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地面保护神:地空导弹
4504500000018

第18章 地空导弹经典战例(1)

美国的“爱国者”PAC-3和俄罗斯的S-400“凯旋”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两大地空导弹武器装备系统。这两种系统每次升级改造,其出发点都是吸收局部战争的经验教训,并针锋相对地考虑如何能在未来战争中抗击对方的空袭,打赢未来的矛与盾大战。美国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俄罗斯则是在军事上唯一敢于向美国叫板的国家,不管世界政局如何风云变幻,在研发先进武器装备时,各以对方为“对手”或“假想敌”,是很自然的事。以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为例,实际上自二战结束以来,双方已较量多次。

一、“爱国者”砍断“飞毛腿”

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使用的高技术武器装备数量之多,范围之广,综合程度之高,是局部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爱国者”导弹的亮相及其战绩,就是突出的一例。

1.“战地魔鬼”探军情

在多国部队开始“沙漠风暴”(大轰炸)行动之前,一个漆黑的夜晚,有几架武装直升机紧贴地面飞行,以躲避伊拉克雷达的探测。飞行员精心地驾驶着直升机,按着预定的航线扑向目标。这条航线是根据地形图特别选择的,因为这几架武装直升机要执行一项特殊的

使命。

武装直升机刚一着陆,一群黑影就出现在沙漠上.急速向一个导弹基地移动。在海湾战争爆发之前,站岗的伊拉克士兵确信远离前线的后方营地是平安无事的。因此,黑影轻而易举地突破并控制了伊军外围的警戒线,迅速向导弹基地指挥部的帐蓬扑去。他们很快抓住了伊军的指挥官,并进行审问,让他交待有关导弹和制导雷达的细节。一切进行完毕,直升机又悄悄升空,带着珍贵的资料和一名伊拉克的专家,凯旋而归。

战争到来的前夕,美国最高司令部派出了被称为“战地魔鬼”的特种部队,去核实侦察卫星和雷达预警飞机所获得的情报,以达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目的。

2.“爱国者”拦截“飞毛腿”

早在战前,美国就在沙特阿拉伯部署了数十个“爱国者”防空导弹连。当海湾战争爆发的第二天,即1991年1月18日凌晨,两枚“飞毛腿”导弹向沙特打来时,驻沙特美军首次使用严阵以待的“爱国者”导弹去拦截,击毁了一枚射向美军基地的“飞毛腿”导弹;1月21日上午,伊军又向沙特境内发射10枚“飞毛腿”导弹,其中9枚“飞毛腿”被“爱国者”击落……当人们在电视屏幕上看到两个高速飞行的光点,划破夜空,最后撞击在一起形成巨大的火球时,无不感叹“爱国者”拦截技术的高超。

“爱国者”导弹长5.31米,弹径0.41米,翼展0.87米,最大射程80千米,最大飞行高度25千米,最大速度5~6倍音速。这种速度非比寻常,可有效地拦截、追击“飞毛腿”导弹。此外,“爱国者”导弹的战斗部质量为100千克,装有烈性炸药,杀伤半径20米;其战斗部也可是核装药(即核弹头),当量为3~5万吨。这就是说,在必要时“爱国者”导弹可进行核攻击。

“爱国者”导弹具有非凡的功能,它能排除干扰直取目标。以拦截“飞毛腿”为例,其全过程是:当伊拉克的“飞毛腿”导弹一起飞,美军在9000米高空的雷达预警飞机便及时发现,并将信息传给指挥中心,指挥中心立即拉响警报。由于“飞毛腿”是地对地战术弹道导弹,其飞行弹道是在地面设定的,起飞后的航向是确定的,不能转弯机动,美军可以根据雷达预警飞机提供的信息,很快计算出“飞毛腿”奔向的目标,再加上地面雷达的配合,便很快掌握了“飞毛腿”导弹的弹道。此后,在“飞毛腿”飞行的途中,“爱国者”导弹便可选择最佳方案进行拦截。“爱国者”导弹是创造了世界上地空导弹击落战术弹道导弹的第一例。不仅如此,在整个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向沙特、以色列和巴林先后共发射了80枚“飞毛腿”B型导弹,其中60多枚被“爱国者”击中。论性能,“飞毛腿B”本来就不是“爱国者”的对手,后者是80年代开始服役,性能优良的第四代地空导弹,而“飞毛腿”是前苏联研制的第一代地对地战术弹道导弹。那么“飞毛腿”为什么如此自不量力要披挂上阵呢?

原来,80年代初前苏联及装备有“飞毛腿”的国家已经或逐步用新研制的SS-23导弹代替,不料,1987年美苏签署的《中导条约》中,SS-23被列在必须销毁的导弹名册上,各国只好都遵守这一国际条约,将SS-23导弹进行封存销毁了。战争无情,为了救急,也只好把“飞毛腿”这员老将拉上阵比试了。由于性能悬殊,从而使“爱国者”导弹在海湾战争中一举成名。

3.相控阵雷达显奇功

“爱国者”之所以如此神通广大,首先得益于导弹系统中的关键部件——相控阵雷达。该雷达系统能探测和识别半径在160千米空域内的数百个飞行物体,从中选出必须拦截的目标,并通过电子计算机于瞬间分析出敌方导弹的速度和弹道,然后向己方发出指令。

例如在多枚“飞毛腿”导弹打过来时,由指挥控制车确定首先攻击的目标和拦截时间,选定最适宜的发射架,将飞行数据装入导弹(初始段按预编程序飞行),导弹按预定控制程序飞行。紧接着,相控阵雷达的制导天线不断发出指令,修正导弹飞行弹道(中段为无线电指令制导)。导弹在飞行中,头部制导舱内的小型相控阵天线也在接收目标反射的雷达波(末段为半主动雷达寻的制导)。一旦导弹探测到“飞毛腿”,就跟踪不放,并向地面提供自身和目标的坐标信号。地面制导雷达及时发出指令,控制导弹扑向目标,并将目标击毁。这种初始段按预编程序飞行、中段由无线电指令制导、末段采用特殊的半主动雷达寻的制导的“复合制导方式”,就使“爱国者”导弹具有极高的命中精度和抗干扰能力,可排除敌方的电子干扰,直取目标,使命中率达到难以想象的最高值——90%以上。

4.身价百倍的高技术明星

美国的“爱国者”防空导弹早在1965年就开始研制,1980年宣告工程研制全部完成,同年决定小批量生产,总研制费达20亿美元。1982年5月首先装备美国陆军一个营(每营120~129枚待发导弹),陆军计划装备81个“爱国者”导弹营。这就是说,“爱国者”防空导弹早在海湾战争爆发时的9年前就已装备部队,却一直鲜为人知。但海湾一战,一夜之间就成了现代高技术战场上空的“明星”,格外引人注目。特别是美国总统布什在海湾战争期间,于在1月29日向国会发表国情咨文时,还对“爱国者”防空导弹大加赞扬了一番,从而成了美国乃至世界当天的重要新闻。

从此,“爱国者”导弹身价百倍。1987年,“爱国者”导弹的价格约70万美元,自海湾战争以来,其价格竟上升到110万美元。说也奇怪,越贵越有人买。“爱国者”导弹的主要承包商在海湾战争的前6年,总共向美国陆军以及德国、荷兰、日本等国出售了70亿美元的“爱国者”导弹武器系统,而1991年一年的订货额就已达到124亿美元。

“爱国者”是全新型、机动式、全天候、多用途的地对空导弹武器系统,主要用于野战防空,也适于要地防空。它能攻击远程、中程、近程和高空、中空、低空的高性能的飞机,也能拦截空对地导弹、潜艇发射的巡航导弹以及像“飞毛腿”这样的战术弹道导弹。此外,由于“爱国者”导弹配置有先进的相控阵雷达、指挥控制系统和复合制导系统,使它不仅能全天候、全空域发射,能对100个目标同时实施搜索和监视,还能控制9枚导弹拦截不同方向、不同高度的来袭目标。“爱国者”真可谓是战场上一颗闪亮的高技术明星。

二、“海狼”马岛展雄风

舰空导弹是面空导弹的一种,因是从舰面发射故而得名。各型舰空导弹的战术技术性能不同,其打击目标也不同。如“海狼”近程低空舰对空导弹,主要用于点防御,对付接近舰只的低空飞机;“海标枪”高空面防御舰对空导弹,主要用于拦截高性能飞机和反舰导弹,也能对付水面目标;“斯拉姆”近程低空舰对空或潜对空导弹,则主要用来对付反潜直升机或巡逻艇。法国、美国、前苏联、意大利、以色列、英国等国都有自行研制的舰对空导弹,这类型号约40余种。

在英阿马岛海战中,“海狼”舰对空导弹大展雄风,创造了奇迹。

1.海上“特级杀手”

“海狼”是英国皇家海军研制的一种全天候、近程防低空的舰对空导弹,主要用于点防御,能打击低空超音速飞机、反舰导弹和巡航导弹,也能攻击吃水浅的水面目标,如气垫船、快速巡逻艇等,可说是海上“拼刺刀”的“特级杀手”。如果舰船处于危急之时,要靠它去迎战飞机,消除威胁。

“海狼”舰对空导弹的最大射程仅5千米,射高几米至几千米。在现代高技术的超视距海战和空战中几千米就相当于过去地面战200米刺刀见红的近战了。

“海狼”导弹比较小,长2米,弹径0.18米,翼展0.70米,最大速度2.5倍音速,发射质量80千克,单枚杀伤概率大于80%。战斗部为破片杀伤式,总质量约11千克,内装烈性炸药,杀伤半径8米。制导方式是雷达跟踪和无线电指令制导。其中电视跟踪系统是当导弹攻击低空目标或有强烈电子干扰时才使用。

基本型“海狼”导弹于1967年10月第三次中东战争之后不久就开始研制,英国注意到反舰导弹对舰艇的威胁日趋严重,加上当时英、法军队都缺乏大型舰只,迫切需要在小型舰上装备反应快、具有独立作战能力的舰空导弹。“海狼”直到1979年才装备部队。整个导弹武器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即导弹、6联装导弹发射架以及火控系统。后来,在基本型“海狼”导弹的基础上又发展了两种轻型“海狼”导弹。

“海狼”短程导弹装配在“大刀”号和“华美”号护卫舰上。由于其良好的作战性能,在马岛战争中,一举击落阿方飞机5架,引起人们的关注。

2.智擒“小斗犬”

“海狼”还成功地拦截、击毁一枚阿根延从飞机上发射的美制“小斗犬”空对舰导弹。拦截“小斗犬”这样的近程空对地导弹,要比拦截“飞毛腿”那样的远程弹道式导弹困难得多,因为预警时间极短,2倍音速的“小斗犬”,一眨眼工夫就能击毁目标。一般被攻击的目标(如舰船)是来不及作出反应的,偏是“海狼”以更快的速度——2.5倍音速扑向前去,进行拦截!

基本型“海狼”导弹和两种轻型“海狼”导弹,都是采用倾斜式发射架。由于导弹体积小,长仅2米(“飞鱼”导弹长4.69米),速度快(“飞鱼”0.9倍音速,即接近音速),可以从很低的高度或很大的攻角攻击敌方目标。这就使“海狼”导弹成为当前可说是唯一能对付多种小型高速导弹的舰艇防空武器,并以“以导反导”(用导弹拦截导弹)的功能而闻名于世。

3.与“飞鱼”的较量

英国总结马岛战争的经验,认为必须研制出反应速度更快、发射率更高,并能同时迎战多个目标的导弹武器,于是,又对“海狼”进行了改型设计。

为更充分地发挥“海狼”的威力,武器设计家为“海狼”设计了一种集装箱式垂直发射系统——把“海狼”导弹武器系统的各部分,分别装在几个国际标准型6米集装箱中,一个集装箱可容纳14个导弹发射筒,每筒装一枚“海狼”。

“海狼”导弹的尾部加装了一个能够控制推力方向的“轴向助推器”,它的作用就是导弹发射后让“海狼”及时转弯。这样一改进,使“海狼”尾巴一甩就可以转弯扑向目标。

马岛战争期间,“海狼”对“飞鱼”可谓无计可施。然而事隔1年,于1983年11月24日的1次试验中,1艘护卫舰垂直发射1枚“海狼”导弹,成功地拦截了名扬四海、曾令英国海军心惊胆颤的“飞鱼”导弹,从而又创奇迹。当时“飞鱼”的飞行高度是距水面8米,速度800千米/时,离“海狼”发射点3.2~4.8千米,采用的是电视跟踪方式。这就进一步证实了“海狼”“以导反导”的能力。

三、萨姆导弹扬威蓝天

萨姆导弹是前苏联于上19世纪40年代末开始研制的第一代中高空地对空系列导弹。其中,“SA-2”地空导弹属远程地对空导弹,是1953年开始研制的二级串联导弹,1957年装备前苏联军队。后来不断改进,共发展了6个型号。它是前苏联境内装备量最大的导弹,并外销东欧、中东等近30个国家。“SA-2”地空导弹弹长10.8米,直径654毫米,最大速度4马赫,最大作战高度32千米,可全天候发射。

1959年10月7日,中国首次打下美制国民党空军RB-57D高空侦察机的导弹,也是这种称为萨姆的苏制地空导弹。

萨姆导弹在自己出生的土地上,也曾创下击落美国U-2高空侦察机的记录。1961年5月1日,前苏联用“SA-2”地空导弹击落一架美国U-2高空侦察机。不过,U-2深入前苏联侦察总计24次,也只一架被击落。

最为辉煌的战绩,要算是越南抗美救国战争。

越南战争时期,1965年7月25日,“SA-2”导弹系统首次投入作战,当天即击落了美军飞机3架。一个月中它使美军损失100多架飞机,从此“SA-2”导弹声名大振,一时间,“SA-2”导弹成为对付美国高空侦察机的最有效的武器,成为了美国飞机的克星。

后来,美国飞机加强了电子干扰,到1967年,越方每发射50枚才能击落1架美国飞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萨姆”系列导弹在不断研制和发展中导弹性能也在不断得到提高。

起初,面对强大的美国空军,越南人民军可以说是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越来越显得束手无策,地面行动因为没有空中掩护屡遭美国空军的破坏,重要目标无法受到保护。越南领导人感到非常焦虑,这时也只能向前苏联求救了,前苏联是社会上义阵营中的“老大哥”,也不愿看到越南被美国打败,决定向北越提供当时号称最先进的地对空导弹——“萨姆-2”地空导弹。

1964年底,在前苏联的援助下,越南人民军导弹部队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并开始形成战斗力,到1965年仞河内周围40千米的区域也已部署部分该型号导弹,但总体上看,导弹发射架和导弹数量还比较少,作战力量十分有限。为突然形成规模和强大的战斗力,形成对美空军作战的强大优势,越南决定暂时不予使用,继续发展,直至形成较强大的作战力量,再投入战斗。美军对此虽有些觉察,但并没把这些放在心上。有一次,侵越美军总司令成斯特摩兰将军和空军司令乔·摩尔将军一同前往西贡,请求批准轰炸正在北越修建的“萨姆-2”导弹发射阵地,当时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的助理国防部长麦克瑙顿,认为这是小题大做。“你真以为北越人会使用这种导弹?”他嘲笑摩尔将军说,“配置这种导弹只不过是俄国人安抚北越的一种政治策略罢了。”但事实很快无情地嘲笑了麦克瑙顿的狂妄和无知。

1965年6月29日,美国总统约翰逊发布命令,对越南民主共和国首都河内地区实施攻击和轰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