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军事战争未解之谜
4516900000014

第14章 现代战争之谜(4)

一种说法认为是希特勒忧虑的情绪。英国著名的军事思想家李德·哈特在长期的研究中得出结论,希特勒的性格诡秘复杂,变化无常,同时又易受他人的影响。他在纳粹军队一往无前的大好形势下反而非常恐惧,胜利来得太快了,太容易了,反而使得他疑神疑鬼,害怕失败,特别是在前方坦克数量减少的情况下,更使他胆战心惊,所以下了“停止前进”的命令。

还有说法认为是希特勒想保存坦克部队的实力。有些西方史学家把德国坦克兵团停止不前解释为需要进行车场保养,担心在沼泽地损失坦克。显然这个理由不是没有道理的。更为理智的历史学家分析认为,不考虑德国统治集团下一步侵略意图,就不能理解德国统帅部的这项决定,当时德国统治集团面临的任务是迅速击败法国,使其退出战争,因此,他们打算保存富有战斗力的坦克师,以与法军主力进行决战。法国失败,英、德之间就可能在划分世界势力范围的问题上达成协议,并作好侵犯苏联的准备。

也有说法认为是希特勒过高地估计了德国空军的作战能力。野心勃勃、不择手段的戈林急于在德国陆军一帆风顺地作战之后,要为他的空军争得最后决战的机会,从而在世界面前获得成功的荣誉。戈林告诫希特勒说:“如果当时快要到手的伟大胜利的功劳完全被陆军将领得去的话,那么元首在我国国内的威望就会遭到无法弥补的损失。只有一个方法可以防止这一情况,那就是由空军而不是陆军来完成决战。戈林还向希特勒保证:他的空军完全可以从空中守紧海边的袋口,把敦刻尔克变成一片火海,炸沉所有试图靠岸的船只。希特勒的作战局长约德尔也说:“战争已经打赢,空军花很少代价就能办到的事,何必要浪费坦克去做呢?”凭借戈林在纳粹党内不可动摇的副领袖地位,促使希特勒下达了那道胜败攸关的命令,把歼灭被围困的英法联军的任务交给了戈林的空军。

第四种说法认为是希特勒出于对政治上的考虑。因为希特勒曾多次流露出对大英帝国的崇拜之情,他经常声称:不列颠人是仅次于日尔曼民族的优秀人种,德国无意消灭他们。他放走英国人,是想给英国人一个情面,为日后和谈留一条退路。这是希特勒伸出的橄榄枝,在其军事理由的背后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政治目的,即企图同英国签订和约。因为德国当务之急是迫使法国投降,进而挥师东进,消灭苏联。当时任伦德施泰特总部作战处长的布鲁门特里回忆道:希特勒在访问集团军总部时作了讲话,承认这次战役(德国进攻西欧)的经过是一个奇迹,此后他就想和法国签订一项和约,于是和英国达成协议的途径就畅通了。布鲁门特里认为,停止前进是希特勒政治计划的一部分,目的是使和平协议尽快达成。

对于上述几种说法,不以为然者大有人在。因为希特勒变幻莫测的性格和五花八门的动机,使得他本人的解释很难说是可靠的。更何况希特勒又有说假话的天才,他的证词大有可能是把线索弄乱。再加上纳粹将领的回忆和历史学家们的考证各执一词,相互矛盾之处颇多,从而更增添了问题的神秘色彩。所以,很多人至今仍认为,希特勒下达奇怪命令的原因是个永远无法解开的谜。

斯大林不防德军突袭之谜

白天,他们被禁止发出任何声响,就连坦克盖子的嘎嘎声,都会引来军官的责备。只有到了晚上,德军士兵才被允许到附近的河流或其他有水的地方偷水,而且一个晚上只能有很少的几次。

数以千计的坦克处于一级战备状态,每一辆坦克都备有10个汽油罐和许多弹匣。很明显,这是为一次大的战争所准备的,实际上,他们进攻的目标是千里以外的莫斯科。

这场迄今为止历史上最大的战争还有几个小时就要爆发了。这次行动被命名为“巴巴罗萨”(古罗马皇帝名)。希特勒来到东普鲁士一个密林中的指挥所里,以便亲自发出进攻的命令。随着进攻时刻的到来,希特勒越来越兴奋,他大声对手下的将军们说:“巴巴罗萨一开始,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震惊。”

在遥远的东方,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里,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对大1941年6月19日到20达2000英里长的苏德边境。装甲车的车灯都被蒙上了。

日这两天,数量超过300万的德军秘密地潜伏在长他们是乘着坦克和装甲车来到这里的,这些坦克和量的表明德军要进攻苏联的消息毫不理睬。种种情报表明,在北起芬兰、南到黑海的广大地区,苏联都巳经受到德国的巨大威胁。在当代所有国家领导人中,从来没有人像他一样能得到那么多的高级情报。

就在三个月前,英国首相丘吉尔对斯大林面临的危险发出了警告,他在4月3日给苏联领导人的首相致斯塔福德·克瑞普先生(当时英国驻莫斯科的大使),以下内容请务必亲自转出:

“我从可靠的消息渠道得知……德军正从罗马尼亚调集5个装甲师到波兰南部……请您对以上消息保持警惕。”很奇怪的是,苏联外务委员会委员莫洛托夫从克瑞普先生那里得到这个消息后,直到3周后,也就是4月22日才把它交给了斯大林。

丘吉尔信中所说的可靠消息渠道指的是阿绰。它截获并破译了数以百计的德军情报,这些情报都表明,德国正在集结大批的军队到苏联边界。

斯大林从自己的观点嘲笑了丘吉尔的警报,因为,在两年前即1939年8月23日,苏联和德国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斯大林确信,丘吉尔在离间苏德两国的关系。

不久,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支持丘吉尔的情报大量涌进了克里姆林宫。这些情报中有一份来自日本的里J察德·苏尔哥,名义上他是德国《法兰克福邮报》驻远东的记者,实际上他是苏联的间谍。

在日本,苏尔哥和德国驻日本的使节尤根·奥特将军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关系,而奥特将军与德国的高层军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经常能够得到最机密的情报。奥特经常将这些情报毫无保留地讲给老朋友苏尔哥听,他认为,苏’尔哥是一个忠实的德国人。

于是,在1941年5月19日,苏尔哥这个情报老手向克里姆林宫发出了以下消息:德国已经聚集了150个师(比实际数量仅仅少3个师),分为3个方面军部署在苏联边境。丽周以后,苏尔哥又向莫斯科发出了德军使苏联屈服的详尽计划。几天以后,这个德国记者又得到了德军进攻的确切日期:1941年6月22日。

从瑞士传到莫斯科的消息更让人担忧。瑞士的苏联间谍头目是罗德夫·罗斯勒,他是一个德国的流亡者,以在罗森拉开一家书店为名进行间谍活动,他和他的手下利用在日内瓦和洛桑的秘密电台向莫斯科传递情报。德国的情报机构称之为“红色三重奏”。

在6月14日和接下来的16、17和18日,这些电台向莫斯科传递了详尽的高级情报,这些情报都是由罗斯勒收集整理的,他的化名是露西。这个被莫斯科称为“三个音乐家”的组‘织不仅提供了德军“巴巴罗萨”计划的情况,其中包括三个方面军(北部、中部和南部)坦克的精确数量,而且提供了进攻的日期。他们还发出了德军的详细目标甚至集团军的高级将领的姓名。在露西发完长长的情报,然后瘫倒在床上时,从莫斯科回来的答复仅仅是简短的一句:“明白,完毕。”从其他线索也可以知道,德军大量集结在苏联边境,准备发起进攻。6月18日,一个德军逃亡者溜过苏联边界,向苏联汇报说德军将于22日发动进攻,但是斯大林又一次拒绝相信他。

这期间,还有一些奇怪的事困扰着苏联的情报机构。就在进攻发生前的两个月,尽管柏林认为莫斯科是盟国,24架德国侦察机还是越过苏德边界进入苏联领空。其中一架飞机坠落了,苏联人发现飞机残骸里有高质量的照相机,里面的胶卷能够证明他们飞行的首要任务就是航拍边界线附近的苏联军事设施。

更重要的是,经济活动也能证明希特勒确实想进攻苏联:与苏联签订合同的德国公司在6月10日前突然停止了向苏联供货。

现在,“巴巴罗萨”计划的第一日马上就要到来。在波兰边境的德国大军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们希望在拿破仑1812年失败的地方获得胜利。

远在美国华盛顿,美国国务卿考代尔·霍尔召见了苏联驻美国大使康斯坦丁·犹曼斯基。国务卿对大使说,他们已经从驻在欧洲的使节那里得知,德军将要进攻苏联。

最后,丘吉尔告诫斯大林说,他们从无可怀疑的渠道(指的是阿绰)得知,德军将在6月21日对苏联发动进攻。

“如果希特勒进攻那个地狱(指苏联),我就可以找一些借口来对付国会的那帮魔鬼了。”丘吉尔对他的私人秘书说。

在进攻当天的黎明时分,有一种怪异的安静。突然,数以千计的德国大炮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呼啸声,炮弹越过了长达2000英里的边界线,倾泻在苏联的国土上。300万德军士兵冲过了边界线。苏联人彻底惊呆了。

两小时以后,早上6点钟,德国驻莫斯科的大使考恩特弗瑞克·冯·舒林伯格拿着希特勒的宣战书来到苏联外务委员莫洛托夫的办公室。这时候,德军已经深人苏联境内了。这封宣战书现摘录如下:

近期情况毫无疑问地表明,苏联军队对第三帝国进行了军事挑衅……苏联军队有意地侵害了第三帝国的主权,并且破坏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有鉴于此,元首已经命令德军对此类事件采取任何必要的措施。

莫洛托夫脸色苍白,一言不发地拿过了文件,静静地撕碎它并将它扔在地上。然后,他摁响铃叫来私人秘书,“让这个人滚,从后门滚出去!”莫洛托夫咆哮道。

纳粹进攻的速度让人吃惊,数以百计的苏联飞机被炸毁在了飞机场,大量的苏联士兵迷迷糊糊就作了俘虏。战争的第一天,作为苏联中部重镇的布勒斯特就沦陷了。狂乱的苏联军队指挥官在电台上相互询问:“我们受到了进攻,我们该怎么办?”

“进攻?谁在进攻?”

“该死的德国人。”

“你肯定是脑袋出问题了!为什么用明码发送这样的消息--你想挑起一场战争吗?”

“巴巴罗萨”行动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在战争的初始阶段,有300万苏联士兵死亡、受伤或被俘。2.2万只枪支、1.8万辆坦克、1.4万架飞机被毁坏或被缴获。

6月21日的早上,伦敦的丘吉尔得到了德军进攻苏联的消息。因为事先有准备,丘吉尔连眼睛都没有眨一下。

一向精明的斯大林为什么会被希特勒算计了呢?其实,他所获得的高级情报相互之间都是不关联的,如丘吉尔、里察德·苏尔哥、罗斯勒以及考代尔·霍尔。实际上,苏尔哥和罗斯勒根本就互不知晓。

难道在苏联的高级领导人里有德国的同情者或德国间谍?为什么外务委员会委员莫洛托夫4月3日收到丘吉尔的信后,搁置了3个星期才交给斯大林呢?从飞机残骸上发现的胶卷最后怎么样处置了?

所有这些问题都不会有答案了,唯一能够确定的是斯大林被自大迷惑了眼睛。

日苏诺门坎之役的不宣而战之谜

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张战略中,原来有两个战略选择:一个是北进战略,即将苏联作为主要假想敌,向北进攻西伯利亚;一个是南进战略,即以美国、英国为主要假想敌,向南进攻南洋群岛。日本陆军主张采取北进战略,巩固和扩大在中国的侵略利益,向北进攻苏联的西伯利亚。而日本海军主张采取北进战略,以中国为根据地,向南进攻南洋群岛。究竟采取哪一种战略,关系到把日本军事力量的重点在什么方向的问题。日本陆海军争得非常厉害。1936年8月7日,日本最高决策层决定采取“南北并进”战略。根据这个方案,陆军军备以实施北进战略为目标,准备同苏联作战;海军军备以实施南进战略为目标,准备同美国作战。

这个战略是个折衷方案。但是,北进战略仍然强势,日本并没有动摇北进神企图。然而,1939年后,日军却放弃了南北并进的战略,采取了“南进战略这要从诺门坎事件说起。

一直主张“北进战略”的日本陆军,积极准备对苏联的进攻。1939年,中日战争已进人相持阶段,日本陆军认为可以在中国东北集中兵力与苏联作“武力侦察”式作战,于是挑起了诺门坎事件。

诺门坎位于中国内蒙古与蒙古交界地区,隔哈拉欣河与蒙古相望。苏联把这个事件称为“哈拉欣河事件”。1939年5月12日,日本关东军第23师师长小松原道太郎中将率部向驻守在这一带的苏军第57特别军发起攻击。后来,日本关东军第6集团军也投入了作战。

诺门坎事件开始时,苏军第57特别军军长名叫费克连科,这个人是苏联国内大清洗后当的军长,缺乏作战经验,而且怕死。日军发起进攻后,他还在离战场120公里的地方指挥,对战场情况几乎完全不了解。所以,战役初期,苏军接连失利。

7月2日,日军趁苏军增援部队还没有到达战场的机会,向苏军和蒙古队发起了猛烈进攻。当时,双方的兵力对比是:日军有38000人,苏蒙联军只1有12541人,日军占有绝对优势。然而,朱可夫沉着组织防御。苏军人少,但是坦克和装甲车却多于日军。朱可夫指挥坦克和装甲部队连续实施反击,不断疲惫和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使日军伤亡惨重。

小松原道太郎原来担任过驻苏武官,应该说对苏军的作战样式有所了解,特别是苏军一度取消了装甲部队,使他记忆犹新。他没有想到苏军的装甲部队竟然能如此深藏不露,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他对眼下这个名叫朱可夫的对手了解得太少了。日本人没有想到,他们的一个师可以打败中国国民党的军队十后进苏联做准备。他认为,必须坚决粉碎日军的进攻,否则后患无穷。他决定派一个能征善战的人到那里指挥,这个人就是朱可夫。

当时,朱可夫正担任白俄罗斯军区副司令。斯大林之所以选择他,是因为他在中国战场考察过日军作战,对日军有所了解。朱可夫是6月5日到达战场的。他严厉责备了费克连科,然后马不停蹄地赶往前线,视察部队。他根据最新情报认为,必须向这一地区增派部队,并决定使用航空兵配合下的装甲作战。

斯大林满足了朱可夫的要求,连续向前线增派了57000人、542门火炮、498辆坦克、385辆装甲车和515架飞机。斯大林对朱可夫只有一句话: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击溃入侵的日军,但行动不越过蒙古人民共和国边界!余万人,却在兵力优于苏军的情况下,被打得如此狼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