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成功人士管理“三把刀”
4496400000024

第24章 管人:严——恩威并举“法、理、情”(9)

蜀魏街亭之战前夕,马谡自告奋勇请守街亭。诸葛亮说:“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汝虽深通谋略,此地奈无城廓,又无险阻,守之极难。”马谡反驳曰:“我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随即立下军令状。诸葛又派“平生谨慎”的王平为副将,辅助马谡共守街亭。

到达街亭后,马谡与王平就在布阵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王平主张在五条通道的路口处筑起城垣营垒以阻敌军,而马谡却主张在大道侧边的山上屯军。二人发生了争执。平曰:“参军差矣。若屯兵当道,筑起城垣,贼兵总有十万,不能偷过;今若弃此要路,屯兵于山上,倘魏兵骤至,四面圈定,将何策保之?”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平曰:“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谡曰:“汝莫乱道!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

从二人的争执中,我们可以得知,马谡的用兵意图是占山居险,以达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目的。但战争并不是按他的主观愿望发展的。当司马懿利用马谡在山顶扎寨的错误,采取以困制敌的策略,断绝蜀军的汲水道路后,蜀军并没有鼓起决一死战的勇气,反而士气瓦解,寨中大乱,最后,马谡“只得驱残兵杀下西山逃奔”,痛失街亭。

熟读兵书,在蜀军平定西南时曾向诸葛亮提出过富有战略性远见建议的马谡,在他身为街亭之战主将时,却因机械套用兵法而导致一场损兵失地的悲剧。这一悲剧表明:死读书等于没读书。马谡思想方式的僵化,就在于死读兵书。正因为如此,在街亭之战中,他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军事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却成了限制和束缚他从实际出发对待战争的障碍。

当然,博览群书和拓宽知识面对管理者在思考问题、制定决策、实施计划等方面是起促进作用的,但掌握了知识并不等于同时也具备了运用知识的能力。要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就要求管理者必须以“随机应变”的态度,将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灵活机动地加以运用,才能使理论知识成为推动智慧涡轮旋转的动力。

当今的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现代化大生产飞速发展,各种信息面广量大,而且是瞬息万变。在此情形下,管理者需要掌握和运用灵活变通的决策思维方式,把握相关变化的特征,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这些特征包括三个方面:

(1)长期趋势:分析预测内外界环境的长期发展趋势,把握总体变化方向;

(2)波动特点:研究发展可能经历的各种波动、波动的频率和幅度等;

(3)随机干扰因素:全面考虑可能对内部发展产生影响的各种随机干扰因素,以便尽早做出对策。

在把握有关变化特征的基础上,管理者还应善于将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输入到电脑的决策分析系统中,然后进行认真分析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制作。这样,管理者所做出的决策就能更加符合实际,更具有科学性。

随机应变不仅对管理者的重要决策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工作能力,而且在应付某些突发事件时更有其主要和突出作用。可以说,这是管理者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 学着看人脸色行事

1928年2月间,贺龙遵照湘鄂西特委的指示,带八名同志从洪湖出发,回到湘西桑植老家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

出发之前,贺龙考虑到当时洪湖东、西、北三面都有敌人重兵把守,只有南面守敌力量比较薄弱,便决定从长江北岸的洪湖码头乘船到石首,再经石门、监利返回桑植。

贺龙一行九人化了妆。贺龙打扮成走亲戚的农民模样,随行中有六人扮成游客,一人扮成小职员,而一位叫老李的则头戴博士帽,身穿呢料中山服,打扮成政客。

这天,洪湖码头到处是拥挤的旅客,贺龙一行来到验票入口处,一个矮胖的队长率领20多个士兵在这里把守,对旅客进行“验面”检查。矮胖子拿着“通缉令”,对着照片上面的贺龙,打量着每个旅客。

贺龙看到这一切,便对老李低语了几句。老李点点头,便对验票处大喊:

“今天上船的人有好几百,照你们这样验。几个小时也验不完,非要误了船不可,我们都有急事,误不起呀!”

旅客们一听,顿时潮水般涌入验票口,士兵挡也挡不住,贺龙一行乘机上了船。但贺龙知道,敌人不会善罢干休,他们肯定会上船搜捕的。

贺龙先来到一间休息室,见里面坐着一位身穿长袍,头戴礼帽的青年人。贺龙认出此人便是洪湖县绅士李国良。李国良抬头看见贺龙,脑子里马上闪过“通缉令”上的照片形象,不禁心中一惊,脱口而出“你就是贺龙?”

贺龙脱下青布衣裤,厉声说道:

“你既然知道我是贺龙,就必须负责掩护我。”

李国良摇摇头说:“我也想掩护你,但无能为力。”

贺龙说:“李先生是洪湖有名望的绅土,完全可以掩护我。你只要证明我是监利县县长田陌春,你的老同学就可以了。”说罢,取下李国良的礼帽戴在头上。

这时,20多名士兵已分三队上船,开始逐个对旅客检查。眼见矮胖子队长朝休息室走过来,贺龙手下的人忙拦住他说:“我们田县长正和老同学李国良先生在里面休息。”矮胖子恶狠狠地说:“什么县长、同学,奉上级命令,都要搜查。”

他闯进休息室,对贺龙打量了几眼。问:“你是什么人?”贺龙说:“刚才我的秘书不是告诉你了,怎么还来问,要问就问李国良先生吧。”

李国良连忙解释说:“你们二位初次见面,允许我介绍一下,这位是监利县县长,我的老同学。”

胖子从口袋中掏出“通缉令”,对着贺龙扫视了一番说:“我看田县长的面容、胡子,怎么和贺龙一样呢,跟我走一趟吧。”

贺龙一听,挥手就给矮胖子一记耳光,趁势把他的枪也缴了。

“混蛋,有胡子就是贺龙?那你胖得像肥猪,就是蒋委员长要通电追缉的石民豪!跟我走。”

矮胖子一听,慌了神,连忙说:“我姓王,不是石民豪……”

原来石民豪是湘西的大土匪头子,也是个矮胖子,也在被通缉之列。

此时,扮成政客的老李来到休息室门口,问道:“田县长在这里吗?”“啊,是刘书记长,请进!”

贺龙接着问道:“刘书记长来船上,有何要事?”

“接到上级电话,贺龙已离开洪湖,带着红军到了监利,上级请田县长马上回去指挥围剿贺龙。”

贺龙马上说:“好,我马上回监利!”又指着胖子说:“刘书记长,这家伙就是石民豪,把他先带回监利!”

矮胖子一听,连连哀求:“田县长刚才是误会,望田县长宽恕。”接着又哀求李国良:“请李先生作保!”

李国良对贺龙说:“田县长,看在老同学的面子上,由我作保,饶了他吧。”

贺龙看了一下矮胖子说:“好吧,看在李先生的面子上,饶你一回。”

四小时后,贺龙一行在石首码头下了船,再往石门、监利而去,顺利地到达湘西。

其实,看人脸色行事,只是要揣摩他的心思,然后,想办法诱导他顺着自己的思路走,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

领导们看人脸色行事,并不需要阿谀奉承、溜须拍马,要洞察下属们的心理,说到他的心坎里,这样才能实现沟通,顺利地完成工作任务。

◎ 走出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