该营战士回到上海在四行仓库搭棚为谢晋元守灵。国共内战爆发后他们大多不愿再战而复员。之后他们中的一些包括女童子军杨惠敏随中华民国政府撤退到台湾,那些留在中国大陆的士兵因为是国民党士兵而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不公正待遇。

影响

谢晋元的遗体被埋葬在其孤军营宿舍门前的小花园内。1947年上海市政府;将上海北火车站到四行仓库的那条路改名为晋元路,将与孤军营一墙之隔的胶州公园改名为晋元公园,并将附近一所中学改名为晋元中学。

1983年4月16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在虹桥万国公墓重建其陵墓,“表彰他‘参加抗日,为国捐躯’的光辉业绩”。1986年谢晋元的家乡广东蕉岭为其树立纪念碑,将其母校改名为“晋元中学”。

四行仓库经过改建后现今仍然存在,部分空间被改为纪念馆用来纪念四行仓库保卫战。展览厅开放时间是每周五的下午1:30-4:00。其大部分仍被用作仓库归属上海百联集团,甚至在三楼还有一家保龄球馆。

1938年八百壮士的事迹被拍成同名黑白电影,1976年又于台湾拍摄了彩色同名电影(由林青霞扮演女童军杨慧敏)。

2005年为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中国电信发行了一套主题电话卡,其中一张为四行仓库。由杨慧敏送人四行仓库的那面旗现存于台北市国军历史博物馆。

希特勒血洗冲锋队之谜

在希特勒纳粹党的历史上,冲锋队占有重要的一页。那么,希特勒为何要血洗冲锋队呢?

这要首先从冲锋队头子罗姆说起。罗姆体格强壮,生性好斗,是一个老牌的纳粹党徒,早年纠集第一批纳粹党打手横行霸道。由于罗姆当时的合法身份是慕尼黑陆军第七军区参谋部上尉参谋,所以对希特勒及纳粹党在慕尼黑的活动提供了有效的保护,可以说,罗姆是纳粹党的有功之臣,是希特勒在纳粹早期的亲密朋友。1921年10月5日,希特勒正式把罗姆的这帮人马定名为冲锋队。

1930年底,纳粹的势力已急剧膨胀,希特勒为了更有效地控制冲锋队,又把罗姆请了回来,让他担任冲锋队参谋长。1933年初,希特勒及纳粹党掌握了德国的大权,冲锋队开始更加残暴地扩展纳粹恐怖统治。可以说,冲锋队为希特勒及纳粹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1936年6月30日凌晨,曾为混世魔王希特勒上台执政立下汗马功劳的冲锋队在一串机关枪的猛烈扫射之后随即在“世间蒸发”。

那么,杀人魔王为何要对自己人下此毒手?对此研究者们进行了不少考证,大致归纳出以下一些原因:

其一,冲锋队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所以,无论用什么途径,冲锋队必然会从历史舞台上退出去。

其二,希特勒与罗姆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矛盾,既可以说患难之交,但两人同时又有很大分歧。生性狠毒、残暴而又狂妄,同时又是纳粹运动“激进分子”的罗姆在希特勒上台后,不仅加紧发展冲锋队,而且,他提出要扫除德国大企业家、金融家、贵族、以及牢牢控制着陆军的普鲁士将军,开展所谓的“第二次革命”,建立真正的“民族社会主义”国家。他的这些企图使纳粹政权无法容忍,希特勒便考虑着如何把冲锋队解决掉。

其三,冲锋队与党卫队的斗争。于1925年成立的党卫队,即黑衫党,原是冲锋队的下级组织,作为希特勒铁杆卫队的党卫队,在冲锋队膨胀的同时亦迅速发展壮大。在争权取宠的竞争中这两支政治力量必然会发生矛盾冲突,特别是从1929年希姆莱担任党卫队全国首领后,双方的矛盾更为激化。

其四,冲锋队和陆军之间的冲突。德国军队在一战后受到限制,在冲锋队成立之初,陆军方面出于使德国武装起来的目的,对冲锋队采取的是扶持态度,把它作为后备军。但随着罗姆想要取代国防军的意图的日益暴露,军界意识到其特权受到了威胁。1933年2月,希特勒刚登上总理宝座,罗姆就提出要以冲锋队为基础,将陆军、冲锋队、党卫队置于国防部的统一领导下,并暗示要由他自己出任国防部长,这引起陆军将军们的强烈反对。国防部长勃洛姆堡强烈-要求希特勒对冲锋队给予一定的限制,把冲锋队排斥在武装部队之外,只把国军作为“武器的惟一持有者”。随着1934年夏天的来临,冲锋队参谋长和陆:军总司令部之间的关系继续恶。在内阁中,罗姆和国防部长勃洛姆堡将军常常发生激烈争吵。3月间,这位国防部长女向希特勒抗议说,冲锋队正用1重机枪秘密武装一支大规模的特别警卫队。勃洛姆堡将军指《出,这不仅是对陆军的威胁,而且由于它做得过分公开,也威胁到德国在国防军主持下进行的秘密扩军。希特勒在决定如何取舍二者的过程中,按理说应较为偏袒他的发迹资本--冲锋队,但这样做有两大棘手的问题:一是若保留庞大的冲锋队,他将很难向欧洲各国作出恰当解释,他的外交将因此而帛人賴麵;二如果把国防军得罪了,继承危在旦夕的兴登堡的总统职位的野心就难以达到。一次,希特勒在国防部长勃洛姆堡将军、陆军总司令弗立契将军和海军总司令雷德尔海军上将的伴同下,乘巡洋舰“德意志”号从基尔出发,前往柯尼斯堡参加在东普鲁士举行的春季演习。希特勒把兴登堡病危的消息告诉了陆海军司令后,直率地提出,要在国防军的支持下,由他来继任兴登堡为总统。为了报答军方的支持,他答应压制罗姆的野心,大大裁减冲锋队人数,保证陆海军继5续做第三帝国惟一拥有武器的组织。

于是希特勒便以冲锋队阴谋“二次革命”为借口,顺水推舟地将惹是生非的冲锋队除掉。希特勒和罗姆在历经14年的艰辛患难之后,他们现在终于分手了。为希特勒和纳粹主义效劳的这个满脸伤疤、性格暴躁的打手,就这样结束:了他惹是生非的一生。罗姆的死况之暴烈不下于他生前的作为。对于他曾经大力帮助登上任何其他德国人所从未攀登的至高无上地位的那个朋友,他只有為蔑而已。而且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像那一天横遭杀戮的好几百个人一样,他一:

点也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1么事;也不清楚,为什么发1生这件事,唯一清楚的是,这是一桩背叛朋友的行为。但是,他万万想不到居然是阿道夫·希特勒干的,虽然他的一生一直是生活在这种行为之中,而且自己也经常干这种勾当。与此同时,在柏林,戈林和希姆莱也忙得够呛。他们一共搜捕了150名左右冲锋队长,排在利希特菲尔德士官学校的一道墙前,由希姆莱党卫队和戈林特别警察所组成的行刑队枪决。

毫无疑问,上文四点都是希特勒血洗冲锋队的背后原因,但最后真正促使希特勒下定决心、付诸行动的又是由何事直接引发的呢?火药桶之导火索何在?由何人直接引爆?还有在这次血洗冲锋队的行动中到底有多少人被杀,这个数字至今也没有得到确认,希特勒在7月13日国会发言时宣布枪决了61人,其中包括19名“冲锋队高级领袖”,另有13人因“拒捕”而被杀,3人“自杀”,总共77人。德国流亡组织在巴黎出版的《清洗白皮书》中宣称有401人被杀,但只列出了116人的姓名。在1957年的慕尼黑审判中,有关材料提出的数字是“一千多人”。

二战初期的“奇怪战争”之谜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打破了欧洲的平静,两天之后,作为波兰盟国的英、法相继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但紧接着出现的局面却让人费解:一方面,德国法西斯以牛刀杀鸡之势,压向波兰;另一方面,在西欧战场的法、德边境上,拥兵百万的英法联军却按兵不动,坐观德国灭亡波兰。这种不战不和的局面长达八个月之久,针对这么长时间的“西线无战事”状态,德国人开始把这种战争叫做“静坐战”,后来国际社会发明了一个专有名词:“假战争”,也被人们称为“奇怪的战争”。战前英、法各自都对波兰承担了军事援助义务,但为什么发生战争之后,两国对德宣而不战?英法德之间怎样的心态才造就了这样一场令人费解的“假战争”?英法两国又在这场游戏中收获了什么呢?

英、法两国与波兰订有盟约,并对波兰的独立一再作过保证。但是,当德国发动侵波战争时,英、法的执政者还在幻想召开德、意、英、法、波五国会议来和平解决争端。1939年9月,德国进攻波兰后,英、法政府对德宣战,并表示要履行保护波兰独立的诺言。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联邦也相继发表声明,支援英、法对德宣战。但英、法政府实际上是宣而不战,未认真援助波兰。当时德军主力已投人波兰战场,在西线只留下少量兵力防守齐格菲防线,但从1939年到1940年5月,英、法和德国在西线均未展开大规模的战斗行动。直到1940年6月10日,“奇怪的战争”终因德国进攻挪威而告结束。挪威的失陷使英、法真正认识到德国的战争机器不会停止,英、法领导人才真正准备认真对德作战。

长期以来,苏联史学界的一些观点认为:“奇怪战争”并不奇怪,它是英法两国“慕尼黑政策”的继续。有人甚至认为,它实际上是英法企图联合德国进攻苏联、建立反苏“联合战线”的政治方针,是英、法统治集团对“祸水东引”犹抱幻想的产物。当分析英国在德波战争期间的立场时,英国工党著名活动家休·道尔顿也承认:我们把波兰叛卖了,把他们置于死地,一点也没有帮助他们。波兰派了一个军事代表团前往伦敦,但一直等到9月9日,才受到英军参谋总部的接见。波兰代表要求英国空军立即采取行动,向波兰提供军事行动急需的各种军需品,尤其是武器、弹药,但这些要求一个也没有得到满足。

该观点称,在绥靖政策的影响下,英国在战争初期的军事战略计划是在1938-1939年根据这样的假设提出来:战争将是长期的,在战争头几年英国实际上将不参与积极的军事行动。法国则长期追随、附和英国奉行的绥靖政策,也不作临敌准备。为此,它还一方面封锁德国的西部边界,另一方面拿波兰、甚至匈牙利、罗马尼亚为礼物,以推动希特勒放弃《苏德互助条约》,进攻苏联。也正是在这种政策下,人们才看到了这样的“奇怪场景”:德国加紧移兵、加速备战,而伦敦、巴黎则是一派和平景象;西线战场上,德国人在铁路上装卸枪炮、辎重,英法两国百万大军并不去打扰他们。法军在马奇诺防线监视哨上的士兵,每天的例行功课是做游戏般无聊地数着从莱茵河右岸通过的德军列车,从不思攻击。这些军车有时在距离他们仅五百公尺的德国铁路上安全运行。在前沿阵地上,德军只要竖起“我方不开枪”的标语牌,就可以不用掩蔽地进行工程作业。德国也“以礼相待”,除了进行空中侦察外,没有对英法采取空中行动。这样的战争足足持续了八个月,这给了希特勒充分的时间,使他新组织起了146个师的兵力,新造出了4000余架飞机,并得以把重兵转移到西方。英法推行绥靖政策和“奇怪战争”的目的,是为了竭力避免希特勒的侵略,然而事与愿违。当战火终于烧到他们自己的头上,英法才猛然惊醒,但为时已晚,一言以蔽之,这种绥靖政策无疑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但也有人针锋相对地提出截然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奇怪战争”并不是绥靖政策的继续,而是英法对德政策从“战前妥协绥靖”走向“全面武装抗争”所必然经历的“中间过程”。英法对德宣战,标志着绥靖政策的基本终结,同时又是英法武装抗德的起点。该观点认为,现代战争是敌对双方各种力量的全面较量,交战双方军事力量和人力、物力、资源,是各自制定战略方针的基本依据。从1939年9月1日战争爆发时双方力量对比来看,德国的军事力量占有极其明显的优势,而且优势将持续在随后的半年之内。当时,英国刚刚实行新的征兵制,无法派出军队。

虽然其海军占有优势,但多在海外,负有守卫殖民地、护卫7000艘商船等使命。法国的陆军装备非常低劣,无法展开大规模的攻势。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派出了9个师的兵力沿萨尔河的德国防线向前推进了8公里。另外,法国空军力量也不足以对德国实施空中轰炸。虽然在战争爆发初期,西线战场德军力量暂时薄弱,但法国军队也并不十分集中,而还要照顾到北部战场的安全。再加上德国回师西进速度惊人,因此英法联军实际上基本谈不上优势可言。德国进攻法国之时,英法两国在军事上仍然处于劣势。

基于此,传统观点无视双方军事力量对比的事实,也无视当时英法两国对这种对比的估计,仅仅从英法两国对德宣而不战、苏芬战争期间英法援助芬兰等行动中,简单推出“宣而不战是有意不打”的结论,未免过于主观,不能令人信服。该观点还强调,认为“奇怪战争”是英法两国有意联合德国进攻苏联,完全是出于主观臆断和国际政治斗争的需要。

当然,对于“奇怪战争”是否是英法当局绥靖政策的继续,今后也许还会继续争论下去。究竟历史真相如何,有待于更多相关资料的解密。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之谜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1939年8月23日苏联和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