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存在就离不开人,因此管人也就成了管理者永远无法回避的话题。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似乎管理就是刚性的,就如同一台完美无缺的机器,它讲究规律,讲究科学,讲究理性。但是如果我们揉进一些情感、恩威并举。那将是一套更加完美的管理方略。
所以,我们在此强调的是,我们虽然旨在阐明严格管理的优越性,鼓励管理者们推行制度化管理,绝不希望管理者们把这一作法推向极端,完完全全地“灭绝人性”。我们还要贯穿一些理性和情感因素,实行刚柔并济,才能使组织生存得更长久。
日本企业家万川馨说得好:“一个企业不是存在于星球之中,而是存在于人类社会,因此,在进行经营管理时,就必须以人为中心,想尽一切办法,使人们能自如地、轻松地、愉快地去工作,而不是感到受压抑,好像自己在当牛做马。”
当然,这并不是说严格管理的弊病,恰恰相反,使人高兴地工作,也是严格管理或是以制度管人的一部分内容。如严格执行企业的福利制度、节假日制度等就是给员工创造一个舒畅和谐的环境,让员工有一个好心情,使他们热爱企业、热爱工作,这样,企业才能兴旺发达。
1.制度是管人的第一利器
管理制度是对组织机构正常运行的基本方面规定活动框架,调节集体协作行为的制度。管理制度是组织实行制度化管理的基础。国家实行法治才能进行,各种组织也要实行“法治”才能持续发展,这个“法治”就是制度化管理。
《红楼梦》中,宁国府贾蓉的媳妇秦可卿死了,宁国府内大办丧事,每天吊唁的人鱼贯而来,里里外外事务繁忙,急需一位有管理才能的人帮忙料理,贾蓉的父亲贾珍请来了王熙凤来料理宁国府。
王熙凤到宁国府后就瞅准了宁国府的五大弊端:“一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二是事无专管,临时推诿;三是需用过费,滥支冒领,四是任无大小,苦乐不均;五是家人豪纵,有脸者不能约束,无脸者不能上进。”这真是目光敏锐、一针见血,可谓对问题有天生的敏感。于是,她对症下药,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治理整顿,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她第一件事就是先建立了人事管理制度。每个人都有事做,各负其责,互不推诿,谁干什么,谁有什么责任,谁去检查,干得不好怎么处理,清清楚楚,有条不紊。这一二百人的工作群体,若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非乱套不可。接着,王熙凤又建立了考勤制度和物品管理制度。规定了什么时候点名,什么时候吃早饭,什么时候领发物品,什么时候请示,某人管某处,某人领某物,弄得十分清楚。由于建立了人事、考勤、物资等管理制度,就避免了原来宁国府中管理的无头绪、忙乱、推诿、偷闲等弊端。
一个组织要实现组织目标,形成组织管理制度是有力的措施和手段之一。企业制度作为员工的行为规范,可以使企业有序地组织各种活动。战场上,军纪严明之师众志成城,纪律涣散之旅乃乌合之众,常常一败涂地。同样,有些企业常常绝招频出,点子不断,但缺少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再高明的绝招、点子也只是昙花一现。要实行制度管理的“法治”,就要打破“人治”观念。因为“人治”管理有诸多缺陷。
第一,由于个人的智慧、水平有限,“人治”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毛病。因为“人治”带有明显的随意性,缺乏科学性,使员工难以适应;
第二,“人治”带有专制性,缺乏民主性,决策极易失误,人际关系也极易紧张。“人治”以人为主,难免出现“一朝天下一朝臣”的现象,这就会使员工产生不公平感,不利于“人和”;
第三,“人治”常常过不了人情关,奖亲罚疏,任人唯亲的事情一发生,管理者就会逐渐失去威信和凝聚力;
第四,“人治”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由于“人治”而无法形成有章可循的规章制度,不利于企业风尚、企业文化和企业道德的形成。
有人认为教育可以代替制度,其实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对职工进行教育和培训是必要的,但不是万能的,教育代替不了制度。
制度就是规矩。一些国内外著名的企业,几乎都高度重视“法治”,有健全合理的规章制度和执法机制。
日本东芝公司的电子产品之所以“容光焕发、姣美可爱”,备受世界欢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超净工作间有苛刻的净化要求:女工严禁擦粉,男工必须刮净胡子,操作时绝对禁止说话、咳嗽、打喷嚏,以防空气振动,扬起尘埃。
美国格利森齿轮机床厂有十分严格的安全制度,只要进入车间,不论是去干活还是路过,都必须佩戴安全眼镜,穿硬度皮鞋并把领带掖在衬衫里面,如果不遵守安全制度,就要受到很严厉的处罚。
由此可见,制度化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尤为重要。
◎ 把工作分派下去
管理者凡事不必事必躬亲,要善于把事情分摊下去。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那会儿,她看了宁国府的名册后,便吩咐道:“这二十个人分作两班,一班十个,每日在里屋单管为来往的客人倒茶,别的事不用管;这二十个人也分作两班,每日单管本家亲戚茶饭,别的事也不用管;这四十个人也分作两班,单在灵前上香添油,挂幔守灵,供饭供茶,随起举哀,别的事也不与这些人相干;这四个人单在内茶房收管杯碟茶器,若少一件,便叫这四人赔上;这四个人单管酒饭器皿,少一件也是他们四个赔上;这八个单管监收祭礼;这八个单管各处灯油,我总支了来,交与你八个人,然后按我的定数,再往各处去分派;这三十个每日轮流各处上夜,照管门户,监察火烛,打扫地方,这剩下的按房屋分开,某人守某处,各处从所有的桌椅古董起,到痰盂、扫帚、一草一苗,或丢或坏,就和守这处的人算账索赔。”
王熙凤这一套管理方法,主要是将事情细分下去,保证了“人人身上有重担,个个心中有目标”。
在太平洋彼岸也有一位成功的管理者——阿尔弗雷德·斯隆,他1924年任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1956年退休。在他领导通用汽车公司的32年中,通用汽车公司迅速地发展起来,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由1923年的12%发展到1956年的53%。1928年以后,通用汽车一直是美国和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公司。斯隆战胜强劲对手亨利·福特的故事,一直是美国企业领导史上一件发人深思的事例。
在斯隆任通用汽车副总裁期间,通用总裁杜兰特经营管理不善,使公司汽车销售最大幅度下降,公司危机重重,难以维持,杜兰特因此引咎辞去总裁的职务。作为副总裁的斯隆虽然几次指出公司管理体制上存在问题,但杜兰特均未予以采纳。杜兰特下台以后,在通用汽车公司拥有最大股份的杜邦家族接管公司,并任杜邦为总裁。由于杜邦对汽车是个外行,因此他完全依靠斯隆。斯隆在杜邦的支持下,对公司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整改措施。
他分析了公司存在的弊端,指出公司的权力过分地集中,领导层的官僚主义是造成各部门失控局面的主要原因。于是他指出了“分散经营、协调控制”的组织体制。以组织管理和分散经营二者之间的协调为基础,把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的效果。根据这样一种主导思想,斯隆提出了公司组织机构的改革计划,从而第一次提出了事业部制的概念。
斯隆提出的这一系列方案,赢得了公司董事会的一致支持。于是,斯隆的计划开始付诸实施。
1924年,杜邦辞去总裁职务,由斯隆继任通用汽车公司总裁,他继续领导公司实施组织管理制度的改革。通用汽车公司在以后几十年的经营实践中,证明了斯隆的改组计划是完全成功的。正是凭借这套体制,通用汽车公司渡过了很多难关,并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根据斯隆的“分散经营、协调管理”这一原则,在经济繁荣发展时,公司各事业部的分散经营要多一些;在经济危机、市场萧条时期,公司的集中管理就要多一些。一些企业界人士认为,这是通用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斯隆的成功,给人们留下了很多的有益经验。20年代初,斯隆的强大对手是福特公司的亨利·福特。当时通用汽车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不及福特公司的1/5,然而这个对比后来竟完全翻了几番。
福特公司专利独裁,权力过分集中,大包大揽,管理手段僵化落后,在斯隆大力改进车型以适应市场需要,迎合顾客的心理时,福特只是对过时的“T型”汽车的机械部分进行了改进。“通用”战胜“福特”是通用在经营销售方面创造的奇迹,并把福特公司从汽车霸主的地位上拉下来取而代之,成为世界汽车市场的新霸主,斯隆也由此获得了“领导天才”的美誉。他的创业才能和领导技巧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斯隆在通用汽车建立了一个多部门的结构,这是他的又一个创造。他把最强的汽车制造单位分成几个部门,几个部门间可互相竞争,又使产品档次多样化,这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一种方法。
斯隆曾解释说,公司生产一系列不同的汽车,当然有较高的竞争力,他认为聪明的办法就是造出价格尽可能不同的汽车。公司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开发系列产品,以在竞争出现的各个地方应付不同的挑战。
通用汽车基本上有五种不同的档次,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去买适合自己的车。
这些不同档次的汽车有不同的生产部门,每个部门又有各自的主管人员,每个部门既有合作又有竞争。有些产品的零件几个部门是可以共同生产的,但各部门的档次、牌号不同,在式样和价格上各部门之间却要相互竞争。各部门的领导人论功行赏,失败者则自动下台。正是斯隆卓越的领导才能,使通用汽车公司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斯隆之所以成功,与其建立的公司机制是分不开的。斯隆正是把过度集中的权力以适当的分配,才增强了公司的灵活性,建立了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竞争机制,最终使得公司的整体效率得到了提高。
作为一个管理者,建立一套体制是非常重要的。体制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管理者的领导成功与否。建立分析的体制,形成内部的竞争与督导,才能充分发挥每一个下属的潜力,使得事半功倍,最终走向巨大的成功。
◎ 用好手中权
秦末,秦始皇嬴政病死,宦官赵高想乘机图谋不轨,篡夺朝中的大权。他隐瞒了秦始皇的死讯,并且假传圣旨,命始皇的长子扶苏自杀,并立次子胡亥为太子,紧接着宣布国丧。接着,赵高又扶太子胡亥继承帝位,即秦二世,赵高自己则当了正丞相。这时,秦二世胡亥的年龄还小,只不过是一个幼稚的傀儡皇帝,丞相赵高实际上掌握了朝廷的实权。
即使是这样,赵高的野心依然没有满足。他想进一步登上王位,却恐臣子未必全都信他,于是他想出了一条计策。
有一天,赵高献一头鹿给秦二世,他指着鹿说:“这是我献给陛下的一匹马!”
秦二世笑道:“丞相跟我开玩笑吧?这明明是一匹鹿,怎么会是一匹马!”
赵高严肃地说:“谁敢同陛下开玩笑!这明明是一匹马。你不相信的话,请问问别人。”
秦二世随即问左右臣子:“这究竟是鹿还是马?”
赵高的亲信和讨好赵高的一部分臣子,都说是马;一部分臣子害怕赵高的威势,也说是马;另一些正直的臣子,有的不做声,有的实说是鹿。赵高暗暗记下了后面这些人的名字,后来借故把他们全部杀害了。
秦始皇统一全国非常不易,他本来希望秦朝能够二世、三世……代代相传下去,结果秦朝只存在了不到20年,仅仅到了二世就寿终正寝了。究其原因,是秦始皇晚年宦官专权,二世胡亥在位时,赵高的擅权越位。其实,在现代社会中,下级“越权”的现象在一些单位也时有发生,其表现是:
一是由于职责范围不甚明了,或是写在纸上时明确,在实践中却糊涂,因而无意地、不自觉地“越权”;二是由于对上级管理者有成见,为了显示个人才能而有意地、不正当地“越权”;三是在非常情况下的“越权”。管理者要根据不同的“越权”情况,采取不同的制止下级“越权”的方法和艺术:
第一,明确职责范围。权力是适应职务、责任而来的。职务,是管理者一定的职位和由此产生的职能;责任,是行使权力所需要承担的后果。有多大的职务,就有多大的权力,就要承担多大的责任。职权责一致是领导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有职无权”是被人“越权”;“有权无职”,是侵犯了别人的权力;“越权”是“有权无责”,“被越权”是“有责无权”。因此,只有职、权、责相统一,真正克服有责无职无权、有职有权无责、有职无权无责、无职无责有权,才能制止“越权”现象,才不至于出现赵高“指鹿为马”的悲剧。
第二,分层领导。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系统,都作为系统而存在,都有层次结构,它的发展变化也都是有规律的。系统之间能否有效地运转,是层次性决定的,同一层次的诸系统的功能联系须由各级系统之间自主地进行。只有在发生障碍,产生矛盾,出现不协调时,才交由上一层次系统解决。这是分层领导的理论依据。
下级要遵循这一原则,认真地做好本层次的工作,对上级领导负责,执行上级的指示,接受上级的指导和监督,主动地、经常地请示汇报工作,积极地、创造性地完成上级领导交给的一切任务。不能见硬就缩,见难就退,见险就罢,推诿拖拉,矛盾上交,也不能固执己见,自行其事,擅自做主,独往独来。对下级的“越权”,尤其是有意的“越权”,还应提高到目无组织、目无领导、闲散主义、本位主义和闹独立性的高度来认识,这样,下级对自己的“越权”才会引起警觉。
第三,为下级排忧解难。管理者如果不深入下层,不接近群众,高高在上,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就会助长下级“先斩后奏”、“干了再说”的越权行为。所以,上级管理者要支持、鼓励、指导、帮助下级,关心、爱护下级,为下级排忧解难,及时解决他们工作中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及不协调的关键问题。这样,既可以防止下级有意识地越权,也可以防止下级由于来不及请示而出现的“越权”现象。
管理者一方面要为防止下级的“越权”现象做出各项努力,另一方面还要学会一旦下级出现“越权”现象,该如何解决。
第四,要分清“越权”的动机。如果下级是因为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心,工作有积极性、主动性,想工作之所想,急工作之所急,不推不靠、敢作敢为、敢于承担责任,而出现了“越权”行为,以“越权”的具体事实帮助其分析研究,找出不“越权”而把事情办得更好的办法。这样,下级才能为管理者的公正、体贴、实事求是所感动,才能领悟到应该发扬什么,克服什么。如果下级的“越权”行为是因为觉得自己能力出色,或者有意和领导过不去,那么管理者要严正忠告,下不为例,同时要指出“越权”会严重影响工作的正常秩序,并使他人感到无所适从。如果是因为自己“官僚”而造成下级“越权”,则管理者应该从自身做起,克服缺点。
总之,一旦下级发生“越权”行为,要积极慎重地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纠正。当然,一般来讲,没有重大的突发事件,管理者还是要把下级的“越权”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样,才能使工作走上正常轨道。
◎ 安排工作要因人而异